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1362257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6.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2儒学思想浅探文化的文化的“灵魂灵魂”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儒学思想儒学思想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3目录页CONTENTS PAGE 04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01 儒学思想概述02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4过渡页TRANSITION PAGE 04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01 儒学思想概述02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01 儒家思想概述01 儒家思想概述5第一章儒学思想概述“儒”释义“儒儒”何解?何解?“儒”,蔑称,懦弱;“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儒”释义“儒”何解?“儒”,蔑称,懦弱;“儒”,术士,6第一章儒学思想概述“儒”之得名u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儒”之得名7第一章儒学思想概述“儒学”释义n儒学,即儒家学说,由先师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古代礼仪之道,后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思想体系。n儒学注重世人的自我修养,中心思想“仁”,意指人与人之间所应形成的一种核心的关系。n儒学是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学说,创立于春秋战国,独尊于西汉武帝时期,之后的两千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大行于世,对社会稳定、华夏文化熔铸以及国人性格塑造起到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的内核。儒学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渗透到中国文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影响力还将永久的延续下去。“儒 学”释义儒学,即儒家学说,由先师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8过渡页TRANSITION PAGE 04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01 儒学思想概述02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02 历史脉络及其代表人物02 历史脉络及其代表人物9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1儒学发展脉络2.1 儒学发展脉络10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1)创立期: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著作:后人弟子集成论语。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其处于奴隶制度在瓦解中,孔子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表,主张:2.2.1 先秦儒学1)创立期: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11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殷商兴“天命说”认为君权神授,人君成为人神中介。周礼把贵族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维护君权。贵族之下是庶民,不分等级,“礼不下庶人”。礼仪之邦: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等级,按照自己的等级去做事。比如行礼。比如:中国人古代是拱手礼,也称为作揖。作揖是有等级的,如果平辈行礼,双手抱拳,与肩齐平,叫“时仪”。晚辈给长辈行礼(下级给上级行礼),双手抱拳,高于双肩,叫“天仪”;长辈给回礼回礼,双手抱拳,低于双肩,叫“土仪”。殷商兴“天命说”认为君权神授,人君成为人神中介。周礼把贵12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注意】【注意】13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2)发展期:代表人物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ng)氏三迁择邻,断杼教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谓君子之气也。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2.2.1 先秦儒学2)发展期:代表人物孟轲(前37214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孟母三迁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2.2.1 先秦儒学孟母三迁15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2)发展期:孟子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1 先秦儒学2)发展期:孟子一生以王16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2)发展期:代表人物荀子(约前280前233),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讲学,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后到楚国,两度作过兰陵地方官,曾西游入秦,议兵于赵。晚年在兰陵家中著书。荀子共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自所写。2.2.1 先秦儒学2)发展期:代表人物荀子(约前28017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1先秦儒学2)发展期:荀子在儒家哲学中自成一派。融合了法家思想,发展了儒家“以德资政”的思想,吸收了法家“依法理政”的主张。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最早的倡导者。荀子吸收了道家思想,比早期儒家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自然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定胜天”思想与佛家哲学“定学”有异曲同工之趣。2.2.1 先秦儒学2)发展期:荀子在儒家哲18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两汉儒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2.2.两汉儒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19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两汉儒学儒学独尊秦用法而强,实现天下一统,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汉舍法用道无为而有“文景之治”,也引出七王之乱汉武帝认为: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董仲舒当代大儒,应时而出,公元前140年向汉武帝进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皇汉武(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形式上的统一,汉武帝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2.2.两汉儒学儒学独尊20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两汉儒学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董仲舒,主张:u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u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u“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u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u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2.2.两汉儒学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董仲舒,主张21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两汉儒学董仲舒“天人感应”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意义:一是让人们有信仰,精神有寄托依靠;二是以天来制约皇权。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用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2.2.两汉儒学董仲舒“天人感应”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22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2.两汉儒学董仲舒“三纲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思想主要用于约束臣民百姓。“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五常”思想则面向一切人,包括皇帝。“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2.2.两汉儒学董仲舒“三纲五常”“五常”仁、义、礼、23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3宋明儒学魏晋隋唐,玄学流行、佛学昌盛,儒学受到很大的冲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它是高度哲学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程颢以“天理二字”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的形式了,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也就被“理”代替了,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程颢(10321085)王阳明(14721528)朱熹(11301200)程颐(10331107)2.3 宋明儒学 魏晋隋唐,玄学流行、佛学昌盛24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江西婺源)人,少年出入佛、老,后终返于儒。一生经历南宋四帝,但前后居官才10年。大多数时间从事教学和著述。为官时建社仓,免税钱,修堤济困,“莅职勤敏”,因不满贪官污吏而多次上书皇帝,后被免职回家。居家时授徒讲学,教化乡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他所著的四书集注等书,成为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开科取士的钦定标准,俨然“孔孟之道”的化身,影响极大。2.3性理儒学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江西婺源)人,25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3性理儒学朱熹:“知先行后”的知行观1.知先行后:“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2.行重知轻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第一,行能生知。“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第二,行能使知深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第三,行是知的目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第四,行是检验知的标准。“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朱熹说:“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可见,知易行难,所以,“行重知轻”。3.“知行相须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2.3 性理儒学朱熹:“知先行后”的知行观 1.知先行26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如何做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借用了孔子的“克己复礼”。2.3性理儒学从二程到朱熹“天理”被无限推崇所谓的“天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27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2.3性理儒学有人问程颐,生活无着落的孤苦寡妇,能否再嫁人时,他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下,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明代法律明文规定,明代法律明文规定,“男人男人40岁仍无男性后者可以纳妾岁仍无男性后者可以纳妾”。明代,贞节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凡30岁以下开始守寡直到50岁达到20余年者,官府要为她立牌楼,以资鼓励,其家庭可免除一切赋税。”总之总之,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2.3 性理儒学 有人问程颐,生活无着落的孤苦28第四 儒学发展大事记 陆九渊 王阳明 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南宋哲学家,把孟子的思想和佛学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创立心学。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继承发展了陆九渊思想,把心学提升到了高峰。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了宋明理学各个流派的哲学观点,构建了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使得中国哲学达到了顶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3性理儒学 陆九渊 王阳明 29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2.4近现代新儒学康有为近代儒学发展的先驱者、奠基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0第二章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冯友兰熊十力钱穆张岱年2.4近现代新儒学国事动荡,世人夫子前赴后继 谭嗣同2.4 近现代新儒学国事动荡,世人夫子前赴后继31过渡页TRANSITION PAGE 04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01 儒学思想概述02 历史脉络及代表人物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03 儒家五常文化释义32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儒家五常常,即不变;五常,就是5个不变的道理。仁,是孔孟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家五常常,即不变;五常,就是5个不变的道理。仁,是孔孟儒33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孔子,孟子当今中国都在奉行“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必须要遵守的法则,也就是做人的标准。由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所首倡。“常”是道、是德,是做人的规范,“常”的意思是永恒不变,规矩是从自然法则里头来的。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个时代管用,这个社会管用,往后还管用,永恒不变这叫“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为儒家“五常五常”,孔子孔子提出提出“仁、义、礼仁、义、礼”,孟子孟子延延伸为伸为“仁、义、礼、智仁、义、礼、智”,董仲舒董仲舒扩充为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后称后称“五常五常”。儒家五常孔子,孟子当今中国都在奉行“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必须要34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1.仁1.仁35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2.义2.义36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2.义仁义是儒家的核心,孔子代表仁,孟子代表义。义是什么?无论是为自己,或者是为别人,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不违背道理这叫义。中国人做事情,无论是为自己,或是为别人,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在什么地位、什么身份,应当做哪些事情,尽心尽力做好,也就是所谓天理良心,这叫义。帮助别人,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求报偿,不讲权利,这就是道义。如:梁山好汉、桃园三兄弟、韦小宝2.义 仁义是儒家的核心,孔子代表仁,孟子37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3.礼3.礼38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3.礼“礼”,是约束身体行为的标准,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要合礼,古人讲:“不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礼貌、礼节。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过去的社会如果不懂礼,没法立足,所以中国自古以被称为礼义之邦,人人都知礼守礼。懂礼、守礼的人、人人都欢喜亲近。一个人要做到跟一切人接触的时候,别人欢喜你、不讨厌你,你做人就成功了。3.礼 “礼”,是约束身体行为的标准,一举一39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3.礼:女子“三从四德”u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红。【开心一刻】新三从四德三从:从不温柔,从不体贴,从不讲理,四德: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3.礼:女子“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三从40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4.智智,释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就叫做“智”。4.智智,释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就叫做“智”41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5.信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是做人最基本的规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5.信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42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43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五常,五伦,八德,八荣八耻,一脉相承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管仲提出来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好比是“五常、五伦”的实训大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与古圣先贤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相对应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文化体现。现实意义:五常,五伦,八德,八荣八耻,一脉相承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44第三章儒家五常文化释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事父母叫孝,事兄长为弟。孝弟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45第五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声音一:当今中国出现了孔子热、儒教热、论语热(于丹热)国学热、如火如荼,遍及中国大地,而且出现了民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互动的势头。南方周末 声音二:“儒家思想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尊重老人在信息时代似乎管不了用。父亲未必最有学问,孙子也许懂得更多。”网络黎明的BLOG儒学思想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呢?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声音一:当今中国出现了孔子热、儒教热、46第五 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向:反向:中国人如“一盘散沙”?“龙”“虫”论?作为一名当代社会的大学生,你的时代使命、自我认知,对社会的了解,对声音的判断都时时刻刻存在着,要擦亮眼睛,保守清明,一往无前!儒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向:反向:中国人如“一盘散沙”?47*感谢您的陪伴*传统哲学思想儒学思想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