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考古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2851978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6.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地区考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四川地区考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四川地区考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四川地区考古,四川地形多样,可以分为三个区:东部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为邛崃山、大巴山、大娄山等山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西北部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属我国地形中的一级阶梯,海拔约,3500,米;西南部地处我国地形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为横断山的北段,属山地地形。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较大支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四川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四川考古概况,最近几十年来四川考古紧紧围绕着古人类、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谱系、地区性文化特征,在古人类与石器时代文化的探索、巴蜀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初步构建、秦汉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特征,以及科技、艺术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考古发掘成果,(一) 旧石器时代考古,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发现在四川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既有,人类头骨化石,如资阳人的发现,也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如资阳鲤鱼桥遗址,以汉源富林镇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既有,江河台地遗址,,也有,洞穴遗址,,前者如鲤鱼桥遗址、富林镇遗址;后者如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北川县烟云洞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约在距今,24000,10000,年。,1960,年发掘的汉源富林遗址和,1987,年发掘的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属,细小石器传统,,,1951,年发掘的资阳鲤鱼桥则属,石片石器传统,。,由于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这些遗存的发现对解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资阳人”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早段智人,距今约,4,万年历史。,1951,年,3,月,“资阳人”头骨化石在资阳九曲河畔发现,是中国发现的唯一早期真人类型,是旧石器晚期的真人类化石,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二) 新石器时代考古,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十分丰富,到目前,在四川省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百处。,在川西平原、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上游、中游)、安宁河流域、川北山地和川东峡江地区等区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分别发现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研究上述区域性乃至整个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方面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1,、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存,川西平原地处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带,也是盆地考古学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散地,以三星堆文化为核心的蜀文化盛极一时,而对其渊源即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也称早蜀或先蜀文化) 的认识和探索一直是四川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区域发现的主要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三星堆一期文化和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又称宝墩文化)。,宝墩文化,1980,年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发掘中,首次在考古学上确认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较少,器形以镂孔矮足豆和折沿器为主。,1995,1996,年,对于成都平原宝墩古城址、郫县古城址、温江县鱼凫古城址、都江堰市芒城古城址、崇州市双河古城址及紫竹古城址、大邑盐点古城的试掘,首次在成都平原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进一步完善了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文化内涵,并首次在考古学上提出“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考古发掘显示,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迁徙。,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 的陶器以,花边口绳纹深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尊、宽沿尊、壶、镂空圈足豆为其典型器物。,宝墩文化的器物以折沿敞口深腹为主,陶器有的有花边口,很多有比较细的绳纹,宝墩文化的古城址,宝墩文化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宝墩遗址的第一期,第二期包括宝墩二、三期和紫竹、双河、芒城等遗存,第三期为郫县古城的早期,第四期包括鱼凫村三期、郫县古城晚期。,宝墩文化的意义,宝墩文化的发现,初步建立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编年,,对于探索蜀文化的渊源和,古城、古国、古文化,的研究以及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其他地区的早期城址代表,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500,年前,),、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迹。该遗址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2,、川北山丘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川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主要包括绵阳边堆山、广元中子铺、张家坡、邓家坪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通江擂鼓寨等。,其中,1986,年发掘的,广元中子铺遗址,是四川盆地已经发掘的不多的细石器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细石器标本和夹砂陶片,其绝对年代距今,60007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对于探索盆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87,1989,年发掘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广元张家坡、邓家坪、通江擂鼓寨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特征则比较相近,应是地区不同或存在时代差异的同一考古学文化系统,而这一考古学文化更多的体现了四川盆地土著的史前文化。,嘉陵江流域新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中子铺遗址,3,、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岷江上游在地域上连接黄河上游和四川盆地,相邻的甘青地区分布有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傅家门、秦魏家遗址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域,与之毗邻的岷江上游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因此该区域也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史前考古学文化尤其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的源地之一。,2000,2004,年,为探索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先后发掘了,姜维城、营盘山、萝卜寨、波西、沙乌都、建山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组合为重唇小口瓶、盆、钵、夹砂侈口深腹罐、缸、镯、环、纺轮等。为全面揭示和研究该区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更多新的材料。,营盘山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南,2.5,公里,距今,5500-6000,年,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的文化遗址,是迄今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考古工作规模最大、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对探讨古蜀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中国,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营盘山遗址全貌,营盘山遗址殉人坑与彩陶器,营盘山遗址,四川最早的陶制雕塑作品,岷江上游承载着黄河上游与四川盆地之间早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史前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姜维城、营盘山、萝卜寨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突破了长期以来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因资料缺乏而徘徊不前的局面,迈出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极其重要的一步。,4,、大渡河上游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是,1989,1990,年在大渡河上游发掘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罐类居多,有双耳罐、单耳罐、深腹罐、高领罐、钵、杯等,揭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更多的呈现出区域性文化特征,但从该遗址第一期遗存中仍然可以看到包括彩陶在内的一部分来自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因素。目前看来大渡河上游的彩陶文化因素并不十分浓厚,但作为一种过渡,却使得处在它下游的大渡河中游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也见到了彩陶的存在,而且彩陶文化因素显然要更为浓厚一些。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罕额依罕额依遗址所发掘的许多文化遗物在昌都卡若遗址中均有出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并存;陶器以夹砂陶居多,均手制,纹饰有刻划纹、附加堆纹;房屋以石块砌墙等特点,与昌都卡若遗址的部分文化特征一致。此外,该遗址中出土的一种底部有三足的双耳罐,与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墓葬出土的一种双耳罐在风格上相似;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陇东石棺葬墓内也有出土。,丹巴这一考古发现说明:,1,、丹巴是青藏高原上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至少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繁衍。,2,、罕额依古遗址是一个既有自身文化特点,又与周边考古文化有一定联系的古人类遗址。这一人类遗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今天生活在丹巴等地的嘉绒藏族的文化特征是基本相符合的,二者间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5,、大渡河中游(汉源谷地)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大渡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汉源谷地大树镇龙塘山北麓的遗址群为中心,是四川盆地除川东峡江地区、岷江上游、成都平原之外,史前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199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的汉源狮子山遗址,首次在该区域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进行发掘,2002,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发掘了姜家屋基、麦坪、大地头、金钟山、摆渔村、背后山、石棉三星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盛行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压印绳纹或指纹的复合纹,器形中高领罐、大口花边罐、盆、钵、碗、纺轮等为主,磨制石器有斧、锛、凿、穿孔石刀、石环等以及数量不少的细石器,麦坪遗址,汉源麦坪遗址发现的,40,多座房址,其发展脉络清晰,经历了由地面建筑到杆栏式建筑的发展过程。这些发掘对于大渡河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建立该区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及编年提供了全新和全面翔实的资料。,麦坪遗址发掘全貌,从出土文物来看麦坪遗址文化应存时于距今,4500,年至,2500,年以前,,3000,年以前是它的一个繁荣时期。这时候,麦坪文化已经开始受到蜀文化的影响,但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秦汉以后,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墓葬以汉文化特性为主。,6,、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安宁河中游是青藏高原东麓面积最大、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一处河谷地带,也是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1974,1976,年,西昌,礼州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金沙江流域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2002,年,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安宁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毛家坎遗址、横栏山遗址、棲木沟遗址下层、马鞍山遗址、营盘山遗址、王家田遗址等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喇叭口罐、高领罐、侈口罐、钵等比较典型。对于揭示该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材料。,礼州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皆为火候较低的夹沙陶,反映了礼州遗址的原始性。,陶器以罐、钵、盏、杯为大宗,出土的双联罐和提梁桶造型别致,构思精巧,堪称精品。出土的半月形石刀反映了礼州遗址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的联系。,石器,礼州遗址,需要说明的是,继礼州遗址发掘以来,凉山州的文物工作者们又在凉山境内发现了数,10,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有的遗址的时代远远早于礼州遗址。,7,、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在屏山县发现了“,叫化岩遗址,”,从采集的部分陶片来看,与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相似。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叫花岩遗址,发现了石斧、石锛、石刀等大量的磨制石器。同时在这个遗址以及石柱地遗址发现的陶片,经过对比,其中大量陶片的纹饰,与成都平原宝墩遗址和重庆峡江玉溪坪遗址的出土陶片,高度相似。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证明川南在新石器时代就与成都平原有所交集。这是首次在川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将世人对川南的历史认知向前推移了,3000,年。,叫花岩遗址地理位置图,四川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如其地理自然环境一样具有多样性、区域性、复杂性的特征,其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也是相当的频繁,因此在包括上述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中都能看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因素存在,相信随着众多区域内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被发掘和揭露,对各个区域和整个盆地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全面。,(三) 夏商周考古,夏商周时期,四川地区为巴、蜀两族为主的两个王国。文献中对巴、蜀的记载很少,有些经过后人整理的远古传说材料,有较多的神话色彩,给研究巴蜀的古代史造成困难。,建国后,在四川盆地西部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蜀就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这里不但发现了许多蜀文化的遗存,并且这些遗存是,自成一系,的,其发展继承的演变规律已是很清楚,这是数十年研究蜀的历史的重大成果。,蜀文化,蜀文化大致可分为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战国时期文化几个阶段。,1,、三星堆文化,以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第二、三期遗存命名,其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到三峡内外这一狭长地带,其典型遗址包括三星堆遗址、新都桂林乡遗址、成都十二桥早期、忠县中坝和哨棚嘴中期、万县中坝子以及宜昌中堡岛、朝天嘴、红花套等数十个遗址。,三星堆遗址(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有规模宏大的城址、祭祀礼仪性设施遗存,大量的房屋基址,特别是,1,、,2,号祭祀坑和月亮湾城墙的发掘,出土众多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石器,包括礼器如青铜尊、罍、盘、玉璧、瑗、牙璋,仪仗用器如青铜戈、玉戈等,宗教性用器有青铜神树、青铜人像、面具等,一般生活用器主要为陶器,有小平底罐、圈足盘、高柄豆、鸟头柄勺、盉等。这些都说明三星堆遗址是当时蜀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三星堆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三星堆遗址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其显著的特点,成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化中心,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十二桥文化,以成都市十二桥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其中心分布在成都平原上。同时在川西高原的汉源、石棉以及川东的峡江地区亦有分布,说明十二桥文化在三星堆文化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其文化面貌主要是以小平底器、尖底器和高柄豆为代表的典型陶器组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85,至,1987,年,对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发掘,文化内涵与三星堆遗址具有明显的共性和发展连续性。而大型地梁式宫殿建筑与小型干栏式建筑,证明成都是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国另一个重要的都邑。,十二桥遗址商代木结构建筑遗迹,1986,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的指挥街、抚琴小区、新一村、岷江小区、黄忠村等地均发现了十二桥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共同构成了以十二桥和金沙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2001,年以来,在成都市金沙村发现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大型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分布范围约,3,平方公里,是一处十二桥文化的大型遗址。,金沙遗址(略),金沙遗址的发现,特别是三和花园、黄忠小区、梅苑、兰苑、体育公园等区域的发掘,完整揭露出金沙遗址的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聚落、墓地等,为探索三星堆文化的去踪提供了重要线索,为进一步探明古蜀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成都平原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1959,年发掘的羊子山土台,与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共同展示了古蜀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3,、晚期蜀文化,战国时期,四川发现的蜀文化遗址较少,仅有成都市青羊宫遗址和上汪家拐街遗址。,墓葬多有发现,,遍布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以成都平原为最集中,时代从战国早期到秦统一六国之前。,1980,年发掘的新都马家大墓,为深入认识战国时期蜀文化的丰富内涵、蜀文化的特征、蜀国的礼制以及蜀、楚关系和蜀与中原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巴蜀图语,巴蜀图语,商业街船棺墓,2000,2001,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独木棺墓葬,为探讨蜀王开明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以至与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资料。,蒲江船棺葬,出土巴蜀图语印章,1988,2002,年,对什邡芳亭镇亭江西路的船棺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墓葬,98,座。墓地年代从战国早期直至西汉中晚期,为成都平原巴蜀文化的消亡有了较动态的对比研究。同时在宜宾、芦山、石棉以及成都市的中医学院、西郊、金牛区、青羊小区、白果林小区、大邑五龙、浦江百花潭等地均发现有巴蜀墓葬,这批墓葬的发现,完善了成都平原晚期巴蜀墓葬的资料。,4,、巴文化遗存(略),主要分布于川东地区。,1950,年代,在昭化宝轮院宝轮院和巴县冬笋坝清理了大量的战国时期墓葬,首次在学术界提出“巴文化”这一概念。,5,、安宁河流域战国遗存,凉山州会理粪箕湾石棺葬墓群,则表现出另一种文化现象。,1989,年至,1992,年,对该墓群进行了四次发掘,共清理土坑墓,150,座,出土的铜器、陶器都具有自身的风格,用绿色卵石随葬的习俗也不见于其他地区。,1993,年,对大洋堆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大洋堆遗址由三个不同时代且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化堆积组成,根据其时代和文化内涵,可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文化遗存是一批长方形的土坑墓,出土有石器、陶器和铜器。根据其出土的文物分析,可知以这批土坑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约在商周时期。中期文化遗存是一批祭祀遗迹,两个首尾相套的大小陶罐伴以长方形黄土坑的祭祀现象十分奇特,为西南地区首见,时代约在春秋时期。晚期文化遗存是两座早期大石墓,时代约在战国时期。,大洋堆这种由三种不同文化遗存堆积而成的遗址在考古上十分罕见,且其早、中期的文化都是仅在凉山州境内的新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大石墓,是四川最具特色的墓葬形式之一,集中分布,于安宁河流域。一般认为是邛人的墓葬。目前发,现的大石墓大多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大石墓,大石墓,(四) 秦代考古,秦朝统一时间较短,而四川又为偏远地区故在四川发现的秦代遗迹极少。,1980,年在青川县郝家坪发掘一批秦墓,出土器物丰富,既有属巴蜀文化的陶釜、铜釜、漆器等,又有属楚文化的鼎、盒、壶、楚漆器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秦半两钱及秦木牍。,青川郝家坪出土木牍,木牍共,154,字,记载了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为田律等事,为研究秦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青川,M50,所出木牍,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按,史记,所记,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甘茂伐蜀,二年定相位正与此合,1984,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在大邑县城门南约,1.5,公里处的农机砖厂发掘,2,座秦代墓葬。出土有秦代半两钱、柳叶形剑、铜鍪、戈、带钩、胄顶、巴蜀印章、铁制生产工具、陶罐等。这也是在巴蜀腹地内发现的一处秦代墓葬,尽管有中原文化渗透进入,但仍以巴蜀文化为主体。,(五) 汉代考古,西汉初年,汉王朝无暇顾及西南,除成都平原外,四川大部分地区仍是小国的乐土。据文献记载,著名的就有邛、笮、僰、冉尨等几个较大的方国。,表现在考古学文化上则是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遗存。如凉山、攀枝花地区的大石墓,岷江上游、及川西、川西南的石棺葬,成都平原及川北的巴蜀船棺、土坑墓。,1,、遗址和城址,1983,年对广汉市雒城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有“雒城”铭文砖,同时对雒城的建造方式及结构都有了初步认识。,1974,年以来,对荥经严道古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初步弄清了城址的建筑规模和周边墓葬的分布情况。,1988,年和,2004,年对西昌市东坪遗址进行发掘,首次在四川清理汉代冶铸遗址,为研究汉代西南的冶铜铸币和经济的发展史提供了新的佐证。,2006,年,10,月,在芦山乐坝发掘了一处汉阙遗址,这是全国少有的对汉阙进行的发掘,汉阙,2,、土坑墓和砖室墓,上世纪,50,年代,在成都平原发掘了一批西汉中期墓葬,如成都北郊洪家包西汉墓、成都东北郊西汉墓等。,1978,年在郫县新胜公社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画像石棺墓,棺上雕刻有双阙、伏羲女娲、宴客等场面。为四川汉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的大型铜车马属首次在四川发现。,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4,、石棺葬,是四川地区另一特色墓葬。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各流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石棺葬墓葬最多,是石棺葬文化断代的基础资料。,岷江上游石棺葬,1978,、,1979,年在茂县城关清理的,46,座石棺葬和茂县营盘山清理的,10,座石棺葬,完善了石棺葬文化的内涵。,1980,年,在汶川昭店清理石棺葬,1,座,首次将石棺葬的年代提早到春秋时期。,1984,、,1986,年,在茂县撮箕山发掘,420,余座石棺葬,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2000,2003,年,对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掘中共清理石棺葬,100,余座,为全面构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序列奠定基础。,1992,年,在茂县牟托清理了,1,座墓葬及其陪葬坑,出土了,240,余件器物,特别是大量青铜器的出土。这是迄今川西地区石棺葬的重大考古发掘,为研究川滇地区石棺葬文化、族属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证。,5,、崖墓,东汉时期崖墓开始在四川盛行,遍及除川西高原以外的四川各地,成为四川最具特色的墓葬之一。其分布的中心区域为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沿岸等地区,即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其中以岷江、涪江中下游的乐山、彭山和三台地区数量最多,规模为大,崖墓,(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四川为蜀汉。,2004,年对德阳市“绵竹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基本弄清了绵竹城的范围,对于研究汉晋时期县级建置沿革、布局、规模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成都市的崇州市和郫县都发现有蜀汉的砖室墓。,1978,年威远县黄荆沟发现蜀汉时期的钱币窖藏,出土有汉五铢和蜀汉五铢。,(七)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四川在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当时四川西有吐蕃,南临南诏,所以成都为当时西南重镇。成都市外南人民路曾发掘出唐代罗城的城门遗址,城门为单门道,门墩为夯土筑成外侧包砖。,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发掘出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材料。,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卭窑遗址,1983,年发掘什邡堂卭窑始烧于隋,盛于唐,衰于宋,以烧造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其产品中省油灯颇具特色,釉色以三彩最有名,称为“邛三彩”,可与唐三彩媲美。,邛窑省油灯,(八) 宋代,宋代遗存在四川发现的主要是墓葬,遗址相对较少。成都市唐代罗城城门发掘中,发现,2,号门址是北宋时期重建的,为单门道,门道两侧有两排柱洞。宋代窖藏在四川颇有发现,,1959,年发掘的德阳市孝泉银器窖藏、,1991,年发掘的遂宁市金鱼村瓷器窖藏、,1993,年清理的彭州金银器窖藏、,1997,年清理的绵阳银器窖藏、,1984,年发掘的资中县鹤林村铁钱窖藏、,2002,年清理的峨眉山钱币窖藏等,都为研究宋代经济提供了资料。,彭州金银器窖藏,宋代墓葬,在四川多有发现,可分为砖室墓和石室墓两大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后者分布在丘陵、山区,其中泸州等地分布密集。,1984,年在成都市圣灯乡清理的张确墓是一座夫妇合葬砖室券顶墓,两墓室中间以砖墙相隔,是宋代砖室墓常见的形式。出土陶俑中以人首人身双肩带翼鸟足的陶俑为罕见。在砖室墓中常见三彩俑为南宋墓葬的特点。丰富的实物资料。,宋三彩俑,宋墓中许多随葬石质或砖质买地券或道教的镇墓券是研究当时历史和道教史很好的资料。,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全省有,108,个市、县、区都有比较集中的石窟及摩崖造像,除部分造像为南北朝和隋代造像外,其它绝大多数为唐宋造像。,60,年来四川有多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出土,填补了不少宗教艺术史上的空白。,四川地区的摩崖石窟造像,(九) 元明清时期,元代遗存发现较少,,1956,年在成都市保和乡清理了,4,座元墓和,1974,年在简阳市东溪园艺场清理了,1,座元代石室墓等,这些元墓的发掘,为研究元代历史、墓葬制度以及宋、明墓葬制度的承接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子朱椿为蜀王出镇成都,在成都市曾发现蜀王宫城北墙的一段和明皇城西墙,均为夯土筑成。,1999,年成都市水井街酒坊遗址经发掘为明代酿酒作坊遗存,,2006,年发掘的宜宾五粮液作坊遗存和,2007,年发掘的射洪泰安作坊遗址,均发现晾堂、酒窖遗迹及大量的瓷酒器。这批遗存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酒文化研究的内容,填补了中国古代酒坊遗址、酿酒工艺等方面的考古空白。,明蜀王陵是成都地区最大的明墓群。,1970,年发掘的蜀献王朱椿世子朱悦燫墓,为一座砖筑大型墓葬,布局模仿地面王府建筑的规制,出土器物以各种俑类最多,象征亲王的仪仗执事,其它尚有陶器、玉器、铁器等,出土的一件木质谥宝,文字为“蜀悼庄世子宝”,为研究明初亲王陵墓制度不可多得的资料。其它经发掘的还有,1979,年发掘的僖王陵、,1991,年发掘的昭王陵和,2004,年发掘的蜀怀王墓,其中僖王陵墓室结构为砖筑纵列筒形拱券,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与朱悦燫墓基本相同,从出土墓志知墓主人为明蜀王朱友壎。,明蜀王陵,清代,遗存发掘较少,,2004,年发掘的剑南春酒坊遗址,展现了从原料浸泡、蒸煮、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到废弃用水的排放等传统酿酒工艺的完整流程,;,同时遗址整条街“前店后厂”完整清晰,全面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绵竹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城市的经济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