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973884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PT 页数:210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第三章神经系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等),脊髓,神 经 系 统,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按解剖部位,躯体神经,按功能,感觉(传入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运动神经,二、神经系统的进化,无 有,分散 集中,简单 复杂,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一)兴奋与兴奋性,1、刺激与兴奋性,刺激,:能引起生物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 各种环境因子。,直接刺激(direct stimulus),间接刺激(indirect stimulus),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冲动,(impulse):可传导的快速的生物电变化。,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e):神经组织、肌组织、腺组织。,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受到有效刺激时,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2、引起兴奋的条件,组织的机能状态,刺激的特征,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或,阈值,(Threshold):,当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阈上刺激,(Superthreshold Stimulus),阈下刺激,(Subthreshold Stimulus),(二)静息电位,1.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安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膜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高等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静息膜电位一般为-70,-90mv,。,+,膜外正,+,膜内负,-,-,跨膜电位测定示意图,2.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1)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特点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2)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当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和K,+,外流所形成的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静息电位;所以说静息电位实质为K,+,外流所形成的跨膜电位。,2.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1.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特点,细胞内K,+,一般比细胞外液高30倍,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比细胞外液高10倍,细胞外液中Na,+,和CL,-,都比细胞内高20倍,细胞内正离子主要为K,+,,负离子主要为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细胞外正离子主要为Na,+,,负离子主要为CL,-,。,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Na,+,和CL,-,通透性极小,K,+,有较大的通透性,结论:静息时,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正电荷外流。,(四)动作电位,1.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2.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刺激 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Na,+,带正,电荷迅速内流 电位差逐渐减小直至0,去极化 Na,+,带正电荷继续内流 去极化进一,步发展 膜外变负,膜内变正 反极化,K,+,带正电荷外流 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 复静息电位水平 复极化 Na,+,K,+,泵运转,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膜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3.动作电位组成,极化,(Polarization):膜内外两侧电位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负,电位减小的过程,反极化,超射(overshoot),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的过程,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负电位增大的过程,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时间,0.3 ms,3 ms,12 ms,70 ms,时相,去极化+复极化,负后电位前部,负后电位后部,正后电位,阈强度,无限大,高于正常,低于正常,高于正常,兴奋性,0,渐增,最大,低于正常,电位反应,无,可产生AP,可产生AP,可产生AP,Na,+,通道状态,失活,逐渐恢复,基本恢复,完全恢复,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变化过程都是一样的;并且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以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进一步加大的现象。,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不衰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布过程。,神经冲动的传递:动作电位在,两个细胞,间的传布过程。,(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1、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近距离局部电流,2、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图),(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1、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影响传导速度因素,直径粗细,粗纤维R小,电流大,传导速度快,细纤维R大,电流小,传导速度慢,有无髓鞘,温度:恒温动物较变温动物快,3、单相和双相动作电位,2、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的总和。,一、突触的结构及传递,(一)突触的结构,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囊泡、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酶,突触的结构,线粒体,图11 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扫描电镜像,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二)突触的分类,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图),轴树突触 轴体突触 轴轴突触,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分类,化学性突触,(图),电突触,(图),根据突触的功能分类,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三)突触的传递过程,化学性突触的传递机理,(图),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突触小体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后膜的特异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离子,离子,二、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 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 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产生EPSPEPSP总和作用兴奋突触后神经元,特点:,局部兴奋,定义:,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IPSP。,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对K,+,、Cl,尤其是对CL,-,通透性加大CL,-,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 产生IPSPIPSP总和作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三、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特点,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构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运动单位。,轴突末梢轴浆内含线粒体、囊泡(含ACh);终板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胆碱酯酶;,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氯化金染色),图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二)神经-肌肉接头间兴奋的传递过程,AP,到达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囊泡向前膜方向运动,囊泡释放,Ach,,,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终板膜对阳离子、尤其是,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到整个肌细胞,电信号,出胞,化学信号,电信号,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1.定义,:,运动终板膜的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2.特点,:,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没有“全或无”特性,有等级性,电位大小与递质(Ach)量正相关。,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以电紧张形式进行扩布,终板电位与神经冲动、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是一对一的。,Ach在完成传递后即被终板膜上的胆碱脂酶水解而失活,终板电位消失,以备下次神经冲动的传递。,(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1.细胞外液Ca,2+,浓度升高时,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有利于兴奋传递;相反,Ca,2+,浓度降低时,则影响兴奋传递。,2.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是触发终板电位的关键,而受体阻断剂,如美洲箭毒和-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后膜乙酰胆碱受体通道(能与Ach竞争受体),,,从而造成传递阻滞,,,使肌肉松弛。,3.胆碱酯酶能及时清除乙酰胆碱,保证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如有机磷制剂(敌敌畏、乐果、敌百虫)、新斯的明等,均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使传导阻滞,导致功能障碍。,*肉毒梭菌毒素抑制Ach释放,黑寡妇蜘蛛毒促进释放,均引起接头传递阻滞。,肌纤维内包含有数百到数千条纤维状的肌原纤维,直径1-2 mm。,光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有暗带和明带。,电镜证实暗带和明带是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四)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1)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暗带和明带,暗带(A带):长度较固定(1.5或1.6mm);中央有相对透明H带(Hensen带),H带中央有横向的暗线,称M线。,明带(I带):长度可变,收缩时可见I带缩短;明带中央也有一横向的暗线称Z线。,肌小节(sarcomere),肌原纤维相邻两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包含一个位于中央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小节长度约2.0-2.2mm(1.5-3.5mm),(2)粗肌丝和细肌丝的功能解剖,1)粗肌丝(Thick Filament),直径,10-15nm,,,长约,1.5,m,m,,,由,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构成;,M,线结构也是与能量代谢有重要关系的酶所在。,成分:,肌球(凝)蛋白,(Myosin),横桥,(Cross-bridge),:,肌凝蛋白分子头部与臂部,横桥的特点:,可与肌动蛋白呈可逆性结合,头部具有,ATP,酶活性,粗肌丝,肌球(凝)蛋白,2)细肌丝,肌动(纤)蛋白,原肌球(凝)蛋白,在肌浆中,形成两条串株状的链,是构成细肌丝的骨架和主体。,是由2条肽链互相扭绕组成的双螺旋结构,位于肌动蛋白双螺旋的沟中,,当肌原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其位置恰好在肌动蛋白与横桥之间,掩盖7个肌动蛋白单体,阻碍它与肌球蛋白横桥的结合;,兴奋时,,其位置移向肌动蛋白双螺旋的深部,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肌钙蛋白(原宁蛋白),由TnC、TnT和TnI组成,。在,TnC,的结构中有一些带有 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对肌浆中Ca,2+,有高度亲合力。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与Ca,2+,结合,使整个肌钙蛋白分子发生一系列构型和位置的变化而解除抑制作用。,TnT,的作用是使整个肌钙蛋白分子与原肌球蛋白结合在一起。,TnI,的作用是当TnC与Ca,2+,结合时,把信息传递给原肌球蛋白,使后者的分子构型改变和移动位置,从而解除对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抑制作用。,TnC,TnI,TnT,收缩蛋白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调节蛋白质: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3)骨骼肌的肌膜系统,环绕肌原纤维,1)横管系统(T),2)纵管系统(L),三联体:一横管及其两侧终末池组成。,纵管,线粒体,横管,终末池,肌膜,横管,是兴奋传递的通路。兴奋时出现在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能沿着横管系统迅速传进细胞内部。,纵管,系统是肌细胞内的Ca,2+,库,膜上有钙泵,能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回收,触发和终止肌原纤维收缩。,三联管,是横管和纵管衔接的部位,使横管系统传递的膜电位变化与纵管终池释放回收Ca,2+,的活动耦联起来。,2、骨骼肌收缩的机理,(1)“滑行学说”(sliding theory):,肌肉收缩时肌细胞内的肌丝并未缩短,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行,使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个肌细胞和整块肌肉的收缩。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均耗能。,肌浆中Ca,2+,TnC与Ca,2+,结合,肌钙蛋白构型发生改变,其信息通过TnI传递给TnT,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改变,深陷于肌动蛋白的双股螺旋沟中,暴露出肌动蛋白和横桥的结合位点,肌动蛋白和横桥结合,横桥ATP酶激活,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向M线方向摆动,拖动细肌丝向粗肌丝中滑行,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Ca,2+,和肌钙蛋白的结合诱发横桥与肌纤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肌浆中的Ca,2+,浓度,肌钙蛋白与Ca,2+,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构型构型恢复,肌纤蛋白上的结合位点被覆盖,横桥头部不能与结合位点结合,细肌丝从粗肌丝中退出并复位,肌肉舒张,肌肉收缩的,结构基础,是粗细肌丝各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横桥ATP酶分解ATP为之供能;而整个过程触发和终止的,关键是,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即Ca,2+,的浓度是高还是低。,(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指以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膜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肌肉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联系或中介过程。其偶联因子为,Ca,2+,。,AP传至横管,横管膜上特殊蛋白质变构,解除阻塞作用,终池膜Ca,2+,通道开放,Ca,2+,大量进入肌浆,肌浆内Ca,2+,浓度迅速升高,肌肉收缩,AP过后,激活肌浆网上的钙泵,Ca,2+,逆浓度差转运,肌浆内Ca,2+,浓度迅速降低,肌肉舒张,(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肌肉兴奋后,发生以长度变化为主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发生以张力变化为主而长度基本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8 kg,3、骨骼肌的机械收缩,(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3个时期。,在实验条件下,给肌肉一连串的刺激,若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收缩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收缩总和。,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肌肉不断的进行综合,直至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这种收缩称为,强直收缩(tetanus)。,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态。这样的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P74,当刺激频率升高时,可描记出平滑的收缩曲线,这样的收缩称为,完全强直收缩,。P75,(一)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家 族 成 员,胆碱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吲哚胺,:5HT,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四、递质和受体,(二)受体,1、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定的递质(或称配体),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激动剂 拮抗剂,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3、受体类型(乙酰胆碱受体),(1)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1、N2两种亚型。,分布:植物性神经节突触后膜N1受体,六烃季胺阻断;骨骼肌终板膜N2受体,十烃季胺阻断。,(2)G蛋白偶联的受体,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M5五种亚型。,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交感节后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血管。,阻断剂:阿托品(atropine),(一)反射与反射弧,五、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1、,反射,:在中枢神经的参于下,机体对各种刺激给予答应性现象称之。2、,反射弧,:反射的物质基础,有五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有简有繁),(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1单向传递,2反射时和中枢延搁,3总和,4后放,(三)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一个多个,传入神经。,2.,聚合式,:,多个一个,传出神经。,3.,链锁式,与,环式,链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环式,链锁式,(四)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2、扩散,3、反馈,第四节 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L1水平。儿童的平L2水平。新生儿平L3水平。全长45cm,占椎管的2/3。,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延续为终丝。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后方的叫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伸向脊髓形成后根。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出椎管。,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颈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2、灰质,:呈“H”形或蝶形。,后角(后柱):主要是聚集着中间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白质,:位于灰质周围,分为三个索:后索、前索和外侧索,内有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能将脊髓各段的传入冲动向上传导至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至脊髓各段。每束均有特定的起始、行程和终止部位以及相应的功能,一般按其起止部位命名(P86)。,(三)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都是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汇合而成。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或骶髓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因此,前根的神经纤维是运动性的;后根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是感觉性的。由此可见,31对的脊神经全是混合神经。,二、脑和脑神经,(一)脑,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四部分组成。,1、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1)外形:,腹侧观 背侧观,延髓,腹面:,椎体、橄榄体、,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背面:,薄束、楔束、第四脑室底下半部,脑桥,腹面:,基底部、脑桥臂、,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背面:,第四脑室底上半部,中脑,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背面:,四叠体(上丘、下丘)、,滑车神经,(2)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 白质:上行、下行的传导束 脑干网状结构:P,91,脑神经核,中继核,也称非脑神经核,组成,2、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呈扁圆形,中间缩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上面有深沟称原裂。小脑表面为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称为髓质。,(2)小脑分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结,称古小脑。与调节身体平衡有关。,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和蚓部,称旧小脑。与调节肌张力有关。后叶:原裂后的部分,称新小脑,调节躯体的精细运动。,3、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内有第三脑室,下通中脑水管,上通侧脑室。,(1)背侧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被“Y”字形的内髓板分为三部分:前核群、内核群和外核群。,前核群,:内脏活动的中继核。,内侧核群,:是感觉的整合中枢。,外侧核群,:是躯干四肢及头面部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的核团。,背侧丘脑的髓板内等处另有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中继站。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中继站。,(3)上丘脑,:有松果体,青春期前为抑制性腺成熟的内分泌腺,与机体的生物钟有关。,(4)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自前向后分三部分: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视上区,: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体的神经部,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结节区,:有许多核团,统称漏斗结节核,发出纤维至正中隆起,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乳头体区,:是内脏活动的中继站,。,功能,: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结合,形成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代谢谢,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钟活动等进行调节。,4、大脑,大脑被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有相互联系的连合纤维形成胼胝体。半球表面的灰质称皮质,内部的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基底神经核,内部的腔隙称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大脑半球可分为三个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有凸起的回,凹陷的沟,靠三条沟分为五个叶。,三条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顶枕裂。,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2)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的延续)。扣带沟,扣带回。距状沟,楔叶,舌回。,(3)半球底面,:可见嗅球、嗅束。海马旁回,钩。,(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侧脑室,:借室间孔通第三脑室。,基底核:,是埋藏在髓质内的灰质核。,屏状核:豆状核与岛叶之间的薄层灰质。杏仁体:接尾状核的尾端,机能与内脏、行为和情绪活动有关。,尾状核:分头,体,尾三部分。豆状核:被髓板分为三部分,外侧部称壳,内侧两部称苍白球。,尾状核,新纹状体,纹状体,壳,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纹状体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维持躯体姿势。,新纹状体损伤,:肌张力下降,运动过速,舞蹈症。,旧纹状体损伤,:肌张力升高,运动迟缓,震颤麻痹。,大脑髓质,联络纤维,:是一侧半球内部联系各叶、各回的纤维。,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升下行的纤维(出入半球的纤维),主要有内囊P,91,。,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6层(由外到内)分子层:水平细胞,水平纤维,星形细胞。外颗粒层: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外锥体层:中、小型锥体细胞(联络、连合)。内颗粒层:星形细胞。(接收上行传导冲动,换元后再与其它皮质各层联系)内锥体层:大、中型锥体细胞,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下行传导)。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下行传导)。,(二)脑神经,共12对,其中第,、,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第,、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第、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的分布区及其主要功能见表3-3和图3-47.,嗅视动眼,滑 叉 外展,面听舌咽,迷走副,舌下要记全。,三、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和脑屏障,(一)脑脊膜,1、硬膜,:硬脑膜:内、外两层,有些地方两层间形成,硬脑膜静脉窦,。,硬脊膜:一层,。,2、蛛网膜,:薄而透明,与硬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下腔,,与软膜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薄脑脊液。蛛网膜向硬膜静脉窦内突入,形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途径。,3、软膜,:薄而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沟裂。,脉络丛P98,(二)脑脊液及其循环,1、产生,:脉络丛产生,脉络丛由软膜和室管膜突入脑室形成。,2、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膜静脉窦。,3、功能,: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颅内压的作用。,(三)脑屏障:,1、概念,:血液与脑组织及脑脊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通过的结构障碍称脑屏障。,2、类型,: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3、意义,:保护脑,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环境的恒定。,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感觉产生过程,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除嗅觉,外,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经典的感觉传导束:第一级神经元:脊N节或有关脑N节第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N核第三级神经元:丘脑感觉接替核(视、听觉更多接替)皮层特定感觉区。,特点,:,点对点关系,引起特定感觉,能激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1)躯干、四肢的痛、温、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路,躯干,周围突,中枢突,四肢,的皮肤,经脊N,脊N节,经后根入脊髓,后角,固有核,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中,上部,粗略触觉纤,丘脑腹后,经内囊 中央旁小叶,维,组,成脊髓,外侧核,后部,丘脑前束,1、浅感觉,(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周围突,中枢突,皮肤粘膜,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入脑桥,三叉N感,觉核,(脑桥核、,脊束核),或不三叉丘系,丘脑皮质束,中央后回下部,上升,丘脑腹后,经内囊,内侧核,2、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1)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肉,肌腱,关节,薄束核,楔束核,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上部,丘脑腹后,中央旁小叶后部,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薄束,楔束,脊,N节,内侧丘系,周围突,中枢突,(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关节,胸核,肌肉,肌腱,脊N节,中间内侧核,小脑旧皮质,脊髓小脑前束(上脚),脊髓小脑后束(下脚),(3)头面部深感觉传导路:,传导途径不清楚,(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感觉传导束在上行至脑干时,发出侧支与网状结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经多个神经元更换到达丘脑网状核,再更换神经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特点:,非点对点,而到皮层广泛区域,不,引起特定感觉,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多突触,易受药物影响,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导途径,投射部位,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大脑皮质广泛区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无专一传导途径,生理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使大脑维持觉醒,产生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有专一传导途径,传入神经元接替,经较少(一般为三级)神经元接替,经多个神经元接替,感觉与大脑皮质的定位关系,有点对点联系,无点对点联系,丘脑的感觉机能,1.第一类细胞群是,感觉接替核,2.第二类细胞群是,联络核,3.第三类细胞群是,髓板内核群,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2、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 Brodmann分区的3,1,2区。管理特点:P103 对侧管理 投影倒置 运动灵活、感觉敏感部位相应面积大。,(2)肌肉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3)视觉区:,17区,。(4)听觉区:颞横回,,41区+42区,。(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四)内脏感觉,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是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动物,去大脑动物,(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给脊髓动物肢体皮肤施加伤害 性刺激,可观察到受刺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运动,从而使得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此时屈肌收缩而伸肌松弛,称为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类型:,腱反射,(tendon reflex):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膝跳反射(股四头肌),跟腱反射(腓肠肌)。,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肌紧张,(muscle tonus):P107,多突触反射,3、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原因:P,107,横断脑干切线,(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2.旧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即与肌紧张的调节有关。,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 才完成;,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3.新小脑(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即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临床:精巧运动受损。,(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Motor control by the cerebral cortex),1.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第一运动区)、6区(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其他运动皮层,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P,108,2、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组成:,2-3自4区五层大的椎体细胞,直径10-20m;,大部自4、6、3-1-2、5、7区较小锥体细胞;,1020与前角细胞形成单突触联系(远端肌多),(1)皮质脊髓束,锥体束,中央旁小叶前部,前角运动细胞,躯干,四肢,骨骼肌,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锥体交叉,在脊髓内逐节交叉,中央前回中上部,(2)皮质脑干束,锥体束 皮质延髓束,交叉或不交叉,脑N运动核,眼外肌 咀嚼肌,表情肌 舌肌,咽喉肌,中央前回下部,脑神经,3、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活动、调整姿势平衡、习惯动作等的下行径路。在人类,锥体外系从属于锥体系的工作,锥体系管理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对肢体骨骼肌给予适宜的肌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其精细的随意活动。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概括如下:,(1)皮质纹状体通路,额叶顶叶皮质,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红核脊髓束网,红核,前角运动细胞,或不,黑质,网状结构,脊髓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2)皮质脑桥小脑通路,额叶,脑桥核,小脑皮质,红核,枕叶,颞叶 中脚,齿状核 上脚,红核脊髓束,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锥体外系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双侧性控制肌肉运动,(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1.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纹 状 体,尾,状,核,壳 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 质,红核,丘 脑,运动皮层,脊髓,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当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释放ACh,肌张力,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兴奋,释放多巴胺,抑制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兴奋性,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功能降低或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功能加强运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发病机制:,黑质受损时,多巴胺递质,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肌张力,治疗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如阿托品等),可缓解上述症状。,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发病机制:,纹状体病变,胆碱能N元功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随意运动,治疗方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病症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表现 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病变 纹状体,机制,胆碱能N元功能,和GABA能N元功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随意运动,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抑制,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作用,肌张力,多巴胺递质,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左旋多巴),阻断乙酰胆碱药物(阿托品等),黑质,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肌紧张,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1.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和分布,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脊髓骶段(24节)侧角,(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几乎所有脏器),纤维长度 节前 节后 节前 节后,支配的效应器 较 广 泛 较 局 限,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中枢部位 (中间)(两端),特 征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少部交感节后纤维:,肌肉舒血管纤维、汗腺、胰岛和内脏舒血管纤维、子宫。,胆碱能纤维:,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纤维分类,肾上腺素能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全部自主节前纤维;,躯体运动;,嘌呤能或肽能纤维:,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3.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能量储备系统。,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胰岛素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心跳加强加快 心跳减弱减慢,大部血管收缩 部分血管舒张,(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消化,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眼,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瞳孔缩小,睫状肌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对水平衡的调节,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对摄食活动的调节,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对生物节律的调节,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1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实验证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律周期的控制中心。,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防御反应区,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例如:,刺激皮层内侧4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6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血管的舒缩反应。,(三)内脏脑及情绪的神经基础,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的一些结构,例如扣带回、海马结构、海马旁回等,合称为边缘叶,再加上与其功能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以及乳头体等前脑结构共同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由于边缘系统通过下丘脑影响一系列内脏活动,因此有内脏脑之称。,四、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的建立,食物分泌性条件反射,强化,CS conditioned stimulus,US unconditioned stimulus,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主要是指大脑皮质的生理活动,2、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暂时联系的接通,3、条件反射的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反射生物学意义,数量无限,可建立、消退,分化,改造,使生物对环境变化更有预见性与适应性,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第一信号:能建立条件反射的各种刺激,如具体铃声,灯光;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人与动物均有。,第二信号:即语言文字,为具体刺激(第一信号)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仅人类才有,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自发脑电,诱发脑电,1、脑电图和皮层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and electrocorticogram,ECG),2、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波、波、波、波,3、脑电波形成的原理,一般认为,脑电波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也就是由细胞和树突的电位变化形成的,是由大量皮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脑电波的节律不同于皮质细胞本身的内在节律性活动,而是同丘脑的活动有关。,同步化:脑电图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抑制 过程。,去同步化:脑电图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兴奋过程。,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产生脑电节律活动的条件,4、皮层诱发电位 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感觉器官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引出的电位变化。,上线:诱发电位记录,向下为正,向上为负,下线:时间,50ms第一个向上小波为刺激桡浅神经记号,间隔10ms后即出现先正后负的主反应,再间隔100ms左右后,即相继出现正相波动的后发放,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诱发电位:,(三)觉醒和睡眠(wakefullness and sleep),睡眠时间:,新生儿 18-20 h,儿童 12-14 h,成人 7-9 h,老年 5-7 h,睡眠表现:脑电慢波,感觉、运动、肌紧张、血压,心率慢,瞳孔缩小,体温,呼吸慢,唾液,但胃液分泌可,发汗。,1、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密切相关: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头端,保留特异感觉途径动物昏睡,脑电不能形成快波。刺激之,相反。,脑电觉醒:动物脑电由睡眠时的同步化慢波转变为觉醒时的去同步化快波,与脑桥蓝斑核前部发出的上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行为觉醒:由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控制。,2、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睡眠时相的转换,反复转化约4-5次,愈向后REM时间愈长。,生理意义,SWS:生长素分泌比觉醒明显升高,促进生长与体力恢复,REM:缺乏时出现易激动等心理活动扰乱(如动物一出现REM即唤醒,持续数天,其自然睡,眠REM时间延长),该时相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成熟,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与精力恢复。,睡眠发生机制,(1)扩散的抑制过程,(2)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有关,(四)学习和记忆,1、学习和记忆的定义,简单地说,神经系统的学习、记忆以及回忆机能,就是接收、储存和再现信息的神经生理活动,这是神经网络的普遍的机能特性。,2、学习的类型,非结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是一种简单的学习类型,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包括习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结合型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结合学习的种类基本上可分为条件化学习(conditioning)和尝试与错误学习(trial and error),2、记忆的类型及特征,根据信息编码方式及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性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1)感觉性记忆:指感觉经验发生后,感觉信号在脑内的感觉区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这类记忆。,(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指能储存几秒到一分钟或稍长一些时间的记忆。,(3)长期记忆(固定记忆和持久记忆):指能储存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月或几年,甚至终生保留的记忆,包括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3、学习和记忆的原理,目前已知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1)感觉性记忆的机制,根据神经元活动具有一定的后作用的生理规律,即在刺激作用过去以后,神经元的活动仍存留一定时间,因此认为感觉记忆可能是借此机制而实现。,(2)短期记忆的机制,返回振荡环路学说:颞叶,海马,穹窿,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海马环路hippocampal circuit)。,从神经生理角度看,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主要是神经元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3)长期记忆的机制,一般认为,长期记忆可能与脑发生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改变乃至形态结构上的改变有关。,1)从形态(神经解剖)方面 突触具有可塑性,包括形态结构上及功能上的可塑性。能持续到十几小时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LTP)。,2)从生化角度 长期记忆可能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或与中枢递质有关。,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