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763806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4.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辯證法概論自然辯證法概論主講人:陳叢蘭主講人:陳叢蘭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第四编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o第一章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o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和管理n第三章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o第四章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第一章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o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o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o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本章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科技社会学的视角,将科学技术视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具体来说,本章主要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历史进程、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第一节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o作为社会建设的科学技术体制化o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历史进程1.1.作为作为社会建制社会建制的科技体制化的科技体制化是指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是指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组织和社会结构。2.2.科技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科技社会建制化的历史进程o科学研究组织的规范化;o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出现;o科学技术的职业化。科技社会体制化具备的前提条件:科技社会体制化具备的前提条件:A.A.体制化的孕育(古代)体制化的孕育(古代)“缺乏一种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科学家角色,也缺乏一个能建立与非科学的事务相对独立而又有自己目标的科学共同体”“社会也不承认科学凭本身的价值可以作为一个社会目标”。本.戴维B.B.体制化的萌芽(中世纪)体制化的萌芽(中世纪)中世纪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准备好了文艺复兴,肇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是现代科学家的摇篮。W.丹皮尔 C.C.体制化的肇始(文艺复兴)体制化的肇始(文艺复兴)“要充分了解现代科学怎样开始,就必须考虑在文艺复兴时代中开始的实践和知识两方面的转变。”J.贝尔纳 D.D.体制化的初步确立体制化的初步确立 1662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它是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它是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其意义表明:科学活动在家组织,其意义表明: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联系在了一起。E.E.体制化的完成(现代)体制化的完成(现代)“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心。”本.戴维F.F.体制化的发展(现代)体制化的发展(现代)o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大学中系级组织的建立和研究生院的设置。o工业实验的建立。o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科技社会建制化历史过程科技社会建制化历史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o科学技术的实体性组织o科学技术的实体间组织1.1.科学技术的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的实体性组织2.2.科学技术的实体间组织科学技术的实体间组织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朗尼于1942年提出。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而默顿认为具有特殊的社会规范、独立的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技术共同体:技术共同体:美国技术史家康斯坦于1980年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技术范式”就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技术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第三节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社会规范(p.269)(p.269)o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o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1.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o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即要求科学家不断生产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o技术的体制目标:侧重于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并应用于社会经济生产,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利用知识来谋取利益。2.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p.270)(p.270)科学的社会规范技术的社会规范技术的社会规范第三章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n第一节 科技的社会功能(补充)n第二节 科学技术价值论n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o第三节 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至善目标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章从科学技术评价入手,阐明了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内在联系,论述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基本内容、途径及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科技的社会功能科技的社会功能o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o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o思想文化功能o生产力的功能1.1.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o科学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这种能动关系的实质是使自然更适宜于人的生存,满足人的需要。o科学对自然主要显现认识功能,而技术对自然主要显现改造功能。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功能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功能1.1.提供知识背景;提供知识背景;2.2.提供方向性提供方向性指导原则;指导原则;3.3.方法论的意义方法论的意义所谓解释,所谓解释,内容就是揭示存在事物的内容就是揭示存在事物的本质本质。类型:类型:因果解释、概率解释、结构解因果解释、概率解释、结构解释、功能解释、起源解释释、功能解释、起源解释增强人类科学活动的目的性和方增强人类科学活动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向性。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功能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功能2.2.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3.3.促进思想文化的功能促进思想文化的功能4.4.生产力功能生产力功能o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o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o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科学技术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论 o科学的价值o技术的价值o技术伦理o对科技价值观的反思1.1.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价值(p.103)p.103)o价值的含义:A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p科学的价值:A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西方的科学价值观西方的科学价值观o价值中立说A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认为实施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科学家只需研究科学知识自身的逻辑、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西方的科学价值观西方的科学价值观o科学负荷价值说 “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普特南 “科学以证据、理性争论和对真理的积极探求为价值尺度。”雷泽尔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理性怀疑理性怀疑开拓创新开拓创新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方法。2.2.技术的价值技术的价值(p.219)(p.219)o技术的价值:A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A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A.A.技术价值的特点:技术价值的特点:价值特点价值特点客观性客观性实践性实践性历史性历史性相对性相对性B.B.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o自然价值A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其价值是中立的。o社会价值A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C.C.几种主要技术价值观:几种主要技术价值观:西方技术价值观观西方技术价值观观价值中立论(无善无恶)价值中立论(无善无恶)负荷价值论(拥有特定的价值)负荷价值论(拥有特定的价值)价值折中论(被使用时的价值折中论(被使用时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价值批判理论(人类控制价值批判理论(人类控制走向控制人类)走向控制人类)3.3.技术伦理技术伦理(p.224)(p.224)o技术伦理的概念:A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p技术伦理的形成:A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o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o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o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o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技术发展的伦理建设o人自身的伦理建设o人类社会的伦理建设4.4.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反思(p.231)(p.231)A.科技乐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A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科技乐观主义者科技乐观主义者B.B.科技悲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o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罗马俱乐部是科技悲观主义思潮最典型的代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课题是人类处境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人类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课题是人类处境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人类社会在人口、能源、社会分工、饥饿和营养不良、失业、政治腐社会在人口、能源、社会分工、饥饿和营养不良、失业、政治腐败等方面的困境,阐明了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发败等方面的困境,阐明了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后果及其对未来的威胁。展的消极后果及其对未来的威胁。科技价值悲观主义者:科技价值悲观主义者:“绝圣弃智”“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C.C.科学技术是一把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双刃剑”o“双重效应”说采取了二者兼容的方式,主张科学技术的价值总是两面的,既能造福于社会,也会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避免产生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本身所能承受的负荷;另一方面要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从人类活动的开始直至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减少甚至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对科技观的评价对科技观的评价:悲观主义与乐观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决定论,把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科技。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关键要看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人如何使用它,这一看法主要是从社会关系方而来考察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价值观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它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恩格斯 第三节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o科学技术与人口问题o科学技术与资源问题o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1.1.科学技术与人口问题科学技术与人口问题o世界人口与日俱增o粮食问题o人口老龄化问题粮食危机2.2.科学技术与资源问题科学技术与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森林资源问题森林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3.3.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酸雨酸雨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第第四四节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o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性o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o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条件1.1.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协调发展的必然性o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社会建制和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但它不仅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特点,还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密切联系。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是紧密相关的。2.2.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3.3.实现途径及条件实现途径及条件 树立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A.A.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o基本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也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o基本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B.B.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o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C.C.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o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实现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宇宙飞船理论宇宙飞船理论”: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主要依靠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主要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来生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地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来生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地球正如飞船一样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球正如飞船一样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灭。只有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只有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地球长存。循环经济才能保证地球长存。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思考题:思考题:n什么是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两种思潮的共同点是什么?n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n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主要有哪些?o试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及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