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2719935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Page,*,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详解,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1,考试对虚词要求,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意义和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返回,高考文言文虚词,2,考试对虚词要求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3,一、【而】3,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荆轲刺秦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4,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5,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6,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7,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8,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8,【,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9,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C,10,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图穷而匕见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庄宗受而藏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B.,C.,D.,答案:,C,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顺风而呼,,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者”“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与蔺相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12,二、【何】12,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却看妻子愁何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3,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多么”“怎么这样”。,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14,(二)用作疑问副词。14,【,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廉颇与蔺相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王问,:“,何以知之,?”,【,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15,【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答案:,C,16,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17,三、【乎】17,(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醉翁,亭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18,(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18,例、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是(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曰:壮士,能复饮乎,将军岂有意乎,答案:,C,19,例、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是( )A,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与蔺相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与蔺相如,),20,四、【乃】20,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1,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21,(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22,(二)用作代词。22,例,.,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AD (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你的,),23,例.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23,五、,【,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与蔺相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4,五、【其】24,3,代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我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中的”。,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少时,一狼逕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表示祈使婉商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5,3代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我的” 。25,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真题链接,5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2009,安徽卷),26,26,(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27,(三)用作连词。27,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则或咎其欲出者,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答案:,B(,他的 其中的 那 那 其中的 他,他们 我,自己 他,他们,) ,大概,28,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六、,【,且,】,(一)用作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链接高考,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2013,四川卷,9C,),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作“况且”“再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又”。,示赵弱且怯也。(,廉颇与蔺相如,),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29,六、【且】29,(,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A,则皆可为材且良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13,浙江,17A),2,暂且,姑且。,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30,(二)用作副词。30,例,.,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G.,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H.,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答案:,ABCEF,31,例.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31,七、,【,若,】,(一)用作动词。,1,像,好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2,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二)用作代词。,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2,七、【若】32,(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33,33,例、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视之,形若土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若属皆且为所虏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B.,C.,D.,答案:,C(,如,像 如,像 假如 假如 你 像,如 及,比得上 你,),34,34,八、,【,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真题链接,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D,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2013,安徽卷),35,八、【所】35,2【,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6,2【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37,37,例,.,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某所,而母立于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失其所与,不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答案:,C,38,例.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 )A,九、,【,为,】,(一)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2,表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39,九、【为】39,3,表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与蔺相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链接高考,2013,上海卷,18,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4,表对象,“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作“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之死,),40,40,(三)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冰,水为(,结成,)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与蔺相如,),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斩木为(,作为,)兵,揭竿为(,作为,)旗,(,过秦论,),圣人之所以为(,成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成为,)愚,(,师说,),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吾所以为(,做,)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担任,)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41,(三)动词。 41,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42,42,例,.,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慎勿为妇死。,公为我献之。,B,为秦宫人。,阿母为汝求。,C,为仲卿母所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为赋新词强说愁,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答案:,C,43,例.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十、,【,焉,】,(一)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2,哪里,怎么, 什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杀鸡焉用牛刀(,论语,),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4,十、【焉】44,(二)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5,(二)兼词。 45,(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46,(三)语气词。 46,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君何患焉,2,未料及有伏焉 ,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3,骄而轻敌,焉能不败,4,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1,(呢,语助),2,(于此,在这里,兼词),3,(怎么,哪里),4,(之,他),47,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47,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与蔺相如列传,),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表示感叹的语气。,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48,十一、【也】48,(二)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013,浙江卷,17,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9,(二)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49,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是说也,人常疑之。,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答案:,B(A,助词,表停顿,B,助词,表判断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50,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50,十二、,【,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2013,北京卷,7.,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51,十二、【以】51,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与蔺相如,),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013,广东卷,6,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52,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2,(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与蔺相如,),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作师说以贻之(,师说,),53,(二)连词。 53,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助词,1,作语助,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表方位)(,廉颇与蔺相如,),54,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4,(四)动词,1,以为,认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率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六)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55,(四)动词 55,【,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或作为制成。,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苏武转,),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56,56,下列四组句子中“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背晋以归梁,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答案:,B,57,下列四组句子中“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天下,十三、,【,因,】,(一)介词。,1,依照,顺着,根据。,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膑,),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2013,山东卷,10A,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因善遇之),58,十三、【因】 58,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二)副词,于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与蔺相如列传,),(2013,安徽卷,5A,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三)名词,原因,缘由,机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四)动词,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59,4通过,经由。59,例,.,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蒙故业,因遗策。,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C,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变法者因时而化,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答案:,C,(于是,就 ),A,沿袭,因为,B,凭借,因为,D,依据,趁着,60,例.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十四、,【,于,】,(一)介词。,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相当于“在”“从”“到”“在,中”等。,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与蔺相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2,引进动作行为的的对象,“向”“对”“对于”等。,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61,十四、【于】61,3,介原因,可译作“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4,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作“被”。,而君幸于赵王。(,廉颇与蔺相如,),不拘于时(,师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与蔺相如,),5,译作“与”“跟”“同”。,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与蔺相如,),6,表比较,译作“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013,山东卷,10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62,3介原因,可译作“由于”。62,【,于是,】,1,相当于“于此”,可译作“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与蔺相如,),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鸿门宴,),63,【于是】63,例,.,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求闻达于诸侯,良曰:“长于臣”,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D,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故燕王欲结于君,答案:,D(,和,同),A,在,中,比,B,对于,向,C,被动,引进对象 不译,64,例.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十五、,【,与,】,(一)介词。,1,译作“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译作“比”“和,比较”。,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译作“和”“跟”“同”。,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65,十五、【与】 65,(三)动词。,1,译作“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赞许,同意,吾与点也(,论语,),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66,(三)动词。66,(,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7,(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67,下列“与”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遂与之俱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B(,结交),68,下列“与”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沛公军霸,十六、,【,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那么”“就”“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013,浙江卷,17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9,十六、【则】69,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0,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 “就是”,“是”,2,、 “倒是”,3,、 “那么”,4,、 “就”“便”,5,、连词,并列,,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71,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十七、,【,者,】,(一)代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情)”。,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2013,广东,6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2,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也可不译。,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昔者吾舅死于虎,礼记,檀弓,72,十七、【者】(一)代词。72,5,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二)助词。,1,放在主语后面,表示语音停顿,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与蔺相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3,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与蔺相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73,5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73,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案:,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74,74,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与蔺相如,),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些”。,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75,十八、【之】75,(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2013,浙江,17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3,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76,(二)助词。76,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5,衬音助词,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77,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辍耕之陇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余之力尚足以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答案:,D(,取消句子独立性),A,(到,定语后置标志),B,(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的),C,(的,这),78,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