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课件4中国佛教艺术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290663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0.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史》课件4中国佛教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外美术史》课件4中国佛教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外美术史》课件4中国佛教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者逃避。,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社会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第一节 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基本概况,佛教的传入,佛的含义,佛教艺术的形成,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因家族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教的传入,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由中国皇帝迎请过来的,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与朝野人士谈得很投机,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叫做,鸿胪寺,。,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寺 ,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的含义,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唯我独尊,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色既是空,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教创立初期,并不存在偶像崇拜佛是超人的至高无上的,无法用真实形象来表现,释迦牟尼圆寂后,佛形象被神化,其弟子为纪念建造石窟,放置其遗物和象征物,顶礼膜拜,如佛的,钵,衣,塔,圣树,足迹,法轮,佛座,等,体现对佛陀的敬畏之心,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教艺术的形成,受到健陀罗艺术的影响,希腊的造像艺术形式逐渐传入中国佛教教徒为石窟造了各种各样的,佛像,,以及佛教故事的,璧画,,以形象向信徒灌输佛教教义,传播全国健陀罗艺术因此成为宗教艺术,为宗教服务为佛教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健陀罗,位于今日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界处。由于该地处于中亚交通要道,曾被,罗马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因此人物雕刻的风格即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健陀罗式,风格。造像的特色是具有希腊式雕刻的特征,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寺,佛塔,石造像等佛教遗迹,是佛教僧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至一般善男信女们各种,心灵和期望的物化结果,,而已经建成,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佛教中国化分为三个时期,悲惨世界(南北朝),虚幻颂歌(前唐),走向世俗(后唐至宋),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中国化历程,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广泛流行后,到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成为国教,使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中国禅宗教派后,到宋朝时期走向衰亡。,佛教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国民族由,接受到改造消亡他,到最终摆脱他,。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进程。,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悲惨世界(魏),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早期北魏洞窟,被印度传来的佛转、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壁画所占据。,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鹿王本生故事,五百强盗剜目,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割肉贸鸽(,尸毗王本生故事):,佛的前身的尸毗王为了从鹰的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意以和鸽子同重量的一块自己的肉来交换。但割尽两股、两臂、两胁乃至全身的肉,都仍然轻于鸽子,最后决心自己站到秤盘上去。结果天地震动,尸毗王得到完全平复,且超过以往。它是石窟壁画的常见题材,以,275,窟、,254,窟为代表。,254,窟画面中心画尸毗王垂了一条腿坐着,有人用刀在他腿上割肉。另有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是安静的鸽子。旁边还画恶鹰逐鸽、尸毗王以手护鸽、举身坐在天平上、后妃痛苦、诸神感动的复杂情节。,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割肉贸鸽,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鹿王本生故事,:古代有一只九色鹿王,(,也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救起一个要溺死的人,鹿王不图报答,只求他不要向外人泄露自己的行踪。这时一国王后梦见了鹿王,想用它漂亮的皮毛做衣服,于是国王悬赏求鹿。被救之人贪图赏赐,前去告密。但他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癞,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在国王前诉说了全部经过,国王深深感动,下令全国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谴责。,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独出心裁的把九色鹿向国王陈述这一故事高潮置于构图的中心,两边的情节向中心汇集,手法简洁而新颖。,(,图,),鹿王本生故事,舍身饲虎,:,摩诃国三位王子出游,在一座山岩下看到,7,只初生小虎,围绕着奄奄欲毙的饿瘦了的母虎。最小的王子自愿牺牲自己救母虎。他把哥哥催回去后,自己投身虎口。然而母虎没有力气吃他。他拿刀刺伤自己,流出血来亲自喂食母虎。母虎舔食王子血后恢复力气,便把王子吃了,只剩一堆白骨和毛发。两位哥哥回来时,只看到这堆残骸和血渍,于是悲哭告知国王,在此修建以座宝塔。,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五百强盗成佛,讲五百强盗造反被官兵施以剜眼酷刑,得到佛的拯救,双目复明,皈依佛教。起义者与官兵的作战场面、剜眼后号哭的惨烈场景均渲染得颇为动人,不妨作为社会现实的写照来看。,这种割肉、饲虎之类的故事其实是对人间真实生活,严重歪曲,的写照。,然而故事却被用来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悲苦冤屈也不要反抗,以换取几世修来的正果。,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中的苦难,又是对现实中苦难的呻吟,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东汉帝国瓦解到李唐王朝的统一,四百年间整个社会长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动乱之中,阶级和民族压迫剥削采取了残酷野蛮的原始形态,大规模的屠杀成了家常便饭,阶级矛盾深化,杀戮弥漫。,白骨蔽野,百无一存;路道断绝,千里无烟。,晋书,身祸家破,阙门比屋;饿死衢路,无人收识。,魏书,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现实生活如此悲苦,生命宛如朝露,命运不可捉摸,人生充满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什么“公平”和“合理”,为什么会这样,并非理性所能解答,也不是,儒家孔孟或者道家老庄,所能说明。,于是,佛教,便走进人们的心灵。把因果寄托于轮回,把合理委之于“来生”和“天国”。,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当时的现实背景,成熟期的南北朝佛教雕塑:,秀骨清相,长脸细须,,褒衣博带,,神情奕奕、飘逸自得,去尽了人间烟火,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当时审美理想的体现是:,近乎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这些正是魏晋以来社会上层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愈高大。热情激昂的壁画共识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艺术特点,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然而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的精神,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在巨大智慧超然的伸向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相比,隋唐的统一后社会表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在艺术领域内,雕塑的面容体态,壁画的题材风格都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盛唐确立成熟,形成与南北朝时期悲惨世界对应的另一种美。,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虚幻颂歌(前唐),秀骨青相、婉雅俊逸明显消褪,隋代:,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实拙重,唐代:,健康丰满,更具有人情味亲切感,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艺术特点,分工更为明确,各有不同职能,地位非常明确,展示出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势。,本尊,严肃祥和,,阿难,朴实温顺,,迦叶,沉重认真,,菩萨,文静矜持,,天王,威武强壮,,力士,凶猛暴烈。,形象的具体化,世俗化:精神化的减弱,使其能作为可信赖的引导,更具人性。,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恶友品故事,恶友和善友两太子率通行五百人外出求宝珠。路途艰苦,恶友折回。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被恶友抢去,并刺盲双目。善友盲后做弹筝手,流落异国做看园人,异国公主闻他弹筝而相恋,不顾父王反对,毅然嫁给他。嫁后善友双目复明,回到祖国,使思念他的父母双盲而复明,并宽恕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庆。,这个故事使典型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和壁画艺术上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归根与现实生活。朝夕不保人命如草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相对的是稳定的和平时代、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雕塑艺术从强烈对比的矛盾特征,转变为相互互补的和谐特征。,唐代雕塑和壁画绘制的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上层贵族的理想蓝图。,天上与人间以彼此接近为特征,奏出的是一曲梦想幸福、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社会背景,不再实行均田制,南北经济交流,贸易发达,科举制度确立,非身份性的地主势力大增,逐渐参政,社会中上层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走向世俗(后唐至宋),盛唐身躯高大的菩萨(神)变小,供养人(人)的形象增大,色彩俗艳,华贵富丽,装饰意味浓厚,。,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的宗教的含义。,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形态特征的转变,雨中耕织图 敦煌 (后唐),印度,反理性,的迷狂故事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理论上要求信仰和现实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一切繁琐宗教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自我牺牲、苦修苦练,也可成佛;,成佛也就使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者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使佛。,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敦煌宋代石窟,已经失去宗教艺术的精神特点,石窟巨大,但精神全无,图式化概念化明显,整个洞窟清凉、贫乏、无力、呆滞。,神的形象人间化,世俗化,。比起唐代雕塑更为写实逼真,具体可亲。菩萨设想面容柔嫩,眼角倾斜,秀丽妩媚,文弱动人,其形象就使真实的人间妇女,已经失去宗教的意义,跳出宗教的艺术范围了。,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第三节 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1,、 云冈石窟,兴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族在进入,中原时最先接触的宗教信仰就是佛教,所以在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即大量修造佛教造像、建筑,。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所冲突,,例如按照佛教规定,佛教徒只允许向释迦牟尼的塑像下跪,而按中国的传统思想一国臣民都要对皇帝下跪,这就发生了矛盾。北魏太祖,拓跋硅,时期,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僧人法显为了调和上述问题,炮制了皇帝就是“当今如来”的舆论。随后在按照文成帝拓跋睿身材雕造的石佛像上,发现的黑斑与拓跋睿身上一模一样。,佛教成为北魏的国教,。,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北魏兴安二年,(453),,由沙门统,(,北魏最高的宗教管理者,),昙曜主持,在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开窟造像,这就是云冈石窟。昙曜开凿的,5,处洞窟,佛像,“,高者七十尺,此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时,”,,,世称,“,昙曜(,yao,)五窟,”,。,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以,“,昙曜五窟,”,为代表,石窟形制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平面、穹顶的草庐形式,尚存有原始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深目高鼻,具有刚健之美。,昙曜为了宣扬皇帝是,“,当今如来,”,的思想,有意将造像雕凿得体量宏大,充塞整个空间,从而体现了帝王的,政权与神权结,合后的至高无上。,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2,、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的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于太和十七年,(493),将都城迁至洛阳。继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长约,l,公里的地域内开凿了龙门石窟。,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身,碑刻题记,3600,多品,佛塔,40,余座,。龙门石窟北魏时代的主要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等。(教材,100,页),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因此最为宏伟壮观。,开凿于公元,500,年,由于距离地面过高,用工量大,便“下移就平”到现在的位置。到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完成,历时约,24,年,用工,802366,个。主尊释迦牟尼佛连座通高约,9,米,面露笑意,侍立两侧的伽叶、阿难,一老成持重,一纯朴虔诚。窗顶雕饰华盖地面作莲花池状,前壁两侧的,帝后礼佛图,是当时宫廷生活、仪仗制度及佛事活动的真实写照。,盛唐时期,唐代龙门石窟主要有,10,余个,有西山北部的潜溪寺,宾阳洞南北两窟,敬爱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跪狮洞,惠简洞,极南洞,看经洞,擂鼓台诸洞。其中最杰出的是皇室具名建造的,奉先寺,。它由武则天出资二万贯,从公元,672,年之前开始建造,到,675,年建成。,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奉先寺石窟包括主像卢舍那佛及弟子、菩萨、天王、力士,11,尊雕像。主佛高,17,14,米,结跏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着简朴的肩式法衣,两手原作说法印,高肉髻,作波纹状,,面相丰满端丽,微微俯视的眼睛,修眉上扬,轻闭口唇,露出含着幸福感的微笑,,仿佛已经洞彻世间一切,同心圆式的衣纹如涟漪乍起,衬托出尊像的无比圣洁与雍容风度。其优雅的外貌与明净的心灵,使人倍感亲切,令人回味不尽。它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观点,体现了大唐王朝,自信奋发、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是美术史上闪耀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典范。,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卢舍那大佛,的左右是两罗汉像,分别是阿难和迦叶,为衬托主尊像的高大,迦叶头高仅为身高的,l,5,,越觉其幼小。再左右两尊菩萨,衣饰华丽,意态雍容,具有一种端庄深沉的韵味。天王像左侧一尊保存尚完整,为北方毗沙门天王,作年轻将军状,手托宝塔,左足脚踏地神,威武持重,健硕有力。左侧的力士较为完整,束腰短裙,胸佩缨络,肢体大部分裸露,身体粗壮,筋肉突起,瞪目怒视,气势威猛。,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天王与力士,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敦煌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又有,364,年的说法,),,据说是当时一位求法和尚途经此地,因饥渴昏迷,发觉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之中映现出千百尊佛像,于是发愿在此开凿洞窟。莫高窟加上稍后开凿的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总称为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至元代,前后延续了,1000,余年。现存洞窟,550,多个,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躯。,历时之长,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绘画技巧之精湛,堪称世界上保存最好、石窟数量最多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敦煌莫高窟,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中外美术史,History of Fine Art of,Chinese and Foreign,屈辱历史,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四川乐山大佛,高,72,米,广元 千佛崖,四川宝顶石窟,四川宝顶石窟,四川宝顶石窟,大同下华严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