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902490 上传时间:2024-08-04 格式:PPTX 页数:176 大小:54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第一节概述概述(对象、范围、发展简史、方法、主要理论流派)(对象、范围、发展简史、方法、主要理论流派)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社会化的结果、自我身份与自尊)(社会化、社会化的结果、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概述、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归因)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概述、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归因)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概述、主要社会动机、社交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概述、主要社会动机、社交情绪)情绪)第五节第五节态度(态度形成、态度改变及其理论、态度测量)态度(态度形成、态度改变及其理论、态度测量)上述三节为强调个体的心理学层面上述三节为强调个体的心理学层面第六节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两个单元、人际关系三个单元)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两个单元、人际关系三个单元)第七节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模仿暗示与社会感染)第八节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与家庭上述三节为强调群体的社会学层面上述三节为强调群体的社会学层面第一节概述(对象、范围、发展简史、方法、主要理论流1第一节第一节概述概述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简史社会心理学的简史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法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流派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2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会意识的学科。它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3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的反应、沟通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43、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越来越强调整合的趋势,文化人类学可试为这一趋向的代表3、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5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6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个体及其情境行为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著名7(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8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等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等。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9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焦点为对人性人性的争论。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特点几大影响理论与人物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10三、实证分析阶段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转向时的三大特征、时间、转向时的三大特征、特特里里普普里里特特和和墨墨德德是是这这一一时时期期的的先先驱,奥尔伯特是实验的代表。驱,奥尔伯特是实验的代表。三、实证分析阶段11二战之后的发展特征八十年代之后的发展特征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二战之后的发展特征八十年代之后的发展特征为跨文化社会12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13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特点)2、调查法:访谈(取得成功的条件)问卷(优点)3、档案法(以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为基本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1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各种实验结果因素的条件下,有目的有组织的操纵某个因素,以研究对被试心理效果的影响的方法。效度与信度随机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室实验(控制条件严格、内在效度较好)自然实验模拟实验(多用)实验法:是指在控制各种实验结果因素的条件下,有目的有15实验法和调查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最广的方法。心理测验相关研究实验法和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最广的方法。心理测验相关16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班杜拉、沃尔特斯特斯)基本观点与学习机制:社会行为通过学习学习获得:联想、强化、联想、强化、模仿模仿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班杜17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价,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之一,提出五个普遍性命题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18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德)人的社会行为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符号符号),而且是在互动互动(内、外)过程中实现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人的社会行为是对刺激意义的19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格、阿德勒)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思想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20新精神分析论:新精神分析论:把文化、社会条件等因素作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重要基础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艾里克森等。新精神分析论:把文化、社会条件等因素作为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21五、社会认知论五、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代表人物为勒温,提出了场理论、心理生活空间、力、紧张与冲突等概念。五、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22练习1、F.H.奥尔波特(F.H.All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学科”。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强调群体与互动作用的是()取向。3、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练习1、F.H.奥尔波特(F.H.Allor234、社会心理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5、在社会心理学有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6、()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4、社会心理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247、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8、历史上最早的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家思辩。9、口头调查又称为()10、参与观察的优点是()1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7、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8、历史上最早的心理学25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第二单元社会角色26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的概念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与个人的视角社会化的过程第一单元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27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方向4、培养社会角色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8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时间与心向)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能力)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时间与心29四、社会化的载体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30五、社会化的分类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心理学的概念)、道德社会化(知、情、行)、政治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心理学的概念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的概念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心理状态。角色理论(米德)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是个体与32二、角色扮演二、角色扮演1、角色期待(社会和公众)2、角色领悟(认识和领悟)3、角色实践二、角色扮演1、角色期待(社会和公众)233三、角色失调三、角色失调三、角色失调34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1、定义定义也叫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存在状态的认知2、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镜我)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1、定义也叫自我353、自我的功能:、自我的功能:(1)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3、自我的功能:(1)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2)解释364、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概念的测量: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4、自我的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自我概376、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6、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38二、身份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身份的定义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稳定)社会地位(稳定)及处境地位(易变)处境地位(易变)所决定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稳定)及处境地392、身份的特点:、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2、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403、自尊、自尊定义定义公式及其含义公式及其含义自尊的培养自尊的培养3、自尊定义公式及其含义自尊的培养41练习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社会成员练习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42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A433、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B、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3、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444、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4、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4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466、詹姆斯(198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6、詹姆斯(198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A、自47第三节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第二单元印象48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一、定义一、定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己的知觉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定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49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2、认50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形成对他人印象的过程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形51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二、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先入为主)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以点代面)3、刻板印象(凝固化)二、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先入为主)与近因效应252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关系一、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与印象53一、策略:一、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已2、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已4、投人所好一、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已2、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54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归纳与寻找行为的原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二、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与易变性归因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纳与寻找行为的原因二、行55内归因内归因外归因外归因稳定稳定能力能力任务难度任务难度不稳定不稳定努力努力运气运气韦纳两维归因理论图示韦纳两维归因理论图示内归因外归因563、内控与外控3、内控与外控57三三、控控 制制 点点 理理 论论: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罗特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控制制 源源 有 不 同 的 解 释。控控制制点点在在个个人人的的内内部部,称称为为内内控控者者;控控制制点点在在个个人人的的外外部部,称称为为外外控者。控者。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58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内控控者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59四、归因的原则四、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四、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602、折扣原则、折扣原则3、协协变变原原则则:刺刺激激(客客体体)、主主体体、背景背景(凯利)称为归因三维论(凯利)称为归因三维论三三三三种种信信息息:特特异异性性信信息息、共共同同性性信信息、一致性信息息、一致性信息1、2、折扣原则1、61归因规律:三高归为客体特异性高归因为情景一致性高归因为主体归因规律:三高归为客体特异性高归因为情62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对自己有利)2、自我价值保护(心理价值)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对自己有利)2、自我价63练习练习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练习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64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第一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653、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消极C、凝固D、定向作用3、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消极664、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 种 归 因 叫 做()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4、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675、()相相信信自自己己能能发发挥挥作作用用,面面对对可可能能的的失失败败也也不不怀怀疑疑未未来来可可能能会会有有所所改改变变,面面对对困困难难情情境境,能能付付出出更更大大努努力力,加加大大工作投入。工作投入。A、行动者、行动者B、内控者、内控者C、外控者、外控者D、观察者、观察者5、()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686、人形成的经验网络叫()A、经 验 系 统 B、模 式C、图 式 D表 象6、人形成的经验网络叫()A、经验系统B、模式69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70第第 一一 单单 元元 社社 会会 动动 机机 概概 述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一、社会动机的概念社社会会动动机机是是指指由由社社会会需需要要产产生生的的,引引起起、推推动动、维维持持与与调调节节个个体体行行为为,使使之之趋趋向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71二、动机的产生过程二、动机的产生过程需要、动机、行为二、动机的产生过程72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三、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行为三、社会动机的功能73四、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中等效果最好。容易的任务强一般难度中等困难的任务低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74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一、亲合动机1、亲和起源于依恋2、作用:满足个体的社会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迫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的顺序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75二、成就动机二、成就动机1、重要性(个人、社会)2、抱负水平(定义),与成就动机呈正比二、成就动机1、重要性(个人、社会)2、抱负水76三、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三、影响因素:77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育方式(自律性)(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78三、权力动机三、权力动机温特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和地位引引起起权权力力动动机机的的因因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无能力的恐惧。三、权力动机79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构成三要素: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80侵犯的原因:1、本能学说:是人的死本能的表现(弗洛伊德),来源于动物适应环境的习性(罗伦茨)。2、多拉德的挫折侵犯说3、习得论侵犯的原因:81五、利他行为五、利他行为(一)定义: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五、利他行为82(二)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促进利他(2)社会情境:他他人人在在场场对对利利他他行行为为有有负负面面影影响响,而且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小。这是由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相反,独自一人时利他的可能性增大。(3)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4)利他的对象:容易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有吸引力的人,没有伤害过自己的人。(二)利他产生的条件832、个体内在因素 3、利他技能2、个体内在因素84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一、社交情绪的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与社会需要有关第三单元社交情绪85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二)嫉妒(三)羞耻与内疚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86练习1、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A、U型曲线B、倒U型关系C、线型关系D、指数曲线2、()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A、亲合动机B、权力动机C、亲社会动机D、侵犯动机练习873、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4、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的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越少B、越多C、越难预测D、迅速增加5、社会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A、主观体验B、社会知觉C、社会动机D、社会态度3、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88第五节第五节态度态度第一单元态度的形成第二单元态度的转变第三单元态度的测量第五节态度89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一、一、态度的定义:态度的定义:1、定义与特点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评价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第一单元态度的形成902、态度的成分:认 知 成 分(cognition)、情 感 成 分(affection)、行为倾向(behavior)成分3、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2、态度的成分:914、态度与价值观有价值-肯定的态度无价值-否定的态度呈正比4、态度与价值观92二、态度的功能:二、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知功能二、态度的功能:93三、态度的属性三、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三、态度的属性94四、态度的形成四、态度的形成1、依从2、认同3、内化四、态度的形成95第第二二单单元元态态度度转转变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一、态度转变的模型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第二单元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96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1、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与相似度2、说服的意图3、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97(二)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3、信息倾向性(二)沟通信息98(三)接受者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3、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三)接受者99(四)情境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四)情境100三、态度转变理论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情感感因因素素之之间间或或评评价价因因素素之之间间趋趋于于一一致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他提出P-O-X模式三、态度转变理论101P:个体O:他人和另一对象X:可能是一个人或事物+:肯定关系-:否定关系P:个体102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的所有其它组合都是不平衡的。例如,如果P对O的评价是正面的,P和O对对象X的评价也都是正面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如果P对O的评价是负面的,即P并不喜欢或接受O,但P和O对X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这时P就会因为O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而产生不平衡。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103八种图示八种图示104规律:三边相乘为正时,平衡三边相乘为负时,不平衡费力最小原则:个体尽可能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规律:三边相乘为正时,平衡105(二)认知失调论(菲斯廷格)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个因素的一致。如果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他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二)认知失调论(菲斯廷格)106(三)社会交换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诱因的强度。(三)社会交换论107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态度测量态度测量态度测量目前采用间接的方式。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强度。主要的态度测量方法。第三单元态度测量108练习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2、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知练习1093、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C、高程度的畏惧D、任何程度的畏惧4、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道德原则5、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D、达到平衡状态3、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110第六节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体语沟通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第四单元人际吸引第五单元人际互动社会心理学ppt课件11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通的结构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情景等七个因素构成。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112三、沟通结构中的影响因素三、沟通结构中的影响因素四、人际沟通的分类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非正式沟通具有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但存在着随意和可靠性差的弱点三、沟通结构中的影响因素113(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114五、沟通网络五、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各沟通网络的评价指标全通道式效果最好2、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五、沟通网络115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体语沟通体语沟通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第二单元体语沟通116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愉悦时瞳孔变大,厌恶时瞳孔缩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一、目光与面部表情117二、身体运动与触摸二、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的位置三、姿势与装饰三、姿势与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二、身体运动与触摸118四、人际距离四、人际距离个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一)公众距离(1225尺)(二)社交距离(412尺)(三)个人距离(1.5-4尺)(四)亲密距离(018寸)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四、人际距离119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直接接的心心理理上上的关系。特点是: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120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21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呈正比)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呈正比)兴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呈正比)122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23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人际际需需要要为为主主线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你称自己的理论是基基本本人人际际关关系系取取向(向(FIRO)理论)理论。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的需要2、支配的需要3、感情的需要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124(二)对各种需要的满足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三)六种人际关系取向群体整合原则(二)对各种需要的满足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125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第四单元人际吸引126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性和邻近性(二)相似性(三)互补(四)外貌(五)才能(六)人格品质(真诚与热情)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27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人际互动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第五单元人际互动128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1、目标一致2、共识与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人际互动的形式129(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或冲突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130(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积极的肯定关系时为合作,消极的否定关系时为竞争(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131练习1、()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A、圆周式B、轮式C、全通道式D、Y式2、()不是沟通结构模式中的基本要素。A、信息B、障碍C、背景D、认知1323、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4、霍尔(E.T.Hall)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A、0英寸18英寸B、1.5英尺4英尺C、4英尺-12英尺D、12英尺-25英尺3、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1335、()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A、个体性B、直接性C、情感性D、系统性6、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5、()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134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8、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U型关系D、倒U型关系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1359、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冲突关系D、互助关系9、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136第七节第七节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七节社会影响137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众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一、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群体体压压力力下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自愿愿与群体中多多数数人人保保持持一一致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从众行为由谢里夫最早研究,阿希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第一单元从众138二、从众的功能二、从众的功能1、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二、从众的功能139三、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三、从众的类型140四、从众的原因四、从众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二)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三)群体的凝聚力四、从众的原因141三、影响从众的因素三、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2、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在一一定定范范围围内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上升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其临界值大致在三临界值大致在三-四人。四人。三、影响从众的因素142(二)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自我评价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二)个体人格因素14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一、社会促进的概念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他人人在在场场而而提高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144二二、优优势势反反应应强强化化说说-对对社社会会促促进进和和社社会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干扰的理论解释1、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受到抑制2、个体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效果。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145三、社会惰化的概念三、社会惰化的概念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时更为低下的现象。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三、社会惰化的概念146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一、模仿(一)模仿的概念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147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其特点是: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自愿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148(二)模仿的意义1、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的形成(二)模仿的意义149(三)模仿的发展从无意到有意,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四)塔尔德的模仿律1、下降率(信息流动方向)2、几何级数率3、先内后外律(三)模仿的发展150二、暗示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符号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二、暗示151(二)暗示的分类1、按信息的来源: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3、接暗示才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4、按暗示的效果可分为:暗示和反暗示(二)暗示的分类152(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2、被被暗暗示示者者的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情境。(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53三、社会感染三、社会感染(一)社会感染的概念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与行为情绪与行为,其特点是: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迅速性三、社会感染154(二)社会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二)社会感染的分类155练习1、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影响最大。A、1人-3人B、3人-4人C、4人-6人D、10人以上练习1562、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做()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利他D、从众3、塔尔德在模仿率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A、结果律B、下降律C、几何级数律D、先内后外律2、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157第八节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第二单元婚姻第三单元离婚第四单元家庭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158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爱情爱情一、爱情的概念一、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利他性第一单元爱情159二、爱情与喜欢二、爱情与喜欢1、依恋2、利他3、亲密二、爱情与喜欢160三、爱情的发展阶段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者把求爱者视为理理性性主主义义者者,他们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幸福的人作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利益益和和价价值值。两者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取样与评估(二)互惠(三)承诺(四)制度化三、爱情的发展阶段161四、爱情的形式: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四、爱情的形式:162五、爱情三角形理论五、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是由亲亲密密(重重视视彼彼此此的的喜喜欢欢、理理解解与与期期待待)、激激情情(魅魅力力与与性性吸吸引引)以以及及承承诺诺(决决策策、承承诺)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共有七种类型的爱情。根据三因素的平衡程度,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三个因素完全平衡),也可以是非正三角形(以一因素为重点的不平衡三角形),按强度又可分为高强度爱情三角形和低强度三角形。五、爱情三角形理论16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婚姻婚姻一、婚姻的概念一、婚姻的概念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社会会性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建立的。婚姻的动机有三种,即经济、繁衍第和爱情婚姻的动机有三种,即经济、繁衍第和爱情。第二单元婚姻164二、夫妻关系的类型二、夫妻关系的类型(一)爱情型:因美貌结合,因人格相似或互补结合(二)功利型: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为条件(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四)建设型此型是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工作的的夫妻。(五)惰性型对婚姻失去热情的夫妻。没有紧张、冲突和乐趣。(六)失望型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七)一体型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二、夫妻关系的类型165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离婚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自尊心、性、感情需要、经济压力、爱好(二)价值观念不一致人生目的、对幸福和成就的看法(三)远离自我:各趋已利、不为对方作贡献、不支持对方、协调过程慢(四)夫妻的性差异第三单元离婚166二、离婚的原因二、离婚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以下原因在导致离婚中占的比例较大。1、结婚年龄较低的容易离异2、因未婚先孕而结婚,往往容易离异3、短时相识的结婚,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容易离异4、父母离婚提供了离婚的榜样5、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6、夫妻角色不平等,不适应的,容易离异7、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二、离婚的原因167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家庭家庭一、家庭定义和关系一、家庭定义和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168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的结构(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169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它家庭结构模式170(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的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二)家庭的功能171练习练习1、“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A、游戏式B、利他式C、激情式D、逻辑式2、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幼儿也有爱情体验B、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感练习1723、在斯坦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4、“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的夫妻。A、平等合作与分工型B、建设型C、爱情型D、一体型3、在斯坦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1735、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A、社会性B、经济性C、繁衍性D、激情性5、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174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多选)A、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婚B、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婚C、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D、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多选)1757、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A、主干家庭B、核心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7、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