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蒙古高原的行政沿革(辽金元明清)汇总讲解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966718 上传时间:2024-08-08 格式:PPT 页数:272 大小:16.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时期蒙古高原的行政沿革(辽金元明清)汇总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72页
历史时期蒙古高原的行政沿革(辽金元明清)汇总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72页
历史时期蒙古高原的行政沿革(辽金元明清)汇总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内蒙古历史地理,第二编,辽夏金元明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历史时期蒙古高原行政沿革三,第一节辽夏时期蒙古高原行政建置,第二节金代蒙古高原行政建置,第三节元代的蒙古高原行政建置,第四节明代蒙古高原行政建置,第五节 清代蒙古高原行政建置,第一节辽夏时期蒙古高原行政建置,唐中叶之后,随着中央政权的衰微,藩镇割据的猖獗,唐朝对周边各族的行政控制日益削弱。唐曾经在内蒙古地区设立的羁縻北方游牧部族的军政机构如松漠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等,,9,世纪以来,或者名存实亡,或者沦为地方藩镇割据首领的势力范围。,10,世纪初,世居在内蒙古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迅速强大起来。,916,年,契丹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庙号辽太祖,),正式建元称帝,创立大契丹国。,(,其国号,太宗时改称“大辽”,圣宗时复称“契丹”,道宗时再号“辽”,历史上习惯通称“辽朝”,,9161125,年,),。,辽太祖在建国前后约三十年间,通过不间断的兼并战争,相继征服了当时散居在大漠南北和东北地区的众多部族和国家,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上,为辽帝国奠定了“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以下凡引用,辽史,地理志,的内容,不再加注。的广阔疆域。内蒙古除今伊盟和巴盟以西外的绝大部分地区,被纳入辽的版图之内。内蒙东部更因为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成为辽朝统治的政治中心。大同元年,(947),,太宗耶律德光迫使后晋高祖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地,把辽的南疆,推进到河北、山西二省的中部。至此,有辽一代疆域四至的雏形基本确定下来。,辽朝的地方行政体系在太祖和太宗两朝已规模初具,到圣宗和兴宗之世,更臻完备。它大致是将全国划分为以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等五京为中心的五大行政区域,称为五京道。道下设府、州、军、县、投下军州、边防城等各级、各类地方政权机构,以管理基层。辽的东京道是渤海国故壤,南京道和西京道为唐燕云十六州旧地,这里本来就存在完备的地方州县制度。契丹统治者接管这些地区以后,基本保留了它们原有的地方行政制度,只做了一些很小的改动。,一、上京道,今内蒙古赤峰市北部、锡盟东北部、哲盟、兴安盟、呼盟,辽代均属上京道管辖。这一区域自古就是东胡系各民族活动出没的场所,千百年来保持着单纯而原始的草原风貌。历史上在这里大规模地营建城郭,设置州县,是从辽代才开始的。,辽上京临潢府上京临潢府城是太祖阿保机在神册三年,(918),开始营建的,初名皇都。太宗德光时,进一步扩建,天显十三年,(938),,正式命名为上京临潢府。临潢府是契丹统治者建筑的第一座京城,也是辽朝的首都。它的遗址即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边的波罗城,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中京道,辽中京大定府辽圣宗统和二十一到二十五年,(10031007),选拔燕蓟地区的能工巧匠,在奚王牙帐故地,建成中京大定府城,城中主要安置汉民。中京大定府遗址即今赤峰市宁城县西大明镇的大明城。这里正好位于老哈河中游最开阔的冲击地带,背靠九头山,(,即辽代七金山,),,南临老哈河,(,即辽代土河,),;地势平坦,是建筑大型皇都的理想选址。城市布局大致仿上京形制,南北方向,由北面的皇城和南面的汉城组合而成,平面呈“日”字形。皇城北部居中建有宫城,宫城有东、西、南三面独立的宫墙。,大定府,府衙在中京城内,下辖九县,治大定、长兴二县。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四县:,三、西京道,晋石敬瑭割云州等地于辽。辽于云州置大同军节度使。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西京,置大同府,(,今大同市,),。大同府辖七县、二州,只有德州在今内蒙古境。,德州,下等刺史州。唐朝有德州,辽圣宗开泰八年,(1019),以汉户置州。州址在今乌盟凉城县岱海东北麦胡图乡淤泥滩村。参阅本章第三节大同府宣厅县条注文。下辖附郭一县:,西京道所辖诸州在今内蒙古境内还有:,丰州军额为天德军节度使。该地在唐末曾是沙陀李克用的势力范围。辽初被契丹统治者占有,创建丰州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城郭略呈方形,南北向,周长约,9,华里。内蒙文物工作队和呼市文管处共同钻探的资料,参阅李逸友前揭文。建在城西北角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尚保存完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西南面招讨司即驻该城中。丰州下辖二县:,富民县,县治在丰州城中,辖境包括今呼和浩特市郊区、乌盟的卓资县、察右中旗和后旗的部分地区。领,1 200,户。,振武县,本唐振武军节度使驻地。神册元年,(916),辽太祖攻破其地,将居民全部押往契丹故地,只留,300,乡兵驻守。后改建振武县,遗址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云内州下等州,军额为开远军节度使,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称云内州。遗址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东北,5,公里的白塔古城,城周长,4 600,米。参阅本章第二节云内州、宁边州、东胜州等条注文。云内州下辖二县:柔服县,(,州附郭县,),、宁仁县。,宁边州下等州,军额为镇西军刺史。州城址在今清水河西南窑沟乡下城湾古城。城周长,960,米。参阅本章第二节云内州、宁边州、东胜州等条注文。,东胜州下等州,军额为武兴军刺史。太祖神册元年,(916),,破振武军,河西胜州之民皆迁河东,州废。太宗时置州。因建在隋唐古胜州城之东,故命名东胜州。城址即今托克托县城关镇的大皇城,周长,2220,米。参阅本章第二节云内州、宁边州、东胜州等条注文。东胜州下辖二县:,榆林县,城址应是伊盟准格尔旗北十二连城,即唐胜州榆林县旧地。,河滨县,,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唐胜州河滨县于准格尔旗大路乡东黄河西岸。如果无误,辽河滨县应仍在此地。,金肃州重熙十二年,(1043),兴宗伐西夏时置州。迁燕京民,300,户居城中,另驻扎,1 000,名防秋军。城址约在今准格尔旗西北。,河清军重熙十二年建军城,徙民户,500,,防秋军,1 000,驻守该城。城址约在今伊盟东胜市东北。,以上五州一军,兵事皆属西南面招讨司。,蒙古高原地区民族区域行政建置,早在辽太祖建国的过程中,契丹的势力范围就已扩张到大漠南北。此后近百年间,辽为了加强它对西北部族的统治,先后设,乌古敌烈统军司、西北路招讨司“以镇摄达靼、朦骨、迪烈诸部”,设西南面招讨司以“控制西夏”和统辖属部。,乌古敌烈统军司神册四年,辽太祖北征,征服了乌古部。其子耶律德光时,敌烈部也归顺了契丹。辽朝确立了对今呼伦贝尔地区的统治,于乌古、敌烈各部分别置节度使或详稳,归乌古敌烈都详稳统辖。咸雍四年,(1068),,置乌古敌烈统军司,以统军使代替都详稳的职能。,乌古部或译于骨里、于厥等,“凡事与蒙古里同”,分布在契丹以北,曷剌河,(,今哈拉哈河,),、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一带。还有一个“三河乌古部”,大约是根河、得尔布尔河、额尔古纳河三河交汇处附近的部落。辽乌古部的居地和金代广吉剌等部完全相同,可能其中包含有后来的广吉剌,(,元译弘吉剌、翁吉剌,),、亦乞列思等部。,敌烈部或译迪烈、迭烈德等,,辽史,中常称为“敌烈八部”。居地在乌古部以西胪朐河中下游一带,与金代塔塔儿部活动的地域相同,,史集,载塔塔儿六部中有迭烈德部,可见敌烈后来演变为塔塔儿,也就是,金史,中的迪烈部。,西夏蒙古高原行政建置,唐朝末年,党项李氏家族取得了世袭定难军节度使的地位。割据于今伊盟南部和陕北地区。经过李继迁、李德明和元昊祖孙三代的经营,到元昊建国大夏,(,通称西夏,,10381226),时,它的疆域已包括今内蒙古伊盟、巴盟、阿盟及陕北、宁夏、甘肃广大地区。西夏较金朝早七年亡于蒙古,长期与辽金两朝对峙于我国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在西夏统治之下。,西夏的地方行政制度模仿唐宋,以实行州县制为主。同时,又在全国设十二监军司,驻扎重兵,相当于十二个军区。另外,还有过郡的建制。,西夏是从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发展起来的。夏州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和伊盟乌审旗交界处的白城子以西,属靖边县管辖。在五胡十六国时,是赫连勃勃都城统万城的故址。,在今阿拉善盟境内,西夏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和白马强镇军司两个军事重镇。黑水镇燕军司驻黑水城,遗址即今额济纳旗哈拉浩特古城。该城东西长,2385,米,南北宽,238,米,面积不大,造形方整。本世纪以来,曾多次从这里发掘到大批珍贵的西夏文及其它文字的文献资料和各种文物,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巴盟地区当时是西夏领土,这一地区以东和以北都与辽朝搭界,是西夏的东北门户。西夏在今乌拉特前旗设安北路,以抵御辽朝。西夏在河套北,阴山山脉,(,当时称黑山,又名午腊篛山,),以南驻军七万人,置黑山威福军司。因,元史,地理志,称亦集乃是西夏威福军,故许多人以为黑山威福军是亦集乃。,第二节金代的蒙古高原行政建置,辽天庆五年,(1115),,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金太祖,),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南阿什河,),地区建立国家,国号金。金朝,(11151234),拓地东至日本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外兴安岭,西北控制漠北各部,掩有今内蒙古大部地区,西与西夏为邻,南以淮河、秦岭与南宋为界。金朝沿袭辽制,建五京,另置十四总管府,将全国划为十九路。,金史,卷二四,地理上,。以下北京路、临潢府路、西京路正文凡出自本卷者,注文一律省略。北疆在今内蒙古境,分属于北京路、临潢府路和西京路。,一、北京路大定府,北京即辽中京。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更名北京,置北京留守司。辖大定、广宁、兴中、临潢四府,节度使州七、刺史州三,其中大定府、临潢府、全州在今内蒙古境。,大定府北京留守司、都转运司所在地,人口有,64 047,户,辖十一县、二镇。其中大定等六县在今内蒙古境。,二、临潢府路,金太祖天辅四年,(1120),,攻降辽上京,仍称上京。天眷元年,(1138),改为北京。天德二年,(1150),改北京为临潢府路。辖临潢府和庆、泰二州。章宗泰和,(12011208),以后降为府,并入北京路,不久就被蒙古军攻占,所以临潢府在金代大部时期是自成一路。,临潢府仍辽时旧称。人口共,67 907,户。辖五县:临潢县、长宁县、卢川县、宁塞县、长泰县,三、西京路,金袭辽制,仍以大同府为西京,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本路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又置转运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于此。辖二府、节度使州七、剌史州八。在今内蒙古境内的州、县有:,大同府西京留守司所在地,有人口,98 444,户。辖七县,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宣宁县。,丰州本辽丰州,天德军节度使。金袭辽制,皇统九年,(1149),,升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由天德尹兼领。大定元年又降为天德军节度使,兼丰州管内观察使。西南路招讨司管理天德总管府原管部族直撒、军马公事。人口,22 683,户,辖一县一镇:,富民县,辽旧县,仍是丰州倚郭县。城址即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振武镇,辽振武县。遗址即今和林格尔县西北,10,公里土城子。,净州军额为刺史。原为天山榷场,大定十八年升净州,为丰州支郡,领倚郭天山县。,桓州本辽代皇帝夏捺钵,(,行帐,),所在地。有山名炭山,契丹语叫“旺国崖”。炭山山阴称凉陉,为避暑胜地。金世宗仿辽旧俗,选定炭山以北曷里浒东川为夏捺钵避暑地,大定八年,(1168),,以川中盛开金莲花,将曷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即今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河川地。并在凉陉筑景明宫、扬武殿。又有白泺,女真语名勺赤勒,即元代以蒙古语名著称的察罕脑儿,(,今囫囵诺尔,),。金大臣考虑到金莲川行宫已在西北招讨司治所燕子城之外,担心皇帝本人的安全,请求迁招讨司于边界附近,以便屏蔽环卫。于是世宗决定将招讨使斜里虎迁到界上,专治蕃部事,留都监撒八于燕子城,掌管女真猛安谋克事宜,抚州辽秦国大长公主所建头下州。金初废,原州城名燕子城,置西北路招讨司驻于此。燕子城女真语称吉甫鲁湾城,金人诗文中多称“燕赐城”,燕赐即宴赐的别写,当初因宴赐蒙古、鞑靼等部头领于此,城因而得名。世宗时迁西北路招讨使于界上,只留都监掌女真猛安谋克事务。明昌三年又置刺史州,为桓州支郡,治柔远县。承安二年,(1197),升为节度使镇,军名镇宁。人口有,11 380,户,领四县:,柔远,倚郭县。大定十年于燕子城置柔远县,属宣德州。明昌三年于本县置抚州。城址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喀喇巴尔哈孙古城。,昌州,辽史,地理志,无此州,但金太祖灭辽时有昌州,天辅七年,(1123),降为建昌县,隶桓州,明昌七年以狗泺又置,隶抚州,后直属西京路。人口有,1 241,户。领倚郭宝山一县。“州之东有盐池,周广可百里,土人谓之狗泺,以其形似故也。”大定十一年置盐使司掌管盐场,二十五年改为西京盐司。狗泺女真语名押恩尼要,又作辖里尼要或辖里袅,承安三年开榷场于此。狗泺即今太仆寺旗西南九连城淖尔,昌州即今湖西九连城,今淖尔,(,湖,),是以古城而得名。,四、北边部族军、群牧所和榷场,金朝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处招讨司,专司招降和羁縻沿边各族,如有不听从号令或反叛者,则出兵征讨。招讨司设招讨使一员,正三品。“以重臣知兵者为使,列城堡壕墙戍守,为永制。”,诸部族节度使契丹、女真人皆泛称杂居的外族人为、人或户,金朝将各编成军,用以驻守北边。诸分别编组为以部名或族名命名的某,构成一个军事行政单位。每设详稳一员,从五品,掌戍守边堡、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和相当县令行使的民政职责。某因作战有功或兵员增多,可以升格为部族,首领详稳则升为节度使,官级从三品,负责统制各部,镇抚诸军,(),。诸和部族由三路招讨司分别统领。,东北路方面,金初设乌古迪烈统军司。天德二年,(1150),改乌古迪烈招讨司。世宗大定初年,(1161),,改名东北路招讨司。招讨司初治乌古迪烈部,后治泰州。章宗承安初年,(1196),,以泰州离边境达,300,里,于是徙东北招讨司于金山,(,应是辽代泰州之金山县,辽末升静州,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东北,),,以据要害。泰和八年,(1208),,又还治泰州。,东北路招讨使管辖的各和部族,大致在嫩江以西,泰州至临潢,(,今巴林右旗林东镇,),边墙一线以北,包括今呼伦贝尔、兴安两盟和哲里木盟一部分。,西北路招讨司金初设于燕子城,(,后置抚州,),,世宗大定年间迁至界墙附近,置桓州为招讨司治所。它的管辖范围约包括临潢以西至桓、昌、抚三州界外各部族。前文提到的乌昆神鲁部族节度使,,金史,地理志,明说:军兵事属西北路招讨司。明昌三年,(1192),,罢节度使,以招讨使兼领。又说有详稳九处。,兵志,则说有军十,属于西北、西南二路。其中两,志,相同的有苏木典,(,兵志,作苏谟典,),、胡都、霞马、咩、唐古、耶剌都、木典、骨典八详稳。,地理志,说苏木典详稳,近北京,当然属西北路。正隆六年,(1161),,西北路契丹人撒八反,杀卜迪不,(,即前文的孛特本,),部族节度副使,速木典,(,即苏木典,),、胡睹,(,即胡都,),和辖木,(,即霞马,),等详稳,可见孛特本部族和胡都、辖木二也属于西北路。,西南路招讨司设于丰州天德军,管理丰、净、云内、东胜、宁边等州边外部族直撒、军马公事。,群牧所女真语称为乌鲁古,乃因袭辽诸抹而置。“抹”就是“无蚊蚋、美水草之地”。金朝于“诸色人内,选家富丁多、及品官家子、猛安谋克蒲辇军与司吏家余丁及奴,使之司牧,谓之群子,分牧马驼牛羊。”每群牧所设群牧使一员,从四品,“掌检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蒙古高原民族区域建置,契丹人将迁入蒙古高原的室韦和蒙古高原原来诸部泛称阻卜。,辽史,记作阻卜,也写作术不姑。,辽金统治下的蒙古高原地区,部落之间不断兼并,形成:蒙古、弘吉剌、塔塔尔、蔑儿乞、斡亦剌、八剌忽诸部、克烈、乃蛮、汪古。,第三节 元代的蒙古高原行政建置,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蒙古各部,建国称汗。,1211,年,蒙古军南下侵金,四五年内,就全部占领了金朝所辖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1227,年灭西夏,又占领了河套和套西地区。,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几年以后,从开平迁都燕京,改名大都,以开平府为上都。上都城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因此,元朝的内蒙古地区,设有全国的夏都,成为政治中心之一;又地处中原同蒙古发祥地岭北的交通要冲,专设有帖里干、木邻、纳邻三条驿道沟通南北和东西的联系;从而使这一地区具有较以往各代更重要的地位。,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下设十个行省。元上都、中都所在的上都路和兴和路,原金代西京路辖区的大同路和汪古部领地内各路,东部弘吉剌部领地所设的应昌和全宁路,皆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大宁、宁昌、泰宁三路属于辽阳行省,以北还有宗王的分地。今鄂尔多斯境内的察罕脑儿宣慰司属于陕西行省。河套和套西的兀剌海路、亦集乃路则属于甘肃行省,一、上都路和兴和路,上都和中都,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南下攻金,首先占领了桓、抚、昌三州。以后连年南征归来,成吉思汗就逗留在这一带,先后曾驻夏于抚州鱼儿泺和桓州凉陉等地。后来桓州边外地区分给了扎剌儿、兀鲁兀两部。,1251,年,蒙哥即蒙古大汗即位,“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委任长弟忽必烈处理。忽必烈南下驻于爪忽都之地,“爪忽”就是,“爪忽都”意思是金朝人之地,相当于桓、抚、昌州扎剌儿等两部的牧地。,1255,年,忽必烈就驻在桓、抚二州之间,即金代诸帝的避暑地滦水上游的金莲川,在这里延揽中原人材,称为“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今锡盟正蓝旗东北,20,公里五一种畜场,),,建开平城。,1259,年,蒙哥领军伐宋死于四川,忽必烈闻讯,从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前线北返,次年即汗位于开平,改元中统,升开平为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开平一跃而为蒙古国首都;另于燕京设行中书省。中统四年,(1263),,正式加号开平府为上都。次年改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在中都东北建新都城,九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成为首都,上都则成为皇帝避暑的陪都。每年春末至秋末,皇帝与随行大臣有半年在这里处理国政,上都仍是全国的重要政治中心。,都路中统四年,(1263),,因开平府为宫廷所在,已加号为上都,升为上都路,置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给路总管府上都留守司印。五年,升上都路都总管府。十八年,设上都留守司。十九年,合并都总管府,以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都总管府事。路治所置开平县,与上都留守司同在开平城内。上都路辖开平、隆兴、宣德三府,兴、云、松、昌四州,宣德、宣平、望云、松山、高原、怀安、天成、威宁八县。,兴和路,元代兴和路为金朝的抚州,属西京路。,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所辖各路,元太宗二年,(1230),,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将金代的西京路分为西京和宣德两路。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西京等处宣抚司,次年罢。三年,又设十道宣慰司,西京等路是其中一道,辖区与金西京路接近。至元十九年,(1282),,罢西京等路宣慰司,二十三年,又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治所在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二十六年,徒宣慰司治大同。辖今山西省及其以北内蒙古地区,直属于中书省。大同路金代为西京路大同府。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路为大同路。下辖五县八州,其中宣宁、平地二县和丰、东胜、云内三州在今内蒙古境。,汪古部及其所辖诸路,汪古部世居大青山以北地区。,汪古部投下领地内有德宁路、净州路、沙井总管府和集宁路,三、弘吉剌部领地应昌路和全宁路,1213,年,蒙古军包围中都后,分兵三路。左路军由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弘吉剌部首领按陈那颜等率领,东进至海,经辽西各郡北返,沿浯剌江,(,今松花江,),、纳浯江,(,今嫩江,),、溯讨浯儿河,(,今洮儿河,),而上,越大兴安岭而归。招降了今内蒙古东部广大地区。,1214,年,成吉思汗驻营于迭蔑可儿,(,约在今锡盟锡林浩特市锡林郭勒流域,),,将新附的漠南东部地区进行分封。弘吉剌部牧地的中心原来在斤,(,今根河,),、迭烈木儿,(,今得尔布尔河,),、也里古纳,(,今额尔古纳河,),三河交汇处苦烈儿温都儿,(,今苦烈业尔山,),之地,成吉思汗将其分给其弟哈撤儿和斡赤斤,弘吉刺部的牧地则迁往漠南。按陈分得可木儿温都儿,(,今河北省围场县北虾蟆儿岭,),、答儿脑儿,(,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迭蔑可儿等地。按陈弟册分得阿刺忽马乞,(,约今西乌珠穆沁旗西南部,),以东,蒜吉纳秃山,(,今巴林右旗松吉纳山,),、阿只儿哈温都,(,今克什克腾旗西北博罗阿吉尔罕山,),、哈老哥鲁,(,今霍林河,),等地,北以胡卢忽儿河,(,今西乌珠穆沁旗巴拉嘎尔高勒,清图称胡卢古尔河,),为界。按陈弟火忽分得哈老温,(,今大兴安岭,),以东,涂河,(,今老哈河,),、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之间,火儿赤纳,(,今乌力吉木伦,),、庆州,(,今巴林右旗西北,),之北。按陈之子唆鲁火都分得可木儿温都儿以东,络马河,(,今阴河,),至于赤山,(,今赤峰市红山,),,涂河以南等地,与北京路州县为邻。,弘吉剌全部牧地,东起哲里木盟科右中旗霍林河和扎鲁特旗,西北至锡盟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和大兴安岭,南至宁城县以北,几乎包括今赤峰市辖区的全部。元世祖和成宗时,弘吉刺部主相继在领地内建应昌和全宁城,中书省皆定制为路。,四、辽阳行省所辖各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后裔乃颜反,辽东西震动,乃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所辖大宁、宁昌、泰宁三路,在今内蒙古境。,大宁路原为金北京路大定府。蒙古灭金,仍称北京路。元太宗二年,(1230),,设十路征收课税使,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十路宣抚司,北京皆是其中一路。以后又先后设宣慰司、行中书省,行尚书省等机构,皆以北京为治所,辖今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时扩及今东北三省以至境外广大地域。至元二十五年,改北京路为武平路。二十七年,武平路发生强烈地震,二十九年,改名为大宁路。,五、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所辖道、路,元代,今伊克昭盟地区属陕西行省,今河套及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地区属甘肃行省。在今内蒙古地区所设的地方建置,属于陕西行省的有:,察罕脑儿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甘肃行省大体上相当于原来西夏的国土,下辖七路,其中兀刺海路、亦集乃路在今内蒙古境内。,五、岭北行省,漠北地区是元王朝的肇基之地。前四汉时期,大蒙古国中央政府设在这里。元武宗大德十一年,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及和林总管府。,大德十一年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及和林总管府。,岭北行省管辖范围及其广泛,包括了元王朝的北境诸地,西到金山、东含斡赤斤系之外的其他东道诸王封地。岭北行省境内诸王林立,实际上行省长官并不能够对其管辖区内行使管理职权。,第四节 明代蒙古高原行政建置,自远古及于元代,今内蒙古地区有时分属于几个北方民族政权,有时又分片隶于中原王朝的有关地方政区管辖,或者是北方民族居于北部,中原王朝占有南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今内蒙古地区统属于大无帝国。明朝建立之后,元朝中央政权退居朔漠,故元版土上出现了明朝与蒙古两个政权,相互对峙。明初,今内蒙古地区基本上属明朝控制,其后,蒙古逐渐南下,据有今内蒙古整个地区,形成了以明长城为界,以南属明朝,以北属蒙古的格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宣告了大元王朝的灭亡。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后,仍保持着自己的政权,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大漠南北,与明王朝相抗衡。明初的近半个世纪中,明军频繁地进击北方,占领、控制了漠南广大地区,并设立地方行政建置,进行管理。其后,蒙古渐次南下,明朝势力相应地内缩,逐渐以双方的实力所至及山河关塞之险形成彼此的区界,大抵以明朝北方所设的九个边镇所据守的边墙及墩台堡寨为标志,边外为蒙古地,边内为明地。,明代,活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民族,由于游牧民族的经济特点和频繁的内外战争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稳定的中央政权,统治比较松散。部落兴衰频迭,迁徙流动较大。其社会组织形式有土绵、鄂托克、爱马等,汉文史料中习惯上通称为部。这些土绵、鄂托克、爱马一般说来还不具备完全的地理概念的性质。,16,世纪初,蒙古答言罕(清译达延汗)中兴蒙古,将大汗所属蒙古部众分为六万户,封其诸子为首领统辖,调整了蒙古内部的封建统治秩序,万户及万户下所属各部牧地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当时的六万户为,左翼察罕儿(清译察哈尔)、哈喇哈(清译喀尔喀)、兀良哈三万户,右翼袄儿都司(清译鄂尔多斯)、应绍不(永谢布)、土默特三万户。此外还有成吉思汗诸弟哈撒儿、斡赤斤、别力古台后裔所统的好儿趁(清译科尔沁)、阿鲁蒙古、兀良哈三卫等蒙古部落。除了哈喇哈万户的一部分驻牧漠北(今蒙古国境)之外,其他诸部均分布在今内蒙古地区。,一、明初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军事、行政建置,明初,今内蒙古地区处于明朝、蒙古双方互相争战、互相蚕食之中。明朝频繁地出兵北伐,打击故元蒙古势力,占领和控制了今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并在这里设立军事、行政建置,实行防卫、管理。,(一)明朝对今内蒙古地区的征服占领,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下大都(今北京)后,便马不停蹄地出兵北方,进入今内蒙古地区,从东北、正北、西北三个方向展开,攻剿故元蒙古势力。,(二)明初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军事、行政建置,明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的军事行政建置,初因元制,称府、州,后改为卫、所。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制。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各布政使司(俗称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指挥使司下领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简称卫、所。都司所隶的卫、所是地方军事防卫区,大抵卫统兵,5600,人,千户所统兵,1200,人,百户所统兵,120,人。卫辖所。卫又有军卫和屯卫之别,以作战戍守为主要任务的为军卫,径称卫,以屯田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叫屯卫。千户所也有兼管地方民政的,叫军民千户所。此外,还有羁縻卫所,主要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朝廷不派官员,任该地所居民族部落的首领为卫、所长官,管理本民族、本部落事务。,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统辖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羁縻卫所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洪武(,1368,1398,)时,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故元所属各部族多归附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至奴儿干地面招抚诸部。次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设卫所,130,余个。永乐七年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众多的卫所,任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境内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多以渔猎为生。分置卫所,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给予印信,统其所属,因俗而治,以时朝贡。恢复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以便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明初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卫所,自东而西依次有,兀良哈三卫诸卫、大宁诸卫、开平诸卫、东胜诸卫、宁夏诸卫、甘肃诸卫。,兀良哈三卫诸卫这里指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和其邻近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縻卫所。,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朝征伐故元蒙古余部纳哈出,收降其众,20,余万,次年,又在捕鱼儿海袭破蒙古脱古思帖木儿汗营帐。慑于明朝的军事压力,驻牧住在辽东北部地区的故元蒙古部落陆续归降明朝。,三卫地域初在潢水(今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大兴安岭至东金山(在今吉林怀德县境)一带。元代为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灰亦儿等处怯邻口千户所、台州等处怯邻口千户所故地,其方位大体分别在搠河(今绰儿河)、福余河(今乌裕尔河)、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三卫为蒙古别部,又是明朝属卫,所以一直是蒙古和明朝争夺的对象。蒙古历代大汗都不放弃对三卫的控制,明朝在辽东地区曾设有众多的羁縻卫所,如奴儿干都司曾辖卫所,380,余,不久大多自生自灭,但对兀良哈三卫始终羁縻抚绥有加。明朝对三卫的基本政策是顺则抚之,逆则征之,使之不侵不叛,以为藩篱或耳目,旨在断蒙古左臂。为此,一直与之保持通贡互市关系,并对其首领封官给赐。,泰宁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元之泰宁路台州等处怯邻口千户所置,任元辽王阿札失里为指挥使,主卫事,为三卫之首,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永乐(,14031424,)时改隶奴儿干都司。所部蒙古人众出自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一支。其驻地初在今吉林省洮南市一带,后逐步南移,到,15,世纪中叶,驻牧于辽宁省朝阳、阜新西至辽河一带。由喜峰口入明朝贡,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县)与明朝互市。,16,世纪中,为蒙古内哈喇哈部所并。,福余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元灰亦儿等处怯怜千户所置,任海撒男答奚为指挥同知,主卫事,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永乐(,1403,1424,)时改隶奴儿干都司。所部蒙古人众出自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一支,其中又杂有部分兀者人。其驻地初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东乌裕尔河流域,后逐步南移,到,15,世纪中叶,游牧于今辽宁省新民、彰武、康平一带。由喜峰口入明朝贡,在开原(今辽宁省开原老城街道)与明朝互市。,16,世纪中,受蒙古左翼诸部压迫,又退往嫩江流域,后为蒙古好儿趁部所并。,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元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置,任脱鲁忽察儿为指挥同知,主卫事,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永乐(,1403,1424,)时改隶奴儿干都司。所部蒙古人众出自成吉思汗时折里麦所统之兀良哈部。其驻地初在朵颜山(在今内蒙古兴安盟归流河源)麓,游牧于淖儿河流域。后逐步南移,到,15,世纪中叶,越过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驻牧于今河北省东北部长城边外。由喜峰口入明朝贡,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县)与明朝互市。,兀良哈三卫之外,明在内蒙古东部设置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縻卫所主要还有海剌儿千户所、坚河卫、斡难河卫、卜剌罕卫、哈剌哈千户所、密陈卫、木塔里山卫、哈剌孩卫等。这些卫所都是随宜设置,初隶辽东都司,后改隶奴儿干都司,不久渐废。,海剌儿千户所永乐三年(,1405,)十月置,以蒙古首领把秃为千户,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明太宗实录,永乐三年十月庚寅。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河流域。后废。,坚河卫永乐三年(,1405,)十月置,以故元哈里察筹万户古列任指挥同知,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流域。隶奴儿干都司。后废。,斡难河卫永乐四年(,1406,)二月因故元蒙古归附人众置。,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二月甲申。地在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西南鄂嫩河流域一带。隶奴儿干都司。不久废。,卜剌罕卫永乐四年(,1406,)十月,蒙古首领忙古纳率众归附,明置卫安置,以忙古纳为指挥。,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庚寅。地在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隶奴儿干都司。后废。,哈剌哈千户所永乐四年(,1406,)置,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哈拉哈河流域。后废。,密陈卫永乐四年(,1406,)十月置,,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庚寅。以蒙古首领赵州不花为指挥,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地在今黑龙江省讷漠尔河下游流域。隶奴儿干都司。后废。,木塔里山卫永乐四年(,1406,)置,在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北公主陵附近,该地出土有“木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明史,卷九,兵志二,;,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哈剌孩卫正统元年(,1436,)置,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哈拉哈河流域。隶奴儿干都司。后废。,大宁诸卫主要是指设在元大宁路地区,(,今赤峰市境及与之毗邻的河北、辽宁省部分地区,),的卫所。大宁为明洪武时北方军事重镇,设有大宁都指挥使司,所隶卫所甚多,在今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有大宁卫、新城卫、全宁卫、应昌卫。,大宁卫因元大宁路故治设,治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洪武十三年,(1380),,明军进入大宁地区,改大宁路为大宁府,不久废。,明史,卷四,地理一,。二十年八月,明将冯胜东征蒙古太尉纳哈出,驻兵于此,置卫。九月,置大宁都指挥使司,(,次年改为北平行都司,),于此,分大宁卫为大宁左、右、中三卫,不久又增置大宁前、后二卫,,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八月丁丑、九月癸未。称大宁五卫。二十四年,明太祖封十七子朱权为宁王,镇守大宁。二十六年,宁王赴藩,,明史,卷一二,诸王世表,。建宁王府,大宁遂成为明北方重镇。二十八年四月,改大宁左、右、后三卫为营州左、右、中三护卫。永乐元年,(1403),,宁王改封江西南昌,北平行都司徒治内地,,明史,卷四,地理一,。大宁等卫或裁撤,或内迁,其地遂虚。到正统而后,兀良哈三卫渐次南下,该地遂为朵颜卫所据。蒙古语称可可河套。,应昌卫、全宁卫 羁縻卫,在今内蒙古克什在腾旗、翁牛特旗境。,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大败蒙古脱古思帖木儿汗,脱古思帖木儿率亲信大臣数人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途中被也速迭儿所杀,其丞相捏怯来、失烈门等率部分余众归附明朝。次年,明因元全宁路故地置二卫,安置蒙古归附人众,隶大宁都指挥使司。以捏怯来为全宁卫指挥使,以失烈门任应昌卫指挥使。失烈门辞不受印。不久,失烈门劫杀捏怯北去,部众散居其地。,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六月丙子。永乐(,1403,1424,)时大宁都司内徙,二卫废,地入蒙古。该地有应昌城,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达来诺尔西南,元应昌路治。,1369,年(洪武二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居于此,殂。,1410,年(永乐八年)明成祖北征蒙古驻此,名之为清平镇。其达来诺尔明时称答剌海子,环湖水草丰美,为蒙古驻牧地。,开平诸卫是指明在元上都地区,(,明名之为开平,今锡林郭勒盟南部及与之毗邻的河北省部分地区,),设置的卫所,在今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有开平卫、开平诸屯卫、兴和守御千户所,隶北平都司。,开平卫因元上都设,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洪武二年,(1369),,明军攻克上都,改上都路为开平府,不久改府为卫,隶北平都司,为明北方要塞。自开平有东西两路驿站通内地。东路有凉亭、沈阿、赛峰、黄崖四驿,路接大宁、古北口;西路有桓州、威虏、明安、隰宁四驿,路接独石口。永乐元年,(1403),,开平卫徙治京师,直隶后军都督府。四年,复治故地到宣德五年,(1430),,终因地处僻远,饷运艰难,迁卫治于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改隶万全都司。,开平诸屯卫包括开平左、右、中、前、后五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隶北平都司。左屯卫置于七合营,右屯卫置于军台,中屯卫置于沙峪,前屯卫置于偏岭,后屯卫置于石塔。,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庚寅。大体分布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南部,河北省独石口以北地区。永乐元年,(1403),,中屯卫内迁真定府,其它四屯卫皆废。,兴和守御千户所元兴和路故地,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境。洪武三十年,(1397),置,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隶后军都督府。二十年,被蒙古攻破,卫治内迁。,明史,卷四,地理一,。,东胜诸卫是指明朝在今内蒙古西部大青山以南地区设立的卫所,主要有东胜卫、宣德卫、云川卫、镇虏卫、玉林卫、官山卫、察罕脑儿卫等,隶山西行都司。,东胜卫因元东胜州设,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洪武四年,(1371),,明军攻下东胜州,置卫,隶大同都卫,(,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八年改为山西行都司,),。二十五年,又分东胜卫为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次年,罢东胜中、前、后三卫。永乐元年,(1403),,东胜诸卫徙至内地,卫城遂废。正统三年,(1438),曾再度复置,不久仍废。,宣德卫元宣宁县故地,在今内蒙古凉城县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置,后废。,云川卫、镇虏卫、玉林卫均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置,隶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迁治内地,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再次内迁。,明史,卷四一,地理二,。,明初,一些故元蒙古首领率众归附,明于丰州、东胜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安置其众。主要有:,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斡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瓮吉剌千户所 因故元蒙古归附部众而设。洪武四年(,1371,),故元知枢密院事都连帖木儿率部自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归附明朝,明朝置失宝赤、五花城、斡鲁忽奴、燕只斤、瓮吉剌五千户所安置其众,千户所下各设百户所十,隶东胜卫。以连帖木儿任失宝赤千户所千户,刘朵儿只任五花城千户所千户,丑的任斡鲁忽奴千户所千户,伯颜帖木儿、答海、马里卜兰歹、也里沙、朵列图、阔阔歹等为燕只斤、任瓮吉剌千户所千户,给印绶,管理所部人众。,明史,卷四一,地理二,。,明太祖实录,洪武四年正月癸卯。五千户所地域大致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西迄伊克昭盟东北境部分地区。不久废。永乐(,1403,1424,)后东胜卫内徙,地入蒙古。,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因故元蒙古归附部众而设。地在今内蒙古卓资县一带。洪武三年(,1370,),故元蒙古宗王札木赤率部自官山(在今内蒙古卓资县境)归附明朝,明置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安置其众,任蒙古首领把都为千户,札木赤等在大同赐给田宅。,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九月己丑。不久废。,忙忽军民千户所因蒙古归附部众置。洪武三年,(1370),,元参政脱火赤等自忙忽滩归附,明置千户所安置其众,以脱火赤为副千户,隶绥德卫。,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六月丙申。其地当在今鄂尔多斯地区黄河东段附近。,察罕脑儿卫因故元蒙古归附人众而设。地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察罕脑儿古城一带。洪武七年(,1374,年)置,以蒙古首领塔剌海为指挥佥事,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七月丙戌。次年,又以故元国公卜颜帖木儿为指挥佥事,其下所辖千百户、镇抚等官中,有元朝平章、知院衔者多达,57,人。,明太祖实录,洪武八年三月壬戌。后废。,宁夏诸卫设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明初曾置宁夏府,不久废,迁民人于内地。洪武九年,(1376),始置宁夏卫于银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又增置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皆治银川;置宁夏中卫,治应理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置灵州守御千户所,治今宁夏灵武县;均隶陕西都司,驻守宁夏,控制宁夏以北及贺兰山外、河套等蒙古地区。,甘肃诸卫在今甘肃省境。洪武中明平定甘肃,五年,(1372),,置甘肃卫,治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置庄浪卫,治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九年,置凉州卫,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十五年,置永昌卫,治永昌(今甘肃省金昌市)。其后又置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均治张掖,置肃州卫,治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置山丹卫,治山丹(今甘肃省山丹县),置镇番卫,治镇番(今甘肃省民勤县),置镇夷守御千户所,治镇夷(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又将陕西行都司移治张掖,统辖各卫,驻守甘肃,控制合黎山、龙首山外的今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地区。参阅,明史,卷四二,地理二,。,二、元朝残余势力和十五世纪前期的蒙古部落,(一)故元残余势力,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后,元室北徙,退居大漠南北。当时,故元余部在北方者主要有三支,即扩廓帖木儿、纳哈出和惠宗妥欢帖木儿麾下的皇室重臣部众。,扩廓帖木儿是元末大将,封河南王,元亡后率军十余万退据陕西、甘肃。洪武三年,(1370),被明将徐达在甘肃定西沈儿峪打败,渡黄河奔据漠北。,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四丙寅。五年,在漠北大败明将徐达。,明太祖实录,洪武五年三月壬子。又派军南下袭扰明边。八年,死于哈剌那海之衙庭,部众溃散。,纳哈出是元臣木华黎的后裔,元末明初任太尉、丞相,拥众二十万,驻踞金山以北的龙安、一秃河一带,约相当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以北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迫于明朝的军事压力,举众归附明朝。,宗妥欢帖木儿及其皇室重臣部众,在明军的攻击下节节北退。洪武元年,(1368),,自大都退往上都,(,开平,),,次年又退至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在腾旗境)。三年,惠宗死,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改元宣光。同年,明军攻破应昌,爱猷识理达腊退往以黑山鱼海为中心的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活动在西起克鲁伦河上游,东至兴安岭,南及西拉木伦河,北至鄂嫩河一带地区。达理札布,北元的疆域和汗斡耳朵的地望,。,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黑山即大兴安岭,鱼海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十一年,爱猷识理达腊死,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元天元。二十一年,脱古思帖木儿驻帐捕鱼儿海,被明军袭破,西走,死于别部首领也速迭儿之手,部众离散。故元势力至此一蹶不振。,(二)十五世纪前期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部落,进入十五世纪后,活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部落支派众多,迁徙无定,难于稽考。先后统于权臣阿鲁台,瓦剌太师脱欢、也先父子,哈喇嗔的孛来,翁牛特的毛里孩及满都鲁汗等。这时期,蒙古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一个是以故元王室政权为核心统属的蒙古部众,史称鞑靼,由于其统治的中心地域在蒙古高原的东部,学界又称东蒙古;一个是以从蒙古高原西部新崛起的瓦剌贵族为核心统属的蒙古部众,史称瓦剌,由于其统治的中心地域在蒙古高原西部,学界又称西蒙古。两部颉颃争雄,达半个多世纪。,鞑靼部故元皇室退出大都之后,在明朝的攻击下一直流徙于蒙古高原的东部,瓦剌部 瓦剌即蒙元时期的斡亦刺,猎牧于今蒙古国西部及俄罗斯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明初,其首领叫猛可帖木儿。在蒙古汗室衰微之际,瓦剌乘机崛起,进入大漠南北,问鼎蒙古。猛可帖木儿死,部众分为三部,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分领。在蒙古汗室衰微之际,瓦剌乘机崛起,进入大漠南北,问鼎蒙古。猛可帖木儿死,部众分为三部,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分领。三首领曾接受明朝羁縻,明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四、答言罕中兴蒙古和明后期内蒙古诸部的分布,十五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满都鲁汗去世,成吉思汗的裔孙巴秃猛可登上汗位,称大元大可汗,即答言汗,清译达延汗。答言汗在满都汗事业的基础上中兴了蒙古。,满都鲁汗时期,蒙古社会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分裂、割据、兼并、重组,已形成几个相对稳定的大的部落集团,著名的有察罕儿(即察哈尔)、罔流、罕哈(哈喇哈)、尔填(好儿趁)、应绍不(永谢布)、阿尔秃斯、满官嗔、兀良罕(兀良哈),以及瓦剌部。满都鲁汗还曾依照蒙古传统的左右翼制度,任其侄孛罗忽为右翼济农,驻阿儿秃斯部,总摄右翼诸部。,察罕儿部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众,满都鲁汗去世后,其小夫人满都海哈屯与年幼的把秃猛可成婚,把秃猛可继位称答言汗,察罕儿部便仍归大汗直属。到卜赤汗时,有大营五,名称是好陈察罕儿、召阿儿、把郎阿儿、克失旦、卜尔报,部众约五万人,居中驻牧,冈留部,当为罔流,又作往流,学界有认为其为泛指成吉思汗诸弟东道诸王后裔部落者,此处从其与罕哈、尔填并列来看,似当指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之辽王遗部,明初的泰宁卫即以该部人众为主体。卜赤汗时有三营,首领叫满会王。罕哈部即哈喇哈部,清译喀尔喀,卜赤汗时有三营,首领叫猛可不郎。尔填部即好儿趁部,清译科尔沁,是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部落。卜赤汗时有一营,首领叫可都留。三部可六万人,在察罕儿部之东,居沙漠东偏,与朵颜为邻。,应绍卜部有学者认为其得名可能与元代“云需府”(云需总管府)有关,其成员当出自故元上都的遗众,是一个成分复杂、地位高贵、实力强大的蒙古集团。,成化(,14651487,)中,出身于野乜克力的蒙古首领癿加思兰势力强大,立满都鲁为汗,自任太师,,明宪宗实录,成化十五年五月庚午。掌管了应绍卜部。癿加思兰被杀后,其族弟亦思马因继掌该部。史载其全盛时有大营十,名称是阿速、哈剌嗔、舍奴郎、孛来、当剌儿罕、失保嗔、叭儿廒、荒花旦、奴母嗔、曰塔不乃麻。,阿尔秃斯部源于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阿尔秃斯是蒙古语“斡耳朵”(,ordo,)的复数形式(,ordos,)。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分别由四个皇后主持。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派皇太子晋王坐镇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统领蒙古故地。明代,蒙古部落南下进入河套地区,并在该地区形成稳定的驻牧地,原成吉思汗斡耳朵的隶属人口随之南下,并将祭奉成吉思汗陵寝的八白室迁入河套,于是,这部分由管理斡耳朵的人为主体的蒙古部众称阿尔秃斯部。满都鲁汗时,曾任孛罗忽为吉囊,统领该部,统摄右翼。孛罗忽被杀后,阿尔秃斯部先后落入癿加思兰、亦思马因之手。史载,阿尔秃厮部盛时有七营,到卜赤汗时合为四营,为孛合厮、偶甚、叭哈思纳、打郎,众约七万,驻牧地在以河套为中心的地区。,满官嗔部即后来的土默特部。有学者考证满官嗔部的首领是脱罗干和郑王脱脱罕。脱罗干职衔为阿剌忽知院(第一知院),脱脱罕史称瘸太子,蒙文史书说他是哈赤温的后裔,称土默特或多罗土蛮部主,DoGulang,taiji,,后被满都鲁杀死。之后,满都鲁嫁女于脱罗干之子火筛,控制了多罗土蛮部。满官嗔部盛时有八营,卜赤汗时合为六营,为多罗(田)土闷、畏吾儿、兀甚、叭要、兀鲁、(土)王吉剌,众约四万。,兀良罕部是蒙古大汗所统地理位置最靠北的部落,因与大汗有矛盾,不服统辖,有营一,卜赤汗时,还与大汗互相攻伐。至于瓦剌部,当是也先汗的遗众。也先政权跨台后,就退往西北去了。,答言罕继即位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联合东部蒙古部落,首先翦灭了权臣亦思马因,击溃了强大的应绍不部,继而打败了亦不剌和满都赉,将阿尔秃斯部收归治下,火筛所统的土默特部亦望风归附,于明正德五年,(1510),完成了他将蒙古诸部纳于自己家族统治之下的大业,在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前庆祝胜利,重新宣布大汗称号,重建封建秩序,调整六万户,划分驻牧地,并将其子孙封分为六万户大小部落的统治者。如史书所言,诸部“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部皆有分地,不相乱”。,答言罕调整之后的蒙古六万户,分左、右翼,其名称及大体地望如下:,左翼三万户为:察罕儿(察哈尔)万户,驻牧地中心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及赤峰市北部一带,一说为在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共勒盟及蒙古国的东方省部分地区。,哈喇哈万户,驻牧地中心在流经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及蒙古国东方省境的哈拉哈河流域。兀良哈万户,驻牧地中心在漠北,今蒙古国境。右翼三万户为:袄儿都司万户,驻牧地中心在河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地区。土默特万户,驻牧地在明宣大边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盟部分地区。哈剌嗔万户,驻牧地在明宣府边外,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以北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分封之初,答言罕及其长子铁力摆户(图鲁博罗特)一系领察罕儿万户,统左翼三万户。五子阿赤赖台吉(斡齐尔博罗特)封于察罕儿之克什旦(克什克腾),八子称台吉(阿尔博罗特)封于察罕儿之好齐特(浩齐特),十子五八山只台吉(格埒博罗特)封于察罕儿之敖汉、奈曼。六子纳力不剌台吉(阿尔珠博罗特)、十一子格列山只台吉(格埒森札)领哈喇哈万户。三子赛那剌(巴尔斯博罗特)封为济农,领袄儿都司万户,统右翼三万户。四子我折黄台吉(阿尔萨博罗特)领多罗土蛮。九子那力不赖台吉(乌巴伞察)领应绍不阿苏特。左翼兀良哈万户答言罕未派自己的子孙去统领,不久因叛乱被击灭。而驻牧在兴安岭、呼伦贝尔一带的好儿趁诸部仍自立于六万户之外。,(二)明末内蒙古地区蒙古诸部落的分布,答言罕死后,长子铁力摆户早丧,嫡孙不地汗,(,卜赤,博第阿喇克,),年幼,汗权衰弱,出现了蒙古六万户封建领主相对独立的趋势。蒙古大部领主又不断地分封自己的子孙,受封之子孙亦各自为部,到明末,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星罗棋布于蒙古高原,大部分分布在漠南的今内蒙古地区。,察罕儿部到其部主打来孙汗(蒙文史书称达赉孙库登汗)时,部众迁徙,驻牧地中心渐次移至明辽东广宁、义州边外的潢河(今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其部落主要有好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敖汉、奈曼、克什旦等。原称台吉所领的好齐特,后落入铁力摆户的后裔打来孙汗手中。打来孙自领好齐特部,其弟可可出大台吉(库克齐图墨尔根)、汪兀都剌儿台吉(翁衮都喇儿)则分别号所部为苏尼特、乌珠穆沁。,这六个察罕儿部落,克什旦一直驻牧在明蓟州边外之北二千五六百里,约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地区,敖汉、奈曼也与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奈曼二旗地域大抵相当,而浩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则在林丹汗时一度迁牧于今蒙古国境克鲁伦河等地,依附于外哈喇哈车臣汗,入清后才编旗置牧于今内蒙古地区。,纳力不剌和格列山只台吉所领的哈喇哈万户后来分为两支,格列山只的后裔部落向哈喇哈河的西北方面发展,进入今蒙古国境内,形成了外哈喇哈诸部。纳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