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生理学

上传人:gp****x 文档编号:24291404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01 大小:8.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生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神经系统生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神经系统生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Neuron & Nerve fiber,(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胞体Soma: 胞核 核周胞质 (2)突起,Cytoplasic process:,树突(,Dendrite,) 轴突(,Axon,),3,2基本功能:,A.功能部位, 受体部位;, 产生AP的起始部位; 传导神经冲动部位;, 释放神经递质部位;,4,B神经元基本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传导兴奋;,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神经-内分泌功能。,5,(二).神经纤维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nerve fiber, 按有无髓鞘分:, 有髓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6, 根据电生理特性分: A 粗 快,A 有髓躯体传入 A 和传出纤维 A B类(有髓):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C类(无髓):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 细 慢,维,A类,7, 根据直径分:,类:又分为,a,和b类。相当于A,类:相当于A、A,类:相当于A、B类,类:相当于C类,8,(三),Nerve fiber,兴奋传导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9,(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V(m/s)=6D(总直径,m), 其中:D = 轴索 + 髓鞘厚度;,10,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 温度: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11,(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神经元内蛋白质在胞体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内合成;,2轴浆运输,Axoplasm trasport:,12, 顺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300-400mm/d(如猴、猫坐,骨神经轴浆运输速度为10mm/d)。,13, 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 1-,12mm/d,。如与细胞骨架有关 的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 的延伸而延伸。, 逆向轴浆运输 (,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狂犬病病 毒、破伤风毒素等的运输。,14,(六)神经的营养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 性因子,1神经的营养作用:,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 NT的概念: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 星形胶质细胞所产生的对神经元 具有支持作用的蛋白质。,15,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内容),Neuroglia,16,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突触传递),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the next,17,一、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方式,the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一)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又称经典突触(,Classical synapse,),18,1,化学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内含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的大小形态不同 的囊泡(,vesicle,),19,20,B.前膜:,21,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22,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23,2,突触,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的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 树突-树突式突触,24,25,(2) 根据突触的传递功能分为:, 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 synapse), 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 synapse),26,(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了解),1结构特点:,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 间距仅为2-3nm;,27,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vesicle,,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28,2功能意义:,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29,(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了解),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30,31,二、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The process of synaptic,transmission & Postsynaptic potential,(一) 突触传递过程,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32,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 降低轴浆粘度;,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33,Ca,+,vesicle,mitochondrion,synapse,Action potential,34,Postreceptor action,inhibition,or,excitemen,t,35,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 。,36,3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37,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38,(二) 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39,40,电刺激传入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去极化,产生EPSP。 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逐渐增大,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时,就在轴突始段出现电流密度较大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41, E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膜局部去极化。,42,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43,I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后膜Cl,-,通道开放,Cl,-,内流, 膜发生超极化;对K,+,的通透性增 加、K,+,外流增加,以及Na,+,或Ca,2+,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44,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总和性,45,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 触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 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 代数和。,46,三、神经递质和受体,Neurotransmitter & Receptor,(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47,1、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Periphe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1),Ah,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48, 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支配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 的节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49,50,2NE 及其受体:,在外周神经系统,末梢释放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 上腺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51,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除了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的所有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52,(二),Receptor,(受体) 1,Receptor,的概念,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 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 的特殊生物分子。一般位于细胞膜 上的,receptor,是带有寡糖链的跨膜 蛋白质分子。,53,两个概念:,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Agonist and Antagonist,54,2、 胆碱能受体:,A胆碱能受体分类:,分,N、M,两类。,N受体:即烟碱受体,Nicotinic,receptor,,,55,a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如:,兴奋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引,起骨骼肌收缩等。,56,bN受体又分为N,1,、N,2,两个亚型。 N,1,亚型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 神经节节后神经元膜上,又称为 神经元(节)型烟碱受体; N,2,亚型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又称 为肌肉型烟碱受体。,57,cN受体的阻断剂是筒箭毒碱,(Tubocurarine),;,58,a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 碱样作用(M样作用)。,M,受体:即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59,b,M,受体又分为,M,1,、M,2,、M,3,、M,4,、,M,5,等亚型。,c,M,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Atropine,)。,60,B胆碱能受体的分布:,分布于胆碱能纤维所对应的突触 后膜上,即:, 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N,1,受体);, 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腺细胞膜上 :(M受体);,61, 交感神经的节后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M,受体);, 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N,1,受体);,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M,受体);,62,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终板膜 上:(N,2,受体),*: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一 种对抗和破坏骨骼肌终板膜上N,2,受 体的抗体,使骨骼肌不能接受运动 神经元释放的ACh的调控而产生肌无 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63,3、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E) 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但 作为外周神经递质来说,只有NE。,64,肾上腺能受体分类及阻断剂:,1,受体:,受体,2,受体:,Phentolamine,对,1,受体,作用强。,65,1,受体:阿提洛尔,普拉洛尔,2,受体:丁氧胺,3,受体:参与脂肪 代谢。,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应 该用心得宁。,受体,Propranolol心得安,普 萘 洛 尔,Atenolo氨酰心安,Practolol心得宁,Butoxamine 心得乐,66,肾上腺能受体的分布:,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 应细胞膜上(汗腺和受交感舒血管纤 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除外)。,67,(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Central neurotransmitter & Its receptor),68,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一) 单向或向前性传递,(二) 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又称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三) 总和(Summation),69,(四)兴奋节律的改变,(五)后发放,(六)易疲劳,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70,四、中枢抑制 (一)突触抑制,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71,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72,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Reciprocal inhibition,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73,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 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 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 元产生抑制效应。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 型突触的存在。,74,75,图中A纤维末梢与神经元C形成突触,可兴奋该神经元C;B纤维末梢与A纤维末梢形成轴轴型突触。B纤维兴奋可引起A纤维膜部分去极化。,76,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再有兴奋AP传到其末梢时,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引起进入A纤维末梢的Ca,2+,数量减少,A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使神经元C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成神经元C抑制。,77,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值Ca,2+,内流入A 末梢量递质释放突触后 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78,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 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 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 的潜伏期长(20ms);,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79,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Nervous System,80,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spinalcord & brainstem),。,81,(一)深感觉传导路:(先上行,后交叉), 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深部压觉:,82,三者的传入冲动,经后根节外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角,沿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沿内侧丘系,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83,(二)浅感觉传导路,(先交叉,后上行),轻触-压觉,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经后根节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角,在此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沿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84,*:脊髓半离断:,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同侧深感觉障碍,85,二、丘脑的感觉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 thalamus),(一)丘脑的感觉核团,丘脑的核团可分为三大类:,86,11感觉接替核:,此类核团第级神经元感觉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87,2感觉联络核:,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间的联络和协调有关。,88,3中线核群(非特异核群):,靠近丘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主要指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89,(二)感觉投射系统,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为丘脑第一、二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特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90,91,2)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3)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92,2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为丘脑第三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散性投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2)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93,94,3)其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终止到各层,4)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95,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动物实验:,96,97,98,2)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而产生传导阻滞。,99,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 cerebral cortex),(一)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大脑皮层厚约2-5mm,有各种类型,的神经元约140亿。,100,(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1.体感区,Somatic sensory area, S, 部位:中央后回(3-1-2区)。,101,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102, 投射规律:, 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的;, 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 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不同体表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精细。,103,104,2体感区,Somatic sensory area, S, 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投射规律:, 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 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正立的;, 投射区面积较体感区小;, 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确,仅,是粗糙分析。,105,3本体感觉代表区,(Proprioceptive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部位:中央前回(4区)。, 投射特点:,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106,4内脏感觉代表区,S、S;,运动辅助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107,四、痛觉(,Pain sense,),(一)躯体痛(,Somatic pain,),1.痛觉的性质分类及其传导纤维:, 快痛(,Fast pain,):一种发生,很快的定位清楚的“刺痛”,,由A纤维传导。,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108, 慢痛(,Slow Pain,):,刺激后0.5-1.0s才能感到,持续,数秒的痛感强烈,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由,类纤维传导。,109,(二)内脏痛与牵涉痛,Visceral pain & Referred pain,1内脏痛的特点:, 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痛觉感受器数量相对较少,对锐,器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炎症、缺血、痉挛、牵拉、扩,张性刺激敏感;,110, 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恶心、,呕吐及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可有牵涉痛;, 可引起邻近体腔壁的骨骼肌痉挛;, 可引起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体腔壁浆膜(胸膜、腹膜)受刺激,引起的疼痛。,111,2牵涉痛:, 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 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牵涉痛的可能机制:会聚-易化学,说,Convergence-facilitation theory, 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112,113,114,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115,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Basal mechanism of control by spinal cord,),(一) 脊髓运动机能的机构,(,Organization of the spinal,cord for motor function,),116,(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梭外肌,117, 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支配梭内肌(,intraspindle muscle,),(位于肌梭内的特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高,受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常有高频持续放电,以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3),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118,2.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119,(二) 脊髓反射,肌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1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 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 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 肌梭,(muscle spindle), 适宜刺激:为牵拉刺激,是肌 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 感受器。功能是发动牵张反射。,120,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装置被拉长而兴奋冲动沿a 或,类神经纤维传入进入脊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传出,纤维发放冲动 被牵拉的梭外肌,收缩。,121,122,4牵张反射的分类:,分腱反射,(tendon reflex),和肌紧张,(muscle tonus),两类。,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Phasic Stretch reflex),。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123, 感受器是肌梭;, 传入神经纤维是a 类;, 中枢在脊髓前角;, 效应器是骨骼肌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 反射的潜伏期短(约0.7ms),因而,是单突触反射,即传入纤维直接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124, 扣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同时发动牵张反射,所以肌肉,收缩是被牵拉肌肉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腱反射的临床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125,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Tonic Stretch reflex),。,维持直立姿势。,126, 感受器也是肌梭;, 传入神经为a 、类纤维;, 效应器是骨骼肌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 反射所经过的突触传递不止一个,,是多突触反射;,127, 肌紧张的反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对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而无明显动作。,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128,2、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Flexor reflex & Crossed-extension reflex,129,(三) 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130,(1) 脊休克的表现:断面下发生:, 骨骼肌紧张性,甚至消失;, 血压, 外周血管扩张;, 发汗反射不出现;, 粪、尿积聚。,131,(2)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 动物种族进化程度:,蛙几分钟;,犬数天;,人数周乃至数月;,132, 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133,(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Regulation of muscle tinus &posture by the brain stem,1.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134, 去大脑僵直的表现:在中脑上、下丘 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为去大脑动物。 去大脑僵直现象: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135,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136,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Machanism of decerebrate rigidity,是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和易 化区活动)不平衡的结果。,脑干网状结构中调节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137,138,(四) 小脑的功能,Function of cerebellum,小脑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中起重要作用。,139,140,1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 构成:脊髓小脑又称原始小脑、古 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功能:维持姿势的平衡和眼球运动。,调节机体姿势平衡的反射弧:,141,(3) 患者的临床表现:,A平衡障碍:,B眼球运动异常:,142,2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构成:由小脑前叶(包括单小叶)、 后叶的中间带区(旁中央小叶)构成。,143,(2)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144,(3)该部分小脑功能受损出现随意运动的 力量、方向及限度方面的紊乱和肌张 力减退,表现有: a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145,指鼻试验:,b协同不能:患者不能协调地进行复,杂的精细动作。,快复轮替试验:患者不能完成前臂,快速的内旋和外旋动作。,146,3皮层小脑,(Cerebrocerebellum), 构成:指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分, 功能:,在 精巧运动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147,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 活动调节,Visceral Activity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148,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Function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称植物神经系统或内脏神经系统,149,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传入神经,Afferent,传出神经,Efferent,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e,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150,(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151,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1.两者均分为节前纤维(B类)和节后纤维(C类),2.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内脏器官,3.T,1,-L,2,3,灰质侧角,4.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5.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较弥散,节前数:节后数=1:11-17,分布局限,有的器官只受交感神经支配(皮肤和骨骼肌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脏只受交感神经支配),、对脑神经核;S,2-4,侧角,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较局限,节前数:节后数=1:2,152,(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特点:,1主要调节心肌、平滑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 泌腺)的,活动。,153,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交感心跳快而强,皮肤内脏血管缩,,气管舒张唾液粘,,抑制胃肠与胆囊,,止尿宫缩汗腺泌,扩瞳糖原分解强。,注:止尿指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154,2A.大多数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是拮抗的:,155,3中枢有紧张性活动:,例: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切,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断交感神经,瞳孔缩小;,156,4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有关:,如: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有孕子宫,收缩(,1,受体),无孕子宫舒张(,2,受体),157,4.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尤其在应急(如:,剧烈运动、紧张、失血或寒冷)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作用: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58,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安静时作用较强。,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蓄积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159,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Central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160,(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spinal cord,1脊髓是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脊休克过去后,一些反射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勃起反射等可以恢复,说,明了这一点;,161,(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by lower brain stem,162,1延髓:, 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循环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死亡。, 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全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胰腺、胃、肝脏和小肠等。,163,(三)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by hypothalamus,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 级中枢,可分为前、后、内、 外四个区。,164,1体温调节:只有保留下丘脑及其以 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才有恒定体 温的能力。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 枢及其既能感受温度变化,又能对 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的温度敏感,神经元。,165,2摄食行为调节:,摄食中枢 饱中枢,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腹内侧核,给予刺激:动物多食 动物拒食,破坏中枢:动物拒食 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 放电频率较低,注葡萄糖:放电频率 放电频率,血糖水平:血糖时,兴奋 血糖,兴奋,此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166,3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位于 外侧区,摄食中枢尾侧。刺激该区, 动物饮水;毁损该区,动物饮水, 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反射性地 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 激素的分泌,调节肾脏水的排出量。,167,4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小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共九种:,168,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6对生物节律(biorhythm)的控制:,169,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Higher Nervous Activity,of the Brain,170,一、大脑皮层的电活动,Electric activity,of cerebral cortex,171,(一)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172,(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自发脑活动:,在无明显感觉刺激情 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产生的节 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应用记录电极在头皮 表面,所记录的自发脑电活动。,皮层电图:,在开颅情况下,应用记 录电极在皮层表面所记录的自发脑 电活动。,173,174,1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各波参数及意义,频率(次/s) 幅值(V) 意义,波:0.53 慢 20200 高 (睡眠、疲劳),波:47 100150 (困倦) 波:813 20100 (清醒安静) 波:1430 快 520 低 (紧张活动),175,176,二、睡眠与觉醒,wakefulness & Sleep,177,(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1觉醒状态分成两部分: 脑电觉醒状态:脑电波表现为 去同步化快波,但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 行为觉醒状态: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 两部分的维持机制不同。,178,2脑电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179, 脑电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Ach 系统的,时相性作用及蓝斑核上部去甲肾上,腺系统的持续性紧张性作用有关。,180,(二)睡眠的时相1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表现: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181, 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占优势:如,血压、心率、尿量、体温,、代谢、瞳孔缩小、呼吸变,慢、胃液分泌、发汗功能等。 意义:生长素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182,2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WS 又称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183,表现: 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 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 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184,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 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做梦,185,意义:,异相睡眠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虽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186,3.睡眠时相的转换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转为觉醒,状态,但入睡必须先慢波睡眠,80120min异相睡眠2030,min,慢波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转,化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187,(三)睡眠发生机制1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 动过程: 脑干尾端存在一个引起睡眠和脑 电同步化中枢上行抑制系统, 此中枢发出冲动上传作用于大脑 皮层,与上行激动系统作用相拮 抗,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188,三、学习和记忆,learning & memory,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识(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新的学习,的基础。,189,(一)学习和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的建立,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reflex)。,190,2、 由条件反射消退产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extinctive inhibition),。,条件反射的消退可能是遗忘的基础。,191,(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1人类的条件反射,上述方法,原则上也可用于人类,条件反射活动的研究。,由于人类具有语词思维功能,因,此还可以应用语词强化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条件反射。,192,2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置的现实具体的感,觉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果说具体的信号是第,一信号,那么相应的语词则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193,四、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speech center in the,cerebral cortex & laterality,cerebral dominace,194,(一)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195,功能障碍名称 受损部位 出现的症状,运动性失语,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Broca三角区(,S,),谈话,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用语词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失写症,额中回后部接近 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中央前回手部代 谈话,也能说话,但,不,表区,会书写,,,手部其他运动,正常。,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H,),可以讲话、书写、看懂,但,听不懂别人谈话。,失读症,角回(,S,),看不懂文字含义,,,但视,觉及其他语言功能正常。,196,(二)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1.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人类惯用右手有关。,197,23岁以前:左侧大脑半球损伤造成的语言功能紊乱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无明显差异,说明语言功能与两侧大脑半球均有关;,1012岁:左侧优势逐步建立,但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尚可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言中枢;,198,成人后:左侧优势已建立,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很难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言中枢;, 统计表明:,习惯用手 总例数 在左侧者 在右侧者 左右均有者,右手者 48 43 5,左手者 51 22 25 4,左右手者 20 12 2 6,199,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200,2. 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 占优势。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 欣赏分辩等。,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