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检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2041284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检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检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检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监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监,1,案例1:,动能和势能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案例2:,压强,案例1:动能和势能知识与技能目标,2,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监测,一、教学目标的回顾,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可操作化,1.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为什么没有“掌握”层次要求?,3.什么叫做“了解”、“认识”和“理解”?,4.怎样把握了解、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5.怎样让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监测,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监测 一、教学目标的回顾,3,问题背景,背景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有三条,其中第三条(总第十条)的标题就是“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规划纲要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问题背景背景一,4,2012年武汉教科院经过认真调研,形成了武汉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报告的第二部分“对当前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分析”指出我市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标高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学要求喜欢拔高加深,忽视基础性。,课后作业出现形式化,缺乏真正的落实,背景二,2012年武汉教科院经过认真调研,形成了武汉市初中物理课堂,5,案例3:,2010年中考前X校模拟训练题,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角度均匀的,X,面镜和凹面镜及平面镜测光速,如图所示。图中,S,为发光点,,P,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X,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L,(,L,可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P到,X,面镜的距离,所以计算光速时可忽略这些长度。现使该,X,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当转速达到,n,周/秒并可认为是匀速转动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测出光速,c,,根据题中所测量的物理量得到光速,c,的正确表达式是:,A,c,=,Ln,B,c,=,X Ln,C,c,=2X,Ln,D,c,=4,XLn,案例3:2010年中考前X校模拟训练题 某物理兴趣小组,6,武汉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同时还指出有少数物理教师“对物理学与物理教育混淆不明”。,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严密的理论科学及定量的精密科学,并且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具有较高难度的的科学。,初中物理课程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背景三,武汉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同时还指出有少数物理,7,1.物理课程总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对三维目标的理解,(1)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一、教学目标的回顾,1.物理课程总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一、教学目标的回顾,8,案例4:草原犬鼠,案例4:草原犬鼠,9,草原犬鼠背后的故事,故事一:北亚利桑那大学斯洛博奇科夫教授研究草原犬鼠已经有30年的时间。,故事二:马萨诸塞州福特斯大学奥安尼斯米奥利斯教授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多次模拟实验,发现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草原犬鼠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北亚利桑那大学斯洛博奇科夫教授研,10,(2)三维目标关系,(2)三维目标关系,11,3.我们存在较突出问题,问题一: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目标,表现为通过大量机械化训练来提高考试分数,还表现为初中学生没有物理实验课,问题二:疏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精细化设计,表现为“格式化”、“应付式”的教学目标,3.我们存在较突出问题问题一: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目标,12,某学生的家庭实验室,某学生的家庭实验室,13,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可操作化,1.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为什么没有“掌握”层次要求?,3.什么叫做“了解”、“认识”和“理解”?,4.怎样把握了解、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5.怎样让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可操作化 1.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14,1.修订后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实验)稿,现(修订)稿,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验,理解压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会测量温度。,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1.修订后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实验)稿现(修订,15,修订者说明:,(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目标。,修订者说明:(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16,什么叫做教学目标可操作化?,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是指在制订目标时使,用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表述,便于教师操作与评价。,(学生)行为动词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课程标准指出“对教学中不太容易把握的内容,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的。,我们在进行备课时,原文照搬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足够了吗?,什么叫做教学目标可操作化?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是指在,17,2.课程标准中为什么没有“掌握”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来看看,初中学生到底能不能记住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物理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概念是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在人脑的反映。,学生记住物理概念的定义或文字表述,此时,距离学生大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可能还很遥远。如磁性、惯性。,2.课程标准中为什么没有“掌握”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来,18,衡量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知道该单位是如何定义的,形成该单位大小的观念;,对于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使用范围;,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运用物理概念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衡量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19,掌握一个物理概念,除达到上述7条标准外,还能灵活运用、熟练解决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掌握要求是教学大纲中最高级别的要求。,对于一个较复杂的物理概念,在国家规定课时内,只有很小很小比例的学生能够达到掌握这个层次。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掌握”不再是初中物理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标高。但是,制造手机,如果不遵循技术标准,会有多少比例的手机能够合格?,物理教学现状是对标准重视不够。,掌握一个物理概念 除达到上述7条标准外,还能,20,3.究竟是什么“了解”、“认识”“理解”?,看看修订后的标准对行为动词的界定,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出,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区分,、,说明,、,解释,、,理解,、,计算,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会测量、能估测、会选用、会,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尝试、观察、经历、探究,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心、关注、有意识、有所作为,3.究竟是什么“了解”、“认识”“理解”?看看修订后的,21,再看考试说明对行为动词的界定,2012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物理学科将,考试要求分为a、b,两个等级。其中,知识性考试水平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水平(用a,表示)、理解和应用水平(用b表示),。,类型,水平要求,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水平,(a),对所学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包括有关的术语、概念、原理、规则、定律的,再现或再认,知道,、,描述,、指认、辨认、识别、,举例,、,列举,理解、应用水平,(b),能,领会,所学知识的意义,能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形式的转换,、结果的预测等,概述、,解释,、,说明,、比较、,区别,、对比,说明:有些知识点在课标中属于了解水平,在说明中划入b级考,试要求,如重力。,再看考试说明对行为动词的界定 2012武汉市初,22,行为动词的变化,课标中,,“了解”认知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修订增加了“列举、举出”2个新行为动词;,“认识”水平保持不变,行为动词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修订调整变为“能区分、说明、解释、理解、计算”。,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和“说出”是有区别的。,行为动词的变化 课标中,,23,(1)两个“了解”的含义有何区别?,前者的含义:指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包括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的认知和学习。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后者的含义:调查;打听(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一下”。,(2)了解水平含有计算要求吗?了解水平含知道要求吗?,(1)两个“了解”的含义有何区别?前者的含义:指对所学知识有,24,(2)了解水平含有计算要求吗?,标准修订组专家黄恕伯,(2)了解水平含有计算要求吗?标准修订组专家黄恕伯,25,什么叫做转化(转换)?,能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述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内容,包括文字叙述、表达式、示意图、操作等等之间,的互换和翻译。,案例5:“浮力产生的原因”文字、符号、图示间的转化,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什么叫做转化(转换)?能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述不同的方,26,(3)什么是“认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认识,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标准中:,了解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出,理解 区分、说明、解释、计算等(含“了解”等),“认识”水平和行为动词都处于过渡阶段:,“认识”水平高于“了解”而低于“理解”,,“认识”行为动词包含“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出”中所有动词 ,“区分、说明、解释、计算”中部分动词。,(3)什么是“认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27,4.怎样把握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的要求?,(1)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学习者外在行为按照原文呈现的方式陈述(说出)学习过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等内容;识别、辨认教材上(或教师所教)所列事实或证据;举出学习过程中已举出的例子(即常见的例子);描述所学对象的基本特征。,(2)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所学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学习者外在行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过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等内容(解释),或对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条件作出说明;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对教材上没有的(或未教过)的相关的简单问题(拓展),等等。,(3)认识,认识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案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4.怎样把握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的要求?(1)了解,28,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用公式表示为,F,浮,。浮力的大小只跟,和,有关。,(了解),问题2.,浸入水中的石块,排开水的体积是0.001m,3,,则浮力,F,浮,N。(水10,3,kg/m,3,,g10N/kg),(了解),问题3.,王明同学说: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只要物体排开液体,就一定受到浮力;张强同学说:阿基米德原理并不是用来揭示产生浮力的原因,只是说明如果一个物体受到浮力,其大小与它排开液体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说法,请,说明,理由。(本题是对定律适用条件的辨析,如果举出具体事例就是,提供证据,),(理解),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1.浸入液,29,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4.,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探究过程的考查,武汉中考考试说明b),(理解),(1)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用细线悬挂一块石块,记下,,用符号,表示。,(2)在量筒中盛水,记下,,用符号,表示。,(3)将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中的水中,注意石块不要接触量筒底部,记下,、,、,,分别用符号,、,表示。,(4)用公式,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实验中另一个需要计算的物理量为,计算公式为,。,(5)分析获得的结论是,。,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4.在探究阿基,30,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5.,一只溢水杯装满了水,放入一块铁块,测得溢出水重为0.49N,则,铁块受到的浮力是,N,铁块的体积为,cm3。,(理解/应用),问题6.,体积为100cm的铝块(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为,N。,(理解/应用),问题7.,一个物体是0.01米,放置在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它受到的浮力等于,N。,(理解/应用),其中第5题运用规则,F,浮,G,排以及以前所学知识,G,物,物,gV,物的运用,第6题是对规则,F,浮,液,gV,排的运用;第7题是对规则,F,浮,液,gV,排以及,V,物,V,浸,V,物的应用。,案例6:判断学生“了解”还是“理解”?问题5.一只溢水杯,31,5.怎样让教学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1)钻研标准内容标准中各条目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动词,理解它们的含义,防止人为拔高或降低标准。如:,解释是指能用自己的话,对某一信息(如图表、数据)加以说明或概述。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物理概念、规律、方法内容,或对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条件作出说明,即出现解释行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推断是指预测发展的趋势,是根据材料中所给出的条件,对所给材料之外的情况延伸各种趋向和趋势。,5.怎样让教学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1)钻研标准内容,32,5.怎样让教学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1)钻研标准内容标准中各条目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动词,理解它们的含义,防止人为拔高或降低标准。如:,案例7:推断,当挂在弹簧秤下的实心金属块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满足,F,读数,G,F,浮。金属块从刚接触水面到完全浸没水中的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将,。,5.怎样让教学目标进一步可操作化?(1)钻研标准内容,33,(2)熟读新版教材,进一步细化每一节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每一个目标可操作、可检测。,案例8:声音的特性,课程标准中知识目标“了解乐音的特性”。,1复述声音有哪三种特性。,2经历“音调与频率有关”实验,发现并记住音调跟什么因素有关,会根据音调区分不同声音;说出超声波、次声波与一般声音的不同。,3经历“响度与振幅有关”实验,发现并记住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会根据响度区分不同声音。,4举例说出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会根据音色识别二胡与钢琴发声。,(2)熟读新版教材,进一步细化每一节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使,34,(3)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科学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案例9:,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安培定则复习目标,班级:平行班(基础很差),目标:会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简单的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说明:预计95%以上的学生会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结果在两个实验班中,一个达到95%,另一个达到90%。,(3)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科学的目标,根据实际,35,(4)制订出科学的目标后,宜设计相应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评价反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呈现的两个案例,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有什么问题?,(4)制订出科学的目标后,宜设计相应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评,36,1.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一般是由引起动机、了解、获得、概括、,保持、回忆、作业和反馈八个学习行为组成的。,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监测,1.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认为: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监测,37,1.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认为:,1.学习行为的基本理论认为:,38,2.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是怎么掉队的?,2.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是怎么掉队的?,39,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与达成检测学习新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体会课件,40,(1)组织管理、激励督促贯穿教学各环节;,(2)丰富教学方式手段,(3)通过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以致用,(1)组织管理、激励督促贯穿教学各环节;,41,3.建议:,(1)课前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到预期目标过程中的认知难点,在学生的认知难点上给学生的多搭几个台阶,尽可能增加达到台阶上的学生人数。,(2)注重课堂中的适时作业反馈,学一点落实一点,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如2012年武汉中考物理试卷就有明确的“学一点落实一点”导向性。,(3)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案例10:见Word文档,3.建议:(1)课前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到预期目标过程中的,42,参考文献:,学习课程标准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黄恕伯 2012.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 洛林2009.11,物理教学设计 陈刚 2009.9,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 王力邦 2009.5,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 刘力 2008.6,参考文献:,43,谢 谢!,谢 谢!,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