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培训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300614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常见的的肠道道传染疾病染疾病纲要n肠道门诊设立的意义;n传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概论;n病毒性肝炎(种类、临床表现、诊断、疫苗的使用和乙肝两对半的解读);n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和预防;n霍乱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和预防;n简介细菌性食物中毒。2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肠道门诊设立的意义肠道门诊是我国每年5-11月为便于甲类传染性疾病霍乱的监控而设立的专人接诊,专门的诊室,包括专门挂号,收费,发药的窗口,也包括厕所。凡是这期间出现腹泻的病人都必须在指定的场所挂号,看病,付钱,取药,入厕;所有的病人都必须进行详细登记,并进行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的检测。3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1 传染病概念: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能流行的疾病。传染即是感染,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感染性疾病,但不具有传染性。病原体种类繁多约400余种。2 传染病发病机理:病原体经传播途经进入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两个方面:(1)病原体的毒力,侵袭力,数量。(2)机体的免疫能力: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对机体组织直接诱导炎症,或引起变态反应使组织受伤,或病原体所产生的毒素引起机体功能紊乱而发病。4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3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方式:(1)被清出。有二种形式起作用:自身的非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2)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免疫应答,没有或有轻微临床反应,只有免疫检查才发现。(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仅引起免疫应答而且组织有病理性改变,出现临床症状。(4)病原体携带 一般分显性感染前的潜伏期携带,显性感染后的的恢复期携带,隐性感染后的健康携带。(5)潜伏期感染 病原体被机体居限化但不能被清除,其定居于体内,待机体免疫力下降后才发病。以上五种形式中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少见,但易识别。病原体携带是重要的传染源,而潜伏期感染因为没病原体排出故没有传染性。5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4 病原体归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一般以比较单一的形式排出体外,如从粪便,从飞沫,或经蚊虫叮咬,或输血而排出。但也有多途径排出体外的,(如脊髓质炎的病毒既从飞沫又可从粪便排出)。病原体排出人体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决定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5 传染病的四大特征:(1)必须具有病原体 (2)必须具有传染性 (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4)感染后具有免疫性6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6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A 传染源:包括患者(急、慢性期)隐性感染及病原体携 带者,被感染的动物。B 传播途径:l飞沫、尘埃,空气传播l水源,水源传播l食物,食物传播l接触,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日常生活接触l血液、体液、血液制品,血、体液传播l土壤传播l吸血节支动物传播C 易感人群: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没有免疫能 力而容易发病的人群。7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7 传染病的预防:A 控制传染源:(1)对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办法进行隔离,(2)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预防性服药,(3)对病源携带者采用教育、随访、调离岗位、治疗,(4)对传染的动物实行消灭、治疗8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7 传染病的预防:B 切断传播途径:(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主动的预防措施,(2)重要的措施是消毒,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包括病源地的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消毒的方法有:(1)物理消毒:包括热力灭菌、电辐射消毒;(2)化学消毒:破坏病源体蛋白质,使其死亡,达到消毒目的。C 保护易感人群(1)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到饮食合理,有营养,适时运动,生活规律(2)注射疫苗和免疫球球蛋白是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9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8、传染病的种类l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l 乙类传染病25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l 丙类传染病10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l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0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种类n发病情况n流行特征n临床表现n化验检查n治疗及愈后n预防11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种类 病毒性肝炎是嗜肝病毒引起肝细胞炎症和细胞坏死的疾病。这些病毒除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肝病毒外还有TTV病毒巨细胞等病毒。病毒性肝炎分 急性、慢性、重症型、胆汁淤积型肝炎,其中慢性肝炎只见于乙、丙、丁肝炎,重症型多见于甲肝、戊肝、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12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发病情况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每年约200万人发生病毒性肝炎,甲肝20%,发病以北部高南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乙肝 70%,以南方高北方低,东部高西部低。丙肝 5%,各地发病相当;其余5%中丁肝发病低,以西南地区为主,戊肝以华北东北地区发病为主。甲肝流行率80%,乙肝携带率9.75%,戊肝流行率7.7%。我校从1997年-2004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情况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8.65%6.63%7.56%6.53%6.19%5.10%5.59%6.49%13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染源 各形肝炎的急性期患者,乙肝,丙肝丁肝的慢性病患者,乙,丙,丁肝病毒携带者及隐性肝炎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传染途径有两种:甲肝,戊肝等以粪-口传播,乙肝 丙肝,丁肝以血体液,血液制品传播,其中血体液的传播有1/3属于母亲的垂直传播,2/3属于密切接触传播和注射等水平传播,密切接触主要指性的接触,血,体液传播的条件:客观的是指母亲分娩时,手术,输血。主观的条件是指主动使自己成为高危人群。必要条件:免疫力差。至于蚊虫叮咬有没有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可能目前没有依据说明。易感性及免疫力易感性及免疫力:对甲肝,乙肝,丙肝,戊肝人群普遍易感,但甲乙肝感染后可终身免疫。戊肝免疫期短,丙肝戊肝所产生的抗体都不是保护性抗体。丙肝的免疫情况不明。特别说明的是乙肝对新生儿、青少年易感,一般认为30岁以后的成人基本上已有抗体,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少。其他型的肝炎的免疫性不明。14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流行特征 各型肝炎多数以散在发病为主。生活接触传播,如:水,食物的传播可以导致暴发大流行。甲肝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戊肝发病于洪水,雨季过后,其他型肝炎没有季节性。各型肝炎可重叠感染,但丁肝必须在乙肝的基础上发病。乙肝和丙肝多重叠发病。15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消化道症状为主: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厌油、厌食,全身乏力;初期有发热症状,类似于感冒,胃肠炎;部分病人有明显的黄疸,黄疸的加深预示病情的恶化。重症型肝炎症状: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加深,出血倾向,腹水迅速增加。16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化验检查 a.肝功能;b.病原学检查,除乙肝外,其他各型肝炎的病原学检查比较单一,容易明确。乙肝的血清免疫标记物乙肝两对半或乙肝6项、8项为主。(见下表)17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乙肝病毒的三大抗原-抗体系统HBsAg表面抗原病毒外层包膜上的蛋白质出现于HBV感染后1-12周HBsAb表面抗体HbsAg消失后1-12周出现,可持续10年乃至终身S1抗体见于潜伏期S2抗体见于急性期HBeAgE抗原可溶型蛋白存在于HbsAg阳性的血清中.阳性是病毒复制的标志HbeAbE抗体一般仅持续1-2年,如果长期存在说和肝细胞重合。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病毒细胞的细胞核中,不释放在血中,所以免疫学检查时检测不到。HBc-lgM出现于急性期。HBc-lgG可持续数年,表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18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分析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意义大三阳小三阳19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化验检查乙肝病毒HBV-DNA的检查 乙肝比较精确的指标是 HBV-DNA,其阳性代表病毒复 制,临床中不是太常用,仅用于判断药物的疗效。病毒型肝炎的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的检测异常病原学的检查阳性者。大小三阳患者若没有肝功能异常则不诊断为乙肝患者。20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治疗及愈后 病原体的治疗,抗病毒治疗仅限于乙肝,丙肝,而且疗效不佳。整体的治疗 主要以护肝,休息,饮食合理,情绪的稳定,禁烟酒减少对肝脏损害药物的服用。以上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肝脏的功能,防止肝炎慢性化,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可能。治疗不讲求转阴,(除非自然转阴)。否则大量的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加速病情的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和愈后 甲肝、戊肝无慢性化,愈后良好,戊肝病死率1-7%,乙肝丙肝丁肝可慢性化 愈后差。乙肝有8-10%自然转阴,6-8%维持慢性,3-5%慢性纤维化。丙肝死亡率70-80%愈后差。慢性化的各型肝炎可并发各系统疾病,也可出现重症肝炎且易并发严重感染。21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病毒性肝炎n 预防n各型肝炎患者实行隔离 隔离至病情化好转,乙肝阳性携带者禁止幼托,饮食业工作。n 甲肝戊肝患者加强粪便管理,搞好个人卫生,把握口手关,n 加强对乙肝丙肝丁肝 患者的血液制品的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n 对甲肝乙肝患者所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强调的是紫外线对甲肝有效,对乙肝无效。(n 甲肝预苗无论灭活预苗(国内)还是减毒预苗(国外)效价一样注射后终生免疫。n 乙肝预苗接种对象新生儿和乙肝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及乙肝五项全阴者。n 乙肝疫苗22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乙肝疫苗n乙肝疫苗包括血缘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2种)所有的疫苗的安全性、疫源性和预防性很好。n安全性安全性 乙肝疫苗不会患上乙肝,因为疫苗生成过程中仅表达乙肝的表面抗原.人注射疫苗后,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而不产生核心抗体。n疫源性源性:80%的人注射疫苗后都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婴幼儿使用后90%可产生免疫而且是终生的。目前的观点对成人也一样。n预防性预防性:疫苗对正常的乙肝病毒有较强的预防性,它产生的抗体可以中和感染的乙肝病毒从而达到预防作用。23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乙肝疫苗n乙肝疫苗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有的也会在注射疫苗后,同样出现表面抗原阳性,或大小三阳,或患上乙肝,这是因为:n注射疫苗前已感染乙肝病毒(潜伏期感染),2 疫苗注射过程中感染病毒,一般疫苗注射一月后才产生抗体而且产生抗体的滴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才能中和新感染的乙肝病毒。n机体对疫苗免疫反应,不产生抗体或只产生低滴度的抗体,n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正常的病毒有效,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n 疫苗保存不当,使用不当,剂量不够。n乙肝疫苗的加强注射 n尽管目前认为乙肝疫苗可终生免疫,但如果是高危人群,则必须加强注射乙肝疫苗。24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痢疾n 发病机理 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多定居于结肠吸附于肠粘膜并大量发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出现腹痛,腹泻粘液便,脓血遍,里急后重。产生内毒素引起败血症,如发烧,休克,中毒性脑病。26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痢疾n临床特点1.好发于青少年。2.夏秋季多发,冬春季散在发病。3.粪-口传播,饮食不洁有关。4.典型症状 腹泻粘液脓血便,左下腹疼痛,发热,里急后重。5.儿童 老年及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者易发生中毒型脑病,中毒型休克。6.可慢性化。27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痢疾n诊断1.临床表现,2.化验检查 大便常规:镜下可见大量脓3.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可建痢疾杆菌。28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痢疾n治疗 1.抗菌药物的选择;2.慢性菌痢须大便培养后,正确选药 29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痢疾n预防采用加强个人卫生,饮食管理等综合措施,口服疫苗可持续6-12月 30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霍乱n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发病急,传播快,病情重,属于国际间疫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的甲类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中度患者以腹泻水样便为主,2%重症患者以剧烈的腹泻,大量的呕吐。出现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n发病机理n临床特点n治疗n预防31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霍乱n发病机理霍乱弧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如果胃酸减少或胃酸 霍乱弧菌可进入小肠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引起小肠分泌大量肠液,从而出现剧烈腹泻,当大量的水,电质丧失,出现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甚至死亡。32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霍乱n临床特点1.普遍易感。2.好发于夏秋节。3.有明显的接触史。4.剧烈腹泻,呕吐,呕吐物先为食物后为水样便物。5.无明显的腹痛。6.无发热。只有脱水症状小时才会出现发热。7.脱水为体重的10%,出现重度脱水貌,皮肤如洗衣工的 手。血压低,神志不清,尿少,死亡。8.电解质失衡,出现心律失常,腓肠肌痉挛,出现疼痛。9.大便培养阳性。33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霍乱n治疗1.纠正电解质,水电解质失衡的治疗食治疗霍乱的关键。补液有两种,静脉补液用于重度及中度的病人;口服补液用于轻度病人,因为小肠对葡萄糖吸收良好,而糖的吸收有助于水钠的吸收,很快改变水和电解质的失衡。2.抗菌药物以氟哌酸类为主。34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霍乱n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对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严格检疫5天,预防性服药2天,3.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病人粪便,食物及饮用水的管理,对水进行消毒,4.加强人群免疫力。注射疫苗有一定的作用其保护力为50%。口服疫苗已上市。35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n细菌性食物是指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n胃肠型食物中毒发病特点n神经型食物中毒n治疗36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n胃肠型食物中毒发病特点 1.有共食变质的海产品淹制食品,或存放时间较长而加热不够的食物。如受污染的蛋类,肉类,乳类食品,海产品,咸菜,咸肉,咸蛋,鱼蟹类,2.潜伏期伏短,一般超过72小时可排出食物中毒。3.起病急,集体性发病,病程段1-3天病愈。4.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其表现为先有上腹部不适,后出现上中腹部的阵性疼痛,继后出现呕吐,腹泻等。5.本病四季可发病,好发于5-10月,7-9月更易发病。37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n神经型食物中毒1.此型主要是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如腌肉,腊肉,猪肉,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发酵豆制品,发酵的面制品。其发病特点:2.发病急,病情重,潜伏期可因中毒量大而更短。3.较轻的消化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复视,视力模糊,吞厌困难甚至呼吸困难。38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n治疗1.胃肠型的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轻淡食物,多饮糖盐水,吐泻严重者暂禁食。2.抗菌药物的运用。3.神经型的在进食4小时内了洗胃,并抗毒素治疗。未发病的可用于多价的抗血清预防。39常见的肠道传染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