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241892047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是指影响犯罪心理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是指影响犯罪心理发生、生、开展与演开展与演变的行的行为主体的各种生理因素及其主体的各种生理因素及其过程的程的总称。称。从人从人类学来看,人是从学来看,人是从动物物进化而来的,人是生物性与社化而来的,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会性的统一。因此,研究人一。因此,研究人类行行为,须臾离不开臾离不开对人的生物人的生物机体及其生理机制的考察,否那么就缺乏主体活机体及其生理机制的考察,否那么就缺乏主体活动的物的物质根根底。作底。作为人人类极端行极端行为的犯罪,无疑也打上了的犯罪,无疑也打上了动物本能及生物本能及生物体生理机能的烙印。只有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及生理机能,物体生理机能的烙印。只有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及生理机能,才能更好地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揭示人与揭示人类行行为包括犯罪行包括犯罪行为的生成原理及的生成原理及其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年年龄、性、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神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人体生物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876年年龙龙勃勃罗罗梭梭发发表表?犯罪人犯罪人论论?,提出,提出“天生天生犯罪人的犯罪人的观观点点人人类对类对于于遗传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精神、精神发发育不全育不全(低能低能)2、遗传负遗传负因因3、内分泌异常、内分泌异常 4、精神障碍、精神障碍5、物、物质质代代谢谢异常异常 6、酒精中毒、酒精中毒7、脑损伤脑损伤 8、药药物依物依赖赖家族史研究:美国的戈达家族史研究:美国的戈达(H_HGotdard)曾曾对卡利卡克卡利卡克(KaUikak)家族家族进行了行了长期的研究,于期的研究,于1927年出版了年出版了?卡利卡克家族卡利卡克家族有关心理不健全的有关心理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性研究?一一书,他宣称犯罪具有,他宣称犯罪具有遗传性。性。双生子研究: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双生子研究: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J.lange)曾曾进行了犯罪双生子的研究,行了犯罪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生子高。染色体研究:大家都知道我染色体研究: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女一般女性的染色体是性的染色体是XX型,男性是型,男性是XY型,型,也是西方的研究也是西方的研究结果果发现,那些屡次,那些屡次强奸女性屡教不改的奸女性屡教不改的“色情狂魔的染色情狂魔的染色体是色体是XYY型。型。收养子女研究:丹麦犯罪学家哈收养子女研究: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斯(BH)和梅德尼克和梅德尼克(SMednick)的的研究研究说明,当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明,当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犯;当生父和的养子也是罪犯;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有,养子中只有105的人成了罪犯。如果将的人成了罪犯。如果将遗传因素和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境因素分别进行行检验,那么生父的,那么生父的遗传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境对养子养子是否犯罪的影响要大。是否犯罪的影响要大。性性别因素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认为女性生来体力弱女性生来体力弱小,所以犯罪率低。也有人小,所以犯罪率低。也有人认为,犯罪原,犯罪原本是由男性特点引起的,女性犯罪是模仿本是由男性特点引起的,女性犯罪是模仿男性男性产生的,所以女性犯罪生的,所以女性犯罪较少。少。男女两性在犯罪上的差异男女两性在犯罪上的差异还表表现在犯罪在犯罪类型和方法上。男性犯罪型和方法上。男性犯罪较多的是多的是杀人、人、抢劫、劫、强奸、重奸、重伤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等暴力犯罪,而女性犯罪一般都是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一般都是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非暴力犯罪,如罪,如卖淫、淫、偷盗、盗、贪污、诈骗、重婚、重婚、伪造等。在犯罪方法上女性犯罪一般具有造等。在犯罪方法上女性犯罪一般具有隐蔽性。如同蔽性。如同样是是杀人犯罪,女性一般采人犯罪,女性一般采用投毒等用投毒等隐蔽的方法,而男性那么一般采蔽的方法,而男性那么一般采用暴力攻用暴力攻击的方法。的方法。年年龄因素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影响首先,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首先,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说明,犯罪的高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有关人群是青少年。有关统计还说明,犯罪数量随着年明,犯罪数量随着年龄的的递增而逐增而逐渐减少。减少。30岁以上的中年人,家庭、工作以上的中年人,家庭、工作较为安定,人格开展安定,人格开展根本成熟,自控力增根本成熟,自控力增强,犯罪率,犯罪率较青少年低。青少年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犯罪率最低的年以上的老年人是犯罪率最低的年龄层,主要因,主要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开始衰减,攻老年人身体机能开始衰减,攻击性减弱。当然,性减弱。当然,也与老年人也与老年人阅历丰富,遇事沉丰富,遇事沉稳,控制力增,控制力增强有有关。关。其次,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其次,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段的犯罪人在犯罪在犯罪类型上表型上表现一定的差异。不一定的差异。不满14岁的少年的少年儿童儿童违法行法行为多以盗窃多以盗窃为主;主;25岁以下的青年除以下的青年除进行盗窃犯罪外,行盗窃犯罪外,还从事从事杀人、人、强奸、奸、抢劫、劫、伤害、流氓等暴力犯罪或性犯罪;害、流氓等暴力犯罪或性犯罪;3559岁的人犯的人犯罪多罪多为贪污、受、受贿、挪用公款、挪用公款、诈骗、重婚等;、重婚等;60岁以上的老年人涉及以上的老年人涉及较多的犯罪是多的犯罪是诈骗、盗窃、盗窃和奸淫和奸淫妇女,在共同犯罪中多女,在共同犯罪中多为教唆犯。一般而教唆犯。一般而言,初次犯罪的年言,初次犯罪的年龄越小,那么重新犯罪的可能越小,那么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再犯率越高。上述差异的形成均与各年性越大,再犯率越高。上述差异的形成均与各年龄段行段行为人的生理机能相关。人的生理机能相关。犯罪学的一些研究说明,神经生理因素(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异常或障碍可能诱发个体犯罪。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复试验,证明大恼中颞颥叶前部的杏仁状结构与暴力行为的产生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与此相对应,大脑最深层、最原始的局部边脑,那么主要负责控制暴力行为。观察发现,分娩时由于缺氧而造成边脑损伤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过分活泼,经常出现是非不分的侵害和冲动性的暴行,而当用外科手术破坏了这些儿童的杏仁状结构的一局部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便会表现出友善行为,甚至显露出以前从未发现的智力优势。同样,那些导致边脑损伤的严重头部打击,会导致持久性的侵害、攻击行为倾向。另有人通过比照研究发现,颞颥叶癫痫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更常见的暴力犯罪倾向,犯罪时显得更兴奋,且更容易成为累犯。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化学因素(如内分泌、物质代谢异常等)也是犯罪的相关因素。人体是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生物体,任何一局部的缺陷都可能引起另一局部的缺乏,或者引起缺陷的组合,从而形成异常行为。有些犯罪学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性激素的分泌异常可能与犯罪有关,男性睾丸酮过量可能导致暴力犯罪,而女性孕酮的缺乏也可能导致暴力行为。另有一些研究说明,低血糖与侵犯行为有关,因为低血糖影响脑功能的正常运行,在临床上表现为急躁、忧虑、沮丧、头痛、慌张、哭叫等特征。经研究被提出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生物化学因素还有多种,如人脑中的化学成分新肾上腺素含量的上下,与暴力行为的强度成正比;存在于脊髓中的一羟色胺的作用“就像是煞车用的脚闸,假设缺乏就可能使行为人做出别人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人体内的乙酰胆酸与人的好斗性格有关,而乙酰胆酸酯酶那么因破坏乙酰胆酸而抑制侵犯行为。20世纪初,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称为人体生物三节律。体力的循环周期是23天,情绪是28天,智力是33天。在高潮期(即临界日前半个周期),人的体力强,精力旺盛,情绪乐观,思维活泼,反响灵敏,应激水平高。在临界期(即临界日前后各一天,约2至3天),体力下降,情绪低落,智力减退,反响迟钝,应激水平低,特别是当体力、情绪、智力在两重或三重临界期内,人体三项机能均处低潮,做事力不从心,反响缓慢,应激能力处于最低点,很容易发生事故。1972年美国在对汽车事故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全年有47的不幸事故发生在临界日中。经调查,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操纵过失,事故当天有45的人处于单临界日,15的人处于双重临界日。我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运输公司汽车队,在分析本队肇事驾驶员时发现,驾驶员在体力、情绪、智力双重或三重临界日内发生交通事故占全部事故的65。可见,个体犯罪行为尤其是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危险期有密切关系。随着科学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与其自身生理因素密切相关。但是,相关的程度如何,生物学因素究竟是主要因素还是次要因素,那么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从犯罪根源上看,片面强调遗传或生物决定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毕竟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行为及其性质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左右。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无视对犯罪生物因素的考察,也是片面的。在某些特殊的个案中,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均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人类犯罪心理的根源应当从人的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的结合点上去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