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本质 科技发展模式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291221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科技本质 科技发展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二科技本质 科技发展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二科技本质 科技发展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一、科学技术的基本内涵,、,什么是科学:,古代西方,科学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它的最初的含义是“知识”和学问。,2,1986年,科学哲学家查尔斯沃思:“什么是科学?如果没有人问我,我知道;但当我要向发问者解释时,我就不知道了。”,英国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3,概念的三个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6页),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出版,第404页),4,(,2,),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事实和规律,并使知识体系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实践是密切结合的。,(,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现代化的社会事业。,(贝尔纳于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首次提出),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成为一项国家事业。,5,什么是技术:,、什么是技术,西方:,技术,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中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地、材为自然界和物质的特征。工有巧工匠的技术。,6,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把技术(,Art,)定义成“,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当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劳动手段的总和, 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7,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哲学大词典1992年版779页),8,、,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共同性:有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认识自然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做什么”,“怎么做”。,2、从活动过程看:,科学从实践到认识,物质精神。特点: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强。,技术从认识到实践,精神物质。特点:计划性强。,9,3、形态:,科学一元性的东西,即排他性。,技术多元性,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方法,从相同原理去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4、评价标准:,科学是非,讲真理性标准。,技术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5、与社会的相关程度:,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法律、伦理、资源、环境等因素。,10,(),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一体化,1、,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恩格斯在论及近代工业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时就指出:“从十字军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使新的工具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才第一次成为可能。”,11,2、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文艺复兴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科学为先导,产生相应的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文质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2,、,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1617世纪),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阶段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机器加工、蒸汽动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和钢铁冶炼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器生产的转化,。,1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二次科学革命(,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1819年:奥斯特实验发现非牛顿中心力现象,1821年:法拉第电磁回旋转实验发现了电动机原理,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发现了变压器和发电机原理,1860年: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创立了经典的电磁理论。,14,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实用,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为开端,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电气技术,为主导技术,以电力技术、电信技术、热工技术、化工技术、石油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技术,以及公路、航空、海洋运输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5,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学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5年:狭义相对论,1916年:广义相对论,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20世纪30年代:原子结构,20世纪40年年代:基本粒子理论,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16,第三次技术革命:,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17,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18,(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9,(二)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20,(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21,(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2,(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23,(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24,(八)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25,三、,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26,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一般生产力,。,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27,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28,科学划界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批判理性主义经验证伪,历史主义库恩统一范式的建立,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消解科学,29,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知识依赖于经验。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30,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反归纳主义,经验证伪原则: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而只能证伪。一是切知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31,历史主义库恩,自主性的科学史观,范式是指具有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的成规,其实质是信念。,竞争与选择 反常与危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无范式)(建立范式),竞争与选择,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动摇)(建立新范式),科学的本质在于统一范式的建立与选择,32,天文学地心说,力学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化学炼金术理论,社会科学无统一范式,非科学,但范式的选择是一种,约定,相信,,无理性标准。,33,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经验不能证伪理论,(1)经验的主观性,(2)理论的正确必须有条件性,(3)关于理论的背景知识问题,34,科学研究纲领理论,(1)硬核:是研究纲领的最基本的理论部分,它是其它理论或命题的基础与核心。在既定的研究纲领中,它是不可被反驳和否定的。(2)保护带:是保护硬核,使其不受反驳的一些辅助性假说或理论。(3)启示法:A、消极启示法 B、积极启示法,35,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科学非理性化,批判统一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科学是最新的宗教,取消了科学划界问题,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怎么都行( Anything Goes),36,、科学的本质特征,实证性,自然科学必须有实证材料和数据,经过实践检验。,客观性,必须反映客观真理,,使用科学方法,理 性,从感性表象经过理性概括表现为理性形式的(概念、判断的)经验知识。,探索性和,创造性,提出新问题;揭示新属性;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创造新的物质成果。,不确定性,37,(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38,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39,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40,逻辑实证主义,主要观点:,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积累的发展过程,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则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非科学成分就越少。,缺陷:,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41,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尝试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试错(实践检验)问题2,P1(Problem)TT(Tentative Theory)EE,(,Eliminate Error)P2(Problem),缺陷:,否认科学知识的积累,用间断出现的对传统对传统理论的证伪来代替科学发展的全貌;过分强调猜测、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否定观察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认为普遍性规律性不是来自于自然界,而是来自于人的理性。,42,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竞争与选择 反常与危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无范式)(建立范式),竞争与选择,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动摇)(建立新范式),43,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1)前科学,(2)常规科学,(3)反常与危机,(4)科学革命,缺陷:范式的选择是任意的,有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新旧范式不可通约,否认了科学史的连续性。,44,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科学研究纲领替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缺陷:,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硬核,反映了认识上的局限性;贬低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45,(,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 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6,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星野芳郎:能源、动力、交通、通信,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以电气工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出现。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石油的开采和加工,导致了汽车、飞机制造业的产生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形成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部门。,47,(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48,思考题,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