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923824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3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种模式应用专家巡回培训三种模式应用专家巡回培训 20062006年年1010月月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种模式应用专家巡回培训 1提提 要要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概述现代教学设计模式现代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 要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2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与学的心理学、传播学、教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与学的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这些操作是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最基本的。)必要的、最基本的。)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概念32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 1)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 2 2)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 3)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择教学媒体技术 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传播过程的基本元素有: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传播过程的基本元素有: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传播过程的基本元素有: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传播过程的基本元素有: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播者。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播者。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播者。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播者。4 4)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概述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设计概述43、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1)进行任务分析)进行任务分析 教学系统环境分析教学系统环境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 2)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 4)进行教学评价)进行教学评价 制定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计划制定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计划 指导或实施形成性评价工作指导或实施形成性评价工作 能根据评价反馈信息,提出修改训练方案的具体能根据评价反馈信息,提出修改训练方案的具体意见意见。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概述3、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设计概述54、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有利于教师的培养,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培养,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概述4、教学设计的意义一、教学设计概述6二、教学设计模式1 1、以、以“教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特点:特点:特点:特点: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师:教师:教师:主动的施教者主动的施教者主动的施教者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教材:教材:教材:灌输的内容灌输的内容灌输的内容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灌输的方法和手段灌输的方法和手段灌输的方法和手段灌输的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设计模式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特点:以教师为7二、教学设计模式以以“教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过程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过程1 1)学习环境分析)学习环境分析 (物环境和人环境)(物环境和人环境)2 2)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和特殊特征)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和特殊特征)3 3)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4 4)编写测验项目)编写测验项目5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学)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学习策略等)习策略等)6 6)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教学设计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过程1)学习环境8二、教学设计模式2 2、以、以“学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进者进者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教学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教学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教学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二、教学设计模式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特点:以学生为9二、教学设计模式 以以“学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1 1)强调以学生为主)强调以学生为主2 2)强调)强调“情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 3)强调意义学习对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意义学习对建构的关键作用4 4)强调对)强调对“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设计的设计5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学”而非支持而非支持“教教”6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二、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101 1)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2 2)情境创设)情境创设3 3)信息资源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4 4)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5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6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7 7)强化练习设计)强化练习设计 二、教学设计模式 以以“学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骤1)教学目标分析二、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11二、教学设计模式3 3、“主导主导-主体主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工具。二、教学设计模式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教12二、教学设计模式 “主导主导-主体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模式1 1)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2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初始知识技能分析学习者初始知识技能分析 认知结构分析认知结构分析 学生态度情感分析学生态度情感分析3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 5)形成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二、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13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和孤立了的教育系统中各个部分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和孤立了的教育系统中各个部分形成有机整体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实践过程,其内涵形成有机整体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实践过程,其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文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文化价值整合为核心,以真实、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化价值整合为核心,以真实、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在时空结构上对已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构性目标,在时空结构上对已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构性的一体化整合,形成暂时相对完善的整合课程的过程。的一体化整合,形成暂时相对完善的整合课程的过程。在当前倡导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阶段,其一种在当前倡导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阶段,其一种外向化方面表现为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基外向化方面表现为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基本手段和基本信息环境并植入信息文化的过程。本手段和基本信息环境并植入信息文化的过程。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14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基本生存的保证,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国家而言,信息素养是衡量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构成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保证。于是,信息素养和以读写算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素养一样,被列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15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8 8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能力:方面的能力:1 1)运用信息工具;)运用信息工具;)运用信息工具;)运用信息工具;2 2)获取信息;)获取信息;)获取信息;)获取信息;3 3)处理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信息;4 4)生成信息;)生成信息;)生成信息;)生成信息;5 5)创造信息;)创造信息;)创造信息;)创造信息;6 6)发挥信息的效益;)发挥信息的效益;)发挥信息的效益;)发挥信息的效益;7 7)信息协作;)信息协作;)信息协作;)信息协作;8 8)信息免疫。)信息免疫。)信息免疫。)信息免疫。信息素养有人将信息素养描述为8方面的能力:16信息素养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 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 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 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重建构重建构重建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17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从时代的视野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从时代的视野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就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主导导-主体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18整合的意义:整合的意义:1)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学)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习主体作用的体现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因而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多媒体系统具有超文本特性,因而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织与管理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实)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写作学习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写作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9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有赖于教学设备教育技术的发展,首先有赖于教学设备或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主或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当前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计算要指当前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种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光机与通讯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光盘、计算机课件和各种辅助性教学软件等。盘、计算机课件和各种辅助性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的特征: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的特征:信息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化、虚拟化虚拟化。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20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带来的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变化 1)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 2)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 3)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 4)教学媒体的转变)教学媒体的转变 5)师生角色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带来的变化21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结合文史类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结合文史类学科特点,实施高素质和高效率的教育。学科特点,实施高素质和高效率的教育。学生:学生: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对知识进行意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义建构。教师: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帮组织指导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帮助和促进者。助和促进者。教材:教材:学科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科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交流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22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基本模式基本模式 1)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3)智能型辅助教学)智能型辅助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23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常见的方法常见的方法常见的方法常见的方法 1 1)全班教学:)全班教学:)全班教学:)全班教学:用一台计算机与投影仪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用网用一台计算机与投影仪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用网用一台计算机与投影仪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用网用一台计算机与投影仪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用网络运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络运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络运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络运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 2)个别学习:)个别学习:)个别学习:)个别学习:利用一台计算机,利用相关软件,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利用一台计算机,利用相关软件,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利用一台计算机,利用相关软件,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利用一台计算机,利用相关软件,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网站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网站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网站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网站 在线交流工具,学生和教师交流在线交流工具,学生和教师交流在线交流工具,学生和教师交流在线交流工具,学生和教师交流 3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在线交流工具在线交流工具在线交流工具在线交流工具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常见的方法24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1.1.呈现呈现2.2.练习练习3.3.指导指导4.4.模拟模拟5.5.游戏游戏6.6.测试测试7.7.问题解答问题解答8.8.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25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整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整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利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演示,将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演示,将抽象的内容演绎得具体生动,容易使学生理抽象的内容演绎得具体生动,容易使学生理解,另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突破难点解,另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突破难点 2)利用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利用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教学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整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26四、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使用多媒体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使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使用多媒体 3)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实现优势互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发挥板书的作用发挥板书的作用 利用录音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录音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习兴趣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习兴趣四、信息技术与文史类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27五、信息技术与数理化教学的整合五、信息技术与数理化教学的整合1、模拟情境、模拟情境2、转换观察空间、转换观察空间3、转换变化速度、转换变化速度4、展现思维过程、展现思维过程五、信息技术与数理化教学的整合1、模拟情境28 六、教学课件六、教学课件1.1.课件课件按照各学科课标,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而制作、编写的能够播放、演示多媒体作品。2.CAI2.CAI课件的基本特征课件的基本特征(1)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型。(3)反映最新知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六、教学课件1.课件29 课件的存放形式课件的存放形式()光盘形式()光盘形式数据光盘(VCD、DVD)视频光盘(VCD、DVD)()网站形式()网站形式远程或本地服务器硬盘存放 课件的存放形式()光盘形式30 3.CAI3.CAI课件的制作原则课件的制作原则(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2)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4)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5)注重个性化原则;(6)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7)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3.CAI课件的制作原则31应遵从应遵从6W宗旨宗旨WhyWhy:为什么要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抽象内容,示范)WhoWho:使用对象是谁(教师、学生)WhatWhat:什么表现形式,什么内容,基本问题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何种方式,表现手法(图片、文字、声音、制作工具是什么)WhenWhen:什么时候用(教学过程、课后学习)WhereWhere:什么地方用(配合什么内容)WhichWhich:哪一种内容最合适,素材来源。应遵从6W宗旨Why:为什么要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抽象32 8/5/202433 谢谢大家!7/31/2023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