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2408734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一、,医院评审经历,第一周期,1989,年,1998,年,第二周期,2011,年,4,月评审工作弱化医院硬件要求,重视内涵建设、学科建设、依法执业和日常考核,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强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服务内涵和人文关怀,评审模式引入全程管理理念,标准内涵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评审方法上引入,PDCA,管理法则,,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追踪评价。检查方法采用了必查、抽查、模拟案例和模拟查房等四种形式,以考验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整个评价过程更加注重制度的落实,力求更加科学合理。,一、医院评审经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标准共设置,7,章,73,节,378,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1-6,章共,67,节,342,条,636,款标准,其中设立“核心条目”共,48,条 ,用“”表达;,第,7,章共,6,节,36,条监测指标。,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医疗核心条款,医疗组基本条款,153,条,,核心条款,17,条,2.3.2.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 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2.3.2.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医疗核心条款医疗组基本条款153条,核心条款17条,核心条款,2.3.4.2,对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核心条款,核心条款,3.9.1.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3.9.2.1,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4.3.5.1,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3.5.2,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曰有明确的要求。,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5.7.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曰有明确的要求。,4.5.7.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4.6.2.2,根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治疗计划或方案。,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7.5.1,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4.7.5.2,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4.8.4.3,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9.1.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4.9.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 实行,“,危重程度评分,”,。,4.9.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核心条款,核心条款,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4.27.5.1,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4.27.5.2,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核心条款,三、临床应用与实践,(一)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2.3.2.1,),1,有专人负责急诊检诊、分诊工作,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2,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3,落实急会诊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4,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保障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制定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治疗,保持绿色通道畅通。,三、临床应用与实践,(一)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2.3.2.1,),链接,5.,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6.,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有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急诊科能够在患者送达前获取急救中心转送或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信息,院内相关各科室在患者收住入院前获取病历资料,提高效率。,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二)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 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2.3.2.2,),链接,1,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2,有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3,重点病种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4.,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登记、总结、分析、反馈及持续改进措施。,5.,持续改进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有成效。,(二)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 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三)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3.6.2.1,),链接,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 认“危急值”。,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4.,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5.,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三)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3.6.2.1)链,(四)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3.9.1.1,),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3,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5,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5,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6,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四)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3.,(四)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3.9.1.1,),链接,7,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8,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件。,9,全院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10,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11,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12,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四)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3.,(五)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3.9.,2,.1,(五)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五)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3.9.2.1,),1.,建立有医务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对不良事件呈报实行非惩罚制度。,2.,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的规定。,3.,激励措施有效使用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4.,医院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五)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六)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4.3.5.1,),链接,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4,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5.,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六)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4.3.5,(七)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 权实施动态管理。(,4.3.5.2,),链接,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2,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3,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4,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5.,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授权管理的完整资料。,6.,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七)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 权,(八)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4.5.7.4,),链接,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3,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4.,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5.,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八)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4.5.,(九)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 价 。(,4.5.7.5,),链接,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3,有主管部门监管。,4.,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5.,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九)对住院时间超过 30 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 价 。(4,(,十,),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4.6.,2,.2,),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4.,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5.,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十)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十一)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4.6.8.2,),链接,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3.,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4.,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十一)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十二)有,“,非计 划再次手术,”,的监测、 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和控制体系。(,4.6.8.3,),链接,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5.,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6.,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十二)有“非计 划再次手术”的监测、 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十三)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4.7.5.1,),1,麻醉后复苏室床位与手术台比不低于,1:3,。,2,麻醉复苏室配备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施麻醉的麻醉医师。,3,复苏室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4,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5,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6.,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十三)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4.7.5.1,(十四)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4.7.5.2,),链接,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2,患者在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3,转出的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5,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6,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7,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8.,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十四)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4.7.5.,(十五)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4.8.4.3,),链接,1,医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2,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4.,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5.,有会诊实施记录,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持续改进会诊质量。,(十五)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十六,),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4.9.1.1,),1,重症医学科布局合理,病房配置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 南(试行),的基本设备要求,2,信息系统有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的及时传递。,3,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 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4,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5,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6.,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输血科、影像科等紧密相关科室距离半径短,为患者诊疗提供及时支持。,(十六)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十七)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4.9.2.1,),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5,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十七)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十八)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4.9.2.1,),链接,6,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7,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8,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9,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10,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11,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十八)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十九)采用卫生 部发布的疾病分类,10,与手术操作分类,9-,-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4.27.5.1,),1,对出院病案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4,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5,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高编码质量。,6,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7,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8,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十九)采用卫生 部发布的疾病分类10 与手术操作分类,(二十)建立出院 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4.27.5.2,),1,有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2,病案首页内容完整、准确。,3,病案首页全部资料信息录入查询系统,至少能为评审提供,2,年以上完整信息。,4,查询系统资料完整、功能完善。(,1,)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任意项目,单一条件查询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2,)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复合查询住院的病案信息。,5,能提供,3,年内的完整病历首页信息。,6.,能提供,5,年内完整病案首页信息。,(二十)建立出院 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4.27.5.2),医疗核心条款临床应用与实践-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