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621901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活与哲学第4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第四课考纲导学考纲导学考试要点考试要点命题规命题规律律策略备考策略备考探探究究世世界界的的本本质质哲学的物质哲学的物质概念,概念,自然自然界、人类社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会是物质的;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关系;规规律的概念、律的概念、规律的普遍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性与客观性高频高频考点:考点:物物质和运动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关系命题命题切入:切入:本本课主要以课主要以选择题的选择题的方式考查方式考查学生应该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具备的能力力1.本课是哲学具体知识的起点,是高考的重本课是哲学具体知识的起点,是高考的重点部分。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考点要点部分。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考点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求学生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并且把握物质这一概念并且把握物质这一概念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这一考点,根据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这一考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备考要侧重于分析事例。说课程的要求,备考要侧重于分析事例。说明世界是运动的,并从俗语、谚语、诗词明世界是运动的,并从俗语、谚语、诗词等方面分析其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关系3.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考点在高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复习备考中要注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意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实例来把握这一考点,实例来把握这一考点,探探究究世世界界的的本本质质世世界界的的物物质质性性世世界界的的运运动动性性物质概念物质概念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产生、基本要素)(产生、基本要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物质性原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理及其方法论运动概念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有规律的1 1、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含义2 2、规律普遍性、规律普遍性 3 3、规律的客观、规律的客观性性 4 4、规律的普遍、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发性、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关系1.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2.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3.3.说说马克思自然观及其方法论要求。说说马克思自然观及其方法论要求。4.4.阐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阐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5.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6.6.简述规律客观性原理及其要求。简述规律客观性原理及其要求。7.7.总结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总结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 1、在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在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意志而转移。2 2、人类产生后,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人类产生后,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然界的客观性。“人为之物人为之物“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产物。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产物。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和前提是承认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和前提是承认自然物的属性和规律的客观性。自然物的属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一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的观点 人能创造新事物,但是人必人能创造新事物,但是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遵循物质须服从自然规律,遵循物质的自身属性。这正好说明物的自身属性。这正好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质决定意识。思考:思考:这些人造物的出现,能否说明这些人造物的出现,能否说明世间万物是人创造出来的呢?世间万物是人创造出来的呢?自然界客观性原理(马克思的自然观)自然界客观性原理(马克思的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承认自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这就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1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构成构成基本基本要素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客观生产力(客观的物质力量)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客生产关系(客观的经济关系)观的经济关系)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都都是是物物质质关关系系,具具有有物物质质性性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生生产产方方式式1 1、学习计划、学习计划 2 2、偏科、偏科3 3、耶稣、耶稣4 4、皇帝、皇帝5 5、雷神、雷神6 6、鬼神、鬼神7 7、法律、法律8 8、价值规律、价值规律9 9、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1010、阶级斗争、阶级斗争111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1212、八荣八耻、八荣八耻1313、疾病、疾病1414、人口、人口1515、地理环境、地理环境16.16.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三)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三)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世界是物质物质的世界,世的世界,世界的界的真正统真正统一性一性就在于就在于它的它的物质性物质性 注意: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物质:是指是指不不依赖依赖于人的意识于人的意识,并,并能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客观性客观性可知性可知性万事万物共同万事万物共同万事万物共同万事万物共同属性,是唯一属性,是唯一属性,是唯一属性,是唯一特性(客观实特性(客观实特性(客观实特性(客观实在性)。在性)。在性)。在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主观决定客观,否认(主观决定客观,否认客观性)划清了界限客观性)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划清了界限4.4.物质概念物质概念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意识,具有客观性。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意识,具有客观性。它能被人的意识正确反映,具有可知性。它能被人的意识正确反映,具有可知性。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客观存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客观存在)。它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而具体物质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不变的),而具体物质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之中,具体物质是物质的具体物质存在于具体物质之中,具体物质是物质的具体表现表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需注意以下方面:对物质概念的理解需注意以下方面:思维拓展:思维拓展:物质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1.1.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3.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有生有灭。灭。2.2.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4.4.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样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质性。提示:提示:1、物、物质是不依是不依赖人的意人的意识,并能,并能为人的意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在。物质不能被不能被创造、改造、改变和消和消灭。2、人、人们可以改可以改变物物质的具体形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中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具体物原来没有的具体物质。3、人、人们所改所改变的只是物的只是物质的具体形的具体形态,不是物,不是物质,材料,材料观点混淆了物点混淆了物质和物和物质具体形具体形态的区的区别。想一想想一想物质是可以被创造和改变的。物质是可以被创造和改变的。区别:区别:含义不同。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含义不同。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它不包括意识,而存在,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它不包括意识,它包括客观的范畴。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它包括客观的范畴。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既包括具体的物质还包括人的意识(客观与主象,它既包括具体的物质还包括人的意识(客观与主观均有)。观均有)。特点不同。客观实在性是意识之外具体物质的共同特点不同。客观实在性是意识之外具体物质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是绝对的、不变的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是绝对的、不变的和永恒的。客观存在性是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是和永恒的。客观存在性是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是多变的,易消失的。多变的,易消失的。联系: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联系: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及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要求我们1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 2、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运动的含义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间宙间一切一切事物、现象的事物、现象的变化变化和和过程过程。(空间上)(空间上)事物的位事物的位置移动变化、置移动变化、数量的数量的增减增减变化及变化及性质的变性质的变化。化。(时间上)事物(时间上)事物的产生、发展、的产生、发展、灭亡过程。灭亡过程。二二.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2.2.运动的重要性运动的重要性 物质物质只有在只有在运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运动是物质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客观客观实在性(区别于意识的)实在性(区别于意识的)运动运动本身就有的而不是本身就有的而不是本身就有的而不是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外部强加于它的外部强加于它的外部强加于它的3.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反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绝对静止观点,属于形(是绝对静止观点,属于形而上学观点)而上学观点)运动是运动是物质物质的运动,的运动,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是运动的承担者承担者反对: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结论:物质和运动结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不可分割。思考:思维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吗?思考:思维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吗?人脑人脑三三、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1)静止的含义静止的含义a a、事物在它发展的、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一定阶段和和一定时期一定时期,其其根本根本性质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性质的相对稳定)b b、物体相对于、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一定条件和和范围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2)关系)关系例如: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处于例如: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处于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状态。状态。相对于大学生身份的学生,中学时期中学生身份相对稳定。(静中有动)相对于大学生身份的学生,中学时期中学生身份相对稳定。(静中有动)例如:相对于地面的讲桌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相对于地面的讲桌处于静止状态。/在标准大气压下,在标准大气压下,0100之间水的状态是之间水的状态是液态(相对于气态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液态(相对于气态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区别区别联系联系含义含义特点特点运运动动静静止止宇宙间一切事物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的变化和过程性质相对稳定;性质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静止是静止是运动的运动的特殊状特殊状态,动态,动中有静,中有静,静中有静中有动。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绝对运动和和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的统一。的统一。无条件的、永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时的、相对的理解二者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例例1:人的成长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的成长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出出生生死死亡亡幼年幼年少年少年青年青年中年中年老年老年处于绝对运动之中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理解二者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产产生生继继续续发发展展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绝对运动之中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你能否说明人类社会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你能否说明人类社会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结论: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结论: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关系。的关系。思考: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思考: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提示:观点错误提示:观点错误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 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认运动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变论陷入陷入只承认运动而否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认静止陷入陷入相对主义和诡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和不可知辩论和不可知论论试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指出原因。试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指出原因。观点观点1:王夫之说: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观点观点2:欧布里德说:欧布里德说:“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观点观点3:克拉底鲁说: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观点4:赫拉克利特说: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观点5:惠施: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观点观点6:僧肇说: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合怪哉。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合怪哉。”观点观点7:芝诺:芝诺:“飞矢不动。飞矢不动。”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否认绝对运动。认为绝对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认为绝对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认为绝对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否认绝对运动。认为绝对静止。是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观点8:毛泽东: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表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总结原理总结2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二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辩论。一、规律的含义一、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联系。固有的:指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固有的:指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强加给事物的。克服了唯心主义克服了唯心主义对规律概念的理解对规律概念的理解:本质的:不是现象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本质的:不是现象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即是说规律不等于规律起作用的现象。联系。即是说规律不等于规律起作用的现象。康德认为: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苹果落地、月球围绕地球转(不是规律是现象)。苹果落地、月球围绕地球转(不是规律是现象)。-万有引力(是规律)。万有引力(是规律)。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必然的:不是偶然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规律是现象)(不是规律是现象)-遗传规律。遗传规律。但瓜的大小、豆的长短则不是规律,是偶然的。但瓜的大小、豆的长短则不是规律,是偶然的。稳定的:只要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会发生作稳定的:只要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会发生作用。用。只要存在宏观物体,万有引力规律一定起作用只要存在宏观物体,万有引力规律一定起作用。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区别:第一:本质属于事物内部深层次的东西,只能运用抽象思维第一:本质属于事物内部深层次的东西,只能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具体规律发生作用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才能把握;现象是具体规律发生作用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第二,本质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第二,本质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部。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本质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和本质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本质、规律。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本质、规律。1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 2、新陈代谢、新陈代谢3 3、四季更替、四季更替 4 4、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5 5、种瓜得瓜、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种豆得豆 6 6、万有引力规律、万有引力规律7 7、守株待兔、守株待兔 8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9 9、中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 1010、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现象现象现象现象现象现象把偶然当必然把偶然当必然规则规则二、规律的特点二、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客观性。A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集中表现在不可抗拒性。它集中表现在不可抗拒性。B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发明。改造、改变、发明。普遍性。普遍性。指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指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的思维领域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思考:思考:“永动机永动机”为什么制造不出来?为什么制造不出来?原理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整个世界的运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性认识、利用规律)。注意:注意:规律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才会起作用。就是说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才会起作用。就是说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思考: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性是否违背规律的客观性?思考: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性是否违背规律的客观性?结论: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或让规律不结论: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或让规律不起作用,从而造福人类。起作用,从而造福人类。注意:我们改变的是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注意:我们改变的是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状况,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法改变。例如:人工降雨、反季节蔬菜、西气东输。例如:人工降雨、反季节蔬菜、西气东输。必须遵循规律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在认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和形式利用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方法法论论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规律的规律的普遍性普遍性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规律律主观主观能动能动性性1 1、认识世、认识世界的能力界的能力2 2、改造世、改造世界的能力界的能力3 3、人在认、人在认识和改造识和改造世界的过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程中所表现的精神现的精神状态状态前提和基础前提和基础离不开(必要离不开(必要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能动性结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1 1、含义、含义2 2、普遍性、普遍性3 3、客观性(集、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不可抗拒性)4 4、尊重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5 5、规律是可以、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认识、利用的。人们可以改变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趋利的条件,趋利避害,造福人避害,造福人类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