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242048812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局部,潛意識,人格發展的階段:假设未能順暢適應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蔡P55,心理分析之觀點,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蔡P56,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罪行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制於人的現象,。,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顧,。,蔡57,人格特質之觀點,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局部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為的特有模式。,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含二種特質,個人特質:由獨有的遺傳和環境條件所形成;與共同特質:同一種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的共同特質。,暴力傾向犯罪者人格特質之觀點,無法與人建立,親切人際關係,缺乏罪惡感,缺乏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只顧眼前的享,樂,挫折忍受力低,具有攻擊性與,高度衝動性格,以本我為中心,反社會行為,無法從經驗中,記取教訓,病態人格形成之因素,有心理病態人格之父母,缺乏關愛,幼兒期父母親之拒絕,父母管教不一致,尤其幼,兒期因父母分離或家庭破碎,,,而致未能與照顧者形成親密關係,,,為心理病態人格形成之重要因素。,行為主義與學習之觀點,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的增加,此過程為增強reinforced,一般為報償,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激,相關學習之理論,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作用,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最具影響力,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受以下體系影響,賞罰控制:行為的結果,認知控制:透過個人經驗的教育,抗拒誘惑:社會規範之教導,楷模學習:觀察,行為之觀察學習係透過家庭、友伴團體、大眾媒體等,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道德成規前期無律,防止懲罰與服從、功利主義導向,傳統服從期他律,人際和諧導向、法律與秩序維護,自律期,社會契約、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Yochelson&Samenow研究發現犯罪者有犯罪思考型態,包括不合邏輯、短視、錯誤、不健康的人生價值感等偏誤的認知,Ross&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不負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Cornish&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本钱效益分析之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