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1313161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Margaret Schnberger Mahler(May10,1897Oct2,1985)出生在匈牙利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發展學家MargaretMahler背景介紹MargaretS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University of Budapest University of Munich University of Jena Vienna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在Jena觀察到兒童精神病患(爸爸和小孩分開的故事)在Jena被排擠回到Vienna,在Molls Institute of Mother-Child care 打工MargaretMahler背景介紹University1930年代,在維也納以兒童分析師的角色執業。1938年,搬到紐約,成為紐約州立精神醫療機構兒童服務部的一位照會精神專科醫師。1950年代,在紐約馬斯特兒童中心建立起觀察方面的研究。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1930年代,在維也納以兒童分析師的角色執業。Margare兒童精神疾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概念化。思考在早期母親-兒童關係中的不連續性擴展範圍對嬰兒和母親之間互動的觀察(Mahler的方法學)Mahler推斷有所謂前語言期的心理過程(preverbalpsychological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發生。前三年嬰兒的發展理論源起兒童精神疾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概念化。理論源起理論源起Melanie KleinWinnicottSpitzOthersMahlerMahlerMahlerMahlerMahlerMahlerMaler或許最適合被描述為一發展學家運用ORT概念並把焦點放在人的心理誕生上理論源起MelanieWinnicottSpitzOtheMahler相信人類的人格發展開始於和另一個人之間的心理融合狀態中,然後慢慢進展到分離的心理過程最早的人類存在狀態是一種連結、一種依附、一種結盟關係(connectedness,attachment and affiliation)視人類對有關連結性的意識之達成是嬰兒發展過程的一個起點理論源起Mahler相信人類的人格發展開始於和另一個人之間的心理融合前言病態行為產生: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受到阻礙。成功的發展:在戀母情結階段之前,個體能否從嵌在母親嬰兒的共生母體中,發展出一個穩定的個體認同。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分離個體化過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前言病態行為產生: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受到阻礙。心理上的誕生(主要理論概念心理誕生共生分離-個體化客體關係Mutualcuing主要理論概念心理共生分離-客體關係MutualcuingSymbiosis(共生)嬰兒在和母親無法分化時,具有和母親融合一起的經驗。Seperation and Individuation(分離-個體化)分離:孩童達成一種和母親分離開的內在意識個體化:一種”我是“(Iam)的感覺認同ObjectRelationship(客體關係)Mutualcuing(互相給線索)母嬰互動中,嬰兒給出需求線索,母親選擇性對其中一些線索做回應,嬰兒漸漸改變行為以回應母親的選擇性回應。循環互動中,形成孩童的人格特質。主要理論概念Symbiosis(共生)主要理論概念分离个体化过程separation课件階段一:正常的自閉(Normal Autistic Phase:0-1月)無客體的的狀態讓新生兒能達到平衡,一種在子宮外機體的衡定性平衡(生態平衡,Spitz)尋找乳房的反應是由生理反射所控制,而不是知道有另外一個人站在外邊對他的需要有所回應階段一:正常的自閉(NormalAutisticPha階段一:正常的自閉通過被滿足,慢慢發展有條件的,幻想式的全能感(Ferenczi primary narcissism the conditional hallucinatory omnipotence)階段一:正常的自閉通過被滿足,慢慢發展有條件的,幻想式的階段二:正常的共生(Normal Symbiotic Phase:2-6月)從第二個月開始,嬰兒自閉的外殼開始破裂,對於客體開始有模糊的覺察,這就是“正常共生”的開始。嬰兒和母親是一個全能 系統(omnipotent system)的二元整體(dual unity)自我的功能開始發展,若是 沒有holding的照顧,嬰兒可能會退回自閉的階段。(Spitz,1965)階段二:正常的共生(NormalSymbioticPh階段二:正常的共生Mahler也強調“good enough mothering”所提供給孩子足夠的holding environment.好的母愛把嬰兒從負面退化的傾向,引導至對於環境覺察的增強(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嬰兒逐漸地在愉悅和好經驗與痛苦和壞經驗之間做區分。好經驗喜悅、伸出迎接 壞經驗攻擊、ejective mechanisms(排除機制)嬰兒的微笑,是重大的象徵記號,象徵嬰兒已建立起和母親間的一定程度的共生關係。階段二:正常的共生Mahler也強調“goodenoug病態的共生壓迫性共生:未能得到足夠的愛,共生未被滿足,迫使個體退回自閉階段,也可能迫使個體過早進入下一發展階段(分離階段)。)。寵溺共生:無法接受孩子分離的母親,會以操控賄賂手段來操控孩童。孩子和媽媽都失去了自主性病態的共生壓迫性共生:階段三: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individuation)時間:第6個月第3年(36個月)5-6個月:約開始可以可以翻身、抓東西、尋找聲源心理的誕生:與客體分離,自體個體化的過程分離:是從母親處分化(differentiation)、保持距離(distancing)和脫離(disengagement)出來。個體化:發展自主性和自我特質的過程。發展內容:兒童開始發展出對自己、對環境的感覺、使用自己的感覺與感官探索世界。階段三: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ind這個分離和個體化的過程牽涉到幼兒的分離功能(separatefunctioning),這功能在媽媽的情緒的支持下發展。分離功能所獲得的快樂,克服了孩子的分離焦慮。這階段的功能之一是增加自我和他人分離的覺察,覺察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客體關係、真實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自我(ego)模糊地浮現出來。分離個體化有四個次發展期:分化期、練習期、復合期、客體恆常期階段三:分離個體化階段這個分離和個體化的過程牽涉到幼兒的分離功能(separate時間:第5、6個月第10個月。狀態:Mahler以孵化(hatching),這個詞來描述由向內注意力(inward-directedattention)轉移到向外注意力(outward-directed),並且開始對環境產生警覺性(陌生人焦慮)。特徵:神經系統發展伴隨知覺能力的發展,讓孩子越來越能夠經驗到自己和客體的分別,自體與客體能夠逐漸分化。=陌生人焦慮(strangeranxiety):開始會區辨媽媽和陌生人,開始會區辨媽媽和自己(客體和自體)。3-1:分離個體化-分化期(differentiation subphase)時間:第5、6個月第10個月。3-1:分離個體化-分化期3-1:分化期(differentiation subphase)行為反應:發展運動能力:把自己的身體和母親稍為隔開,並且藉發展出動作技巧。區分客體:在視覺上去掃描他人,拿他人與母親對照,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對照。返回核對(check back):離開母親時會確認母親是否還在,是否能很快地找到母親。發展狀況強烈、不舒服的共生關係提早孵化(很快進到分化期)分化期母親可以開始漸漸恢復自己的生活但是融合(merger)需求過高的母親會阻礙分化-過多的愛或拒絕孩子3-1:分化期(differentiationsub媽媽椅媽媽椅3-2:練習期(實踐期)(practicing subphase)時間:第1016個月,一開始爬離開母親,然後站起來,最後可以走開來。特色:實踐新的技能,樂於運用自主的自我功能(autonomousegofunctions)開始玩弄各種東西,可能會找到替代性客體。行為:喜歡玩躲貓貓、來抓我啊等遊戲,練習分離,並確定客體恆存。發展任務:學習新技能,從探索經驗中獲得滿足。=自主能力與自尊的培養。媽媽的反應:鼓勵分離或難以分離。3-2:練習期(實踐期)(practicingsubph時間:第16個月(1歲多)第24個月(2歲)狀態:復合危機(rapprochementcrisis)體認到自己的脆弱,以及對母親的依賴全能感消失,無法自己獨立生存。更多的分離焦慮矛盾的親近需求需要充電更久,然後離開更久3-3:復合期(rapproachement:16-24月)時間:第16個月(1歲多)第24個月(2歲)3-3:復合期嬰兒反應:與母親一起分享每一個新學會的技巧和經驗。深知對母親愛的需求,卻以排拒母親來保護其自主性。復合危機:心情不穩定、耍性子,變得令人愛恨交織。尾隨及竄出(shadowing and darting)行為,跟緊緊又跑掉:希望獲得客體的愛,但又怕被吞沒(融合vs獨立)。分離焦慮上升,更黏人,幼兒創造多種應付母親離開的辦法:過渡性客體的使用、內化或認同父母(processes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go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arents)。母親反應:無法接受孩子的索求or愈來愈獨立的事實共生需求holding&attuement-視孩子的狀況,一方面包容接納;一方面也要溫柔地催促(gently push)孩子朝向獨立的方向前進。3-3:復合期(rapproachement:15-30月)嬰兒反應:3-3:復合期(rapproachement:嬰兒成長影片寶寶成長路-初生至三個月兒童發展:http:/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時間:2-3歲是主要的發展階段,貫穿一生都沒有明顯的終點。主要任務:(1)獲得一定程度的客體恆常(objectconstancy)以及鞏固個體化(consolidateindividuality)。情緒客體恆常:孩子心中內化了正向的母親客體形象,母親不在身邊時孩子仍然安心獨立地運作(相信正向的母親仍存在)。客體恆常(objectconstancy)vs客體恆存(objectpermanency)客體恆常:Mahler提出的情緒或情感客體恆存,其中的客體指的是孩子情感能量全心灌注的母親。客體恆存:Piaget所說的客體恆存的發展階段大約在18-20個月,孩子知道客體恆久存在的特性。Piaget指的Object包含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客體。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Objec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客體恆常能力(1)要能夠在對於母親失望時,還能保有對母親好的感覺,需要有足夠美好的被照顧經驗。(2)能將好的、不好的母親感覺整合為一個內在的客體表徵。個體化:伴隨著這個客體表徵的形成與整合過程,孩子開始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孩子在發展自我認同(egoidentification),發展統合的自我意象(self-image)。這個階段,孩子有足夠好的滿足感,讓他能夠整合挫折的母親形象,這樣可以使孩童在愈來愈穩定的客體感中,發展出更複雜而穩定的個體感擁有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穩定概念。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Objec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此階段見證孩童複雜認知功能的展現,語言溝通慢慢取代其他溝通模式;孩童逐漸增強在時間上與空間上身為一個人的知覺,是個體化發展的跡象。超我的前驅者(Superegoprecursors)開始出現,自我(ego)以及自我功能亦大大地發展開來。此時自我發展任務:學習如何因應攻擊驅力:如何表達挫折、生氣以現實原則取代快樂原則:如何適當地滿足自己的需求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Objec有些孩子開始積極地和父親接近,並否定母親,可能是恐懼被母親吞沒,因此開始和母親分離,和母親的分化是健康的,孩子逐漸發展自我認同。(父親因而很得意,以為自己比較會帶小孩,並可能因此跟母親衝突)人我分離和自我認同的議題,會在往後生命歷程持續出現青春期、學業、工作、為人父母、生涯發展、退休.逐漸用複雜且統合觀念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隨著我們的情感和環境變化,自我認同感會改變。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有些孩子開始積極地和父親接近,並否定母親,可能是恐懼被母親吞孩童的心理孩童的心理孩童的心理孩童的心理誕生誕生誕生誕生(案例與案例與案例與案例與討論討論討論討論議題議題議題議題)母親的角色母親的角色案例介紹案例介紹心智健康與疾病心智健康與疾病分離與距離分離與距離自我認同與和解危機自我認同與和解危機心理動力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心理動力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孩童的心理誕生(案例與討論議題)母親的角色母親的角色個人體會的主要觀點:對於嬰兒身體的誕生,母親是生產者,接生婆只是幫助者,因而無法替代母親。對於嬰兒心理的誕生,母親最多僅是接生婆而已,嬰兒才是自己的生產者。母親的角色個人體會的主要觀點:Donna的案例背景理論上,雖然各個發展階段相當明確,然而還是有著許多的變化。案例中的Donna天資聰明,母親也非常關注和具有耐心地隨時侍候。按理說提供的環境很好,應該有很好的發展;然而Donna在分離個人化期間遭遇許多的問題。她在共生階段裡很安靜,自足地玩。母親待之甚好,能夠適時調整,與她玩得愉快。她累了就在母親大腿上休息。Donna的案例背景理論上,雖然各個發展階段相當明確,然而Donna的案例發展4-5月:她開始爬行時並不興奮,母親也沒有給予推力,因此Donna感到母親對她的獨立能力有所懷疑,於是好似需要母親的准許才敢有所動作,有一種早熟超我的前兆出現。6個月:有著中度的陌生反應。8個月:當母親不在時呈現低潮。被陌生人抱著時不敢看著他們的臉,並呈現焦慮反應。11個月:雖然保持愉快地玩耍。開始走路後,特別會注意母親的動靜。13-14個月:擴張活動空間後,導致更多的挫折,對挫折感忍受力低,生氣時會尖叫。Donna的案例發展4-5月:她開始爬行時並不興奮,母親也案例發展續16個月:顯示和解危機,對母親離開更具戒心,並希望與母親親近。不願意讓母親接近其他孩童。開始會說不!,同時注意到性別差異,會掀起裙子觸摸私處。17-18個月:情況稍有改善,會扮演媽媽照顧娃娃,有點早熟的自我發展。不到一個月內又開始顯示和解危機,非常關心母親去了哪裡,雖然早已能自行走入遊戲間,但是堅持要母親陪同前往。此時剛好生病打針,於是對母親全能感消失,拒絶他的撫慰,開始朝向父親。顯示一種獨立和與母親親近的矛盾。同時固執地堅持自己做事,而不要他人幫忙更衣。恐懼被抛棄,恐懼愛的失去,恐懼被閹割。一直到24個月,都陷入兩難困境的危機之中。案例發展續16個月:顯示和解危機,對母親離開更具戒心,並希望Donna的案例分析Mahler承認對此案例很感困惑。母親離開的焦慮和粘住母親,但母親離開後,却能自己玩耍和活動。避免看到不穿褲子的男孩,看到男孩小便時會說成是女孩。轉向與男孩當玩伴。有一次自己跌倒,却說是母親把她推倒,好似母親已變成危險人物。退化到排便訓練期,並且開始沮喪和吸吮手指。對她來說,父親變得更為重要,親吻父親,而非母親。兩年半到三年時期,經常不穿褲子到處跑,並觸摸自己的私處。在這期間,她在獨立與孩子氣間來回振盪。不過,Mahler相信未來她的發展應可回歸正常。Donna的案例分析Mahler承認對此案例很感困惑。心智健康或疾病的關鍵三要素1.孩童個別的天賦;2.早期親子間的關係;3.關鍵事件對成長的正負經驗。(fateful)心智健康或疾病的關鍵三要素1.孩童個別的天賦;親子關係變項在形塑、促進、妨礙孩童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方面,母親的影響特別重要。尤其在超我的基礎結構上:包含母親的人格結構,母親的原生父母關係發展,母親意識和下意識裡對孩童的想像。親子關係變項在形塑、促進、妨礙孩童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方面早熟的問題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問題是:避免太過突然或早熟的方式,讓孩童脫離共生而進入外在世界,因為孩童被迫迅速發展,反而不利於他的發展,而容易遭遇困難。共生與依附之間的發展關係。(不能共生,只好不進則退地回到依附)我們對共生實在理解太少,它可能更重要,只是難以理解。早熟的問題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問題是:避免太過突然或早熟的方式分離焦慮孩童在五到十個月的分化階段,對於母親不在身旁時的反應不一定會沮喪或哭泣;而以低潮的情緒不佳來回應。在練習的次階段時,則以自我參與和向外探索來克服這個低潮期。以Donna為例,她在和解期有著不同的反應,嚴重的分離焦慮表示她未能成功回應,其原因並不在和解期,而是因為在練習期裡,她開始對食物挑剔養成習慣,並且發現母親對她的積極自主的行為未加以認同,因而產生恐懼。男女相同的地方:對於自己全能感的不再,具相當的無助感,並且體會到自己與母親的分離。好處是:這時自體表徵從客體表徵裡開始分化,漸進地覺醒(;但不能立即切割)。男女不同之處:性別認同幫助男孩維持身體的自我感和提升能力強度,以及自主動作的愉悅。這可以幫助男孩克服分離焦慮和再與母親復合。男孩由於對父親和兄長的認同,有助於早期自我的認同感(:如Bruce的案例)。分離焦慮孩童在五到十個月的分化階段,對於母親不在身旁時的反有關分離的研究發問1.母親到中心時如何帶著她的孩童?像她的專屬物品?像一個人?像非生物?當母親缷下她的包袱時,幼兒如何反應?2.在房間時,母親如何與孩童分離?身體上和情感上的分離如何?或者在母親與子女之間有著看不見的臍帶,甚至在實際的遠距上亦然如此?3.母親是否清楚孩童發生何事,就算在較遠的距離?4.母親是如何回應孩童的需求?漸進式或早就準備好,還是適當地?5.母親是否將嬰兒緊緊地安置在自己的胸懷裡?6.母親是否漸進式地將孩童慢慢引入遊戲間?並且停留一段時間,直到孩子安然為止?或者趕緊地急著離開?甚至一到中心就丟在遊戲間後馬上離開?有關分離的研究發問1.母親到中心時如何帶著她的孩童?像她的最佳距離在早期練習期裡,兒童開始爬行和站立時,他如何從遠處知覺、認知和分享與母親間的距離。他們總是不時地,或及時地回到母親身邊,以便再次情感的加油。母親因此必須隨時保持在可見和可及的安全距離,一種視覺接觸和實際的距離之保持。最佳距離的保持:母親透過拉(pull)與推(push)來調適。(請體會這幾個名詞間的不同:link,bond,distance,separate)根本的原則:母親所做的是根據孩童的需求,而非母親自身的需求。最佳距離在早期練習期裡,兒童開始爬行和站立時,他如何從遠處知自我認同的核心(一)共生階段時的自體表徵如何從自體客體表徵中獨立出來是非常難以捉摸的。它包含著身體影像和身體感覺。孩童在小床裡如何摸弄自己的身體,如何伊呀學語,如何看著自己手的動作。我們無法知道嬰兒是否有所知覺,他是自願的?還是身體的自主性或反射性動作?七月後開始與母親玩,抓食物塞進母親的嘴裡,捉弄母親的項鍊,以及母親如何回應和對話。尋找母親的臉孔,與母親玩躱貓貓的遊戲。一直到練習期我們才漸漸看得清楚。他開始爬行,並且跌倒,以及對外物的碰觸,可加強他自己與外界的界限感。自我認同的核心(一)共生階段時的自體表徵如何從自體客體表徵自我認同的核心(二)練習期結束到和解期,才開始看到他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擁有感與保護動作,開始不受母親控制和拒絶。開始體會到分離的無助和矛盾,但同時也對身體有自發的行動。(失去全能感的同時,正是自主真實感的開始)對於認同感的核心之形成,我們的觀察和所知有限。Winnicott說:有一個認同感的核心對應到一個真實的自我,但這一核心並未直接和外在客體溝通或受到直接影響,每一個人是一個孤島,永遠不能溝通到,永遠未知和永遠找不到。因為防衛機轉把真正的自我藏了起來。(假我是一個介面)自我認同的核心(二)練習期結束到和解期,才開始看到他自己對自客體恒存與和解危機分離個體化階段裡有著許多十字路口或節點,在發展過程中若過於早熟或缺乏激勵,可能發生客體喪失、愛的喪失和閹割等焦慮。這個時期的幾個進展:從快樂原則到真實原則、自我表徵從客體表徵中分化出來、從初級自戀到個體自主。兩大發現:分離個體化階段的成功進展在於能從共生之中走出來,並依於共生情境的品質。分離個體化的最後次階段並沒有明確的終止點。但是從快樂原則到真實原則的困難在於如何漸進地面對自我全能感和父母全能感的喪失,由於焦慮的不可避免並且能持續地回到父母身邊的需要。因此這個危機使得無法面對兩難困境的人,產生精神官能症和邊緣性格。客體恒存與和解危機分離個體化階段裡有著許多十字路口或節點,心理動力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書中引用的人名和重要名詞:Klein1次Winnicott7次Fairbairn0Freud,A.13次Freud,S.10次Objectrelationships2次Objectconstancy9次Libido11次心理動力理論與客體關係理論書中引用的人名和重要名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