中国选士制度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2914742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选士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选士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选士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选士制度,1,一、察举制(西周制度化),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2,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3,三、科举制度,(6051905),(以明、清为例),4,(一)概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绵延存在1300年,是因为它能够追求公平、平民参政,进而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5,(二)程序,名称地点时间学位待遇,院试州、府每年一次庠生、生员,乡试省城三年一次举人(解元),(秋闱、大比),会试京城(礼部)三年一次贡士(会元),殿试京城4月进士(三甲),6,(三)类别,诗、赋、八股文,贴经、墨义、策问,童子科、女子科,7,(四)防范措施,别头试、锁院、,糊名、誊录,8,(五)意义,科举制度一经确立,就成为历代士人从政的主要道路。它的改革势必影响到官吏的来源构成。严格而完善的考试制度,使普通读书士子与世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其考中进士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一变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意味着平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在增强,机会在增多。宋代以后,中国政治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便是世袭贵族操持政治的状况不复存在,普通士人凭借个人奋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机关,有些人还入阁拜相,雄据于权力的宝塔尖上。,9,根据克拉克(E A Kracke Jr)对宋朝1148年和1256年中国家庭背景和科举成功者的关系研究,1148年无背景的人数比例占56.3%,1256年占57.9%,这就说明,科举制度对打破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后来,英美相继吸收科举考试制度背后的能力本位理念,推行文官考试制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10,在1300余年的科举史上,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钱大昕、林则徐、翁同和、洪钧、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11,南北榜案,南北榜案,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榜案”。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殿试后,以陈(安阝)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12,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考生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殿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13,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14,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余年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是朱元璋文化专制的继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