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29145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5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引言,1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 环境问题,3 可持续发展,4 中国的理念、战略和政策,1,DDT:诺贝尔奖、农业与寂静的春天,曾国屏,高亮华,刘立,吴彤: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p.112-114,2,1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中国传统思想的论述,2 马克思主义的论述,3,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三种学说,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谐)说,4,天人合一,钱穆: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之贡献。,“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作为成语,是张载明确提出来的。“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何为“ 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这里取第二个涵义。,所谓“ 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是同义语,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含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遵循同一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张岱年),5,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实践,顺天(古代),制天(近代以来),和谐(20世纪60年代以来),6,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7,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 人化自然”和“ 人工自然”,人化自然:人类科学认识所及,从而可观测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化自然的扩大可以,不改变,自然界的自发过程。,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的扩大则以自然过程的,改变,为条件,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和重建。,8,经典论述,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马克思: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全集,25卷,926页。),9,2 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讲究制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即GDP的增长。,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达和繁荣。但是,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识之士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导致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0,全球环境问题,11,中国现代化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能源供需尖锐,草原退化,过度放牧严重,森林赤字规模巨大,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稀有物种锐减,城市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加大,(,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第5章“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pp.87-119),12,中国能源问题,中国煤炭储量,水能储量,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91%,10%和4。,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体。,中国能源需求远大于供给,构成了中国能源市场的基本格局。,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年到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核能,风能等。,13,3 可持续发展及其涵义,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涵义:,1 四个公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各民族之间的公平,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2 三个协调: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14,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962年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 . Carson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标志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 春天的鸟儿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留下一片寂静?”,联合国1972年 召开“ 人类环境会议”,标志人类进入“ 环境时代”,出版只有一个地球。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Agenda 21)。,重要著作:生存的蓝图、增长的极限(1972年) ,1981年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15,4 中国的理念、战略和政策,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生态文明,16,阅读文献,教材“第3章 科学技术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第5章“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pp.87-119,17,思考题,谈谈科学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双刃剑效应。,科学发展观对于人与自然问题的意义及实践,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