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编法的运行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2913652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编法的运行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四编法的运行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四编法的运行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编 法的运行,1,第十八章 法的运行概论,18.1 法的生成,18.2 法的实效,18.3 法的实现,2,18.1 法的生成,一、法的生成的概念,法的生成是指特定国家的法和法律制度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二、法的生成的特征,第一,法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第二,法的生成体现了高度的国家意志性。,第三,法的生成还反映了法的深刻的社会性。,3,18.2 法的实效,一、法的实效的概念,法的实效一般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定法在社会生活中被执行、适用、遵守的实际情况,即法的实际有效性。,二、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一)法的内容的合理性,(二)法律制度的整体的有效性,(三)法的实效还依赖其他社会(广义)因素,4,18.3 法的实现,一、法的实现的概念,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法的实现的过程:法律规范的确定阶段,法律事实的出现阶段,法律关系的形成阶段,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阶段,5,二、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第一,按照法的实现过程中国家干预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法的实现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第二,按照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法的实现可以分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第三,以法的实现是否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法的实现可以分为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6,第十九章 立法,19.1 立法的概念,19.2 立法的原则,19.3 立法权限划分体制,19.4 立法过程与立法程序,7,19.1 立法的概念,一、立法的定义,立法是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二、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8,三、立法的外延,(一)立法是历史的范畴,(二)立法是国情的产物,(三)立法的种类具有多样化,9,19.2 立法的原则,一、立法原则界说,涵义:立法原则是指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种类:立法原则是发展变化的,是有多种层次和类别的,立法原则的客观性,10,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一)立法的法治原则,(二)立法的民主原则,(三)立法的科学原则,11,19.3 立法权限体制划分,一、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构成,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构成: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12,19.4 立法过程与立法程序,一、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二)由法案到法,(三)立法完善,二、立法程序,(一)提出法案,(二)审议法案,(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13,第二十章 守法,20.1 守法的概念,20.2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20.3 守法的主客观条件,20.4 普法教育与守法,14,20.1 守法的概念,一、守法的含义,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二、守法的构成要素,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守法状态,15,20.2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的制裁,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五、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16,20.3 守法的主客观条件,一、守法的主观条件,守法的主观条件是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纪律观念、个性、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二、守法的客观条件,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守法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7,20.4 普法教育与守法,一、普法教育是促进全民守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措施,二、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三、普法教育的途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司法实践,18,第二十一章 执法,21.1 执法的概念,21.2 执法的种类,21.3 执法体系,21.4 执法的原则,19,21.1 执法的概念,一、执法的概念,广义上,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20,二、执法的特征,(一)执法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二)执法依据的多样性和等级性,(三)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四)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五)执法活动具有主动性,(六)执法程序具有效率性,21,21.2 执法的种类,一、根据执法权表现形式的不同,执法可以分为行政监督、行政处理、非强制性执法和行政司法,二、根据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的不同,执法可以分为赋予、暂停或取消行政相对人某种法律资格的执法,授予、限制或剥夺行政相对人某种法律权益的执法,课加、减少或免除行政相对人某种法律义务的执法,解决处理行政相对人某一争议的执法,三、根据执法范围和主体的不同,执法可以分为工商行政执法、公安行政执法、税务行政执法、人事行政执法、财政行政执法、土地行政执法等,22,21.3 执法体系,一、执法体系的概念,执法体系是指由具有不同职权管辖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行法律而构成的互相分工、相互配合的和谐整体。,二、人民政府的执法,政府的执法是我国执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执法,包括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执法。,23,三、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政府工作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下属机构,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下属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下属机构,以及它们的派出机构,如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四、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包括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 ,企事业组织的执法 ,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 ,中介机构的执法合法成立的保安组织的执法,五、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把一定的事务委托另一个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办理的行为。,24,21.4 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合理性原则,三、效率原则,四、正当程序原则,程序合法、程序公开、听取当事人意见、,参与、公正、理性化、诚信、权利救济,25,第二十二章 司法,22.1 司法的概念和特点,22.2 司法体系,22.3 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6,22.1 司法的概念和特点,一、司法的概念,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二、司法的特点,职权的法定性,程序的法定性,裁决的法定性,27,22.2 司法体系,一、司法主体,概念:司法主体是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司法权能、依法处理案件的国家专门司法机关。,特点:主体的法定性,权力行使的独立性,活动的程序性,法定的权威性,28,二、司法体系,(一)人民法院,(二)人民检察院,三、司法职权,(一)人民法院的审判权,(二)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和法律监督权,29,22.3 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司法的基本要求,(一)正确,(二)合法,(三)及时,二、司法原则,(一)法治原则,(二)平等原则,(三)司法独立原则,(四)司法责任原则,30,第二十三章 法律监督,23.1 法律监督的概念,23.2 法律监督的功能,23.3 法律监督的原则,23.4 法律监督的体系,31,23.1 法律监督的概念,一、法律监督的概念,狭义上,法律监督指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制运作过程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广义上,法律监督指一切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法的全部运作过程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32,二、法律监督的构成,(一)法律监督的主体,(二)法律监督的对象,(三)法律监督的内容,(四)法律监督的依据,(五)法律监督的方式,33,三、法律监督的分类,(一)依监督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二)依监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行使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与对其他社会关系主体的监督。,(三)依监督内容不同,可分为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四)依监督主体与对象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五)依监督所处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34,23.2 法律监督的功能,一、法律监督的法律功能,(一)法律监督是法运行不可或缺的构成性机制,(二)法律监督是保证法的实现的贯穿性机制,(三)法律监督是法的统一、权威和尊严的保障性机制,二、法律监督的政治功能,(一)法律监督是权力制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保证性机制,(二)法律监督是法治和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和操作机制,35,23.3 法律监督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民主性原则,三、程序性原则,四、系统性原则,36,23.4 法律监督的体系,一、我国法律监督的体系,(一)国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二)社会监督:政治或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公民的直接监督,37,二、我国法律监督的完善,第一,法律监督应以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充分分权和分权基础上的权力制约为基础。,第二,法律监督特别是违宪监督应设置专门性机构。,第三,无论怎样的一种监督机构设置,都需仰仗于监督权的实质化和监督操作的程序化。,第四,无论怎样的一种监督程序设计,都应注意借助普通公民或组织对自己利益的关切,并力图使之成为监督的启动机制。,第五,无论怎样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如果缺乏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遵循宪法和法律情况的监督,则监督就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可能是虚置化的。,38,第二十四章 法律职业,24.1 法律职业概述,24.2 法律职业的技能,24.3 法律职业的伦理,24.4 法律职业制度,39,24.1 法律职业概述,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概念:法律职业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特征:法律职业的技能特征,法律职业的伦理特征,法律职业的自治特征,法律职业的准入特征,二、法律职业的形成,40,24.2 法律职业的技能,一、法律职业的语言技能,二、法律职业的思维,三、法律职业的知识,四、法律职业的技术,41,24.3 法律职业伦理,一、法律职业伦理概述,二、律师职业道德,律师对当事人:,律师对法官:,律师对同行:,律师的其他职业伦理。,42,三、司法官职业道德,忠实于法律。,尊重律师。,中立地对待当事人。,司法官社会性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四、法律职业信仰,规则至上、权利本位、程序正当、权力控制、善法之治,43,24.4 法律职业制度,一、法律教育制度,二、法律职业考试与培训制度,三、法律职业任职制度,四、法律职业待遇制度,五、法律职业机构,44,第二十五章 法律方法,25.1 法律方法概说,25.2 法律推理,25.3 法律解释,25.4 法律论证,45,25.1 法律方法概说,一、法律方法的概念,法律方法是指法律职业者(或称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是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二、法律方法的内容,法律推理、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46,25.2 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研究意义,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形式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二、形式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辩证推理,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47,25.3 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对象: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主体:特指享有法定解释权的人或组织;,性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必要性:第一,法律是概括的、抽象的,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成为具体行为的规范标准。,第二,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第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法律才能趋于完善。,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48,二、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原则:法律解释应合乎法律的规定和基本精神,合理性原则:合乎情理、公理、道理,法制统一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49,三、法律解释的方法,一般解释方法: 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当然解释,特殊解释方法:字面解释、 扩充解释、限制解释、狭义解释、广义解释,50,25.4 法律论证,一、法律论证的概念,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二、法律论证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程序性的法律论证规则体系保证法律论证本身的合理性。,51,第二十六章 法治与法治国家,26.1 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26.2 法治的基础,26.3 法治的基本理念,26.4 现代中国的法治实践,52,26.1 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一、法治的概念,(一)“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二)“法治”意指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三)“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四)“法治”代表着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法治国家的概念,现代的“法治国家”更集中地表现为一“类”的概念,即采纳和贯彻法治主义的国家。,53,26.2 法治的基础,一、法治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二、法治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三、法治的文化基础:理性文化,54,26.3 法治的基本理念,法律之上,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法律不溯及既往;,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法律必须清晰明了;,法律必须具有统一性;,法律普遍得到遵守;,审判独立;,诉讼应当易行。,55,26.4 现代中国的法治实践,现代性意义上的“法治”观念及其实践引入中国是晚清时的事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作为基本方针,中国步入法治社会道路。,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