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音乐阳关三叠ppt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1307540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9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音乐阳关三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音乐阳关三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音乐阳关三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夏古乐华夏古乐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流水流水华夏古乐阳关三叠流水 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歌曲产生于唐代,的艺术歌曲。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由于当时演唱曾将谱写而成。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名阳关三叠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也因诗中有“渭城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南)等地名,所以又名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渭城曲、阳关曲阳关曲。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歌曲产生于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唐 王维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 三叠:三叠:将其中的诗将其中的诗句反复的吟咏句反复的吟咏,用同一曲调,用同一曲调作反复变化,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称叠唱三次,称为三叠为三叠。三叠:完整欣赏合唱曲,请思考:完整欣赏合唱曲,请思考:(1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 2)哪个段落是重复出现的?)哪个段落是重复出现的?(3 3)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完整欣赏合唱曲,请思考:(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流水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琴曲琴曲流水流水是我国民族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 乐曲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乐曲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以第二段为例:以第二段为例:乐曲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下列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古琴下列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古琴的音色特点的音色特点?古朴古朴 含蓄含蓄 热烈热烈 深沉深沉 悠长悠长思考:下列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古琴的音色特点?古朴古朴 含蓄含蓄 深沉深沉 悠长悠长古琴音色特点古琴音色特点 古朴 含蓄 深沉 悠长古琴音色特点诗与歌有怎样的诗与歌有怎样的关系?关系?思考:诗与歌有怎样的关系?音乐与诗词有着密切的音乐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歌曲的核心,而歌曲则是是歌曲的核心,而歌曲则是诗词的灵魂。诗词的灵魂。诗与歌的关系诗与歌的关系 音乐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小小 结结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文化宝库。而音乐和诗词文化瀚的文化宝库。而音乐和诗词文化都是这个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都是这个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小 结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