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三级基础知识)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655796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PPT 页数:24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三级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3页
社会心理学(三级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3页
社会心理学(三级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三级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简史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理论流派2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F.H.奥尔波特,1924)研究内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他人存在的形式: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个体由于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或文化团体中的成员身份而进行的许多活动。研究方法:心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的变化与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个体行为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5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C.AEllwood,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研究内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6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本书的定义:本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规律的科学。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人的心理与行为受他人的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受他人的影响7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行为行为是机体的反应系统。本能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与反社会行为竞争与合作行为个体、群体的决策行为8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认为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B=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E(environment)个体所处的情境;f(function)函数关系9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10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在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在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在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在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 在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在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在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在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在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国民性国民性国民性11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社会心理学也是一个短暂的历史。社会心理学也是如此。可分三个阶段。如此。可分三个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霍兰德)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13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如关于“人性”的哲学争论柏拉图、苏格拉底:人性虽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却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18世纪康德、卢梭等发展,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孟子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亚里斯多德:人性主要由生物的或本能的力量决定,出生后本性不可能有很大改变。其发展是人生来就是自私邪恶的,因此需受法律的管束与制约。荀子与法家:人性本恶。法以制恶。14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经验描述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经验来相对客观地描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达尔文、麦独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标志事件:1908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15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实证分析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起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的描述转向定量的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实证方法的先驱:特里普力特、莫德奥尔波特: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群体内相互影响)。墨菲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实证方法的引入和确立瑟斯顿、谢里夫、莫里诺、勒温等标志事件:1924,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1931年,墨菲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版16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20世纪23年代以后,著名的研究学者包括: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方面的贡献。谢里夫:研究群体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人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规范,是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得出社会关系图。勒温:是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17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即客观、实事求是地发现、解释相关的事实现象,不因主观愿望、需要或其他情感方面的因素,影响研究过程与结论。值得关注的问题:理论假设对研究的影响。有了这类自觉后,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19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研究对象受环境中诸因素影响研究对象本身内部的各因素之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对象及所处环境是一个运动变化的系统。20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存在欺骗现象,或过程对被试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故伦理原则十分重要。研究者应评估研究计划的道德可接受性;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同意,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21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o自然观察: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提供基本的数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o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者之中,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或者实施需要施加的影响因素。但一般隐瞒身份。22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询问法,先拟出系列问题,然后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意见。分访谈法与问卷法两类。访谈法特点:有目的的“谈话”;交互影响过程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3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集信息效率高类型:结构式问卷与非结构式问卷;发送分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便于电脑分析)、实施记录、结束语等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24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与现在的资料,通过分析占有资料,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资料包括:调查报告、个人档案、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历史文献等。研究过程:根据研究目的,分析资料相关材料。特点:优点是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缺点是工作量大,数据分析难度大。25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是对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实现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和预测发展方向的效果。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社会学习的结果,过去学习对现在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班都拉、沃斯特斯学习机制(类型)联想(联结):经典条件反射,如守株待兔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如尝到甜头或苦头模仿:观察学习,如有样学样、杀鸡给猴看27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行为的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进行修改。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选择观察对象(榜样)保持过程:有表象(童年早期)、言语编码(童年后期)两种表征系统动作再现过程:编码的符号表象行为动机过程:这是观察向行为转化的动因。具体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三类。28社会学习论不足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忽视当时情境的影响。行为归因倾向于外在的情境,忽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与认识。29社会交换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埃莫森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理论源于操作条件反射之强化理论、经济学之边际效应理论等。30社会交换论霍曼斯提出了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行为奖赏更多同样重复行为;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价值越大,他重复该行为可能性越高;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某个行为没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和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某个得到期望或超期望的奖赏,或没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变得更有价值。31社会交换论趋利避害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人们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本身变成权衡得失的过程。人的基本倾向:扩大收益,减少代价或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反之,互动难以长期维持。32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戈夫曼。该流派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要了解个人行为,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社会群体是动态实体,在持续沟通、互动过程中形成。通过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等)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33符号互动论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如离婚者对婚戒的处理。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婚戒是婚姻关系缔结的证据,是特定人签定契约的证明。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戴上与取下婚戒,其意义与感受截然不同。34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是人际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都以符号为前提;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使用。人际互动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35符号互动论主要观点: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个体不断地解释其所见所闻,并赋予意义;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身份和身份的意义只存在于互动过程中;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的行动主导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36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荣格霍妮: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37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39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40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按照发展阶段: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人),如成人学电脑;再社会化: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位聚变(如破产)、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如犯罪)、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1二、社会化的内容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社会角色养成42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且随社会发展有变长的趋势。在依附期内,个体主要学习社会提供的文化,并融入社会。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人的遗传基因提供的是开放式程序,为出生后行为学习提供了前提。43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模仿榜样等。学校: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影响相对扩大。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等提供比较与参照标准。如同伴、社会公认榜样等。如中国的官员、美国的商人,是社会共同的参照群体。44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语言的分类:言语和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联系的工具,个体掌握语言,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并影响人格塑造。语言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45五、社会化的分类性别角色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按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生物学差异),如遗传、性腺与外生殖器、内分泌、副性征等。性别(人格差异),两性在人格方面的差异。如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性别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社会文化相关。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认同、模仿形成。学校与社会等给予进一步强化46五、社会化的分类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自身道德命令的过程。内容: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47五、社会化的分类政治社会化:个体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发展的阶段:国家形象:以国歌、国旗、领袖为国家象征抽象国家观念:以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权利、义务,参与政治活动国家组织系统:国际舞台的角色、国际责任48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 1.奖赏奖赏的性质:社会性奖赏非社会性奖赏亲子关系与奖赏的效果:温暖慈爱的父母,较冷漠拒绝的父母,奖赏效果好奖赏的施与时间:年幼儿童宜即时奖赏年长儿童可采用延时奖赏对某些自发性的内部驱动的行为,奖赏宜慎重;外部奖赏有时可削弱行为的内部动机。奖赏不可滥施,应适可而止,应有针对性。奖赏不全是有意的,某些不良行为是父母不经意的奖赏的结果。49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2.惩罚施与惩罚的最有效时间:尽可能及时,过失行为与惩罚之间时隔越短,效果越好。最好的惩罚时间是在过失行为即将发生之前或刚刚发生之后。惩罚必须一致。惩罚的副作用:过分严厉的惩罚可能引起情绪困扰惩罚可能导致亲子关系冲突惩罚可能提供攻击行为的榜样和合理的证据50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3.启发与诱导说理、解释、列举不良行为的可能后果,等等。4.模仿与认同模仿与认同的区别理论背景不同全面性和深刻性不同影响认同的条件强烈的情感联系与认同对象的相似性模仿与认同的远期效果51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概念源于戏剧,被引如社会心理学。社会是一个舞台,不同的人承担的角色不同,自我形象不同,实现各自的目的。角色影响和制约个体行为及其表现规律,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53社会角色的分类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如父母、王子;成就角色,如老师、医生。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其行为规范较严格,如警察;开放型角色,其行为规范相对宽松,如朋友。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如银行家,追求工作效率;表现型角色,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如学者、教授,承担社会公平实现的目的。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如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尽力表演;不自觉角色,如男女一般自然按性别规范行事。5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包含三个过程:角色期待: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的角色期待,如偏离将引起社会的异议,甚至反对。如养不教,父之过。角色领悟:个体对社会角色期待的认识,并按照标准塑造自我的过程。角色实践:将领悟的内容实践,准确在社会上扮演角色的过程。55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可能出现或面临矛盾、障碍,甚至失败,就是角色失调。内容:角色冲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如教师教自己的孩子时)、或同一角色内的不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如教师在培养素质与提高升学率之间的矛盾)。角色不清: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与扮演不清楚,未能清楚地理解与执行自己的角色。角色中断:如退休、退役导致角色扮演中断。角色失败:承担角色的任务失败而被社会排除。如医生因医疗事故而失去行医资格。56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自我自我的概念: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主我是个体的主观经验,是认识的主体,是活动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是个体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詹姆斯)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他人如何认识自己这样的看法。(米德)57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自我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知觉。心理自我: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认识,罢课态度、信念、价值与评价等。社会自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和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理想自我:个体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对自己的期待,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是个体的进步的动力。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层面。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58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解释经验: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的意义,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决定期待: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取决于自我概念。59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自我之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个月3岁):自我中心期关心镜子里的自己对呼叫自己的名字反应使用第一人称社会自我(313、14岁):客观化时期幼儿园游戏的角色扮演学校中的社会化学习的成就动机发展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约年):主观化时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自我理想抽象思维的发展发展过程显示人的独立与成熟,显示对他人和外部世界依赖的缩减。60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一、自我自我概念的测量:高顿(15个我是),注意:这些句子是写给你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按照自己思考是顺序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61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二、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处境身份,易变。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62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二、身份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为他人与公众认可,客观存在;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表现形式,“我是谁!”多重性:一个人一般有多重身份;稳定性:某些身份终身不变,某些身份相对稳定不变;契约性:身份与权利、义务、责任相关联。63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三、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包括自我态度、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等方面。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对其重视的角色评价高,则自尊水平高。自尊需要:马斯洛认为自尊是最高级心理需要,包括两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该需要的满足结果是自信,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反之则是自卑。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以及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64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三、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长辈的关心、鼓励、支持、接受与阅纳等教育方式,有利于自尊。行为表现的反馈:对成功行为的鼓励。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恰当的进行社会比较65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自尊三、自尊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66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67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主体对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对信息来源可分为物知觉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对他人、群体的人际知觉,对自己的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包括整个认知过程,如想象、判断与解释等过程,是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社会知觉中的知觉概念,比普通心理学广泛。68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将怎样与他人相处,将建立何种性质的人际关系,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怎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他人人格、态度、地位、身份等等方面的推测和判断。基本的模式:好人,导致接近行为;坏人,导致回避、逃避行为。要理解他人的社会行为,首先须了解其社会认知。69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难免错误和偏差社会认知难免错误和偏差 社会认知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觉主体的因素、社会认知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觉主体的因素、客体特征,以及社会认知过程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偏因等等,客体特征,以及社会认知过程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偏因等等,因此,社会认知常常发生一些错误和偏差。因此,社会认知常常发生一些错误和偏差。布鲁纳(布鲁纳(19471947)的硬币实验)的硬币实验 材料:一套硬币和一套同样大小的硬纸片材料:一套硬币和一套同样大小的硬纸片 被试:被试:3030名名1010岁儿童岁儿童 任务:凭记忆画出上述硬币和硬纸片(按真实大小)任务:凭记忆画出上述硬币和硬纸片(按真实大小)结果:结果:硬币被画得远大于真实大小,而硬纸片与实物大小基本一致。硬币被画得远大于真实大小,而硬纸片与实物大小基本一致。一般说来,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把硬币估计过大,这是由于钱对贫穷一般说来,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把硬币估计过大,这是由于钱对贫穷儿童具有更大价值的缘故。儿童具有更大价值的缘故。解释: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解释: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70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衣着步态对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71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如8岁左右形成的爱景图。影响配偶的选择。图式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起聚焦作用。影响记忆:易记住对其有意义或经历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自我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根据已有图式,接受与解释信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状态:积极与消极72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指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关于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73二、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先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起较大的作用。第一印象对其后的信息组织、理解与解释起定向作用。一般发生在陌生、不熟悉的人之间。近因效应:较近(或较后)获得的信息起较大的作用。一般发生在较熟悉、亲密的人之间。74二、印象形成的效应洛钦斯实验(1957)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75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试阅读。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C.只呈现热情外向的描述;D.只呈现冷淡内向的描述。结果A组78%认为吉姆外向,友好;B组18%作外向评价;C组95%作外向友好评价。D组3%作外向友好评价。洛钦斯实验的变式:在两段文字描述之间插入一段时间间隔,则首因效应消失,出现近因效应。两段材料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76二、印象形成的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将带着该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方面。最初的印象恰似一个光环罩在该对象的所有方面。俗语“外国的月亮圆”属于光环效应。此类现象属于无意识地以偏概全,但却以对象的一致性评价结论影响个体的决策与行为。77二、印象形成的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概念:也称社会偏见。指的是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的客观基础:人们因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职业等不同条件而形成不同的群集,同一群集的人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质。这是相同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社会刻板印象与职业、年龄、性别、地区、国家、民族等有关。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上海男人等看法。光环效应一般与首因效应相关,多指积极印象;刻板效应多为长期、固定看法,与文化相关,多指消极印象。78二、印象形成的效应G吉尔巴特的研究:(被试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守旧、保守、爱传统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黑人爱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懒惰79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好的多,印象好;差的多,印象差。平均模式:根据他人的诸特征的平均值来形成总体印象。加权平均模式:既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中心品质模式:忽略次要的、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是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印象形成实际情况。积极的中心品质:真诚、热情消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80四、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在认知者获得知觉并形成印象时,被认知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完全可能也确实能够通过对自己的装束、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的选择来影响或改变认知者对他的印象,以期符合个体的期待。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81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印象整饰,以使自己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获得社会承认与接纳。印象整饰的基础准确的理解:情境、他人、自身、社会的角色期待。不协调的处理:82四、印象管理印象整饰的策略按社会常模整饰自己。如女性笑不露齿。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戴面具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如学生按三好标准要求自己。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合、施惠、称赞83第三单元 归因一、概念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社会行为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喋喋问此件,必然此件缺;频频问原因,其中定有因。”84第三单元 归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内因指个体内部的心理原因,包括品质、人格、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与努力程度。行为归结为内因为内归因。外因指导致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为外归因、情境归因。85第三单元 归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稳定性与易变性:无论是内因或外因,都存在相对稳定的因素和容易改变的因素。内因中,人格、能力相对稳定,情绪则易于变化;外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相对稳定,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86第三单元 归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可控性与不可控性:此指特定因素与主体的关系。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控制的因素为可控因素,反之为不可控制因素。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行为作出不变的预测。如孩子学习为努力不够或不聪明的归因,对孩子将来成绩的预期不同。87不同的归因模式对人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努力),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容易、运气好),使人产生惊喜和感激之情;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使人感到愤怒和敌意;倾向于内归因者,自我概念较好,适应性较好;倾向于外归因者,适应较差。88三、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将人们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个人生活中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外控者:个体生活中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89三、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符合社会期待。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密切联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90四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由海德于1958年提出,即在归因时倾向于寻找某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不变联系(因果关系)。如多次吃油炸食品而出现嗓子不舒服,将嗓子的问题归因于油炸食品。问题:经验的不可靠性。91四归因原则折扣原则:由凯利于1972年提出,其含义是,如果还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一个结果看起来有一种以上的原因时,将其归结为某一特定原因时需谨慎。因果联系的复杂性。92四归因原则协变原则:凯利于1967年提出三维理论。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特异(区别)性信息:是否主体只对该刺激以此方式反应,不对其他事物做相同的反应,即反应方式具有特异性。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中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如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可以做外部归因;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都高,可以做内部归因。特异性高、共同性低、一致性低,归因于情景。93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睡觉?94五、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角色和处境)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俗语“座位决定头脑”,此之谓也!95五、影响归因的因素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自我辩解、自我防卫)。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见。96五、影响归因的因素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不同。一般将事物的原因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事物。人们一般更注意、强调自己在某个成功事件中的关键性作用。“如果不是我,你”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失,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原因,而忽视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97第四节 社会动机98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连续心理动力。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的意义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为个体行为指出方向,将需要与外部刺激之联系明确化;动机使个体明确行为的意义。99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二、动机过程需要+外部诱因匮乏焦虑状态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目的焦虑平息新的需要三、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指向功能:动机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行为有明确的指向与目标。维持与调节功能:维持行为的持续,直至实现目标;或因阻碍不能实现时,调整方向和目标。100四、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与行为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动机可产生不同的行为行为1动机行为2行为3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动机1行为动机2动机32.个人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动机支配3.口头表述的动机可能是不真实的101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最佳动机水平和活动的性质及个体的个性有关随着人物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比较简单的任务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容易一般难度困难最佳动机水平动机强度活动效率耶基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1908)102六、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产生的动力。即活动本身使人获得满足,活动本身是一种奖励与报酬,而无需其它外部激励。内部动机由3种内驱力引起(布鲁纳,1915)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好胜心,求成欲互惠的内驱力外部动机:活动的动力不是来自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所激发出来,如为了金钱、表扬等而努力工作。外部动机激发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的强度狄西的研究(1975)活动:有趣的解迷游戏甲组:有报酬(钱)乙组:无报酬结果:在自由选择阶段,甲组继续解迷的时间较乙组短。103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和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亲合起源于依恋,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建立起来。恒河幼猴实验的启示。104一、亲和动机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如交往、尊重、爱与归属等。获得信息:女性谈天的意义何在?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分享,舒缓心理压力。亲合可使个体避免落单,属于团体,显示对他人的价值。105一、亲和动机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部外力与亲合动机有正比关系,情境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能刺激加强亲合动机;社会隔离,缺乏亲合,引起程度不同的心理症状。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源于父母关心照顾程度的递减。106一、亲和动机影响亲合的因素情绪因素:恐惧(面临现实危险)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合群是为了减少恐惧。恐惧与合群实验(沙赫特)用“电击”的威胁引起不同的恐惧程度,然后让被试自由选择独处还是与他人呆在一起。结果:高恐惧组更倾向于选择合群。焦虑(非现实危险)高者亲合倾向低,在焦虑状态下,与他人在一起并不能减轻焦虑,反而会加重焦虑。107二、成就动机概念: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个体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需要。108二、成就动机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109二、成就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有把握的事,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成就需要。两类情况下,目标的价值较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110二、成就动机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成就动机成正相关;和谐、指导、劝告式的引导,越来越成就动机发展。过度管束与限制,独立性差,影响成就动机发展。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如好的班级、学校,对孩子学习兴趣与能力提升有正面影响。111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影响与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就是权利欲或权利动机。每个人对权利的渴望程度存在差别。权利的渴望较高的人喜欢支配、控制、影响他人,爱发号施令,注重地位和影响力,喜欢竞争性和能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情境。注重成就,但不仅是为了获得成就,更注重与成就相对应的地位与权利。112三、权力动机温特的权力动机分类:积极的权力动机:竭力谋求领导职位或在“组织社会中的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因而可能通过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利行为,满足其需要。对挑战敏感。对无能的恐惧113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产生的原因社会控制的需求:个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水平高低,决定其拥有的生活与生存资源的多寡。权利、地位直接影响其生存、生育及后代生存的几率。社会安全感是社会控制程度的心理反映。对无能的恐惧:缺乏安全感、无能与自卑感,不利于生存,促使个体追求权利与地位,弥补与补偿其特殊的心理需要。114四、侵犯行为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动。侵犯由侵犯动机引起。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身体或言语伤害、手段或目的伤害。侵犯动机:侵犯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广义包括以下三类):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狭义的侵犯)。如纵火、杀人。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如正当防卫。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被认可的侵犯。如教育孩子。115四、侵犯行为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死本能自我破坏的倾向。死本能一般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伤害意图和冲动。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可替代性发泄侵犯冲动。116四、侵犯行为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洛伦茨(Lorenz):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求偶的领域,是种内、种间竞争的有效手段。狮子杀死小猎豹但并不吃。侵犯通过遗传代代相传。侵犯与人口密集成正比。同类侵犯的自然限制:输者的乞降姿势能遏止侵犯动机与行为。117四、侵犯行为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 挫折指个体实现目的的过程受到阻止的情境。一般引起当事人从请度不适到极度痛苦的情绪反应。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强度越大,侵犯可能越大。118四、侵犯行为2、挫折侵犯学说:修正米勒: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如退缩、冷漠、固着等。见132页图示。伯克威茨: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的有关的刺激物可能加强侵犯行为。119四、侵犯行为2、挫折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 侵犯行为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引起学会侵犯,也可以消除侵犯。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挫折之后学习结果之一是无能为力感觉。这种感觉与归因模式有关。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非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特殊的因素。120四、侵犯行为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后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高情绪唤醒水平增加侵犯的发生率。道德发展水平:是侵犯行为发生的抑制力量。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侵犯行为成反比关系。社会角色与群体:副文化影响社会成员的角色定位与表现。大众传媒的影响:媒体暴力的示范诱发攻击性增多。121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人有,其他动物也有。利他行为的性质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自觉自愿,认为是内心的义务;有益于他人;不指望回报;利他者本人有或小或大的损失。122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他人的困境他人的困境苦恼(烦躁、苦恼(烦躁、焦虑、痛苦)焦虑、痛苦)同情同情利己主义动机利己主义动机(减少自己的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利他主义动机利他主义动机(减少他人的痛苦)(减少他人的痛苦)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情绪情绪动机动机行为行为123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威尔逊(E.O.Wilson)认为利他行为是动物,包括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自我牺牲但换取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Wilson举动物实例:白蚁中的兵蚁牺牲自己,抵抗入侵者;蜜蜂中的工蜂为攻击入侵者而牺牲自己;鸟类的“诈死”,以及雌夜鹰,为保护巢穴和幼仔,故意低空盘旋,将入侵者引至远离巢穴处。人类的自我牺牲,为亲人、小群体、民族、国家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者,都有发现。124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社会交换论的观点社会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交换:帮助人的心理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并在社会中预放了一笔人情;社会责任: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25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气候及环境的好坏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率。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多削弱利他行为的发生,且人数越多,利他越少,一个人在场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与去个性化和责任分散有关。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体遭遇需要帮助的情境,会对情境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采取行动。126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外部因素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他人起观众效应他人起榜样作用他人存在削弱旁观者的个人责任感拉塔内(1969)旁观者效应实验实验室隔壁发出一女士从椅子上摔下,大声呻吟的声音,观察被试的反应被试独自一人:70会去帮助与两个陌生人在一起:40会去帮助与态度消极的人在一起:7会去救助127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时间压力:时间紧迫,利他减少。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容易得到帮助。如一个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遇到困难时常被认为是自作自受。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有吸引力的人易得到帮助。帮助需要付出的代价:为什么孕妇打不到的士?因担心在车上生产而弄脏车子。128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心情愉悦易导致利他行为。内疚:内疚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内疚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的减少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救助技能与手段。129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概念: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主观体验,是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满足导致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满足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130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在社交过程中觉得紧张、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回避行为:为减少焦虑,人们往往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焦虑情绪既发生在真实的社交过程中,还会以回放的方式在头脑中闪现,强化其情绪与行为反应。一般伴有生理不适:如出汗、脸红、心慌、手足无措等。131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基本的社交情绪嫉妒:与他人比较,认为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时,产生的包括羞愧、怨恨、愤怒等多种情绪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针对性:针对具体而特殊的对象。持续性:持久地影响自己以及对特殊对象的态度与行为。对抗性:希望嫉妒对象发生不幸,甚至主动采取行为到给对象以不幸。普遍性:是人类共同的情绪内容。132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基本的社交情绪羞耻: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在行为、思想上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情绪体验。内容: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有无能为力感。行为反应:自我孤立,回避社会生活,避免羞耻体验。意义:恰当的羞耻感是适应社会生活、促进道德的心理推动力量;过分的羞耻感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社会发展不利。133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基本的社交情绪内疚:对某实际的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的程度不同的不安、羞愧、负罪等情绪体验。内疚是良心道德的机制发生作用的表现。可促进当事人努力弥补过失。内疚的程度、时间等应恰当。134第五节 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经由态度,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可进行行为预测。135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特点:内在性:属于内在的心理倾向;对象性: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改变。136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认知成分(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情感成分(Affection)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行为倾向(Behavior)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137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倾向性;态度与行为关系发复杂性。如吸烟者知道吸烟不利于健康,此时可能有其他的态度在发生影响。另,情境、其他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