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讲义)教材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774243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讲义)教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行政管理学(讲义)教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行政管理学(讲义)教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讲义讲义)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行政管理:(一)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就是指政府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二)特点(二)特点:(:(1 1)主体:政府行政机关)主体:政府行政机关 (2 2)对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对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3 3)原则: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原则: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它属于管理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应用学科。它属于管理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应用学科。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 1)对象:)对象: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 (2 2)范围:行政环境、行政权力、行政职能、行政管理事务、行政管理行)范围:行政环境、行政权力、行政职能、行政管理事务、行政管理行 为、行政管理过程、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规范、行绩为、行政管理过程、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规范、行绩 效效 评估、行政发展。评估、行政发展。第一章 概 述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章 概 述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 实践-理论-实践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规范方法 2.经验方法 3.案例方法 4.比较方法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方向、个体、范围)1。有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2。有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4个方面的内涵:1、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2、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4、包括有形的事物、无形的情势。(二)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和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二、行政环境的类型(一)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二)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三)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三、行政生态模式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二节 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 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等。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经济力量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二)社会经济结构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三)经济体制对其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四)科技发展水平对其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第二章 行政环境第二节 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三节 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 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组成形式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以及社会流通性等组成部分。二、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二)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三节 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四节 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文化环境及其构成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行政价值文化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二)行政功能文化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1.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2.有限分工型功能文化(三)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四)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二)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其行政管理的影响(三)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四)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一、行政权力的含义(一)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二)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 有的公 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三)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四)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上国家强制力二、行政权力的产生与发展(一)传统行政权力(二)现代行政权力三、行政权力的来源(一)强制力(二)诱导力(三)组织制度(四)信息(五)个人因素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一、行政权力的特性(一)公共性(二)执行性(三)有限性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有限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有限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二、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三、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一)、性质(二)、产生(三)、大小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特性及其价值取向一、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一)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二)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二、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一)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二)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三)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三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演变(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演变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演 变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三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四、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路(一)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二)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三)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四)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第三章 行 政 权 力第三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一、行政职能的特点(一)执行性(二)整体性(三)多样性(四)动态性二、行政职能的意义(一)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二)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三)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四)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一节 行政职能的特点及其意义一、弱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一)形成与发展(二)特点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三)意义优点: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弱点: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发展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发展二、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一)形成与发展(二)特点1.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2)兴办国有企业(3)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4)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2.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计划手段(3)制定产业政策(4)采取财政政策(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三)意义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发展三、有限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二)有限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2)以私补公,打破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3)公共服务社会化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三节 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一、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及其弊端(一)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1集中计划管理2微观直接管理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二)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2.资源配置率低下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4.容易产生腐败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三节 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二、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第一、行政职能转变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要求第二、行政职能转变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第三、行政职能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四、行政职能转变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五、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三节 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一)职能重心的转变(二)职能方式的转变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三)职能关系的转变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三节 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2.理顺政企关系(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2)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3)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第四章 行政职能第三节 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三)职能关系的转变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1)政府要弱化某些职能(2)政府应加强某些职能(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职能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与作用一、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一)合法性(二)主体性(三)系统性(四)权威性(五)执行性和管理性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与作用二、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一)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二)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护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二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类型一、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一)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英国)(二)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美国)(三)半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法国)(四)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瑞士)(五)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中国)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一)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划分1.领导机构 2.执行机构 3.监督机构 4.咨询机构 5.信息机构 6.辅助机构 7.派出机构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二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类型(二)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1.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2.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3.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一)适应性原则(二)协调性原则(三)权责相称原则(四)精干高效原则(五)法制性原则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一)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二)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三)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四)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三、行政管理机构编制(一)编制管理机构(二)行政编制管理的内容1.职能管理2.机构管理3.人员编制管理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四节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因(一)外部原因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2.政治制度的和更迭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二)内部因素1.机构的过度膨胀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四节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二、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三)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权责,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四)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四节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三、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一)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第五章 行政管理机构第四节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二)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与基本经验1.1982年2.1988年3.1993年4.1994年5.2003年总结我国多次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经验,主要有5个方面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一节 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与类型一、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二、行政管理事务的类型(一)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物1.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物是特指政府自身的管理事物,或说是政府内部的管理事务2.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物是为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服务的一分3.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物处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一节 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1.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一种社会公共事物2.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需要政府处理并被政府纳入行政管理对象范围的事务3.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处理得当与否,是 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二节 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一、人事行政管理(一)计划和组织(二)使用和开发(三)激励和监督(四)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二、财务行政管理(一)预算管理(1)预算编制(2)预算执行(3)决算管理(二)会计管理(三)审计管理(1)预算审计(2)预算外审计(3)金融审计 (4)国有资产审计(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6)社会保障审计(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二节 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三、后勤行政管理(一)物资资料(二)生活后勤管理(三)机关环境管理(四)服务后勤管理(五)接待工作管理四、机关行政管理(一)会议管理 (二)机关文件工作管理(三)机关档案工作与信息工作管理(四)保密工作管理 (五)信访工作管理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三节 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一、经济行政管理(一)宏观经济行政管理(1)总量调控(2)结构调控 (3)规范性调控(二)工商行政管理(三)国有资产行政管理二、政治行政管理(一)国防行政管理(二)司法行政管理(三)公安行政管理(四)外事行政管理第六章 行政管理事务第三节 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三、文化行政管理(一)教育行政管理(二)科学技术行政管理(三)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四)卫生行政管理四、社会行政管理(一)人口行政管理(二)民政行政管理(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一节 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与基本类型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类型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 行政组织行为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成四个要素(1)行政职位(2)行政人员 (3)行政体制(4)精神要素(二)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1)政治性(2)法制性 (3)持续性(4)系统相关性二、行政组织的设计(一)行政组织的影响因素1.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2.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 行政组织行为3.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和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的匹配性(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3)行政组织的的直线-职能结构 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 行政组织行为(三)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体制1.依据行政决策和担任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 (1)首长制(2)委员会制2.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3.依据同一层次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数目来划分,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 行政组织行为三、行政组织中冲突及其解决途径(一)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1)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2)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3)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1)功能正常冲突(2)功能失调冲突(二)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形式 1.谈判 2.调处 3.服从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二节 行政组织行为四、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一)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变革趋势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三节 行政领导行为一、行政领导行为的含义和特点(一)行政领导的含义(二)行政领导的特点(1)统一性(2)权威性(3)服务性(4)综合性二、方式(一)按照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可分为:1.专断式行政领导方式2.民主式行政领导方式3.放任式行政领导方式(二)根据行政领导工作重心的不同来划分1.重人式行政领导方式2.重事式行政领导方式3.人事并举式行政领导方式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三节 行政领导行为三、行政领导艺术(一)授权艺术1.授权的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 (4)单一属原则2.授权的方式(1)充分授权(2)非充分授权(3)弹性授权(4)制约授权(二)用人艺术1.知人善任2.任人唯3.用人所长4.敢用新秀(三)处事艺术(四)用时艺术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四节 行政沟通行为一、行政沟通行为的含义和特点(一)行政沟通行为的含义(二)行政沟通行为的特点(1)交互性(2)媒介性(3)目的性二、行政沟通的种类与基本形态(一)行政沟通的种类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二)行政沟通的基本形态1.环式 2.链式 3.轮式 4.Y式 5.全通道式三、行政沟通的方式与过程(一)行政沟通的方式1.口头沟通 2.文字沟通3.非语言沟通 4.电子沟通第七章 行政管理行为第四节 行政沟通行为(二)行政沟通的过程四、行政沟通过程中的行政信息(一)行政信息及其在行政沟通中的地位1.行政信息的特征(1)客观性 (2)时效性 (3)共赏性 (4)政治性2.行政信息在行政沟通过程中的地位(二)行政信息的公开化及其作用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2.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4.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5.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一节 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与基本阶段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二)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二、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阶段决策-执行-监督-重新决策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二节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二)特点1.主体: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2.内容:行政事务3.过程: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二、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三)进决策模式(四)混合扫描决策模式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二节行政决策三、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二)决策方案的设计(三)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四)决策方案的实施四、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一)在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1)信息不全 (2)设计上“粗而不细”(3)评估上“论而不证”(4)民主化程度低(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三节 行政执行一、行政执行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执行的含义(二)行政执行的特点1.行政执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2.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在其特定权力与职责范围内从事行政工作3.行政执行活动必须在行政决策的指导下进行4.行政执行过程是行政管理机构对人、财、物的有机组合过程5.行政执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原有客观环境或客观状况的改变二、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一)计划(二)动员(三)指挥(四)协调与控制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四节 行政监督一、行政监督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一)行政监督的特点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督促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3.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的主体4.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二)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第四节 行政监督二、行政监督方式(一)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三)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三、行政监督系统(一)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1.权力机关的监督 2.党政的监督3.司法机关的监督 4.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5.新闻舆论的监督(二)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1.一般监督 2.专门监督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一节 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与特点(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1.实践性 2.针对性 3.系统性 4.技术性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二)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二节 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一、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含义(二)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1.强制性 2.权威性3.层次性 4.具体性5.无偿性(三)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二节 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四)行政方法的利弊(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1.调研研究在先的原则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二、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含义(二)经济方法的特点1.利益性 2.有偿性 3.平等性 4.间接性(三)经济方法的利弊(四)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1.适度原则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二节 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三、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含义(二)法律方法的特点1.权威性 2.强制性 3.规范性 4.稳定性(三)法律方法的利弊(四)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1.法律教育优先的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二节 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四、行为方法(一)行为方法的含义(二)行为奖励的方式1.目标激励 2.奖励激励3.竞争激励 4.反激励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三节 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二)电子政务的特点二、电子政务的产生(一)政府转型的背景(二)因特网的发展(三)电子政务的驱动(四)全球化的竞争(五)大公司的驱动(六)领导人的政治意志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三节 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三、电子政务的内容及其功能(一)电子政务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二)电子政务的功能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政、勤政建设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散管理型转变4.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九章 行政管理方法第三节 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五、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一)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二)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三)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一节 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和类型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二、行政管理规范的类型(一)行政法律规范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5.行政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二)行政道德规范1.政治性 2.自律性 3.相对稳定性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二节 行政管理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内容构成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4.地方性法规、规章、治理条例和单行条例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二)行政管理规范的基本功能1.规范与控制功能 2.组织与调节功能3.改革与稳定功能二、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一)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二节 行政管理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1.行政道德准则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1)勤政(2)廉政(3)遵纪守法,依法行政(4)实事求是,科学行政(5)热情待人,协调行政(二)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和约束功能 2.自我调节功能 3.示范与激励功能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及其相互关系一、依法行政及其重要意义(一)依法行政的含义1.依法行政是一种民主宪政原则2.依法行政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3.法律规范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始终是依法行政的精髓所在(二)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5.法定责任的法定化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及其相互关系(三)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二、以德行政及其重要意义(一)以德行政的含义(二)以德行政的内容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及其相互关系(三)以德行政的重要意义1.以德行政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2.以德行政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3.以德行政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三、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一)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3.运行机制的不同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第三节 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及其相互关系(二)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相互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4.依法行政是以德行政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补充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一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与作用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点(一)含义(二)特点1.系统性2.层次性3.注重定量性4.多角度性5.公正性 6.复杂性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一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与作用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三)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四)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五)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六)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二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一、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类(一)内容性质划分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发展指标3.政治发展指标(1)行政机构管理指标 (2)行政决策指标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二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二)评估的方法划分1.经济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3.效益评估指标(1)质的量化展示(2)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3)质量保证体系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二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4.公平评估指标(1)单纯的个人公平(2)分部化的公平(3)集团化的公平(4)机会公平(5)代际公平二、行政绩效评估程序(一)制定计划 1.制定计划的目的 2.计划的具体内容 3.书面计划(二)初步调查(三)管理控制评估(四)详细评估1.详细评估的目的 2.详细评估的内容(五)撰写评估报告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三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方法一、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一)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二)培训观测者的方法(三)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四)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定量测定方法(一)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1.成本与投入的比率测定法2.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的比率测定法3.人均收入测定法4单位成本测定法5经济改进余地测定法(二)成本-收益评估方法步骤1.估计成本和收益2.成本和收益折现3.得出最后结论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三节 行政绩效评估的方法(三)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关注焦点1.最低成本估计2.最大效益评估3.边际效益评估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四节 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途径一、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一)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2.政治制度和民法制度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二)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 制约(三)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2.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四)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四节 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途径二、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一)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二)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1.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2.实现依法行政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评估第四节 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途径(四)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1.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2.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一节 行政发展的特点与模式一、行政发展的含义二、行政发展的特点(一)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二)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三)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四)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三、行政发展模式(一)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1.英美模式 2.法德模式 3.希腊模式 4.内源式发展模式5.外源式发展模式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一节 行政发展的特点与模式(二)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划分1.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2.以实行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3.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4.以实行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动力与途径一、行政发展的动力分析(一)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二)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动力与途径二、行政发展的阻力分析(一)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二)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动力与途径三、行政发展的途径:行政改革(一)行政改革的内容1.功能调整 2.结构重组 3.行为变革(二)行政改革的原则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一、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四)坚持渐进式改革(五)立足于中国国情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二、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及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一)WTO规则对我国行政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第十二章 行政发展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二)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4.有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