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24291348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2.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3.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4.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二)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5.社会人口的增殖;,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对文化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二、近现代农业的艰难发展,1、清朝晚期,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3、抗日战争时期,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4、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1)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6、“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完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8、“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三、专题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1)过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3)特征:,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过程,:(略),关键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发展表现: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缓慢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例题1:以下三图是不同阶段的中国大陆人口分布图。,图三:1102年,人口1亿,图一:公元2年,人口6000万,图二:742年,人口4900万,从图一至图三,我国的人口分布的变化有何特征?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特征:秦朝至唐朝,我国人口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自唐朝以后,长江流域的人口迅速增加,南北人口分布基本持平。,原因: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人民南移。,西汉以来,在我国西南的哪个地区人口密度一直比较大?说明其原因。,四川。原因:自秦汉以来,四川经济比较发达,政局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人口稠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因战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人口迁移。,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感到人口压力,始于清代。中国汉代人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朝依然是6000万,明朝万历中期(16世纪)增到了1.5亿,到清初又降至1.2亿。康熙末年(17世纪末),人口恢复到明代万历中期的水平后,继而出现了空前的人口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册人数1.83亿,道光十三年已达到了4亿,80年间增长了一倍。,材料二:,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的引进,中国人吃植物类食物的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继而实行“摊丁入亩”和赋税改革,历史上首次取消了人头税。,(1)从材料一看出,清初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清代人口空前膨胀。,原因:新农作物的引进及粮食产量的增加;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摊丁入亩的实行。,材料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田,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条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引自清高宗实录卷1147,材料四:,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徒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乌纱帽者组成的次生社会群。帮会团体也因之兴起,成为社会动荡不安之源。晚清再现的连绵不断的宗族械斗,究其实质,也同人多地少,为争取生存空间有关。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羊城晚报,(2)据材料三、四分析清初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及,影响。,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垦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诸多帮会、黑社会团体等一些丑恶现,象,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是酝酿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例题3,:,材料一,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材料二,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材料三,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能得出什么结论?,汉唐以来,经济重心逐步由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至,宋时最后完成。,(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由太湖平原转移到江汉平原。政府重视植棉,以及棉、丝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种植的扩大,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