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2600157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8/2,#,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史学概论 第七章 历史编撰,1,第七章 历史编撰,第一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一,什么是史料,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第二节 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一,历史编撰的旨趣,二,历史编撰的形式,第三节 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第七章 历史编撰第一节 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2,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一、什么是史料,1.,史料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遗迹、物品以及口碑、行为、环境等可以用作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2.,历史学家无法直接感受过去,必须借助史料。史料的发现往往会带来史学的革命或方法上的创新。,历史编撰的史料基础 一、什么是史料,3,3.,史料的种类,文献,文献是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史料。 文献史料具有明确和不易更改的特点,文字的表达方式比起口语更为固定,容量更大,保持原状的时间更长,比起行为和实物也更加具体,更易理解。文献的种类多样,它们表达了不同层面的历史。,正史类 包括正史、政书、实录等,地方志,档案,报刊,3.史料的种类,4,民间契约文书,a,、契据,b,、合同,c,、阄书,d,、账本,e,、宗教科仪书,f,、书信,g,、诉讼文书,h,、赋役文书,i,、遗嘱,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5,族谱,碑刻,匾额,笔记、诗文集、游记,诗歌、小说,其,他,文字材料,族谱,6,实物,遗迹,遗物,服饰,行为,礼仪,许多历史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礼仪来记,录与传承的。,风俗,口碑,神话,传说,实物,7,环境,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历史的,环境对理解历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尤为值得注意者,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在研究历史特别是某个区域的历史时,如能够较深入地考察体验当地的环境(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地形、植被、气候以及庙宇、祠堂的分布,还有自然水源在哪里,人工的导水工程如何分布等)对理解、解释当地历史有很大帮助。,环境,8,影像与音乐,纪实类,学术类(如影视人类学家摄制的作品),艺术类,娱乐类,其他非文字材料,结论:,处处留心皆史料,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9,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1.,保存史料的场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网络,田野(,field,),口碑、行为、环境等史料往往需要通过田野考察工作去了解、搜集。,其他,二、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10,2.,搜集史料的方法,充分利用目录工具书,各种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各种大型类书丛书的目录,2.搜集史料的方法,11,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养成经常到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随便翻翻的习惯,就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目录工具书了。,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12,充分利用网络,要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强大的检索功能为史学研究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基本材料必须全文阅读,不能把找材料完全等同于鼠标加键盘的检索。,逐书(文)搜索,参考他人论著,根据征引找到其引用的材料和论著,再根据找到的论著去查找更多的材料和论著,如此反复,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充分利用网络,13,通过田野工作搜集史料,文献材料,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同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可能搜集到许多族谱、碑刻、契约等文献。,非文字材料,自然、人文环境,各种风俗、仪式、口碑等必须通过实地调查,别人已有的形成文字的调查绝不能代替自己实地的了解与体验。,通过田野工作搜集史料,14,3.,充分占有材料,前人,如果前人也做过相同专题,前人看过的史料,自己必须也读过,而且还要争取读前人没读过的,发现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材料。,类型齐全,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表达了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的历史,如果材料单一(例如只用档案、只用报纸)是无法全面、立体地展现历史的。,15,来源清楚,搜集史料时必须注意记录来源,如来自哪个图书馆、网络,版本如何,页码是多少等。,如果是口碑资料,必须记录是在何时何地听何人(年龄、性别、身份等)所讲,并且要分辨哪些是受访人亲身经历的,哪些是受访人听说的(要问什么时候听什么人说的,告诉自己的那个人有多大年龄等),哪些是受访人看书得来的,哪些是受访人推测的。,来源清楚,16,无重大缺陷,如果某些重要材料无法获取,则要另外选题。例如,要研究明清时期天主教在江南传播的历史,如果没有条件看到外文材料,则不能做。要做一篇关于清代蒙古的博士论文,如果看不懂蒙古文材料,也不能做。,无重大缺陷,17,不要破坏材料的语境,切忌断章取义,要注意材料的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只摘取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尽可能注意文献的自身存在系统,即教材上讲的史料的“原生态”,更具体言之,不要把史料同其存在的时空、人文环境割裂。,不要破坏材料的语境,18,一个实例:,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搜集贵州清水江流域的民间文书时,并非简单地到当地收购文献,而是同当地档案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合作,为他们提供资金与设备援助,并培训、指导他们进行搜集工作,要求搜集上来的每一件契约、族谱、碑刻等文献,都必须严格登记是在,X,县、,X,镇(乡)、,X,村、某户家庭(某处)搜集,一个实例:,19,的,然后原件留在档案馆,该中心只需要复印件。这样,文献的脉络就基本被保存下来了,因为地点、人物清楚,研究者既容易了解文献之间的关联,也有足够的线索回到文献产生的现场,进行田野体验与调查。,在将搜集来的清水江流域文书整理出版时,该中心也没有按田土、宗族等来分类,没有割裂材料间本身的脉络,使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的,然后原件留在档案馆,该中心只需要复印件。这样,文,20,4.,史料的考订,所谓的史料考订,不仅应包括纠正错误,还应该搞清,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件史料(,who,)、他为什么创造了这件史料(,why,)以及他是如何创造这件史料的(,how,),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懂这件史料的意义,才不会被这件史料牵着鼻子走。,校勘(校雠),即校对勘误,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4.史料的考订,21,陈垣总结的“校法四则”,对校,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本校,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前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 ,他校,以其他有关的书籍对照本书。,理校,凡无其他本子可以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就凭校者的学识,据理判明其正误。,陈垣总结的“校法四则”,22,(,18801971,),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古代历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二十史朔闰表,等等。,(18801971),23,辨伪,陈垣总结的考证方法,理证,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书证,指利用各种文献来证明某些史料正误的方法,即以多种更为可靠的文献来证明一种记载是否准确,物证,以出土的实物来证明文献记载的真伪,王国维 二重证据法,辨伪,24,5.,史料运用,坚持孤证不立和无征不信,同时不应堆砌史料。,孤证不立的原则必须与史料来源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为相互转抄的原因,许多时侯群证,=,孤证,这在中国古代史料中特别明显。,如果来源与产生过程清楚,孤证也是极其珍贵的材料。,25,无逻辑矛盾,所使用的若干史料必须互不冲突或矛盾,如果有冲突和矛盾,必须能够言之有据地给出言之成理的解释。注意,决不能用只使用一方面材料的办法来避免矛盾!,无逻辑矛盾,26,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多种史料的互证,要在对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中发现问题;倡导开放的史料观,避免封闭的史料观。,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 。,坚持论从史出,27,史料编年,历史学的核心是叙述历史过程,历史过程的核心是时间变化。史料搜集好后,要做两种编年。,材料形成年代的时间序列,材料所讲述内容的时间序列,撰述一个历史过程,对两种时间序列的一致、差异与矛盾作出合理诠释。,史料编年,28,顾颉刚的例子,材料时间 所述历史之时间,西周中叶,商颂,禹敷下土方,鲁僖公,閟宫,缵禹之绪,战国,论语,尧 舜 禹,后人补入之,尧曰,尧舜禹之关系,尚书,尧舜禹之更详,细事迹,顾颉刚的例子,29,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排比可见,愈到后代,知道的古史时间愈长,顾颉刚据此描述了古史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传说的观点。,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30,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所得出的结论中,有些有不正确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顾颉刚对史料的系统批判态度以及他的研究方法的合理之处,如果要以得到的结论都正确为标准,则所有的史学研究方法都应该被抛弃了。这是近九十年过去后,我们回首古史辨派时应该持有的态度。,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31,三、史料在历史编撰中的重要作用,史料是历史学家研究过去的凭据,没有史料,就没有史学,没有史料,我们对过去将一无所知。,史家在运用史料时,总会同一定的史观相联系。,三、史料在历史编撰中的重要作用,32,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历史编撰的旨趣和形式,33,一、历史编撰的旨趣,1.,历史如何编纂,取决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的追求和旨趣。不同时代的史学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史旨趣的变化为标志的。,古希腊、罗马 资鉴型史学,18,世纪的伏尔泰倡导的是进步,是理性主义。,不为后代叙述某个个人的行动功业,而向他们描绘有史以来最开明的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一、历史编撰的旨趣,34,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等。他批判政治军事史,倡导文化史;批判神学史观,提倡理性主义史学。不过通读伏尔泰的史学著作,不难发现其欧洲中心论依然突出,英雄史观尤为明显。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世西方的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35,伏尔泰(,Voltaire,,原名:,Franois-Marie Arouet,,,1694,1778,),伏尔泰(Voltaire,原名:Fra,36,19,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历史撰述的理想主义色彩让位于一种冷静的叙事。,20,世纪初,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探究文明或文化的生命周期,就是要使今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功地应对来自现实的挑战。,20,世纪的中国史学,从新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本质上说,主要也是历史观的进步。,19世纪的客观主义史学,历史撰述的理想主义,37,2.,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目的的看法,甚至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世事的关怀,他们对历史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等表达方式的选择,无不与此有关。,时间,空间,类别,3.,从根本上看,历史编撰的旨趣都是受史观影响的。,2.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38,二、历史编撰的形式,历史编撰的形式,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即我们常说的历史编撰的体裁和体例。,1.,中国传统的编撰形式,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二、历史编撰的形式,39,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或某一制度的全貌及演变,并且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中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汉纪,、,资治通鉴,等,也包括各种实录、起居注等。,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40,上图为,春秋,的书影(含有注释),“六年春”指鲁隐公六年,夏是季节,五月是月份,辛酉是干支所纪的一个日期,“公会齐侯盟于艾”指隐公与齐侯在艾地结盟之事。,春秋,系事于年、季、月、日之下,开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先河。,上图为春秋的书影(含有注释),“六年春”指鲁隐,41,(,10191086,),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水平,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称之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10191086),42,纪传体,史记,、,汉书,等,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极大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中国历史的编纂。纪传体包括本纪、列传、表、书(或志)等,其实是一种综合性体裁。,帝王的“本纪”按年月日记载某帝某王时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并非帝王个人的琐事),相当于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史记、汉书等,43,列传通常是正史的主体,先把历史人物分类,选出典型,分别立传,从许多个别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显示出某一时代的总体面貌与社会内容。,各种“志”或“书”相当于典志体史书。因为列传人自为篇,割裂了社会文物制度一贯发展的系列,看不清社会文物制度“承弊通变”的大势,于是有“志”或“书”,分专章叙述国家的财政、礼乐、军事、祭祀、教育、人才选拔、水利等。,列传通常是正史的主体,先把历史人物分类,,44,“,表”用以指示历史事实或人物的时间性,例如司马迁谈作十表的原因时称:“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有明,作十表。”翦伯赞指出:“自十表作,于是上起三代,下迄汉武之间,诸侯名臣之世系年代,遂一目了然。”,也有的纪传体史书,如,三国志,,缺少志和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特别是少了“志”,对纪传体史书而言,是一大缺陷。,45,(,32,92,),班固,字孟坚,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所著,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影响深远。,(3292),46,汉书,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编纂方式,但有所创新,表现在:,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把,史记,的“本纪”改称“纪”,“列传”改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许多史书沿袭下来。,汉书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编纂方式,但有,47,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这些也为后来许多正史所沿袭。,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在中国地理学以及历史地理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48,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后人非常推崇,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朝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及其变迁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49,纪事本末体,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特别是后者,都往往出现同一事散见各处的状况,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南宋时,袁枢著,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不同于以纪年为主之编年体以及以传人为主之纪传体,它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纪事本末体,50,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著名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有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人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51,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著名史学家,所著,通鉴纪事本末,开了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先河。从上图中的“范阳之叛”、“契丹灭晋”、“三家分晋”等可知,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袁枢( 11311205),字机仲,南宋著,52,典制体,制度是组织国家的构架,提供了理解某个时期历史的基础,对此司马迁早已有清楚认识,在他所创造的纪传体中,就以“书”的形式给制度留下了位置。到了唐代,杜佑著,通典,,专论历朝典章制度,开了典制体专史的先河。,典制体,53,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著名典制体史书,有唐人杜佑的,通典,(这是典制体通史)、宋人王溥的,唐会要,(第一部典制体断代史)、元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王朝官方所编撰的,大明会典,以及清王朝官方所编撰的一批典制体史书(,清朝通典,、,清朝通志,)等。,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54,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中叶宰相,著名史学家。所著,通典,开了典制体专史的先河。从,通典,目录中可看到,该书是以制度为中心,分别叙述各种重要的典章制度。,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中叶宰相,著名,55,学案体,记述学术源流的史书体裁,肇始于南宋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录,。学案体系变通纪传体史书中的,儒林传,、,艺文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清人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标志着这种体裁的完善和定型。其体例为:每学案前先设一表,备举师友弟子,标明学派渊源及传授系统。然后为每一案主立小传,叙其生平概况及学术宗旨。,学案体,56,小传后是附录,载其遗闻轶事以及时人与后学之评论,备录其短长得失,以供后学自行判断。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评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著名学案体史书有清人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清人全祖望的,宋元学案,等。,小传后是附录,载其遗闻轶事以及时人与后学,57,(,1610,1695,),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四明山志,、,大统历推法,、,今水经,、,南雷文定,等。,(16101695),58,史论,指史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如,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 等。这种评论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史学体裁,有专文,如,过秦论,,有专书,如,读通鉴论,。著名的史论著作有宋人范祖禹的,唐鉴,、孙甫的,唐史论断,、清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59,注释体,鉴于典籍中有些内容极为简略,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不乏错误,有的深奥难读,于是专门的注释应运而生,许多注解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被注的史籍本身,如,水经注,。关于,春秋,几家注释,如,左传,、,公羊传,等,规模远远超过了,春秋,,史料价值也远非,春秋,可比。,注释体,60,四大名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四大名注:,61,方略,清代大型军事档案史料汇编,或称纪略,展现清王朝的武功。,清王朝在历次平定叛乱,消除割据势力,统一或巩固边疆,以及镇压农民起义等大规模军事活动取得胜利后,为宣扬武力,皇帝皆下谕设馆,派大臣主持,将用兵中凡有关谕旨,奏摺,部分君臣互相唱和的庆贺诗文和勒石以铭战功的碑文等,择其要者纂辑成书,历朝编就的方略约,60,种左右,著名者有,钦定平定三逆方略,、,皇清开国方略,、,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等。,方略,62,钦定平定三逆方略,,康熙二十一年(,1682,)大学士勒德洪等奉敕撰,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内容自康熙十二年(,176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撤兵始,至二十年(,1683,)十二月圣祖以“逆寇荡平,诏赦天下”止,详细记载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叛乱之始末。此书开清代纂修“方略”、“纪略”之先河。此后,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撰书,纪其始末。,钦定平定三逆方略,康熙二十一年(1682)大学,63,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某个行政单位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文化等的专书,有镇志、县志、州志、府志、通志(以省为单位)、一统志(以整个国家为单位)几种。,地方志,64,地方志的发端是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郡书记载一地的先贤、耆旧、节士的事迹,如,陈留耆旧传,、,兖州山阳先贤赞,等,地理书记载一地的疆界、区域、山川、道理、物产、户口、风俗等,如,秦地图,、,三秦记,等。,地方志的发端是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65,都邑簿记载都邑城郭、官署、街坊、闾巷、寺院、古冢、坟墓等。如,三辅黄图,、,三辅宫殿名,等。成于东汉的,越绝书,,记载人物、地理、都邑,内容全面,可以认为是地方志发端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志进入大发展时期,出现,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地方志模型。至宋,太平寰宇记,之后,受该书影响,地方志又有所变化。,都邑簿记载都邑城郭、官署、街坊、闾巷、寺,66,自宋代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方志大量涌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宝藏。,地方志一般遵循下述体例:,横排纵写,即把某个行政单位的地理、历史、人物、文化等等进行分类(即横排),然后每类按时间顺序来撰写。横排门类,纵写史实,这是方志区别于史书的重要一环,也是志体的显著特征。,67,叙而不议,不能长篇累牍地发表议论。,一般都是贯通古今的,上不断限,下,到当代。,叙而不议,不能长篇累牍地发表议论。,68,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69,族谱,中国古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这也表现在大量族谱的撰修上,“国有史、邑有志 家有谱”,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宗支繁衍与分布,许多族谱还记载家族的田产、坟墓,为族人作传,收录与本族有关的文献等。,有的家谱在叙述源流时往往有攀附历史甚至传说中的名人(如黄帝、周公、刘邦等)现象,应注意。,族谱,70,史学概论-第七章-历史编撰课件,71,随着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变化,章节体成为历史编撰的主要形式。,即便在今天,中国传统的史籍编撰形式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现在编修地方志时,大体上仍然延续了明清方志的编撰体例与原则,只是在什么内容该进入方志这一点上,古今的观点不同;白寿彝主编的卷帙浩繁的,中国通史,,吸收了正史的编修体例;现在国家花巨资正在编修的,清史,,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传统正史的编修体例。,随着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变化,章节体成为,72,2.,外国史学的编纂形式,外国史学起源时间先后不一,发展道路各异,但大体上以编年史为主流,同时也有大量以记人为主的传记和以记事为主的大事记及综合性史书。,博学学派专题分类的叙述方式,历史哲学兴起的影响,近现代史学走向科学化,历时性的叙述常常会让位于结构性的分析,中西皆然。,2.外国史学的编纂形式,73,3.,历史编撰的内部结构,与体裁这种外部形式相比,历史编撰的内部结构,或以中国传统史学的说法即体例,同样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因为无论采取何种体裁,编撰者必须考虑如何展现研究的逻辑、撰述的次第和规范。,断限、标目和编次,记时、记地和记人,载言、载文和征引,3. 历史编撰的内部结构,74,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历史编撰中的叙事和议论,75,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叙事指以一定方式叙述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社会现象等的来龙去脉、起始终结,以呈现历史过程为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史学就是要展现历史过程,而展现历史过程就需要叙述,因此叙述成为史学最根本、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中西皆然。,一、历史编撰中的叙事传统,76,1.,中西史学叙事的异同,中国传统史学中强调叙事,是对历史编撰的一种表达的要求,而欧洲传统史学中的叙事,则更指一种历史编撰的体裁。,从文体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史书中无论纪传体还是编年体,都重视叙事;而从表述的角度看,欧洲传统的叙事史也恰好以叙事作为其表述的特征。,1.中西史学叙事的异同,77,2.,解释史学并未真正消除叙述,20,世纪以来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问题史学”的取向使史学论著充满了许多解释,计量方法、结构分析等也被史学家大量实践,但即使在这个时代,叙事史也仍然被许多史家坚持,并且在问题史学中,在强调结构的史学作品中,也仍然有许多叙述的成分。,2.解释史学并未真正消除叙述,78,20,世纪,70,年代以后,史学家以及历史哲学家们重新意识到叙述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出现了“叙述史复兴”。,这并不是向旧史学的简单回归,也不是与社会科学的盟友彻底决裂,而只是更注意了历史学自身的特性,更强调了与史学传统的继承关系,而不像,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那样更凸显出断裂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史学家以及历史哲学,79,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议论指作者在叙事之外,针对所叙之事作简短的讨论,以表明个人看法为特征。解释追问“为什么”,是一种高层次的议论。,1.,中国传统的史论,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史家一般不在历史叙事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评说,以显示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和连续性,但又往往以另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所叙史实的意见,即为议论。参见前面的,PPT,。,二、史书的议论与历史解释,80,(16191692),王夫之, 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读通鉴论,、,宋论,等。,(161916,81,2.“,于序事中寓论断”,3.,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解释,与史论差不多同时产生,沿着两条道路发展,直接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运动进行解释,针对有关历史撰述发表历史解释性的意见和见解 。,2.“于序事中寓论断”,82,4.,西方史著中的议论与解释,夹叙夹议,西方史学从一开始就未曾通过某种形式把作者的议论与叙事严格区别开来,而是夹杂在叙事之中。,解释,西方重视解释的传统,20,世纪新史学对解释史学的强调,4.西方史著中的议论与解释,83,5.,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解释,阶级分析,经济解释,6.,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关系,解释与叙述的区分只时相对的。没有“单纯”的叙述或“单纯”的解释。,5.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解释,84,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区分了两种叙述:,一种是平淡的(,Plain),历史学家要限定自己,(,或者应该限定自己,),去准确地描述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另一种是“富有意蕴的”(,Significant,),历史学家目的不是单纯地述说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要解释它。平淡叙事与意蕴叙事的区分对应于克罗齐的编年史与历史的区分。,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区分了两种,85,但是,沃尔什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在高水平的历史中有可能发现编年史的成分,而在最原始的编年史中也能找到适当的历史成分。”承认这一点等于模糊了解释性历史与叙述性历史之间的界线。,86,随着对叙述的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之后的许多历史哲学家更加认为单纯的叙述是不存在的,认为叙事是一种历史解释的学者最终占了主导地位。例如丹托称:“每一个叙事都必须详细解释一些事件的某种后果,因而平淡叙事与意蕴叙事只在程度上有所区别。”,随着对叙述的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之后的,87,讨论:,历史学家在叙事时,即便不直接表述,肯定也要把某些事情作为原因或开端,把某些事情作为发展,某些事情作为结局,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但把哪些事作为开端或原因,哪些事作为发展,哪些事作为结局,不同历史学家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讨论:,88,这种选择就暗含了他对历史的解释(例如,正史中叙述某位开国皇帝时,往往会叙述他出生前后的种种奇异状况,编纂者以这种奇异来说明出生者非同一般,现代历史学家则不会叙述这些事情)。因此,单纯的叙事是不存在的。,请就上述观点发表你自己的看法。,这种选择就暗含了他对历史的解释(例如,正史中叙述某位,89,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历史解释,其目标都,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尽量追求历史的真相。,讨论:,在上面这个表述中,教材的编纂者用了一个减弱语气的“应该是”,这就说明还有很多学者认为 “不一定是” ,请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后者所持的理由。,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90,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1.,准确、流畅、典雅,历史著作是以叙事为特征的,对其文字表述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准确,这是最主要的一点,即能贴切地说明历史事物与历史过程以及作者的见解。现代史学会用到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与理论,更要讲究准确。,三、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91,流畅,文字要通顺流畅。现在许多史学论著受到外语表达的影响,读起来很拗口、很艰涩,这种“翻译体”表达不符合汉语规范,要尽量避免。其实,好的翻译作品读起来也是非常流畅的,如费孝通所译,文化论,。,典雅,这是更高的要求。,流畅,92,2.,史料的文本性与历史真实,3.,中西史学都有重视文字表达的传统,任何人都不能确保他描述的关于过去的一切都符合事实,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的描述在某种程度、在某些方面符合事实,更不妨碍他对事实的追求,否认这一追求有可能不断取得新的收获。,史学表达的叙述形式与历史真相,同上面的讨论结合起来,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