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319317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8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心理学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o一、心理学的概述o二、认识过程o三、情感与意志过程o四、人格心理o五、人生全程发展o六、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o七、学习理论o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o九、学习动机o十、教师心理一、心理学的概述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概述o(一一)识记识记o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o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o(二二)理解理解o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o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o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o(三三)应用应用o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一、心理学概述(一)识记二、认知过程二、认知过程o(一一)识记识记o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o2、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o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现象、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o4、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o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o6、问题解决的概念;o7、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o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的感知与理解。二、认知过程(一)识记(二二)理解理解o1、感觉的种类;o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o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o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o5、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o6、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o7、影响识记的因素;o8、思维的过程;o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o10、问题解决的阶段;o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o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o13、言语的种类。(二)理解1、感觉的种类;7、影响识记的因素;o(三三)应用应用o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o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o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o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o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o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o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o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应用认知过程o1.感觉o2.知觉o3.记忆o4.思维o5.想象o6.言语o7.注意认知过程1.感觉感觉o(一一)识记识记o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o(二)理解o1、感觉的种类;o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o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感觉(一)识记I感觉的概念和种类o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o2.感觉的种类o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I感觉的概念和种类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II感受性与感觉阈限o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o感觉阈限:恰好能引起感觉和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界限,叫做感觉阈限。o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o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II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o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或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阈,如视觉器官的绝对感觉阈限是晴朗夜晚48公里外的烛光)。o 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测试绝对感受性的指标。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反之,绝对感受性就越小。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o 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o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o 差别感受性是用差别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两者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III感受性变化的规律o(一)感觉的适应o(二)感觉的相互作用o 同一类感觉的相互作用:o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联觉和感觉补偿现象III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一)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适应的分析o“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o温水煮青蛙o游泳时,刚入水觉得有点冷,几分钟后就不觉得水冷了o厨师越做越咸o骑驴找驴o在视觉范围内,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的适应的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感觉后效o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知觉o(一一)识记识记o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o(二)理解o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o2、知觉的特征;o(三)应用o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知觉(一)识记知觉o1.知觉的概念和种类o2.知觉的特征o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o4.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知觉1.知觉的概念和种类I知觉概念和种类o1.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o2.知觉的种类o根据知觉对象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运动知觉(似动现象和诱导运动)动知觉(似动现象和诱导运动)。o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I知觉概念和种类1.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II知觉的特征o知觉的整体性o知觉的选择性o知觉的理解性o知觉的恒常性II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整体性.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o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o(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o(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o(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o(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o(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注意o(一一)识记识记o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的起伏现象(2013小选)小选)、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o(二)理解(二)理解o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o(三三)应用应用o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注意(一)识记注意o(一)注意的概念和种类o(二)注意的品质o(三)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o(四)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和种类注意的概念和种类o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o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点。o2.注意的种类o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一般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注意的概念和种类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注意的品质o1.注意稳定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起伏现象o2.注意广度o3.注意分配o4.注意转移 注意的品质1.注意稳定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起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o影响注意的稳定性条件: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o 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o影响注意的广度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广度越大;o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o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o 2.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o影响注意的转移的条件:1.原先注意的紧张程度o 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o 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影响注意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o(1)加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o(2)培养间接兴趣o(3)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o(4)用坚强意识与干扰作斗争。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1)加强对活动的目的、记忆o(一一)识记识记o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o(二)理解(二)理解o影响识记的因素o(三三)应用应用o1、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o2、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o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记忆(一)识记记忆o(一)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种类o(二)记忆的过程o(三)遗忘o(四)记忆的品质o(五)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o(六)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o(七)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记忆(一)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种类思维o(一一)识记识记o1、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o2、问题解决的概念;o(二)理解o1、思维的过程;o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o3、问题解决的阶段;o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o(三三)应用应用o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o2、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思维(一)识记思维o(一)思维的概念和种类o(二)思维的过程o(三)思维的品质o(四)创造性思维o(五)问题解决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和种类想象o(一一)识记识记o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o(二)理解o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想象(一)识记言语o(一一)识记识记o言语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的感知与理解。o(二)理解o言语的种类o(三三)应用应用o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言语(一)识记三、三、情感和意志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o(一一)识记识记o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o2、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的种类;o3、意志的概念与特征;o4、意志品质。o(二二)理解理解o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o2、意志行动的过程。o(三三)应用应用o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o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三、情感和意志过程(一)识记情感o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的概念(2013小名)小名)及其关系;o2、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的种类;o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o4、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情感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2013小名)及其关系;意志o(一一)识记识记o1、意志的概念与特征;o2、意志品质。o(二二)理解理解o2、意志行动的过程。o(三三)应用应用o1、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意志(一)识记四、四、人格心理人格心理o(一一)识记识记o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o2、需要的概念;o3、动机的概念;o4、气质的概念;o5、性格的概念;o6、智力、创造力的概念;o7、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四、人格心理(一)识记(二二)理解理解o1、人格的结构;o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o3、需要的种类;o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o5、动机的种类、功能;o6、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的特点;o7、性格的类型性格的类型;o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o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o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二)理解1、人格的结构;(三三)应用应用o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o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o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o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三)应用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四、人格心理o(一)人格o(二)需要与动机o(三)气质o(四)性格o(五)能力四、人格心理(一)人格人格人格o(一)识记o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o(二)理解o1、人格的结构;o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人格(一)识记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o(一一)识记识记o1、需要的概念;o2、动机的概念;o(二)理解o1、需要的种类;o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o3、动机的种类、功能;需要与动机(一)识记气质气质o(一一)识记识记o气质的概念;o(二)理解o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的特点;o(三)应用o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气质(一)识记性格性格o(一一)识记识记o性格的概念;o(二)理解o1、性格的类型(性格的类型(2013小选)小选);o2、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o(三)应用o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性格(一)识记能力能力o(一一)识记识记o1、智力、创造力的概念;o2、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o(二)理解(二)理解o1、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o2、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o(三)应用(三)应用o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o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能力(一)识记五、人生全程发展五、人生全程发展o(一一)识记识记o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o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o3、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图式、同化与顺应等概念;o4、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o5、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3小选);小选);o6、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o(二二)理解理解o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o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o3、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o4、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o(三三)应用应用o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o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o3、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五、人生全程发展(一)识记人生全程发展人生全程发展o(一)人生全程发展o(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o(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o(四)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生全程发展(一)人生全程发展人生全程发展人生全程发展o(一一)识记识记o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o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o(二二)理解理解o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人生全程发展(一)识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1、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图式、同化与顺应等概念;o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o(二二)理解理解o1.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评价;o(三三)应用应用o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识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o(二二)理解理解o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o(三三)应用应用o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识记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o(二二)理解理解o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o(三三)应用应用o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识记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o(一一)识记识记o1、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o2、感知觉发展的特点o3记忆发展的特点o4、思维与智力发展的特点(思维与智力发展的特点(2013小简)小简)o5、言语发展的特点o6、情感发展的特点o7、个性发展的特点o(二二)理解理解o1、道德发展的特点道德发展的特点o2、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o(三三)应用应用o1、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o2、根据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o3、根据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促进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o4、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一)识记六、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六、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o(一一)识记识记o1、中学生动作发展o2、感知觉发展o3、记忆发展o4、思维与智力发展o5、言语发展、o(二二)理解理解o1、情感发展的特点o2、个性发展的特点o3、道德发展的特点。o2、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o(三三)应用应用o1、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o2、根据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o3、根据中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促进中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o4、根据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能力。六、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一)识记七、学习理论七、学习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1、学习的概念o2、安德森、加涅、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o3、替代性强化的概念o4、发现学习o5、有意义言语学习o6、加涅的智慧技能o7、观察学习的过程o8、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与作用。七、学习理论(一)识记o(二二)理解理解o1、桑代克与苛勒(苛勒(2013小选)小选)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o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o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o5、加涅对教学心理学的贡献o6、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o7、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观。o(三三)应用应用o1、强化对学习的意义o2、斯金纳关于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的意义o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o4、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2013小论)小论)与学生的全面发展o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理解学习理论o一、学习及其分类o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o三、认知学习理论o四、社会学习理论o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一、学习及其分类学习及其分类o(一一)识记识记o1、学习的概念o2、安德森、加涅、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o(二二)理解理解o1、桑代克与苛勒苛勒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学习及其分类(一)识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o(二二)理解理解o1、桑代克与苛勒苛勒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o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o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o(三三)应用应用o1、强化对学习的意义o2、斯金纳关于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的意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理解认知学习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1.发现学习o2.有意义言语学习o3.加涅的智慧技能o4.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与作用。o(二二)理解理解o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o2.加涅对教学心理学的贡献o3.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观。o4.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o(三三)应用应用o1、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知学习理论(一)识记社会学习理论o(一一)识记识记o1、替代性强化的概念o2、观察学习的过程o(二二)应用应用o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一)识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o(一一)理解理解o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o(二二)应用应用o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理解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o(一一)识记识记o1、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o2、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o3、概念的学习o4、规则学习及其方式o5、问题解决学习o6、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o7、策略的概念与种类o8、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o9、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o10、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八、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一)识记o(二二)理解理解o1、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o2、规则学习的条件o3、问题解决的策略o4、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o5、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o6、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o7、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o8、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o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o(三三)应用应用o1、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o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o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o4、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o5、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二)理解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知识的学习与迁移o一、知识及其分类o二、概念及其获得o三、陈述性知识学习o四、程序性知识学习o五、策略性知识学习o六、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一、知识及其分类知识及其分类o(一一)识记识记o1、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o2、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o(二二)理解理解o1、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识及其分类(一)识记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学习o(一一)识记识记o1.概念的学习o2.规则学习及其方式o3.问题解决学习o(二二)理解理解o1、规则学习的条件o2、问题解决的策略o(三三)应用应用o1、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学习(一)识记陈述性知识o(二二)理解理解o1.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o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o(三三)应用应用o1.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二)理解程序性知识o(一一)识记识记o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o(二二)理解理解o1.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o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o(三三)应用应用o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识记策略性知识o1.策略的概念与种类o2.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o3.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策略性知识1.策略的概念与种类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o(一一)识记识记o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2013小选)小选)o(二二)理解理解o1、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o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o(三三)应用应用o1、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o2、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学习的迁移(一)识记九、学习动机九、学习动机o(一一)识记识记o1、学习动机的概念o2、自我效能感o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o(二二)理解理解o1、动机的种类o2、成就动机理论o3、归因理论o4、自我效能理论o5、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o(三三)应用应用o1、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o2、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九、学习动机(一)识记十、教师心理十、教师心理o(一一)识记识记o1、角色的概念o2、角色期待o3、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o4、教师的人格特征o5、教师的行为特征o6、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翁效应)o7、专家型教师o8、心理健康。o(二二)理解理解o1、教师角色期待的形成o2、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o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o4、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o5、教师的压力与应对o6、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o(三三)应用应用o(1)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o(2)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十、教师心理(一)识记(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