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

上传人:20022****wzdgj 文档编号:241305704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58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目录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 家庭中1家庭为什么会成为儿童发展的理想环境?一、家庭是一个社会成员相对较少的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比较亲密,这有利于儿童获得较为一致的行为准则。二、家庭成员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较多,这有利于儿童逐步参与社会活动,发展其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社会交往奠定基础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抚养儿童的责任,这有利于儿童得到较多的关心和爱护,获得安全感。家庭为什么会成为儿童发展的理想环境?2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一、家庭系统家庭形式的改变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单亲、离异、再婚),但是,任何一种组合形式的家庭中,都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儿童。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一、家庭系统3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一个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整合性。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层次性。指一个系统能够分成相互联系的许多子系统,而且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夫妻、亲自、兄弟姐妹等子系统。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一个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特征4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3)相互依存性。指系统内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亲子系统影响子女间的交往,而子女间的交往反过来又作用于亲子系统。(4)稳定性和变化性。指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事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不断受到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家庭一旦形成,维持的时间较长,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重大政治事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各子系统间动态影响过程,家庭系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3)相互依存性。5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儿童发展的许多方面:一般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感的发展等。(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都属于认知能力。)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6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一般能力的发展方面,儿童从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影响。比如无论是对婴幼儿还是青少年来讲,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期望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等行为特征都与儿童较高水平的能力发展有关。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一般能力的发展方面,儿7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表现在:父母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间接影响表现在: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日常的互动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实验地,如儿童在安全型母婴依恋中获得的经验使其在离开母亲与同伴交往时有安全感,并具有与同伴交往的技巧,这有利于儿童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越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8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社会情感的发展方面,父母除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外,还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与情感丰富的人交往等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父母充满温情的控制在促进儿童对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而强制性的提法或威胁往往一起儿童的愤怒和敌对情绪,不利于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在社会情感的发展方面,父9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学业成绩也与父母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和水平、父母与儿童交往的质量、父母的期望和观念等存在密切关系。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除上述几个方面外,儿童的10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父母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父母对儿童过失行为的形成负有很大责任。父母拒绝儿童,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进行制止,对儿童的几率约束不一致及强制性的惩罚等都与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反社会行为关系密切。另外,非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关系以及父母对婴儿反应的敏感性较低通常会导致儿童在行为及情感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父母婚姻状况不佳、家庭气氛紧张则可能导致青少年精神病的发生乃至出现吸毒、犯罪等严重的问题行为。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父母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消11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父母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儿童的发展,而儿童的出世及其发展水平反过来对父母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也有重要作用。1、儿童的出世,特别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的出世往往使父母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婴儿的需要往往是无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满足也是被动的、无条件的,父母的生活方式因此而受到许多限制;同时家务活的增多,长时间的劳累也严重影响父母的情绪及婚姻关系。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二)儿童对父母的影响12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2、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影响父母的抚养方式。如父母对幼儿多采用简单的惩罚方式,而对年龄稍大的小学儿童较多运用讲道理的方式。3、儿童的行为特征也影响父母的行为方式。如虐待儿童的母亲并不是虐待其所有的孩子,其虐待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经常不高兴、爱哭、长相不惹人喜爱的孩子;而且,无论是虐待儿童的母亲,还是正常儿童的母亲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的消极性控制都较多。这充分说明,儿童自身的行为特征对父母行为有很大影响。第一节 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2、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13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一、父母教养观念概念:父母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有关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一、父母教养观念14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一)父母教养观念的实质父母教养观念的实质包括以下3个方面:父母的儿童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还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这类问题的基本看法。父母的发展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或看法。父母观,是指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一)父母教养观念的15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父母教养观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家庭教育观,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心、对孩子的信任感、亲子关系的亲密性及对子女天性的积极评价。父母关于儿童性别、个性及其将来的职业的观点。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学校对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家庭影响和儿童自身的努力、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及孩子的天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16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中国父母而言,不同年龄的儿童的父母均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心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教养观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孩子的天性和天资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处于次要地位。女性:教育、中文、外语和音乐。男性:数学、物理、工程、电脑。两性都适合:生物、商业、艺术和社会科学。父母认为培养儿童的个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其次是恒心、创造力、礼貌、专心和独立性。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对中国父母而言,不同17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教养观念的来源父母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亲社会行为)。父母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教养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儿童的年龄、性别及个性特征等都可能引起父母教养观念的变化。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教养观念的18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三)父母教养观念和父母行为的关系父母教养观念与父母行为之间存在着关系(讲道理、期望失望),但两者间的相关并不太高,父母行为除受父母教养管年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儿童的行为特征、亲子交往环境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三)父母教养观念和19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四)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父母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间存在着关系,但相关不高,因为父母教养观念并不是唯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由于父母教养观念是从宏观上来影响儿童发展的,因此父母教养观念比父母行为在预测儿童的发展水平方面更好一些。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四)父母教养观念与20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鲍姆令特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教养方式是父21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权威性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致的反应,能够在亲子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权威性父母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也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但对儿童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情,用较为绝对的标准来塑造、控制和评价儿童的行为,强调儿童要无条件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不鼓励亲子间相互迁就,对儿童的奖励和表扬较少,对儿童的控制严厉、不妥协,且带有强制性。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既不期望儿童的成熟行为出现,也不提出要求,他们或者溺爱儿童或者忽视儿童,对儿童的几率要求不一致,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情,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权威性父母对儿童有较22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应两个维度又分为沉溺型和忽视型。对儿童要求较少、反应较高的为沉溺型,这类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和接受,经常对儿童让步,较少利用权威控制儿童,对儿童的成熟行为要求较少,主张让儿童自我管理。忽视型则对儿童要求和反应都较少,这类父母不指导儿童的行为,也不支持儿童的兴趣,他们沉溺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做父母的责任。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23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1991年,鲍姆令特又把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7类: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指导型、非专制指导型、投入型和一般型。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1991年,鲍姆令特24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我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是和西方的结论相似的,但我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又存在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1、国外研究者认为严厉,我国研究者认为由于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社会传统,我国父母以严厉为特点的教养方式,成为严格型更为合适(双方认可)。2.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流,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严格型教养方式特别有利于家庭权威的形成和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但这种教养方式却不适合于个人价值取向的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我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25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26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27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爸爸去哪儿这五张图很典型的五对父子相处模式:小志和小小志;两兄弟钓鱼;慈祥的父亲和萝莉;两个纯爷们钓鱼;没得聊。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爸爸去哪儿28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三、父母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忽视了父母与儿童在真实环境中的具体交往内容。(一)父母行为的分类按照父母不同的行为目的主要可分为3大类。1、以塑造儿童的行为为目的。(1)敏感性(忽视),指父母对儿童的需求给予及时、一贯和适当的反应。(能正确理解儿童的需求信号,能够权衡儿童的需求愿望,以儿童为中心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反应)。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三、父母行为29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2)合作(干扰),指父母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较少干扰性地限制孩子的活动。(3)控制(自主),麦考贝将父母控制概括为:严厉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专断控制。帕克认为除以上5种外还有3种:过度保护控制、接受(允许)控制、忽视(放任)控制。比较有效的控制是给儿童讲道理,对要求儿童遵守的规则作出解释,对儿童的惩罚既严格又温情;同时父母还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和冲动行为,注意对儿童约束的前后一致性,避免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2)合作(干扰),30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4)指导,指父母给儿童提供问题情境,并给予及时反馈和积极强化,在指导方式上,较多运用传授、演示、劝说和讲道理的方式,而较少采用惩罚和奖励。(5)奖励和惩罚,奖励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惩罚有强制和爱的回收。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身体上的惩罚、冷漠的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爱的回收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形式,主要包括父母对儿童表示失望,不理睬儿童或孤立儿童等几种形式,爱的回收可使儿童产生一种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迫使儿童就烦。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4)指导,指父母给31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6)父母的参与,指父母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利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除了提供物质条件和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还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7)期望,指父母对儿童的发展有符合现实的、积极的期望并且设法让儿童体验到父母的期望。(8)成熟要求,指父母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不断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强调儿童独立,鼓励儿童自己进行决策。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6)父母的参与,指32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2、以表达情感为目的。(1)温情(敌对),指父母通过行为和态度表达对孩子的爱,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兴趣,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赞赏,为孩子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欢乐。(2)接受(拒绝),指父母喜欢照顾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较少厌倦,并且积极促进孩子消极情绪的转化。(3)情感反射,指父母把儿童的情感表现模仿给儿童看,并对儿童的情感需要给予适当的反应,这有利于儿童发展理解他人并对他人情感进行适当反应的能力。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2、以表达情感为目的33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3、以了解儿童为目的。(1)儿童发展的认知,指对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儿童的学业水平及游戏伙伴等方面的精确感知和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适宜评价。(2)对儿童发展的归因,指把儿童发展归因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归因于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因素。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3、以了解儿童为目的34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行为的研究趋势1、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可变性(父母自身、儿童及环境因素)。2、注重研究父母和儿童间的互动过程(双向的、相互依存的,不是儿童被动接受)。3、注重研究父母行为的质量或有效性(更细致、新维度)。4、注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生态学理论模型,宏系统等。)第二节 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二)父母行为的研究35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一、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婴儿出生时,无论是行为发展的水平还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都落后于某些高级动物的幼仔,如牛、羊(短时间跑、跳)。但动物可塑性小,最终所能达到的水平比较低,而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能和可塑性。在人类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自身的因素对其发展的水平有多大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就反应了人们对儿童本质的理解问题。由于对儿童本质的理解不同,关于儿童的社会化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一、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几种理论模36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先天形成说,该理论认为儿童出生之前,其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就已确定(由遗传决定)。应以儿童为中心,成人创造发展条件,不要限制儿童,一面阻碍发展。后天塑造说,该理论主张儿童在出生时个体间在个性、能力等方面并不存在差异,儿童的发展是其抚养者利用条件反射对儿童加以系统改造的结果,通过训练和榜样的作用使儿童形成理想的行为,并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应以父母为中心,儿童是被动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先天形成说,该理论认为儿童出生37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冲突模型,该理论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而是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选择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儿童的愿望与父母乃至社会的期望往往不一致,或存在冲突。因此,抚养者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发展抑制其原始冲动的能力,培养孩子发展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互动模型,该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其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对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考察,必须考虑社会生活环境的特点,又要对儿童自身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冲突模型,该理论认为,儿童从一38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二、认知社会化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个体的成熟与学习,儿童的社会交往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维果茨基(前苏联建国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与皮亚杰是同一时期)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个社会基础,儿童思维、学习及解决问题等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首先是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完成,然后经过内化以能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二、认知社会化39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指导,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选择和组织成人及周围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因此,在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并不40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和成人要达到和谐的配合,1、儿童的发展水平必须达到“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下限是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上限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完成任务的水平。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只有在这上下限之间的范围内即“最近发展区”内,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才会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和成人要达到和谐的配合,141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方面,成人的任务在于确定某个孩子在某种发展任务中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帮助,并能够在孩子的能力发展到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及时停止帮助。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方面42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2、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3、成人要能够敏感地觉察孩子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或停止帮助。儿童的注意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曾被认为是个体成熟的过程,但现在发现社会交往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父母对儿童活动的不同程度的参与水平与儿童注意保持的时间有关(中等参与,时间最长)。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2、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43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的游戏水平与其认知发展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合作游戏比单独游戏更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如母亲和孩子一起游戏,儿童游戏持续的时间较长,游戏的水平也较高(母亲参与的质量和儿童的个性特点对母亲参与的效果具有制约作用)。儿童与成人间的交往对其认知发展的作用,不在于使儿童形成新的类型的认知能力,而在于加快儿童形成新的认知能力的速度。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的游戏水平与其认知发展之间44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三、情感社会化初生婴儿还没有形成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得到发展。父母主要是通过亲子交往塑造和指导儿童,使其形成抚养者或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期望的情感表现方式。但父母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亲子交往特点、儿童年龄及气质特点等因素的制约。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三、情感社会化45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传统对儿童情感的社会化,特别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影响较大,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1、某些社会对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限制(朝鲜)。2、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些情感占绝对优势(钓鱼岛)。3、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文化特定性(东方含蓄、西方开放)。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文化传统对儿童情感的社会化46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父母和儿童两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一)态度转变指父母通过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父母用来改变儿童态度的方法主要有:使用权利、爱的回收、信息内化等。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47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信息内化又叫引导,是父母通过信息的传递使儿童长期、有效地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或行为规则的一种方法。运用信息内化最重要的是引导儿童注意乃至理解父母传递的行为标准。霍夫曼是信息内化与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信息内化又叫引导,是父母通过信48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父母对儿童信息内化的具体方式可随儿童的年龄或具体情境而变化。对年龄较小的儿童,父母要直接指出其行为的外部后果;对年龄稍大的儿童,父母不但要给儿童分析行为的动机还要指出其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些信息有利于儿童理解行为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父母对儿童信息内化的具体方式可49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信息内化的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指出,信息内化的效果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儿童已有的编码能力和储存新信息的能力,即认知能力,它保证父母传授的信息能够为儿童所理解。2、儿童的情绪状态,父母传递信息时,既要富有情感又要严格,只有当儿童体验到适度的压力,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时,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信息内化的模型50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二)模仿模仿父母行为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二)模仿51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三)认同作用弗洛伊德是研究认同作用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先驱。他以“奥底普斯”情结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认同。他认为男孩,由于愿望受到压抑对父亲地位感到嫉妒害怕父亲模仿、认同父亲免于受到惩罚。儿童通过这一机制完成了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三)认同作用52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哈根把认同作用看作是一种“获得性认知反应”,认为认同不仅仅是儿童和父母间行为的相似,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认同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这种情感导致儿童想拥有榜样的行为和情感表现的特征。因为儿童认为,只要自己具备这些特征,同样会受到别人的钦佩,儿童于是才模仿榜样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认同过程中得到强化。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哈根把认同作用看作是一种“获得53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柯尔伯格则强调儿童认知能力在其认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首先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建立与环境的同一性,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并以此为模仿对象,而且从模仿中获得满足感。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柯尔伯格则强调儿童认知能力在其54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四)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儿童的归因方式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儿童的归因方式决定其对成功的期望,这种期望又影响儿童对未来行为目标的选择及其努力的程度。儿童的归因方式可分为功能良好的归因及功能不良的归因两种方式。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四)归因方式55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功能良好的归因方式的儿童有自信心,对学业有积极情感和适度的期望水平,自控能力及责任心都较强。具有功能不良的归因方式的儿童则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及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往往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较低。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功能良好的归因方式的儿童有56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归因方式的发展。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反应均较多,经常和儿童共同参与决策,有利于儿童正确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形成功能良好的归因方式。沉溺型父母对儿童要求少,反应较多,忽视或接受儿童的错误,致使儿童自信心较低,成就动机较弱,自控能力较差。忽视型父母对儿童要求和反应均较少,对儿童行为较少提出期望和标准,导致儿童不能正确理解行为的因果关系。专制型父母对儿童要求多,反映少,强调儿童对外在规则的遵守和服从,并较多运用外部强化,因而不利于儿童自我效能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发展。后三类父母往往导致儿童形成功能不良的归因方式。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归因方式的57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影响亲子互动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观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下三种。(一)哈曼的理论观点(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观点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58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一)哈曼的理论观点他认为,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一般的文化因素,如所在国家、地区等社会文化背景因素。2、个体因素,如父母的个性、行为特征等。3、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如儿童的行为、家庭的规模等。4、社会情境因素(与个体直接联系着的社会环境),如儿童在家跌倒和在学校跌倒。该理论存在许多的局限,只简单列举了许多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却没有探讨这些因素影响父母行为的过程,也没有阐述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一)哈曼的理论观点59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他认为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类:1、父母的心理因素,如父母的个性特点、发展经历等。2、儿童自身的特点如年龄、性别、行为等。3、社会环境因素,其中,既包括使父母体验到压力的因素,也包括为父母提供社会支持的环境资源,如婚姻关系、社会网络和工作场所等。这三方面因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亲子交往产生影响。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60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该模型不仅提出影响父母行为与其教育观念的三类影响因素,而且提出了各类因素间互相作用的机制,然而却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经济因素对父母行为的作用。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该模型不仅提出影响父母61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观点该模型认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宏系统,包括父母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及受教育水平等对儿童影响较为深远的因素;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理62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外部系统,包括父母的就业状况、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影响亲子交往的社会环境因素;中间系统,包括父母、儿童及其家庭方面较为稳定的因素,如父母的个性特征、家庭生活经验,儿童的年龄、性别、气质、家庭结构等因素;微系统,包括离儿童较近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中的因素、父母及儿童短暂的情绪状态、父母对环境的评价或感知、亲子交往的方式、时间等因素。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外部系统,包括父母的就63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模型,既分析了影响父母行为的诸多因素,也描述了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儿童所在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64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一)社会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及可接受行为的标准是不同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和方法也存在差异。在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良好的、受到鼓励的父母行为方式在另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可能被看作是不好的或病态的(中国教育西方教育)。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65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巴斯顿研究发现,美国、发过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日本是集体价值取向的社会,母亲重视发展儿童与他人间的亲密关系,学会注视他人是最基本的交往技能,因此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而美国和发过是个人价值取向的社会,注重发展人的个性,母亲不鼓励儿童顾及他人的看法,因此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无明显反应。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巴斯顿研究发现,美国、66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还表现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间的关系上。西方以个人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严厉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而在中国、日本等一些以社会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中,严厉型教养方式却有利于造就大批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城市与农村这种社会亚文化背景对父母教养方式也有重要的影响。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67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其职业、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所决定。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其教养行为与教养观念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强调儿童要顺从、尊重他人、爱整洁、少惹麻烦;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则重视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创造性、理想、独立性、好奇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二)社会经济地位68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2、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较多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对儿童的事情武断专横且经常利用提法;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敏感性和反应性较高、对儿童比较民主,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儿童的惩罚也多是心理惩罚。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2、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69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和儿童言语交流较多,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言语的结构也较复杂,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我国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趋向性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家庭经济收入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不显著。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70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母亲就业母亲就业一般不会对儿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为决定抚养质量的并不只是母亲参与抚养孩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质量。母亲就业可能并不会降低抚养的质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母亲就业71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1、尽管不就业的母亲参与抚养孩子的时间较长,但由于这些母亲往往具有消极、被动的生活观,这使他们对儿童的支持较少,消极情感和惩罚行为较多,因此教养效果未必好于就业母亲。2、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看,母亲就业再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庭角色及其功能的变化。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母亲花在家里的时间较少,这使父亲参与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增多,从而担当了一些原来属于母亲角色的任务。父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母亲就业对儿童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1、尽管不就业的母亲参72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母亲就业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母亲就业的女孩其性别角色观念更加平等,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女性同男性一样有能力,也应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因而其传统女性的兴趣和特征较少。母亲长期就业也影响母亲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和其对抚养活动的参与,她们对儿童成熟行为期望较高。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母亲就业对儿童性别73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我国研究者指出,母亲就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可能有两个途径:1、观念层次的,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职工的素质及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原则要求不同,由此形成就业的母亲关于理想人的品质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观念,从而影响其对儿童应有品质的期望,也影响其对母子交往中母亲应有的权利、地位及对亲子关系的认识和观念。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我国研究者指出,母亲就74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2、行为层次的,表现为不同职业对个体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个体形成不同的职业行为体系,这影响个体为人处事的策略和方法,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不例外。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2、行为层次的,表现为75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四)压力和社会支持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对父母教育儿童的效果往往具有消极影响。父母感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经济原因、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与儿童的教育有关的因素。多个来源的压力相结合,对父母往往造成更大的压力。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四)压力和社会支持76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压力对父母的消极影响。父母社会支持是以父母(被支持者)为中心,由父母、父母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支持者)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构成的系统。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压力77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母亲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母亲的社会支持网络(母亲社会支持源,是指与母亲有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的人们,如父母、配偶、朋友等,他们为处于抚养儿童过程中的母亲提供支持和帮助)。2、母亲得到的社会支持,按其功能主要分为三类:工具性支持(如给母亲钱物、帮母亲照看孩子)、信息支持(如提供有关 解决问题的指导或建议)和情感支持(如安慰身处困境的母亲、听母亲的倾诉)。3、母亲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如母亲对社会支持的需要程度、满意程度等。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母亲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78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关于社会支持发挥作用的途径,已有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模型:主效应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父母感到自己受关心、爱护和尊重,在自己需要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及其功能的发挥。缓冲作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通过减小压力对个体的消极作用,间接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父母在体验到的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总之,社会支持是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关于社会支持发挥作用的79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五)父母被抚养的经历儿童父母的被抚养经历也影响其与子女的互动。(六)父母性别父母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抚养行为特征。1、母亲比父亲承担的抚养孩子的任务较多。2、游戏过程中,母亲以静为特征,如提供讲道理等,父亲以动力型为特征,玩强烈的、运动性的游戏较多。3、抚养观念,母亲重视言语、情感的表达,父亲重视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心。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五)父母被抚养的经历80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七)父母的个性特征父母的身心健康水平、耐心和移情能力等因素影响父母的行为。父母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水平是有效发挥父母功能的基础。(八)儿童的年龄儿童的年龄是其生理、言语、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行为方式及惩罚的类型都是不同的。我国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年龄仅对父母的惩罚行为和成就要求有显著影响,但总的来看,不同年龄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异是不显著的。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七)父母的个性特征81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九)儿童的性别儿童的性别对父母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是否想要更多的孩子往往取决于父母是否得到了所期望的性别的孩子,而且父母对其所期望的性别的孩子照顾较多,充满兴趣。2、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期望,父母鼓励男孩玩探索性的或能够获得成就感的游戏,而往往要求女孩帮助干家务,并重视培养女孩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九)儿童的性别82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惩罚行为,父母对男孩的惩罚往往比较严厉而武断,而在惩罚女孩时,父母往往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最近研究发现,儿童性别对父母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只是父母对女孩和男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小。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83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儿童的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不同,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方式也存在差异。对头胎的约束和限制较多,期望较高;对后生子因为已有抚养经验,自信心较好,大多能够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抚养行为方式,对后生子的纪律约束较宽松,亲子间矛盾较少。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儿童的出生顺序84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一)父母的婚姻质量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冲突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感就较多,其子女表现出的攻击、犯罪行为也较多,同伴关系发展较差。父母由于受到婚姻矛盾的困扰,往往忽视儿童或者想通过溺爱儿童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而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一)父母的婚姻质量85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二)家庭结构和规模我国的家庭结构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亲家庭,即由父母一方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二是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三是杂居家庭,即由孩子、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祖父母及曾祖父母等三四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研究发现,两代人家庭儿童的个性发展好于三代人的家庭,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均不同程度地比完整家庭差。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二)家庭结构和规模86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三)亲子交往的情境亲子情境的内容不同,交往方式也存在差异。亲子交往情境对父母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人在场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如受虐母亲,在丈夫在场时,为取悦丈夫,或者更加严厉控制孩子的活动,或者更多依从孩子。2、亲子交往的时间。父母在工作又忙又累的情况下,晚上比早上更可能打骂孩子。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十三)亲子交往的情境87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亲子交往的目标。目标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父母或社会化目标为中心,影响着父母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以儿童为中心,会有限考虑孩子的教育需要,如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游乐场;以父母为中心,则要求孩子的活动和行为适应父母的需要,如带孩子参加舞会、逛超市;以儿童社会化目标为中心,父母则非常注意教孩子一些较为流行的成人的行为方式。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亲子交往的目标。目88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4、家庭的物理环境。家庭内的社会交往都是在家庭的物理环境内发生并受到它的影响。拥挤、嘈杂、毫无秩序、缺少玩具的家庭环境将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化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和其他抚养者对儿童物理环境的组织方式和家庭物质环境的优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同样重要。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4、家庭的物理环境。家89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上述因素影响亲子互动的方式影响亲子互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这些因素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作用于亲子互动:1、单个的影响因素独立起作用。2、一些因素包含于其他因素中共同起作用,如母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往往可以通过父母的观念及其行为间接影响亲子互动。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三、上述因素影响亲子互90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一些因素通过交互作用影响父母的行为及其观念。这种交互作用又可分为四种方式:添加型、缓和型、调节型、交互作用型。添加型指多种影响因素能够产生比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影响力都大的作用,如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支持较少、儿童的健康水平较差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对父母行为共同的消极影响大于三个因素对父母行为的单独影响之和。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3、一些因素通过交互作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