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件

上传人:hknru****knru 文档编号:241301096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21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兴仁刘兴仁 教授教授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刘兴仁 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1授课内容授课内容绪论绪论诊法诊法辨证辨证望、闻、问、切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授课内容绪论诊法辨证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2总目四诊四诊望诊望诊问诊问诊切诊切诊闻诊闻诊八纲辨证八纲辨证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虚实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阴阳辨证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总目四诊望诊问诊切诊闻诊八纲辨证表里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寒热3分目望诊望诊望神望神望面色望面色望形态望形态望皮肤望皮肤望头项官窍望头项官窍望舌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望小儿食指络脉闻诊闻诊听声音听声音嗅气味嗅气味分目望诊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项官窍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闻4分目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分目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肾与膀胱5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概念: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概念: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学科。证候的学科。性质:为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性质:为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任务:为学习中药学、方剂学及其它临床各科打下理任务:为学习中药学、方剂学及其它临床各科打下理论基础。论基础。第一章 绪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6二二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的理论基(一)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础。(二)(二)西汉淳于意创立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诊籍”,奠定病案学基础。,奠定病案学基础。(三)(三)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的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的理论体系,把病、脉、证结合起来。中藏经记载华佗理论体系,把病、脉、证结合起来。中藏经记载华佗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四)(四)晋晋王叔和著脉经,为第一部脉学专著,提王叔和著脉经,为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出三部九候、二十四脉。出三部九候、二十四脉。二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7 (五)(五)晋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行发斑疮(天花)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麻风。(六)(六)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病源与证候诊断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病源与证候诊断学专著。专著。(七)(七)金元时期:望小儿指纹,十怪脉,金元时期:望小儿指纹,十怪脉,“有诸内必形有诸内必形诸外诸外”。(八)(八)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九)(九)清代张登伤寒舌鉴等。清代张登伤寒舌鉴等。(十)(十)四诊综合性研究四诊综合性研究 清清吴谦医宗金鉴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四诊心法要诀法要诀(五)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行发斑疮(天花)、麻8三三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一)审察内外 通过观察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诊断内部脏通过观察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诊断内部脏腑的病变。腑的病变。(二)辩证求因(二)辩证求因 根据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根据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三)四诊合参(三)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能偏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能偏颇。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9四四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一)诊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二)辩证(二)辩证 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证名。(三)病案(三)病案 对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对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0五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u系统、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有关系统、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有关知识,如舌诊、脉诊。知识,如舌诊、脉诊。u接触临床实践。接触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1第二章第二章 诊法诊法概念:诊察疾病的方法,即调查了解疾病的手段。概念:诊察疾病的方法,即调查了解疾病的手段。内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内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理论依据:整体观念、见微知著、间接推理、理论依据:整体观念、见微知著、间接推理、“黑箱理论黑箱理论”。运用原则:四诊合参、不可偏废。运用原则:四诊合参、不可偏废。第二章 诊法概念:诊察疾病的方法,即调查了解疾病的手段。12第一节第一节 望诊望诊 概念概念 :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物: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获取临床资料。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获取临床资料。内容内容: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理论依据理论依据:灵枢:灵枢本脏: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第一节 望诊 概念: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13一一望神望神 神神:人体一切生命的主宰和外在表现,也指人的精神:人体一切生命的主宰和外在表现,也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意识和思维活动。望神的内容望神的内容:主要观察病人的眼神、面色、反应、形:主要观察病人的眼神、面色、反应、形态、动作等。态、动作等。望神的理论意义望神的理论意义: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断病势的吉凶。: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断病势的吉凶。灵枢灵枢天年: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望神14(一)得神(一)得神(二)少神(二)少神(三)失神(三)失神(四)假神(四)假神(五)神志异常(五)神志异常(一)得神15(一)得神(一)得神 表现:两目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意识清楚,体表现:两目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意识清楚,体态自如,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动作灵活。态自如,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动作灵活。意义:健康人意义:健康人 病人:精气未衰,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病人:精气未衰,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良好。(二)少神(二)少神 表现:两目少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少气懒表现:两目少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少气懒 言,言,反应迟钝。反应迟钝。意义:精气受损,正气已伤,病势已深。意义:精气受损,正气已伤,病势已深。(一)得神16(三)失神(三)失神 表现:目暗睛迷,瞳神呆滞,神志昏迷,意识不清,表现:目暗睛迷,瞳神呆滞,神志昏迷,意识不清,面色晦暗,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目闭口开,手撒遗尿。面色晦暗,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意义:正气大伤,病情深重,预后不良。意义:正气大伤,病情深重,预后不良。精气已脱,病情危重,预后凶险。精气已脱,病情危重,预后凶险。(三)失神17(四)假神(四)假神 表面上有神,实质上失神,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表面上有神,实质上失神,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行分析判断。眼神眼神 原来目光呆滞,甚至目暗睛迷。原来目光呆滞,甚至目暗睛迷。突见两目明亮,但缺乏含蓄。突见两目明亮,但缺乏含蓄。精神精神 原来精神萎靡,甚至神志昏迷。原来精神萎靡,甚至神志昏迷。突见精神振作,但躁动不安。突见精神振作,但躁动不安。面色面色 原来面色晦暗无光。原来面色晦暗无光。突见颧红如妆突见颧红如妆”戴阳戴阳”。(四)假神18 饮食饮食 原来多日不进饮食。原来多日不进饮食。突然饮食转佳,索要食物。突然饮食转佳,索要食物。语言语言 原来语声低微甚或不做应答。原来语声低微甚或不做应答。现言语转多,想见亲人。现言语转多,想见亲人。动作形态动作形态 原来多日卧床不起。原来多日卧床不起。现突然想坐起活动。现突然想坐起活动。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残灯复明”,病情危重,弥,病情危重,弥留状态。留状态。饮食 原来多日不进饮食。19(五)神志异常(五)神志异常 1 1、神昏谵妄神昏谵妄 表现:高热神昏,躁动不安,胡言乱语。表现:高热神昏,躁动不安,胡言乱语。意义:热扰心神,热陷心包,多见于高热病人。意义:热扰心神,热陷心包,多见于高热病人。2 2、癫病癫病 表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神情发呆,喃喃自语。表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神情发呆,喃喃自语。意义:痰迷心窍,阻蔽心神,可见于癔病。意义:痰迷心窍,阻蔽心神,可见于癔病。(五)神志异常203 3、狂病狂病 表现:躁扰不宁,呼号怒骂,伤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表现:躁扰不宁,呼号怒骂,伤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避亲疏。衣而走,不避亲疏。意义:痰火扰心,热扰心神,瘀血攻心,可见于精神分意义:痰火扰心,热扰心神,瘀血攻心,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裂症。4 4、痫病痫病 表现: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口表现: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口中作猪羊叫声,醒后如常。中作猪羊叫声,醒后如常。意义:肝风挟痰,风气内动,可见于癫痫病意义:肝风挟痰,风气内动,可见于癫痫病3、狂病21二二望面色望面色 望面色望面色:指医生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以获取临床指医生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以获取临床资料的方法。资料的方法。望面色诊病的原理望面色诊病的原理: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时脏腑气血的: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时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五色分属于五脏。素问外在表现,五色分属于五脏。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气:光明润泽;色:青赤黄白黑。气:光明润泽;色:青赤黄白黑。色者,神之色者,神之旗也。旗也。望色诊病的临床意义望色诊病的临床意义:了解病变的部位,分辨疾病的:了解病变的部位,分辨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性质,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望面色 22(一)常色(一)常色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1 1、主色、主色 :人出生后基本不变的面色。:人出生后基本不变的面色。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五脏之色,随五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行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2 2、客色:随季节气候而发生变化的正常面色。、客色:随季节气候而发生变化的正常面色。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四时之色,随四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客胜主善,主胜客逆。客胜主善,主胜客逆。”(一)常色23(二)病色(二)病色 应注意五色善恶顺逆。应注意五色善恶顺逆。1 1、青色、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寒证: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证: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痛痛证证 如:脘腹冷痛;心胸刺痛;女子痛经。如:脘腹冷痛;心胸刺痛;女子痛经。惊风: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青色,惊风: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青色,主惊风或惊风先兆。主惊风或惊风先兆。脾病见面青:多属难治。脾病见面青:多属难治。(二)病色242 2、赤色、赤色 主热证。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热甚经脉扩张,血行主热证。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热甚经脉扩张,血行加速,故多见热证。加速,故多见热证。满面通红:主实热证。满面通红:主实热证。两颧潮红:阴虚火旺。两颧潮红:阴虚火旺。危重病人颧红如妆:戴阳,主凶。危重病人颧红如妆:戴阳,主凶。2、赤色253 3、黄色、黄色 主虚证、湿证。主虚证、湿证。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色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面黄虚浮黄胖:脾气虚损,水湿内停。黄胖:脾气虚损,水湿内停。面色苍黄,腹胀如鼓:脾虚肝郁,瘀血水停。面色苍黄,腹胀如鼓:脾虚肝郁,瘀血水停。小儿面青黄,乍黄乍白,腹大青筋:疳积。小儿面青黄,乍黄乍白,腹大青筋:疳积。身、面、目俱黄身、面、目俱黄黄疸:黄疸:阳黄:鲜明如桔色,为湿热熏蒸。阳黄:鲜明如桔色,为湿热熏蒸。阴黄: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阴黄: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3、黄色264 4、白色、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气脱。主虚证、寒证、失血、气脱。气虚血少,气血不充,寒凝收引,脉道气血不充,失血气虚血少,气血不充,寒凝收引,脉道气血不充,失血气脱,气血虚亏。气脱,气血虚亏。面色苍白无华:主气血虚亏,血虚尤为多见。面色苍白无华:主气血虚亏,血虚尤为多见。面色晄白:多主阳气虚衰,水湿不运。面色晄白:多主阳气虚衰,水湿不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脉微欲绝:多为阳气暴脱。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脉微欲绝:多为阳气暴脱。面色黄白如鸡皮:可见血脱或血虚。面色黄白如鸡皮:可见血脱或血虚。4、白色275 5、黑色、黑色 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生,水湿不化,经脉拘挛,气血不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生,水湿不化,经脉拘挛,气血不畅。畅。面黑浅淡:肾阳虚寒。面黑浅淡:肾阳虚寒。面黑而干:肾精亏耗。面黑而干:肾精亏耗。目眶色黑:肾虚水泛。目眶色黑:肾虚水泛。面色黧黑,伴肌肤甲错:为瘀血内停。面色黧黑,伴肌肤甲错:为瘀血内停。5、黑色28三三望形态望形态(一)望形体(一)望形体 强:形体强壮,脏腑坚实,肌肉丰满,气血充强:形体强壮,脏腑坚实,肌肉丰满,气血充盛。盛。弱:形体瘦弱,脏腑虚弱,气血不充。弱:形体瘦弱,脏腑虚弱,气血不充。瘦:形体清瘦,可主阴虚内热,脏腑衰败。瘦:形体清瘦,可主阴虚内热,脏腑衰败。胖:形体肥胖,主形胜气虚,痰湿内盛,胸痹胖:形体肥胖,主形胜气虚,痰湿内盛,胸痹中风。中风。望形态(一)望形体29(二)望姿态(二)望姿态 坐:坐:坐而俯首,气短懒言,主肺脾气虚,肾不纳坐而俯首,气短懒言,主肺脾气虚,肾不纳气。气。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主水气凌心。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主水气凌心。卧:卧:面常向里,多虚,多寒,是为阴证。面常向里,多虚,多寒,是为阴证。面常向外:多实,多热,是为阳证。面常向外:多实,多热,是为阳证。还有望行、站等。还有望行、站等。(二)望姿态30四四望头项官窍望头项官窍五五(一)望头面(一)望头面 1 1、头形、头形 过大,过小,伴智力低下:为先天禀赋不足。过大,过小,伴智力低下:为先天禀赋不足。方颅畸形:可见于佝偻病。方颅畸形:可见于佝偻病。2 2、囟门、囟门 囟门迟闭:为解颅,主肾精气不足。囟门迟闭:为解颅,主肾精气不足。囟门下陷:为囟陷,主先天不足或吐泻伤津。囟门下陷:为囟陷,主先天不足或吐泻伤津。囟门高突:为囟填,主实热内盛。囟门高突:为囟填,主实热内盛。望头项官窍313 3、面肿、面肿 多见于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多见于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 阳水:从面至下。阳水:从面至下。阴水:从下至面。阴水:从下至面。头红肿如斗:可见于头红肿如斗:可见于“大头瘟大头瘟”(颜面丹毒)(颜面丹毒)4 4、腮肿、腮肿 可见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可见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5 5、颈项、颈项 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主气郁痰凝。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主气郁痰凝。瘰疬:累累如串珠,主虚火灼津,结成痰核。瘰疬:累累如串珠,主虚火灼津,结成痰核。3、面肿326 6、头发、头发 成人头发早白早落:肾之精气不足。成人头发早白早落:肾之精气不足。小儿发结如穗:多见于疳积。小儿发结如穗:多见于疳积。7 7、口眼、口眼斜斜 单纯口眼单纯口眼斜:多为风邪中络。斜:多为风邪中络。口眼口眼斜伴肢体障碍:多为风气内动,痰瘀闭阻。斜伴肢体障碍:多为风气内动,痰瘀闭阻。6、头发33(二)望官窍(二)望官窍 1 1、望目、望目 目赤红肿:肝经风热。目赤红肿:肝经风热。眼睑浮肿:为水肿。眼睑浮肿:为水肿。眼睑肿起如麦粒:为针眼,多属风热。眼睑肿起如麦粒:为针眼,多属风热。眼窝下陷:脱水。眼窝下陷:脱水。目眦淡白:血虚。目眦淡白:血虚。白睛黄染:黄疸。白睛黄染:黄疸。目睛上视:肝风内动。目睛上视:肝风内动。瞳孔散大:精气衰竭。瞳孔散大:精气衰竭。(二)望官窍342 2、望耳、望耳 耳轮甲错:久病瘀血。耳轮甲错:久病瘀血。耳内流脓:为脓耳。耳内流脓:为脓耳。3 3、望鼻、望鼻 鼻流清涕:风寒外感。鼻流清涕:风寒外感。鼻流黄涕:风热外感。鼻流黄涕:风热外感。久流腥臭涕:鼻渊。久流腥臭涕:鼻渊。鼻头充血:酒渣鼻。鼻头充血:酒渣鼻。鼻柱塌陷:可见于麻风。鼻柱塌陷:可见于麻风。2、望耳354 4、望口唇、望口唇 唇色淡白:气血两虚。唇色淡白:气血两虚。唇红而干:实热伤阴。唇红而干:实热伤阴。唇色青紫:主瘀血内结。唇色青紫:主瘀血内结。环口黑色:肾精大亏。环口黑色:肾精大亏。口腔糜烂:心胃火盛。口腔糜烂:心胃火盛。5 5、望齿龈、望齿龈 牙齿黄垢:胃浊熏蒸。牙齿黄垢:胃浊熏蒸。牙齿干燥:胃阴不足。牙齿干燥:胃阴不足。齿如枯骨:肾阴枯涸。齿如枯骨:肾阴枯涸。齿龈肿痛:胃火上炎。齿龈肿痛:胃火上炎。4、望口唇366 6、望咽喉、望咽喉 咽红而痛:外感风热。咽红而痛:外感风热。咽红肿痛甚至溃脓:为乳蛾。咽红肿痛甚至溃脓:为乳蛾。咽喉红肿溃烂:烂喉痧。咽喉红肿溃烂:烂喉痧。6、望咽喉37五五望皮肤望皮肤(一)望水痘(一)望水痘 临床表现:椭圆形,浆薄如水,陆续出现,溃破不临床表现:椭圆形,浆薄如水,陆续出现,溃破不留痕。留痕。病因病机:外感风热时邪,治以疏风、清热、透表。病因病机:外感风热时邪,治以疏风、清热、透表。(二)望斑疹(二)望斑疹 1、斑斑 共同特点: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摸之不共同特点: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碍手,压之不褪色。望皮肤38阳斑阳斑 点稀、色红、身热:病情,易愈。点稀、色红、身热:病情,易愈。点密、色深、身大热、神昏:病重,凶险。点密、色深、身大热、神昏:病重,凶险。阳斑多主热郁肺胃。阳斑多主热郁肺胃。阴斑阴斑 :大小不一,色多淡红或暗紫。:大小不一,色多淡红或暗紫。阴斑多为气血亏虚。阴斑多为气血亏虚。阳斑 点稀、色红、身热:病情,易愈。392 2、疹、疹 疹的共同特点:点小如粟,色红高起,摸之碍手,压之疹的共同特点:点小如粟,色红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褪色。麻疹麻疹:头面、四肢、皮肤,形如麻粒,色如桃红。:头面、四肢、皮肤,形如麻粒,色如桃红。顺证:疹出透彻,疏密均匀,色泽红润,身顺证:疹出透彻,疏密均匀,色泽红润,身热渐退。热渐退。逆证:疏密不均,赤紫暗滞,壮热烦躁。逆证:疏密不均,赤紫暗滞,壮热烦躁。风疹风疹:细小,稀疏,淡红,瘙痒。:细小,稀疏,淡红,瘙痒。瘾疹瘾疹:皮肤瘙痒,搔之起大片丘疹,淡红带白,发作:皮肤瘙痒,搔之起大片丘疹,淡红带白,发作无常。无常。2、疹40(三)望痈、疽、疔、疖(三)望痈、疽、疔、疖 1 1、痈、痈 临床表现:红肿高大,根盘紧束,发热疼痛。临床表现:红肿高大,根盘紧束,发热疼痛。病理意义:热毒内蕴,气血壅滞,腐肉成脓。病理意义:热毒内蕴,气血壅滞,腐肉成脓。2 2、疽、疽 临床表现: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临床表现: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病理意义:寒痰凝滞,五脏风毒积热,流注肌肉,病理意义:寒痰凝滞,五脏风毒积热,流注肌肉,内陷筋骨。内陷筋骨。(三)望痈、疽、疔、疖413 3、疔、疔 临床表现:初起如粟,根脚坚深,麻木痛痒,顶部发临床表现:初起如粟,根脚坚深,麻木痛痒,顶部发白。白。病理意义:脏腑蕴热,复感毒邪,气血凝滞。病理意义:脏腑蕴热,复感毒邪,气血凝滞。4 4、疖、疖 临床表现:发于浅表,形小而圆,肿痛不甚,易成脓临床表现:发于浅表,形小而圆,肿痛不甚,易成脓易溃。易溃。病理意义:暑湿郁阻,脏腑蕴热,气血不畅。病理意义:暑湿郁阻,脏腑蕴热,气血不畅。3、疔42六六望小儿食指络脉望小儿食指络脉 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适用于三岁以下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小儿。1 1、三关分布、三关分布 风关风关 部位: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到第二节横部位: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到第二节横纹)。纹)。意义:邪气入络,病情轻浅。意义:邪气入络,病情轻浅。望小儿食指络脉43气关气关 部位:食指第二节(二、三横纹间)。部位:食指第二节(二、三横纹间)。意义:邪气入经,病较深重。意义:邪气入经,病较深重。命关命关 部位: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部位: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意义:意义:邪气入脏,邪陷病危。邪气入脏,邪陷病危。“透关射甲透关射甲”:络脉直透风、气、命三关,直达指尖。:络脉直透风、气、命三关,直达指尖。主危重,预后不良。主危重,预后不良。气关 部位:食指第二节(二、三横纹间)。44 2 2、色泽变化、色泽变化 色鲜红:外感表证。色鲜红:外感表证。色紫红:主内热。色紫红:主内热。色青:色青:主痛证,惊风。主痛证,惊风。色紫黑:主血络郁闭。色紫黑:主血络郁闭。色淡白:主气血不足。色淡白:主气血不足。3 3、深浅变化、深浅变化 络脉浮浅:主病在表。络脉浮浅:主病在表。络脉沉滞:主病在里。络脉沉滞:主病在里。2、色泽变化454 4、形状、形状 正常络脉多隐现在风关之内,红黄相兼,斜行,单支。正常络脉多隐现在风关之内,红黄相兼,斜行,单支。络脉增粗:多主热证、实证。络脉增粗:多主热证、实证。络脉变细:多主寒证、虚证。络脉变细:多主寒证、虚证。络脉变形,如弯曲、环形、多支等:属病重。络脉变形,如弯曲、环形、多支等:属病重。络脉渐进:主病势渐深。络脉渐进:主病势渐深。络脉渐退:主病势渐退。络脉渐退:主病势渐退。4、形状46七七望舌望舌 概说概说(一)舌诊的概念(一)舌诊的概念 望舌,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象以测知病情望舌,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象以测知病情的一种诊法。的一种诊法。(二)舌诊的理论根据(二)舌诊的理论根据 总的理论根据是整体观念、司外揣内、间接推理。总的理论根据是整体观念、司外揣内、间接推理。望舌471 1、舌与内部脏腑密切相关、舌与内部脏腑密切相关 通过经络与脏腑相通:心经系舌本,脾经连舌本,通过经络与脏腑相通:心经系舌本,脾经连舌本,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肾经挟舌本,肝经络舌本。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下金津、玉液与肾、胃密切相关。舌下金津、玉液与肾、胃密切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本,气血生化之源。2 2、舌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舌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1、舌与内部脏腑密切相关48(三)舌诊的临床意义(三)舌诊的临床意义 1 1、分辨病位的深浅、分辨病位的深浅 如如 舌苔由薄变厚:病位渐深。舌苔由薄变厚:病位渐深。舌苔由厚变薄:病位渐浅。舌苔由厚变薄:病位渐浅。2 2、区分病邪的性质、区分病邪的性质 如如 舌红、苔黄:主热证。舌红、苔黄:主热证。舌淡、苔白:主寒证。舌淡、苔白:主寒证。(三)舌诊的临床意义49 3 3、判断邪正的盛衰、判断邪正的盛衰 如如 舌苔厚腻:主邪盛,多为实证。舌苔厚腻:主邪盛,多为实证。舌淡少苔:主正虚,多为虚证。舌淡少苔:主正虚,多为虚证。4 4、推断病势的进退、推断病势的进退 如如 舌苔由燥转润:为邪气渐退,津液渐复。舌苔由燥转润:为邪气渐退,津液渐复。舌苔由润转燥:为正气受损,津液渐伤。舌苔由润转燥:为正气受损,津液渐伤。3、判断邪正的盛衰50(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 1、光线、光线 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其次为白炽灯,其他条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其次为白炽灯,其他条件下易失真。件下易失真。2 2、姿势、姿势 坐姿或卧姿,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充分外露。坐姿或卧姿,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充分外露。3 3、顺序、顺序 先看舌苔,次看舌质,由舌尖到舌根依次观察。先看舌苔,次看舌质,由舌尖到舌根依次观察。4 4、染苔、染苔 如喝牛奶、豆浆可染白苔,服药可染黄苔等。如喝牛奶、豆浆可染白苔,服药可染黄苔等。(四)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515 5、时间、时间 如晨起舌苔较厚,进食一段时间后变薄。如晨起舌苔较厚,进食一段时间后变薄。6 6、年龄和体质、年龄和体质 年龄:老人舌苔常有裂纹,小儿易见剥苔。年龄:老人舌苔常有裂纹,小儿易见剥苔。体质:胖人舌质多淡胖,瘦人舌质多瘦红。体质:胖人舌质多淡胖,瘦人舌质多瘦红。7 7、刮舌与揩舌、刮舌与揩舌 主要观察舌苔的有根或无根。主要观察舌苔的有根或无根。5、时间52(五)正常舌象(五)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舌质淡红,柔软灵活,荣润有神,淡红舌,薄白苔:舌质淡红,柔软灵活,荣润有神,苔白均匀,干湿适中。苔白均匀,干湿适中。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一)望舌质(一)望舌质 1 1、望舌神、望舌神 红活荣润:有神,为善候。红活荣润:有神,为善候。干枯晦暗:无神,为恶候。干枯晦暗:无神,为恶候。(五)正常舌象532 2、望舌色、望舌色(1 1)淡红色)淡红色 正常舌质正常舌质 病位浅,病情轻,预后好。病位浅,病情轻,预后好。(2 2)淡白舌)淡白舌 较正常淡红舌浅淡或血色全无。主虚证、寒证。较正常淡红舌浅淡或血色全无。主虚证、寒证。舌质淡白瘦小:气血两虚。舌质淡白瘦小:气血两虚。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痕:阳虚。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痕:阳虚。2、望舌色54(3)红舌)红舌 较淡红舌色深,甚至呈鲜红色。多主热证。较淡红舌色深,甚至呈鲜红色。多主热证。舌质鲜红,伴黄苔:实热。舌质鲜红,伴黄苔:实热。舌质红少苔或光红无苔:主阴虚火旺。舌质红少苔或光红无苔:主阴虚火旺。舌尖红:主心火上炎。舌尖红:主心火上炎。舌边红:主肝胆火旺。舌边红:主肝胆火旺。(3)红舌55(4 4)绛舌)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者,为绛舌。主病有外感内伤之分。较红舌颜色更深者,为绛舌。主病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病舌绛有红点、芒刺:为热入营血。外感病舌绛有红点、芒刺:为热入营血。内伤病舌红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主阴虚火旺。内伤病舌红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主阴虚火旺。舌绛少苔而津液较多:可主瘀血。舌绛少苔而津液较多:可主瘀血。(4)绛舌56(5 5)紫舌)紫舌 舌质色紫,主病有寒热之分。舌质色紫,主病有寒热之分。舌绛紫而干枯少进:主热毒炽盛,邪热伤津。舌绛紫而干枯少进:主热毒炽盛,邪热伤津。舌淡紫湿润:主阴寒内盛。舌淡紫湿润:主阴寒内盛。(5)紫舌57(6 6)青舌)青舌 舌色如舌色如“青筋青筋”,为青舌。主寒凝或瘀血。,为青舌。主寒凝或瘀血。全舌青色湿润:主阴寒内盛。全舌青色湿润:主阴寒内盛。舌边青紫有瘀斑:为肝郁血瘀。舌边青紫有瘀斑:为肝郁血瘀。舌尖青有瘀点:为心血瘀阻。舌尖青有瘀点:为心血瘀阻。(6)青舌583 3、望舌形、望舌形(1 1)老嫩舌)老嫩舌 苍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主实证,如实热苍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主实证,如实热伤津。伤津。娇嫩舌:舌体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如娇嫩舌:舌体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如阳虚水停。阳虚水停。3、望舌形59(2 2)胖大舌)胖大舌 比正常舌体胖大,甚至伸舌满口。比正常舌体胖大,甚至伸舌满口。舌体胖大水滑:主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舌体胖大水滑:主脾肾阳虚,水湿不化。舌体淡红胖大伴黄腻苔:主脾胃湿热舌体淡红胖大伴黄腻苔:主脾胃湿热.(3 3)肿胀舌)肿胀舌 舌体肿大,甚则满口不能缩回。舌体肿大,甚则满口不能缩回。舌鲜红肿胀并伴有疼痛:主心脾热盛。舌鲜红肿胀并伴有疼痛:主心脾热盛。舌青紫肿胀:可主酒毒攻心,也可见于中毒。舌青紫肿胀:可主酒毒攻心,也可见于中毒。(2)胖大舌60(4 4)瘦薄)瘦薄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舌体瘦薄,舌色浅淡:主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色浅淡:主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色红绛:热盛阴伤。舌体瘦薄,舌色红绛:热盛阴伤。(5 5)点刺舌)点刺舌 舌面鼓起红、白、黑色芒刺,摸之棘手。舌面鼓起红、白、黑色芒刺,摸之棘手。主邪热亢盛主邪热亢盛 舌尖芒刺:主心火亢盛。舌尖芒刺:主心火亢盛。舌中芒刺:胃火亢盛。舌中芒刺:胃火亢盛。舌边芒刺:肝胆火盛。舌边芒刺:肝胆火盛。(4)瘦薄61(6 6)裂纹)裂纹 舌面上出现的形态各异的裂沟。舌面上出现的形态各异的裂沟。久病舌色浅淡而见裂纹:主血液虚亏。久病舌色浅淡而见裂纹:主血液虚亏。热病见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热病见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舌体胖嫩而见裂纹:脾虚湿蕴。舌体胖嫩而见裂纹:脾虚湿蕴。中医诊断学课件62(7 7)光滑)光滑 舌体光滑无苔,又称镜面舌。舌体光滑无苔,又称镜面舌。舌质淡白而光莹:气血虚极。舌质淡白而光莹:气血虚极。舌质红绛而光莹:肾胃阴液枯竭。舌质红绛而光莹:肾胃阴液枯竭。(8 8)齿痕)齿痕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压痕,一般为舌体胖大而致。舌体边缘见牙齿的压痕,一般为舌体胖大而致。淡白而见齿痕:主脾虚湿盛。淡白而见齿痕:主脾虚湿盛。淡红而见齿痕:主脾虚或气虚。淡红而见齿痕:主脾虚或气虚。(7)光滑63 此外,望舌形还应注意舌痈、舌疔等。此外,望舌形还应注意舌痈、舌疔等。(9 9)舌下络脉)舌下络脉 舌下脉络青紫曲张:主气滞血瘀。舌下脉络青紫曲张:主气滞血瘀。舌下脉络紫黑色小疱:肝郁血瘀舌下脉络紫黑色小疱:肝郁血瘀 此外,望舌形还应注意舌痈、舌疔等。644 4、望舌态、望舌态 主要观察舌的动态情况。主要观察舌的动态情况。(1 1)强硬舌)强硬舌 舌质僵硬强直,甚则转动不灵。舌质僵硬强直,甚则转动不灵。高热神昏,舌红强硬: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舌红强硬:热入心包。舌色红干而强硬:多为热盛伤津。舌色红干而强硬:多为热盛伤津。舌体强硬伴肢体运动障碍:中风或中风先兆。舌体强硬伴肢体运动障碍:中风或中风先兆。(2 2)震颤舌)震颤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已。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已。舌质淡白颤动:血虚生风。舌质淡白颤动:血虚生风。舌质红绛颤动:热极生风。舌质红绛颤动:热极生风。4、望舌态65(3 3)歪斜舌)歪斜舌 舌体偏向一侧,主中风和中风先兆。舌体偏向一侧,主中风和中风先兆。(4 4)萎软舌)萎软舌 舌体软弱,萎废不用。舌体软弱,萎废不用。久病舌淡萎软:气血两虚。久病舌淡萎软:气血两虚。热病舌红萎软:热盛阴伤。热病舌红萎软:热盛阴伤。(3)歪斜舌66(5 5)短缩舌)短缩舌 舌体紧张,不能伸展。舌体紧张,不能伸展。舌淡紫湿润而短缩:寒凝筋脉。舌淡紫湿润而短缩:寒凝筋脉。舌胖苔腻而短缩:痰湿阻络。舌胖苔腻而短缩:痰湿阻络。舌红绛而短缩:热盛津伤。舌红绛而短缩:热盛津伤。(6 6)吐弄)吐弄 舌体时时伸出口外,上下左右滑动,主心脾热盛。舌体时时伸出口外,上下左右滑动,主心脾热盛。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衰竭。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衰竭。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多动。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多动。(5)短缩舌67(二)望舌苔(二)望舌苔 舌苔是指附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质。舌苔主要反映舌苔是指附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质。舌苔主要反映邪气的情况。邪气的情况。1 1、望苔色、望苔色 (1 1)白苔)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多主表证、寒证。薄白而润:主表寒证,也可见于正常人。薄白而润:主表寒证,也可见于正常人。舌淡苔白:主里寒证。舌淡苔白:主里寒证。白如积粉苔:秽浊疫气,热毒内盛。白如积粉苔:秽浊疫气,热毒内盛。苔薄白水滑:主阳虚水停。苔薄白水滑:主阳虚水停。(二)望舌苔68(2 2)黄苔)黄苔 主里证,热证,也可主表证。主里证,热证,也可主表证。淡黄:热轻。淡黄:热轻。深黄:热重。深黄:热重。焦黄:热结。焦黄:热结。舌淡胖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舌淡胖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2)黄苔69(3 3)灰苔)灰苔 主里证,可见于里寒,里热。主里证,可见于里寒,里热。苔灰而润:可见于寒湿内阻。苔灰而润:可见于寒湿内阻。苔灰而干:主阴虚火旺。苔灰而干:主阴虚火旺。(4 4)黑苔)黑苔 黑苔可由灰苔或焦黄苔转化而来。主寒极或热盛,主黑苔可由灰苔或焦黄苔转化而来。主寒极或热盛,主病情深重。病情深重。苔黑而燥裂,甚则见芒刺:里热已极,热炽阴伤。苔黑而燥裂,甚则见芒刺:里热已极,热炽阴伤。苔黑而润:主阳虚寒盛,水湿内停。苔黑而润:主阳虚寒盛,水湿内停。此外,望舌苔还应注意绿苔和霉酱苔。此外,望舌苔还应注意绿苔和霉酱苔。(3)灰苔702 2、苔质、苔质(1 1)厚薄苔)厚薄苔 可测知邪气的深浅。透过舌苔能见舌体的为薄苔,不可测知邪气的深浅。透过舌苔能见舌体的为薄苔,不见舌体者为厚苔。见舌体者为厚苔。薄苔:病情较轻浅,邪气在表。也可见于正常人。薄苔:病情较轻浅,邪气在表。也可见于正常人。厚苔:病情较重,邪气入里。也主痰饮、食积。厚苔:病情较重,邪气入里。也主痰饮、食积。2、苔质71(2 2)润燥苔)润燥苔 可测知津液的盈亏。可测知津液的盈亏。舌淡苔润:水湿内停。舌淡苔润:水湿内停。舌红苔燥:热甚阴伤。舌红苔燥:热甚阴伤。颗粒粗糙裂纹为糙裂苔:主津液颗粒粗糙裂纹为糙裂苔:主津液大亏。大亏。(2)润燥苔舌红苔燥:热甚阴伤。72(3 3)腐腻苔)腐腻苔 可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可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腐苔为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腻苔为颗粒腐苔为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腻苔为颗粒 细腻致密,揩之难去。细腻致密,揩之难去。腐苔:主食积胃脘,痰浊内蕴,也主体内痈疡。腐苔:主食积胃脘,痰浊内蕴,也主体内痈疡。腻苔:主湿浊、痰饮,也主脾虚生湿腻苔:主湿浊、痰饮,也主脾虚生湿。腐苔腐苔腻苔腻苔(3)腐腻苔腐苔腻苔73(4 4)剥落苔)剥落苔 可测知胃气的存亡,疾病的预后。可测知胃气的存亡,疾病的预后。舌苔全部剥脱为剥苔,又称舌苔全部剥脱为剥苔,又称“镜面舌镜面舌”;舌苔部分脱落,;舌苔部分脱落,称为称为“花剥苔花剥苔”,又称,又称“地图舌地图舌”。镜面舌:胃气大伤,主预后不良。镜面舌:胃气大伤,主预后不良。花剥苔:主胃阴不足。花剥苔:主胃阴不足。苔剥复生白苔:胃气渐复。苔剥复生白苔:胃气渐复。(4)剥落苔苔剥复生白苔:胃气渐复。74(5 5)真假苔)真假苔 可测知病情的轻重、顺逆。可测知病情的轻重、顺逆。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假苔:苔不坚实,若浮堆舌上,刮之易去。假苔:苔不坚实,若浮堆舌上,刮之易去。病初中期假苔:病尚轻浅。病初中期假苔:病尚轻浅。病初中期真苔且厚病初中期真苔且厚:病较深重。病较深重。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已伤,为逆。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已伤,为逆。(5)真假苔75(三)苔质合参(三)苔质合参 临床舌诊应遵循苔质合参。因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决临床舌诊应遵循苔质合参。因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决定于邪正的盛衰。望舌质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定于邪正的盛衰。望舌质可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望舌苔可测知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望舌苔可测知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所反映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所反映的病理机制是一致的。如:舌红、苔黄为实热。如:舌红、苔黄为实热。舌淡、苔白为虚寒。舌淡、苔白为虚寒。舌淡胖苔滑为阳虚水停。舌淡胖苔滑为阳虚水停。(三)苔质合参76 在某些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不一致时,应具体在某些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不一致时,应具体分析,四诊合参。分析,四诊合参。如:舌质红绛,苔白而干:为燥热伤津,苔色未黄,如:舌质红绛,苔白而干:为燥热伤津,苔色未黄,津液已伤。津液已伤。舌质红绛,苔白而腻:阴虚火旺,挟有湿浊。舌质红绛,苔白而腻:阴虚火旺,挟有湿浊。在某些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不一致时,应具体分77 第二节第二节 闻诊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诊断疾病的方法。一、听声音一、听声音(一)正常声音(一)正常声音(二)病变声音(二)病变声音 1 1、发声、发声(1 1)声重)声重 语声重浊,粗浑。语声重浊,粗浑。可见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可见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第二节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诊断疾病的方78(2 2)音哑、失音)音哑、失音 新病音哑、失音:可见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新病音哑、失音:可见外邪犯肺,肺气失宣,“金实金实 不鸣不鸣”。久病音哑、失音:可见于肺阴不足,为虚证,属久病音哑、失音:可见于肺阴不足,为虚证,属“金金 破不鸣破不鸣”。妊娠失音:多为胞胎阻碍经络气血称为妊娠失音:多为胞胎阻碍经络气血称为“子喑子喑”。多。多可自愈。可自愈。(2)音哑、失音79(3 3)鼾声)鼾声 为睡眠或昏迷状态下的鼻息声。为睡眠或昏迷状态下的鼻息声。睡眠时鼾声,为肺气失宣,呼吸不畅。多见于肥胖和睡眠时鼾声,为肺气失宣,呼吸不畅。多见于肥胖和老年人。老年人。昏迷时鼾声,可见于热入心包和中风病人。昏迷时鼾声,可见于热入心包和中风病人。(4 4)呻吟)呻吟 病痛时发出的声息。病痛时发出的声息。声高气粗:多主病甚病急,为实证。声高气粗:多主病甚病急,为实证。声低气微:多主病轻、病缓,为虚证。声低气微:多主病轻、病缓,为虚证。(3)鼾声80(5 5)惊呼)惊呼 突然发出的惊叫声。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声音尖利,表情惊恐:多为剧痛或惊吓,或精神失声音尖利,表情惊恐:多为剧痛或惊吓,或精神失常。常。小儿惊呼:多为惊风。小儿惊呼:多为惊风。癫痫病人发作时也可先有惊呼。癫痫病人发作时也可先有惊呼。(5)惊呼812 2、语言、语言(1 1)谵语)谵语 神志不清,声高气粗,语无伦次,胡言乱语。神志不清,声高气粗,语无伦次,胡言乱语。多见于外感热病中热陷心包,热扰心神。多见于外感热病中热陷心包,热扰心神。(2 2)郑声)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常见于晚期危重病人。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常见于晚期危重病人。2、语言82(3 3)独语)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可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也可见于痰迷心窍的癫可见于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也可见于痰迷心窍的癫证、郁证。证、郁证。(4 4)错语)错语 语言错乱,语后知错。语言错乱,语后知错。虚证多由于心气不足,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虚证多由于心气不足,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实证可见痰湿瘀血阻闭心窍所致。实证可见痰湿瘀血阻闭心窍所致。(3)独语83(5 5)呓语)呓语 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虚证见久病之人,为气血不足,魂不守舍。虚证见久病之人,为气血不足,魂不守舍。实证可见心火、胆热、胃气不和。实证可见心火、胆热、胃气不和。(6 6)狂言)狂言 声嘶力竭,狂躁妄言甚或骂詈不休。声嘶力竭,狂躁妄言甚或骂詈不休。多为痰火扰心之狂证。多为痰火扰心之狂证。(7 7)语言謇涩)语言謇涩 言语困难,吐字不清,语不达意。言语困难,吐字不清,语不达意。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5)呓语843 3、呼吸、呼吸(1 1)喘)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不能平卧。实喘:实喘:发病急,气粗声高,脉实有力。多为邪热壅发病急,气粗声高,脉实有力。多为邪热壅肺或痰浊阻肺。肺或痰浊阻肺。虚喘:虚喘:发病徐缓,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多为肺肾发病徐缓,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多为肺肾气虚、肾不纳气。气虚、肾不纳气。3、呼吸85(2 2)哮)哮 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呼吸急促,喉间痰鸣,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为宿痰内伏,复感外邪。多为宿痰内伏,复感外邪。也可因久居潮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也可因久居潮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3 3)短气)短气 呼吸短促,不足以息,不相接续。呼吸短促,不足以息,不相接续。实:呼吸声粗,胸部憋闷。多因痰饮内停,胃肠积实:呼吸声粗,胸部憋闷。多因痰饮内停,胃肠积滞而成。滞而成。虚: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微。多为元气大伤,肺虚: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微。多为元气大伤,肺气虚弱。气虚弱。(2)哮86(4 4)上气)上气 呼吸急促,呼多吸少,常伴咳嗽呼吸急促,呼多吸少,常伴咳嗽 痰饮内停,肺气不利。痰饮内停,肺气不利。阴虚火旺,咽喉不利。阴虚火旺,咽喉不利。(5 5)少气)少气 呼吸微弱,声低气微。主诸劳虚损。呼吸微弱,声低气微。主诸劳虚损。(4)上气874 4、咳嗽、咳嗽 有声有物谓之咳嗽。有声有物谓之咳嗽。咳声重浊,痰白清稀:为风寒束肺。咳声重浊,痰白清稀:为风寒束肺。咳声低微,气短乏力:肺气虚弱。咳声低微,气短乏力:肺气虚弱。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燥邪犯肺,肺阴虚损。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燥邪犯肺,肺阴虚损。咳声不扬,咳痰粘稠咳声不扬,咳痰粘稠:邪热壅肺。邪热壅肺。咳声如犬吠:可见于白喉。咳声如犬吠:可见于白喉。咳声终止如鹭鸶:名为咳声终止如鹭鸶:名为“顿咳顿咳”,可见于百日咳。,可见于百日咳。4、咳嗽885 5、呕吐、呕吐 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物有声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物有声谓之呕吐。吐。呕吐酸腐,脘腹胀痛呕吐酸腐,脘腹胀痛:食滞胃脘,胃气上逆。食滞胃脘,胃气上逆。呕吐清稀,吐势徐缓: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呕吐清稀,吐势徐缓: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呕吐酸苦,胁肋胀痛:肝气犯胃。呕吐酸苦,胁肋胀痛:肝气犯胃。此外,还应注意反胃、食物中毒等。此外,还应注意反胃、食物中毒等。5、呕吐896 6、呃逆、呃逆 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古称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古称“哕哕.新病呃逆,呃声有力:多为寒邪犯胃或邪热客胃,新病呃逆,呃声有力:多为寒邪犯胃或邪热客胃,为实证。为实证。久病呃逆,呃声低微:属胃气衰败,预后不良。久病呃逆,呃声低微:属胃气衰败,预后不良。7 7、嗳气、嗳气 喉中有声,声长而缓,古称喉中有声,声长而缓,古称“噫噫“。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胃脘。嗳气酸腐,脘腹胀痛:为食滞胃脘。嗳气响亮,胁痛易怒:肝气犯胃。嗳气响亮,胁痛易怒:肝气犯胃。嗳气声低气微:胃气虚弱。嗳气声低气微:胃气虚弱。6、呃逆908 8、太息、太息 长吁短叹,发出后自觉舒缓。长吁短叹,发出后自觉舒缓。多因情志不顺,肝郁气滞。多因情志不顺,肝郁气滞。二、嗅气味二、嗅气味 1 1、口气、口气 口气臭秽:多为消化不良,口腔不洁。口气臭秽:多为消化不良,口腔不洁。口气酸腐:可见于伤食。口气酸腐:可见于伤食。8、太息912 2、排泄物、排泄物 排泄物臭秽:多为实,为热。排泄物臭秽:多为实,为热。排泄物清稀味淡:多为虚,为寒。排泄物清稀味淡:多为虚,为寒。3 3、病室气味、病室气味 烂苹果味:消渴病重证。烂苹果味:消渴病重证。尿臊味:肾病水肿晚期。尿臊味:肾病水肿晚期。腐臭味:脏腑败坏。腐臭味:脏腑败坏。2、排泄物92第三节第三节 问诊问诊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在四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问诊在四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素问征四失论: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景岳全书景岳全书传忠录:传忠录:“诊治之要领,诊治之要领,临证之要务临证之要务”。第三节 问诊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诊93一、一般问诊一、一般问诊 一般问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藉一般问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藉此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此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一)问主诉(一)问主诉 主诉,是指病人在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和发生、持续主诉,是指病人在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和发生、持续的时间。的时间。主诉是医生诊察疾病最主要的依据,医生应根据病人主诉是医生诊察疾病最主要的依据,医生应根据病人的主诉进行有目的的询问,藉以辨清疾病的部位,病的主诉进行有目的的询问,藉以辨清疾病的部位,病变的性质,邪正的虚实等,为确定具体的治则治法奠变的性质,邪正的虚实等,为确定具体的治则治法奠定理论基础。定理论基础。一、一般问诊94(二)问现病史(二)问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疾病发生到本次就诊时的演变过程及诊治现病史是指疾病发生到本次就诊时的演变过程及诊治情况,为医生诊察疾病,确定治则、治法,提供更详情况,为医生诊察疾病,确定治则、治法,提供更详尽的理论根据和临床资料。尽的理论根据和临床资料。(三)问既往史(三)问既往史 询问既往史可有助于对现有疾病的诊断,如接种过何询问既往史可有助于对现有疾病的诊断,如接种过何种疫苗,曾患过何种疾病等。种疫苗,曾患过何种疾病等。(二)问现病史95(四)问个人生活史或宗族式(四)问个人生活史或宗族式 问个人生活史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问个人生活史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问家族史有助于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问家族史有助于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抓住主诉进行有目的询问。(一)抓住主诉进行有目的询问。(二)态度和语言。(二)态度和语言。(三)避免主观。(三)避免主观。(四)详略有当记录临床资料。(四)详略有当记录临床资料。(四)问个人生活史或宗族式96三、问现在症状三、问现在症状 一般以一般以“十问歌十问歌”为主要参考为主要参考。(一)问寒热(一)问寒热 问寒热主要是辨别阴阳的偏胜、偏衰。问寒热主要是辨别阴阳的偏胜、偏衰。1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 症状特点:恶寒的同时伴有发热。症状特点:恶寒的同时伴有发热。理论意义:多主表证,理论意义:多主表证,“有一分寒热即有一分表证有一分寒热即有一分表证”。三、问现在症状97 恶寒重,发热轻:主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主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主表热证。发热轻而汗出恶风:主表虚证。发热轻而汗出恶风:主表虚证。注意:也有恶寒发热俱重或恶寒发热俱轻的情况。注意:也有恶寒发热俱重或恶寒发热俱轻的情况。2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1 1)恶寒)恶寒 症状特点:自觉怕冷,不为衣被所暖,以后背为主,症状特点:自觉怕冷,不为衣被所暖,以后背为主,继之或同时伴有发热。继之或同时伴有发热。理论意义: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多见于外感病初起理论意义: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阶段。恶寒重,发热轻:主表寒证。98(2 2)恶风)恶风 症状特点:自觉怕冷,遇风则重,避之可缓。症状特点:自觉怕冷,遇风则重,避之可缓。理论意义理论意义:外感风邪之表虚证。外感风邪之表虚证。(3 3)寒战)寒战 症状特点:恶寒的同时伴有全身战抖。症状特点:恶寒的同时伴有全身战抖。理论意义:邪正剧烈交争,多见于疠气为病,如瘟疫、理论意义:邪正剧烈交争,多见于疠气为病,如瘟疫、疟疾。疟疾。(2)恶风99(4 4)畏寒)畏寒 症状特点:自觉怕冷,可为衣被所暖,以四肢为主,症状特点:自觉怕冷,可为衣被所暖,以四肢为主,一般不伴发热。一般不伴发热。理论意义:多主里虚寒证。也可见于过食生冷的里实理论意义:多主里虚寒证。也可见于过食生冷的里实寒证。寒证。3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1 1)壮热)壮热 症状特点:持续高热,只恶热,不恶寒,常伴有大汗、症状特点:持续高热,只恶热,不恶寒,常伴有大汗、烦渴烦渴.理论意义:多见于里实热证。理论意义:多见于里实热证。(4)畏寒100(2 2)微热)微热 症状特点: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轻度增高。症状特点: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或轻度增高。理论意义:阴虚发热:可伴有颧红、盗汗。理论意义:阴虚发热:可伴有颧红、盗汗。气虚发热:可伴有眩晕气短、倦怠乏力。气虚发热:可伴有眩晕气短、倦怠乏力。小儿夏季热:夏季发热,秋季自愈。小儿夏季热:夏季发热,秋季自愈。(3 3)潮热)潮热 症状特点: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症状特点: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2)微热101理论意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