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147519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第三章--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三章--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三章 CT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陈庆森1ppt课件第三章 CT质量控制与扫描技术陈庆森1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 CT成像为数字成像技术,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包括各种图像质量参数、扫描技术参数、机器的安装调试与校准,窗技术的选择及暗室技术或洗片机的性能等。各个参数间有密切关系或相互制约。2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 CT成像为数字成像技术,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一、图像质量参数(一)CT分辨率:分辨率包括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是判断CT机器性能和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1、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在高对比情况下,对物体空间大小(几何尺寸)的鉴别能力,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线对数/厘米(LP/cm)和线径/毫米(mm/mm)。空间分辨率是指鉴别结构大小的能力,在影像中所能显示的最小细节。空间分辨率与检测器孔径的宽度,检测器之间的距离,图像重建中采用的卷积滤波(二维傅里叶变换重建法、空间滤波反投影法、褶积反投影法)函数的形式,像素大小,被捡物吸收系数的差异,以及CT装置的噪音等因素有关。3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一、图像质量参数3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影响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有:(1)探测器的种类、效率、数目(或排数):小的探测器孔径可提高空间分辨率,高档多层螺旋CT大多采用稀土陶瓷探测器,Z轴方向上有多排,空间分辨率也明显提高。(2)原始数据量的多少:采样率越高,原始数据量越多,空间分辨率越高。(3)重建算法(4)象素、矩阵的大小:扫描/重建矩阵越大、象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5)设备噪声和被测物体间的密度差异 4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影响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有:4pp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中档CT机的空间分辨率约为15LP/cm,高档约为30LP/cm,而X线平片由于采用的是屏片组合,其空间分辨率可达10LP/mm,因此,C CT T图图像像的的空空间间分分辨辨率率远远不不及及X X线线平平片片。空间分辨率常用的表示方法:能分辨最小圆孔的直径(MM),越小越好。或可分辨每厘米的线对数(LP/cm)越多越好。由于CT的空间分辨率受诸多因素影响,而且检测器的孔径不可能像X线胶片的颗粒那样细小,所以C CT T的的空空间间分分辨辨率率一一般般不不会会超超过过X X线线成成像像。空空间间分分辨辨率率与与像像素素大大小小有有密密切切关关系系,一一般般为为像像素素宽宽度度的的1 1.5 5倍倍。矩矩阵阵大大(数数目目越越多多),像像素素小小、,空空间间分分辨辨率率高高,图图像像清清楚楚。5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中档CT机的空间分辨率约为15LP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2、密度分辨率 密度分辨率又称对比度分辨率,表示能够区分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密度分辨率与被捡物大小、X线剂量、噪音等因素有关。密度分辨率以%表示。如果密度分辨率为0.5%时,则表示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0.5%时CT可将它们分辨出来,而小于0.5%,受噪音的干扰无法区别。影响密度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有:(1)噪声和信噪比:噪声和信噪比是由探测器的效率和X线剂量决定的,效率越高、剂量越大,则信噪比越高,相对降低噪声,密度分辨率将提高。(2)物体的几何尺寸较大时,则密度分辨率也会相对高一些。6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2、密度分辨率6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如果提高其密度分辨率就需要加大X线剂量,即增加检测器吸收的光子数,提高其信噪比,相对降低其噪音。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之间密切相关并且互相制约。密度分辨率受噪音和显示物大小制约,噪音越小和显示物越大,密度分辨率越佳。3时间分辨率 是指系统在足够短的时间间隔内快速重复扫描的能力,它主要受X线管性能的影响。7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如果提高其密度分辨率就需要加大X线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二)噪声噪声是扫描均匀物质时,其CT值的标准偏差。噪声使图像呈颗粒性,直接影响密度分辨率,尤其表现在低密度组织的可见度上。噪声分为扫描噪声(光子噪音)和组织噪声两种。扫描噪声是当X线剂量不足时,穿透人体被探测器接收的光子数受限,矩阵内各象素上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扫描噪音造成均质的组织或水在各个像素点上的CT值不相等。如欲减少扫描噪音(或光子噪音)必须增加X线剂量,二者的关系是噪噪声声减减半半,需需要要增增加加约约4 4倍倍的的X X线线量量。组织噪音:各种组织平均CT值的差异造成组织噪声,同一组织的CT值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同组织也可以具有同一CT值。8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二)噪声8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影响噪声的因素有:(1)X线剂量。(2)探测器的性能。(3)重建算法。(4)层厚。(5)物体的线性衰减系数。克服噪音的方法是减薄扫描层面的厚度,提高CT值的测量精度。9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影响噪声的因素有:9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三)伪影 (artifact)伪影是指扫描或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而出现人体本身不存在,致使图像质量下降的阴影。产生伪影的原因有:(1)扫描条件:患者移动(被检者自主或不自主的运动所致)、被检者部位有高密度结构或异物、装置震动、电压波动、室内温度及湿度、曝光条件过低或扫描部位较小却选择了过大的扫描视野、显示视野时,在图像的周边可能出现高密度的伪影。(2)设备因素:设备性能、设备出现故障或参数偏差、信息收集、图像重建10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三)伪影 (artifact)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四)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是在CT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图像中的像素代表的是一个体积,即像素面积x体积。此体积内可能含有各种组织,因此每一像素的CT值实际代表的是单位体积各种组织CT值的平均数。图像上各象素的数值代表相应体素各组织CT值的平均数,有时它不能如实反映出真实的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的低密度小病灶,其CT值偏高,而在低密度组织中的高密度小病灶,其CT值偏低。11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四)部分容积效应11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由于CT值的准确性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很大,所以在选择扫描层厚或病变较小而又骑跨于扫描切面之间时,所测得的CT值代表的组织密度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克服部分容积效应,首先摆位要准确。对较小的病变要薄层扫描扫描层厚越薄,部分容积效应越小。(五)周围间隙现象 (peripheral space phenomenon)两种相邻但密度不同的组织,由于相互重叠造成的CT值不准确,这种现象称为周围间隙现象。高密度者其边缘CT值偏低,低密度者其边缘CT值偏高。12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由于CT值的准确性受部分容积效应影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二、扫描技术参数正确选择扫描技术参数mA、s的选择kV的选择FOV的选择层厚的选择:较小的病灶宜用薄层扫描滤波函数的选择合理使用窗口技术 13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二、扫描技术参数13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1、剂量:X线剂量的大小是CT图像质量的保证。通常CT扫描机为大功率X线管。扫描时视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剂量。大部分CT机改变剂量常常通过改变毫安(mA)量(高、低)和扫描时间(长、短)来实现。选择剂量参数的原则:尽量减少病人接受X线剂量,必须保证病人图像质量。14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1、剂量:14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剂量的高低影响噪音的大小,而噪音的大小对图像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剂量太低,则噪音加大,图像质量下降。而增加X线剂量,则增加图像的信息量,降低了图像的噪音,从而提高图像质量(噪声减半,需要增加约4倍的X线量)。对于检查部位较厚或较精细的器官,为了提高图像质量,要适当选择高剂量扫描参数,或在该机器允许范围内长时间扫描,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15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剂量的高低影响噪音的大小,而噪音的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2、层厚层面厚度也是影响图像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扫描层厚通常按需要观察病变的大小而定。为了看清病变细节,必须切层减薄,提高对小病变的检出率。减少因部分容积效应而引起对病变的不良显示。对于观察软组织且病变范围较大时,应选择层面较厚较为合适。对病变范围过大患者,则采用加大层厚和层间距的方法,对病变层面进行薄层扫描2-3层,帮助诊断定性16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2、层厚16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3、观察野(FOV):影像的观察野就是扫描时按部位大小选用的扫描野(SFOV)和显示野(DFPV)。通常两者大小接近,但有时可选用显示野(DFPV)大于扫描野(SFOV),这样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突出检查病变的精细度,可用下列公式说明:当显示野大小不变时,矩阵越大,像素值越小,图像越清晰,图像的分辨率越高,但图像重建时间越长。在获得相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矩阵大小不变,而改变显示野的范围,即减少显示野的范围大小也能获得小的像素值,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且大大缩短影像的重建时间。17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3、观察野(FOV):17ppt课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4、过滤函数CT系统包括大量的数字软件过滤器,它可以在图像重建过程中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改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根据观察不同组织的对比和诊断需要,选择不同的数字软件过滤器。其数学演算方法包括:标准数学演算、软组织数学演算、骨细节演算。18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4、过滤函数18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三、影像放大技术扫描中常用的四种放大技术,均能显著改善成像效果,提高图像分辨率。四种放大技术包括:几何放大技术、变域图像放大技术、宏观图像放大技术、内插图像放大技术。几何放大技术:应用于采集数据阶段,即缩短X线管球/检测器组件与被捡物之间的距离。使得较小的被捡物在X线束的曝光下产生的信号,由相对较多的检测器收集。19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三、影像放大技术19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变域图像放大技术:应用于图像重建阶段,可将一个剖面的数据,通过变域放大仅对感兴趣区域部分重建放大,便于观察,使得较小区域的图像最大可用整个图像显示矩阵来表示。宏观图像放大技术:常用于扫描后对细微结构图像的再重建。内插图像放大技术:多用在感兴趣区域尺寸测量及CT值测定比较准确,对从定位片上决定扫描角度等方面有帮助。20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变域图像放大技术:应用于图像重建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四、校准为了保证图像质量,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当图像出现伪影或发现水的CT值不等于0时,必须进行校准工作。校准方式:测量校准(CM)扫描校准(CS)扫描剖面校准(CP)21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四、校准21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测量校准(CM):可以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工厂校准”,校准时必须盖上机盖,病人床置于末端,此项校准只扫描空气,主要用于消除伪影和校准CT值。扫描校准(CS):主要用于校准CT值。用充满蒸馏水的水模扫描,使成像中各处的CT值等于0。每一组扫描参数都要做扫描校准(CS),使空气的CT值等于-1000。(水CT值为0,空气CT值为-1000)22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测量校准(CM):可以认为是一种简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扫描剖面校准(CP)主要用于消除环状伪影。如果伪影的产生于X线管球温度有关,应在下列温度范围上下作不同的CP校准:CP1:450kCP2:750kCP3:1000kCP4:1200kCP5:热过载后直接做23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扫描剖面校准(CP)主要用于消除环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扫描校准(CS)和扫描剖面校准(CP)需要根据参数不同选择不同大小的水模及是否需要加PVC(主要用于模拟颅骨)环扫描。全部参数校准需要作测量验证,保证水模成像中各处的CT值误差在限定范围之内。24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扫描校准(CS)和扫描剖面校准(C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五、窗技术的运用窗技术包括窗宽、窗位的调节,它是调节显示图像的最重要的功能。为了提高窗口范围内组织密度的分辨率,必须正确运用窗宽窗位。将图像显示在一个肉眼所能分辨的灰度梯度的幅度以内,这个幅度的上限和下限称为窗宽,其平均值即窗口的中心称为窗位。窗宽主要影响图像的对比度。窗宽大,图像层次多,但对比度差;窗宽小,图像层次少,但对比度好。如要提高两种密度差别不大的组织的分辨率,则需要采用小窗宽扫描。25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五、窗技术的运用25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在荧光屏上从黑到白,人的肉眼只能分辨16个灰阶,窗宽越小,则每个灰阶中代表CT值的幅度小。如窗宽为80Hu,则每个灰阶含CT值范围为80Hu/16=5Hu,这意味着两种组织密度差异大于或等于5Hu值时,人肉眼就能分辨出来。窗位主要影响图像的亮度。窗位升高、图像变黑;窗位降低,图像变白。窗位的设置一般将所需要观察的组织器官的CT值作为窗位或窗中心(WL)。不同型号的CT机器,各部位的窗宽窗位设置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26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在荧光屏上从黑到白,人的肉眼只能分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窗宽决定对比度窗位决定亮度窗宽与对比度成反比(窗宽越大,对比度越差;反之窗宽越小,对比度越好)窗位与亮度成反比(窗位越大,图像亮度越小,图像越黑;反之窗位越小,图像亮度越大,图像越白)27ppt课件第一节 CT影像的质量控制窗宽决定对比度27ppt课件第二节 CT扫描设备质量的检测CT扫描设备质量的检测,在NCRP(全国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报告中,CT机质量控制包括19项。主要参数包括以下:低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噪音、CT值均匀度。28ppt课件第二节 CT扫描设备质量的检测CT扫描设备质量的检测,在NC第三节 扫描技术一、CT检查的工作程序1划价、交费2预约、登记3交待准备工作:询问被检者是否做过不适宜立即行CT扫描的检查,如胃肠道钡检;增强扫描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是否做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4摆好扫描体位、扫描。5摄取图像照片、冲洗。6发出诊断报告。29ppt课件第三节 扫描技术一、CT检查的工作程序29ppt课件二、扫描前病人的准备工作1对被检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2检查并除去检查部位的异物,防止图像伪影。3胸部、腹部扫描时,均应做好呼吸训练,减少移动伪影。喉部扫描者嘱被检者在扫描中不要做吞咽动作。4增强扫描者,扫描前6小时禁食,检查前20分钟做碘过敏试验。5腹部扫描者,扫描前一周不吃含金属药物,不做胃肠道钡餐检查。6对于婴幼儿、躁动不安或其它不配合的病人,应根据情况给予镇定。第三节 扫描技术30ppt课件二、扫描前病人的准备工作第三节 扫描技术30ppt课件三、CT机的操作步骤1开机2X线管预热3空气校准:是为了修正零点漂移造成的误差而进行的,校准的方式是对空气进行扫描,获得探测器各通道的零点漂移值,从而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相对准确。4检查磁盘空间5扫描:根据申请单的要求,完成扫描。6关机:每天扫描工作结束后,关闭CT机。第三节 扫描技术31ppt课件三、CT机的操作步骤第三节 扫描技术31ppt课件四、常规CT扫描的步骤1认真阅读申请单,了解检查的目的和要求。2输入被检者资料,包括CT号、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日、体位名称等。3摆好体位,向被检者交待扫描时的注意事项,做好呼吸、屏气的训练等。4选择扫描方案,包括:从屏幕菜单中选择相关的体位,如是颅脑扫描还是上腹部扫描?是头先进还是足先进?是仰卧、俯卧、左侧卧还是右侧卧?选择扫描技术参数,如kV、mA、扫描时间、扫描方式(轴位扫描、螺旋扫描)、扫描视野、显示视野、层厚、层间距、重建模式等。第三节 扫描技术32ppt课件四、常规CT扫描的步骤第三节 扫描技术32ppt课件5开始扫描,根据需要可选择:利用定位指示灯确定开始位置直接扫描(轴位扫描或螺旋扫描)。先扫描出正位或侧位或正位侧位的定位片,然后根据定位片确定扫描的上下范围及机架的倾斜角度。6观察重建出来的图像,是否需要向上或向下补扫几层,病灶区域是否需要加扫薄层?7结束检查,退出检查床。8图像的后处理工作,如三维表面重建、仿真模拟内窥镜等处理。9根据需要选择照片的张数、幅数,拍摄图像照片,送照相机打印,冲洗后得到CT照片。10转存图像数据,将存储在CT机硬盘的图像数据转存于便于长期保存的介质中,如CD光盘、磁光盘(MOD)、磁带机等,以备科研、教学、会诊等使用。第三节 扫描技术33ppt课件5开始扫描,根据需要可选择:第三节 扫描技术33ppt课五、CT扫描常用的方法1常规扫描(平扫):不注入造影剂的情况下,对检查部位一层一层的扫描。传统CT,而螺旋扫描,曝光时X线管不停地旋转,检查床连续进/退的同时曝光。2定位扫描:为了准确的定出扫描范围,先取得一幅扫描部位的正位或侧位图像(定位片),然后在定位片上定出确切的扫描区域。扫描定位片时,X线管固定于人体的上边(或侧面)不动,曝光过程中,检查床连续做进/的移动。正位定位片(0)及侧位定位片(90)第三节 扫描技术34ppt课件五、CT扫描常用的方法第三节 扫描技术34ppt课件3冠状位扫描(冠扫):指X线管围绕腹背轴旋转进行扫描,获得该部位的冠状面图像的扫描方式,即冠扫,主要用于头部各部位,如眼眶、副鼻窦、垂体的冠扫。4重叠扫描:扫描层厚大于层间距的扫描方法,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提高较小病灶的检出率,防止遗漏,螺旋CT由于容积扫描及任意后重建的优点,重叠扫描已很少使用。5薄薄层层扫扫描描 :扫扫描描层层厚厚5 5m mm m的的扫扫描描6中间加层扫描 在层间加扫一层或几层的薄层,以重点观察局部病灶第三节 扫描技术35ppt课件3冠状位扫描(冠扫):指X线管围绕腹背轴旋转进行扫描,获得7高分辨率扫描(HRCT):扫描层厚3mm、特殊模式重建图像的扫描方法,为了保证图像质量、减少图像噪声,需增加曝光条件,胸部、乳突中耳8放大扫描:扫描时通过缩小扫描视野来获得高清晰度放大图像的方法称为放大扫描,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又称为原始放大。9目标扫描(靶扫描):对感兴趣区的层面、区域采用薄层、小视野的扫描方法。常用于鞍区、乳突中耳、肾上腺等的扫描,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较高。10增强扫描:指注入对比剂后所做的扫描第三节 扫描技术36ppt课件7高分辨率扫描(HRCT):扫描层厚3mm、特殊模式重11快速连续扫描:预先设计好扫描方案,确定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后,自动完成扫描的方法。主要用于CT增强扫描及危重及不配合的患者。12动态扫描:增强后为获得对比剂在血管或组织中的浓度变化而进行的连续扫描方式,单层面的动态扫描,可以观察感兴趣层面在某一时间段中对比剂浓度的变化,多层面的动态扫描,可以观察多个层面的增强效果。13延迟扫描:对比剂注射完后,隔一段时间(如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再于病灶部位增加一组扫描的方法,如肝脏增强扫描,对于肝脏血管瘤、肝癌的鉴别就需延迟310分钟后再扫描一层或几层。第三节 扫描技术37ppt课件11快速连续扫描:预先设计好扫描方案,确定扫描范围和扫描参14氙气增强扫描:在病人一边吸入医用氙气同时一边行CT扫描,得到氙增强的图像,主要用于测量脑血流量,可确定脑缺血的部位、范围。15穿刺定位扫描:通过CT导向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具有定位准确、穿刺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以精确确定穿刺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避免损伤神经、血管16定量骨密度测定:通过定量骨密度测定扫描,可对骨矿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第三节 扫描技术38ppt课件14氙气增强扫描:在病人一边吸入医用氙气同时一边行CT扫描六、增强扫描技术(一)增强扫描的概念:通过引入对比剂,增强组织间对X线的吸收差异,提高CT图像中组织间的对比,这种方法称为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病变的定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二)CT成像对比剂(造影剂)CT增强用的对比剂一般为碘剂。常用的有泛影葡胺、优维显、欧奶派克等,脊脊髓髓造造影影时时一一般般用用伊伊索索显显。1对比剂的种类 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泛影葡胺为离子型,优维显、欧奶派克为非离子型,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毒副作用较小、价格高。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的对比剂。第三节 扫描技术39ppt课件六、增强扫描技术第三节 扫描技术39ppt课件2对比剂的用量:颅脑4050ml,胸部、腹部的用量为1.11.4ml/kg。3注入方法(1)单次大剂量快速注入法(团注法):通过高压注射器以2.54.0ml/s的速度注入静脉,最为常用,特别适用于腹部、胸部的增强扫描。(2)多次大剂量快速注入法(3)大剂量快速注入-滴注法(4)滴注大剂量快速注入法(5)点滴灌注法第三节 扫描技术40ppt课件2对比剂的用量:颅脑4050ml,胸部、腹部的用量为1.(三)脊髓造影CT扫描(CTM):CTM主要用于观察脊髓病变,方法是经第四、第五腰椎的间隙穿刺后注入浓度为240300 mg/mL的伊索显1015mL,嘱被检者头低脚高约10度,46小时后行CT脊柱扫描。该检查方法已被MR取代。七、CT图像的处理、测量及摄片技术(一)CT图像的处理1窗宽、窗位的选择:正确的选择窗宽、窗位可以使感兴趣的区域组织器官清晰的显示。同一幅CT图像,因欲观察的重点不同,窗宽、窗位也有不同的组合,如一幅胸部的CT图像,要观察肺结核、肺炎等时应选择肺窗,WW为1500、WL为-650,要观察纵隔病变、胸部肿块时应选择纵隔窗,WW为300、WL为40。第三节 扫描技术41ppt课件(三)脊髓造影CT扫描(CTM):第三节 扫描技术41pp2图像放大技术:为了观察细小病变或细微结构,可以对图像进行局部放大。它有别于原始放大,它只是局部象素的扩大,因而图像较粗糙,若放大倍数太大,图像甚至模糊。3图像的旋转:当扫描体位不是常规的仰卧位时,如采用俯卧、左侧卧或右侧卧,显示的CT图像有时不符合观察习惯,这时需将图像旋转一定的角度,或将图像上下不变、左右翻转,图像处理的菜单中有相应的图像旋转项目。4图像重建技术:图像重建可选用不同的重建模式:骨结构细微模式、肺部高分辨率模式、平滑模式等,同时还可以缩小重建视野,得到局部放大图像。第三节 扫描技术42ppt课件2图像放大技术:为了观察细小病变或细微结构,可以对图像进行(二)图像测量技术1CT值的测量 (了解组织密度的变化),测量时应注意:(1)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层面,如病灶最大的层面、病灶中心部位等。(2)需同时测异常组织和正常组织,便于对比。(3)需测平扫和增强的图像,且要在同一层面、同一点测,比较增强前后的变化。(4)测量的区域大小要适当,以免病灶密度不均造成太大误差。2病灶大小的测量 通过测量病灶的大小,可以计算出它的面积、体积。测量时以病灶的长轴为长,以垂直于长轴的横径的最大值为宽,病灶的大致面积为长病灶的大致面积为长宽,病灶的大致宽,病灶的大致体积为(长体积为(长宽宽层厚层厚层数)层数)/2/2。第三节 扫描技术43ppt课件(二)图像测量技术第三节 扫描技术43ppt课件(三)CT图像摄片技术1图像取景要美观,如图像居中、不偏斜。2窗口技术(窗宽、窗位)应用恰当。3如有定位片,一般摄两幅,分别为不划出定位线和划出定位线。4一般按照解剖顺序排列图像,加扫的薄层、局部放大的图像放在最后。5平扫增强的图像,要分别按顺序拍摄。6扫描结果如为阳性,需照出标有CT值及大小测量结果的图像。第三节 扫描技术44ppt课件(三)CT图像摄片技术第三节 扫描技术44ppt课件八、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螺旋CT图像后处理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三维表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仿真内窥镜等它们是利用特殊的软件,在轴位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再次重建处理,以更直观的方式显示病变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第三节 扫描技术45ppt课件八、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第三节 扫描技术45ppt课件(一)、多平面重建(MPR)将扫描的轴位原始数据,重新组成三维空间中其它平面的图像,常用的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高档螺旋CT机还可以做任意斜面或曲面的图像重建。重建出来的图像仍为二维的断面图像。第三节 扫描技术46ppt课件(一)、多平面重建(MPR)第三节 扫描技术46ppt课(二)、三维表面重建(3D Surface Reconstruction)三维表面重建又称阴影表面显示法(SSD),它是采用象素阈值(CT值)的方法对组织器官的表面轮廓进行重建的方法。重建出来的3D图像不能显示内部结构,只能显示器官形态轮廓。三维表面重建的应用价值主要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如颅骨、颌面骨、脊柱、关节等的三维重建结果,可以为制订手术方案、选择手术途径提供了直观的影像学资料。第三节 扫描技术47ppt课件(二)、三维表面重建(3D Surface Reconstr第三节 扫描技术48ppt课件第三节 扫描技术48ppt课件(三)、最大密度投影(三)、最大密度投影(MIPMIP)它是在容积扫描数据中对最高密度进行编码并成像,MIP灰阶能够反映相对的X线衰减值,微小的密度变化能得到适当的显示,这对于区分动脉钙化与血管内对比剂很有价值第三节 扫描技术49ppt课件(三)、最大密度投影(MIP)第三节 扫描技术49ppt课四、仿真内窥镜(VE,Virtual Endoscopy)仿真内窥镜是利用相邻组织结构之间较大的密度差,对器官或组织相同象素值的部分进行表面重建。非创伤性检查,能从狭窄或阻塞的远端观察病灶,也可动态、立体的观察腔内形态。但它不能显示粘膜及其颜色、不能进行活检、病变定性较差等,它还不能取代纤维内窥镜。VE的应用范围主要有:胃和结肠、五官窦道、大血管、胆道、膀胱等。第三节 扫描技术50ppt课件四、仿真内窥镜(VE,Virtual Endoscopy 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一、颅脑CT扫描(一)适应症1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2颅脑外伤3脑部肿瘤(平扫增强)4脑脓肿(平扫增强)5脑囊虫病(平扫增强)6颅脑先天性畸形及脑实质性病变7.脑血管畸形(需增强扫描)5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一、颅脑CT扫描5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1去除头部的金属异物,如发卡、耳环等,冠状位扫描(冠扫)时需摘除假牙。2不配合的患者及婴幼儿需镇静后再扫描,扫描时尽量选择较短的曝光时间。3重危的脑外伤及脑血管意外患者,需请临床医生陪同。4冠扫时,要取得被检者的配合。5嘱被检者闭眼,以免激光定位灯伤着眼睛。5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5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颅脑轴位扫描(颅脑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至于扫描床平面并与床面长轴的中线重合,头部置于头托内,下颌内收,使两侧听眦线所在平面垂直于床面,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即普通X线摄影中的标准头颅前后位。头先进。注:严重驼背者可改用侧卧位或俯卧位。如果听眦线达不到垂至于床面,机架可向后或向前倾斜一定角(2)定位片及基准线:基准线为听眦线,一般不扫定位片。5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5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颅脑平扫的扫描、显示、摄片参数 5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颅脑平扫的扫描、显示、摄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观察其它病变侵蚀颅骨的情况时一定要照骨窗。脑出血、脑肿瘤等要将大小、CT值测量、标出5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观察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颅脑冠状位扫描 对于颅顶、鞍区病变及顶叶病灶的术前CT定位有特殊意义。(1)体位:同X线摄影中的头颅颏顶位(用冠扫头托)或顶颏位。如果听眦线达不到平行于床面,可在侧位定位片中确定机架向前(颏顶位)或向后(顶颏位)倾斜一定角度,使机架与听眦线垂直。(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90度)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注: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观察其它病变侵蚀颅骨的情况时一定要照骨窗。5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颅脑冠状位扫描57ppt课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颅脑增强扫描(1)意义:了解肿瘤的强化程度,区别肿瘤为实性或囊性;鉴别血管性异常与肿瘤性肿块,如区分病变是血管性、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是实质性肿瘤;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平扫时很难发现的病灶),增强后可明显强化,脑膜瘤在平扫时可能不明显,增强后可了解有无强化。(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1.52.0mL/s。(3)对比剂的用量:一般为4050mL。(4)延时:25s,指从开始注射对比剂起计时,经过25s开始曝光扫描。(5)与平扫的不同点有:因为有强化效应,窗位可适当调高至43左右。病灶部位可改为薄层(5mm或3mm)扫描。6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颅脑增强扫描6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垂体冠状位增强扫描(1)意义:用于诊断垂体瘤,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多为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1.52.0mL/s。(3)对比剂的用量:一般为4050mL。(4)延时:20s。(5)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前、上2.5cm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注:为观察肿瘤是否侵蚀蝶鞍,需摄取骨窗。6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垂体冠状位增强扫描61p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颅脑CTA(1)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3.0mL/s。(2)对比剂的用量:一般为1.21.5mL/kg。(3)延时:18s。(4)体位、定位片及基准线:体位为标准头颅前后位,定位片扫侧位,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注:只有螺旋CT才能做CTA检查。6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颅脑CTA6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五官、颈部CT扫描(一)适应症1眼部:眼球及眼眶的良性、恶性肿瘤,眼部外伤(如眼球内异物、眶壁骨折等)。2耳部:中耳炎症,肿瘤,骨折,先天性畸形。3副鼻窦:副鼻窦的肿瘤、炎症及窦壁的骨折。4鼻骨:鼻骨骨折(鼻骨冠扫或轴扫)。5鼻咽部:鼻咽部肿瘤,增殖体肥大等。6涎腺:主要用于观察腮腺的囊肿、脂肪瘤和恶性肿瘤7颞颌关节:外伤性改变。8喉颈部:喉癌,甲状腺病变(肿瘤、囊肿、结节等),甲旁腺肿瘤,其它颈部肿块。6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五官、颈部CT扫描66p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1去除金属异物,如发卡、耳环、项链、金属钮扣、金属假牙等。2嘱被检者在扫描时头颈部保持不动,不配合的患者及婴幼儿需镇静后再扫描。3冠扫时要取得被检者的配合。4眼部扫描时嘱被检者闭上眼睛,并保持眼球不动5喉部扫描时,嘱被检者平静呼吸,以使声带处于外展状态,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若需特殊扫描,事先做好发高音“伊”的训练。6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6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眼部、眶部轴位扫描(1)体位:标准颅脑平扫体位。(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基准线为听眦线。6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6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眼部、眶部冠状位扫描(1)体位:同颅脑冠扫。(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7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眼部、眶部冠状位扫描70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眼部增强轴位扫描(1)意义:怀疑眼部血管疾患,如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眶内静脉曲张等;疑肿瘤与炎症病变累及颅内者;视神经增粗;球后肿块,对比增强有助于性质的鉴别,如血管瘤与神经源性肿瘤。(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02.5mL/s。(3)对比剂的用量:一般为1.0mL/kg。(4)延时:25s。(5)窗位可适当调高至43左右。7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眼部增强轴位扫描72ppt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耳部、颞骨轴位扫描(1)体位:标准颅脑平扫体位。(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基准线为听眦线。7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耳部、颞骨轴位扫描73p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耳部、颞骨冠状位扫描(1)体位:同颅脑冠扫。(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7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耳部、颞骨冠状位扫描75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副鼻窦轴位扫描(1)体位:标准颅脑平扫体位。(2)定位片及基准线:一般不扫定位片,基准线为鼻唇之间(上颌窦下缘)。7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6副鼻窦轴位扫描77ppt课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副鼻窦冠状位扫描(1)体位:同颅脑冠扫。(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7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7副鼻窦冠状位扫描79ppt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鼻骨冠扫 当怀疑有鼻骨骨折时,一般行冠状位扫描。(1)体位:同颅脑冠扫。(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8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鼻骨冠扫8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鼻咽部轴扫 鼻咽部轴扫的方法基本同副鼻窦轴扫,只是扫描的起始位置下移1.5cm,即从上唇往上扫描10层。10腮腺轴扫 腮腺轴扫的方法基本同副鼻窦轴扫,只是扫描的起始位置从眶下缘向下扫至下颌骨颏部。11颞颌关节冠扫(1)体位:同颅脑冠扫。(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外耳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8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鼻咽部轴扫8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8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2茎突冠扫 用于检查茎突过长综合症。扫描方法基本同颞颌关节冠扫,不同点有:扫描层厚及层间距为11.5mm。扫描范围在侧位定位片定出。13喉部轴扫(1)体位:标准颈椎前后位。(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喉结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8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2茎突冠扫8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时,需将扫描线倾斜一定角度(即扫描架向足侧倾斜),使扫描线平行于声带平面或中部颈椎的间隙。扫描时嘱被检者不要做吞咽动作。8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4甲状腺轴扫 基本同喉部轴扫,不同点有:扫描范围从舌骨下缘至气管平面。扫描层厚及层间距为5mm。为了确定甲状腺病灶的性质,往往需做增强扫描。15颈部肿块轴扫 必要时行增强扫描8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4甲状腺轴扫8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胸部CT扫描(一)适应症1肺内病变:肺炎、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肺大泡、肺脓肿等,通过增强扫描还可以显示肺梗塞。2纵隔病变:纵隔肿瘤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3胸膜及胸壁病变:胸膜间皮瘤、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结核性胸膜4肺门肿块:通过增强扫描,可鉴别肺门肿块5膈肌病变:膈膨出、膈囊肿、膈下脓肿、转移瘤6心脏大血管病变:心包积液、心包增厚与钙化,通过增强扫描还可以显示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瘤、心包肿瘤等。7胸腺瘤。8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胸部CT扫描8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1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异物。2训练好呼吸、屏气,一般为先深吸气,然后屏气。3观察食道及周围情况时,嘱被检者先喝一大口1浓度的对比剂(优维显或泛影葡胺),再含一大口于口中,扫描完定位片后嘱患者咽下。4如果为螺旋CT,应选螺旋方式扫描。8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注意事项8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胸部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胸部标准前后位体位,双臂上举抱头。足先进或头先进。(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胸骨上切迹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定位片扫描范围为定位点上5cm至膈肌下缘。9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9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扫描时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气曝光。胸腺扫描时,扫描范围缩小至胸腺上缘至下缘,层厚、层间距为5或3mm。胸部高分辨率扫描时,病灶局部采用最薄的层厚及层间距,如1.02.0mm,同时将kV提高至140,mAs加大至230300。如果CT机为螺旋CT,要选螺旋扫描方式!9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扫描时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胸部增强扫描(1)意义:区分肺门肿块、不张或实变的肺组织。夹层动脉瘤。区别肺门肿大的原因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的。鉴别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瘘等。肺癌的患者,了解心脏大血管有无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鉴别良、恶性结节。9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胸部增强扫描9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3.0mL/s。(3)对比剂的用量:1.31.5mL/kg。(4)延时:25s。(5)体位及其它参数与平扫相似,不同点有:一般从膈顶向上扫至肺尖。疑为肺动脉栓塞者,扫描范围从心脏下缘向上至主动脉弓上缘。疑为夹层动脉瘤者,扫描开始时机为20秒,注射速度为3.0mL/s。9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四、腹部CT扫描(一)适应症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肾、肾上腺、输尿管、胃肠道:肿瘤及周围关系(二)注意事项1检查前23日,食少渣食物,不服含金属的药物。2检查前一周不作胃肠道钡剂检查。3检查当日空腹。4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5口服1浓度的对比剂500mL6训练好呼吸、屏气。7如果为螺旋CT,应选螺旋方式扫描。9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四、腹部CT扫描9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肝、胆、胰、脾、胃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标准前后位体位,双臂上举抱头。足先进或头先进。(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剑突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定位片扫描范围为定位点上5cm至髂嵴。9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9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9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扫描时嘱被检者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只扫描胆囊时,层厚、层间距为5mm,适当加大mAs,扫描起始线下移1.5cm。只扫描胰腺时,层厚、层间距为5mm,适当加大mAs,扫描起始线下移2cm,范围为肝门(剑突下2cm)至肾门水平。如果CT机为螺旋CT,所有腹部扫描要选螺旋扫描方式!9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注:9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肝、胆、胰、脾增强扫描(1)意义:明确肝脏占位的性质。发现平扫时未显示的等密度病灶。确定胰腺占位的性质。显示肝、脾破裂的情况。(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3.0mL/s。(3)对比剂的用量:1.21.5mL/kg。(4)延时:25s,65s。注:增强对于肝脏、胰腺占位性质的鉴别有着特殊意义,一般扫描双期(25秒、6065秒)。怀疑为布加氏综合症者,注射速度为1.01.5mL/s,从足静脉注射,开始扫描的时机为7090s。9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肝、胆、胰、脾增强扫描99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肾脏、肾上腺平扫(1)体位:同上。(2)定位片及基准线:同上。(3)扫描、显示、摄片参数与肝脏平扫相似,不同点有:肾脏的扫描范围为双肾上极至下极,约为第11胸椎下缘至第三腰椎,有的患者肾脏的位置变异较大,扫描时应注意。肾上腺的扫描范围为第11胸椎下缘至第一腰椎下缘。肾上腺扫描的层厚及层间距为23mm。10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3肾脏、肾上腺平扫100p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肾脏、肾上腺增强扫描(1)意义:鉴别肾脏及肾上腺的占位性病变。(2)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3.0mL/s。(3)对比剂的用量:1.21.5mL/kg。(4)延时:25s、65s。101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4肾脏、肾上腺增强扫描101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腹部CTA10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5腹部CTA102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五、盆腔CT扫描(一)适应症盆腔占位性病变、膀胱肿瘤、前列腺癌及增生肥大(二)注意事项1检查前3日,食少渣食物,不服用含金属的药物2检查前一天晚上口服泻剂。3扫描前56小时开始口服1对比剂1000mL,以充盈小肠和结肠形成对比,方法为每隔1.5小时服约300mL,扫描前小便要足够多使膀胱充盈。4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5已婚女性在阴道内放入棉条,以显示阴道及宫颈103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五、盆腔CT扫描103ppt课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盆腔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标准骨盆前后位体位,双臂上举抱头。足先进。(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髂嵴或脐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定位片扫描范围为定位点上5cm至耻骨联合下10cm。注:膀胱肿瘤者需加扫35mm的薄层,必要增强 只要求扫描膀胱时,向上扫至膀胱顶即可。10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三)扫描技术104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前列腺、阴囊平扫 扫描方法基本同盆腔平扫,不同点有:扫描层厚及层间距为5mm。前列腺的扫描为耻骨联合下缘1cm向上扫至前列腺上缘。阴囊扫描的范围为耻骨联合下缘向下扫至阴囊下缘。105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前列腺、阴囊平扫105pp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六、脊柱CT扫描(一)适应症1腰椎、颈椎等的椎间盘突出、膨出。2椎管狭窄。3脊柱外伤。4脊椎骨病变,如结核、肿瘤、骶椎裂等。106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六、脊柱CT扫描106ppt课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扫描技术1颈椎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标准颈椎前后位体位。头先进。(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喉结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定位片扫描范围为环椎上缘至第七颈椎下缘,怀疑为颈椎病者,一般扫描C4C6或C5C7。在侧位片定扫描线时,扫描架应倾斜一定角度,使之与被扫椎体的间隙平行。10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二)扫描技术107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0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108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胸椎平扫 3腰3骶1椎间隙扫描(用于椎间盘突出)(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标准腰椎前后位体位。(2)定位片及基准线:侧位定位片,以脐孔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定位片扫描范围为定位点上10cm向下扫描20cm,水平定位线为床面上5cm。(3)分3组(3个椎间隙)扫描,每组4层,层厚、层间距为5mm,每组的扫描线应与该椎间隙的平面平行。3腰椎椎体平扫4骶尾椎及骶髂关节平扫10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2胸椎平扫 109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七、四肢、关节七、四肢、关节CTCT扫描扫描(一)适应症(一)适应症 骨质病变、外伤性改变骨质病变、外伤性改变(二)扫描技术(二)扫描技术 髋关节平扫髋关节平扫(1)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摆成盆腔标准前后位体位,双臂上举抱头。足先进。(2)定位片及基准线:正位定位片,以髂嵴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110ppt课件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扫描技术七、四肢、关节CT扫描110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