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27472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一章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1、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 物质要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种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生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物业、邻里关系等2 2 2 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可分为三级,即“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三级中包含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居住区分级控制指标见表(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3 3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 1)住宅用地 2)公共建筑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为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4 4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和质量。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住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全。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与交融。5 5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2)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6 62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1)分析图 a.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b.基地地形分析图;(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c.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2)规划设计方案图 a.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b.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7 73)工程规划设计图 a.竖向规划设计图 b.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 a.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b.主要街景立面 c.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 a.规划设计说明 b.技术经济指标8 8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9 9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1、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性资料项目 a.城市规划法规;b.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其他工程相关规范;d.城市总体规划;e.区域规划;f.控制性详细规划;g.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1010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 1)地形图:a.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 b.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 2)气象:a.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b.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日、最冷日的平均气温)c.降水;d.云雾及日照;e.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11113)工程地质 a.地质构造,土的特征及允许承载力;b.地层的稳定性;(如滑坡,断层,岩溶等)c.地震情况及烈度等级;4)水源 a.地面水 b.地下水 c.城市给水管网供水5)排水 a.排入河湖;b.排入城市排水管网;c.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12126)防洪a.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b.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7)道路交通a.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b.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c.公交车站位置,距离;8)供电a.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b.线路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13139)人文资料a.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b.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c.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14143、几种不良地质现象a.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b.崩塌: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因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c.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地震等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d.断层: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e.岩溶:岩溶(又叫喀斯特)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被水浸蚀成溶洞,产生洞顶塌陷和地面漏斗状陷穴等一系列现象的总称。f.地震: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大的自然现象。15154、现状、地形分析1)现状分析2)高程分析3)坡度分析4)坡向分析5)排水分析1616第二章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2)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3)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另外还有独立居住小区,独立居住组团。1717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18181919202021212)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222223232424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25252626272728284)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着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可有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的空间,日照、通风和 视觉环境相对较好,但要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2929303031313232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对旧城改建和用地紧缺的地区尤为适用。3333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3434353536363737三、居住区规划设计布局分析三、居住区规划设计布局分析 在居住区整体布局的构架中,道路系统起着骨架作用,公建系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绿地系统则是生态平衡因素,空间协调因素,视觉活跃因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38381、道路系统 1)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a.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 b.利于居住区规划布局 c.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 a.保证行人、行车安全 b.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3939(3)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a.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b.适应地形布置道路c.利用现有线路设施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a.贯通式 b.环通式 c.尽端式 (2)人、车流组织 a.人车混流 b.人车分流4040(3)道路分级布置 居住区的道路可分为四级(4)静态交通布置 静态交通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3)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1)关于出入口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2.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米;3.人行出入口不大于80米;4.沿街建筑物长度大于160米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41415.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6.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2)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m,并应设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机动车道 0.3I8.0;L200;非机动车道 0.3I3.0;L50;步行道 0.5I8.0;L300;步行道 0.5I2.5;L250;(4)公交车站42422 2、公建系统、公建系统1)公建系统规划要求 (1)方便使用 (2)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 (3)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 (4)利于经营管理 (5)适应社会发展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 (2)教育设施 (3)医疗卫生设施 (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 (5)市政公用设施43433 3、绿化系统、绿化系统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居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2)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为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提供自然基础条件。3)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点;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44444 4、空间环境、空间环境1)协调中创造特色。2)整体中突出中心。3)连续中沟通交往。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满足有关规范要求。适应环境,防护疏导。提高绿化率。加大科技含量。4545第三章第三章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住宅用地规划设计一、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1)住宅建筑选型要点 (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 (2)适应地区特点 (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 (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 (5)注意提高科技含量 (6)利于规划布局 (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46462)住宅的合理间距(1)日照间距 作为住宅建筑,不同的气候区应满足不同的日照标准,详见规范住宅建筑日照标准。1)标准日照间距 Tgh=H/L 标准日照间距系数见表 2)住宅侧面间距 住宅侧面间距除考虑日照因素外,通风、采光、消防、以及视线干扰,管线埋设等要求是重要影响因素。(一般以防火间距为最低限制要求)47473)住宅的朝向选择住宅朝向主要要求能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日照。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1)住宅群体空间特征(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2)住宅群体空间组合(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 a.行列式 b.周边式 c.点群式4848(2)住宅群体组合再创造 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形态要素 点(点式、塔式住宅、水塔、树等)线(条形住宅、围墙、连廊、绿篱、林荫道等)面(板式住宅、墙面、地面、树墙、水面等)视觉要素 建筑及各构筑物的体量、尺度、色彩、肌理等 关系要素 建筑及各构筑物布置的位置、方向、间距等49493)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 变化尺度(住宅长短、高低)、间距、形体等要素 变化形体、方向、间距等要素 变化体形、方向、尺度等要素 变化位置(错行、错列的住宅排列)等要素 变化尺度、体型、位置等要素 变化住宅长、高尺度及体型,变化排列方向、间距等要素5050三、宅旁绿地组织三、宅旁绿地组织 根据宅旁绿地不同领域属性可分为三部分 1)近宅空间 2)庭院空间 3)余留空间 近宅空间、庭院空间、余留空间这三部分空间中以庭院空间的内容最多也最为重要。庭院空间环境包括以下内容:(1)场地布置 动区与静区 向阳区与背阳区 显露区与隐蔽区5151(2)植物设置 围合 覆盖 凸凹 架空 肌理变化 设置(3)庭院小筑 路和地面铺装 水面 置石 设施小品 余留空间环境5252第四章第四章 公建用地规划设计公建用地规划设计一、居住区公建设施的构成与规划特征1)公建设施配套的分类(1)按功能性质分类 可分为以下八类: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其他;(2)按使用频率分类 可分为两类: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 非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5353(3)按配建层次分类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可分为三类:即: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2)公建设施规划特征 系统化 综合化 步行化 景观化 社会化 设施完善化5454二、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二、公建设施的规划布置 公建设施的集中布置形式大致可分为: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沿街成片混合布置;集约布置等多种形式。1)沿街布置沿街双侧布置沿街单侧布置步行商业街2)成片布置 这是一种在干道临接的地块内,以建筑组合体或群体联合布置公共设施的一种形式。3)混合布置 这是一种沿街和成片布置相结合的形式,可综合体现两者的特点。4)集约布置 集约化空间布置形式,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节地节能、合理组织交通和物业管理等。5555三、公建配套设施的项目与规模三、公建配套设施的项目与规模1)配建项目 以人口规模的级别,来对应配建配套的公共设施项目,详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2)配建面积 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即以“千人总指标与分类指标”控制。以下简称“千人指标”。5656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一、居住区道路构成 居住区的各类道路由路面、线型、控制点以及道路设施等因素构成。1)道路尺度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如下:机动车行道 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人行道 1.0m,1.5m,2.0m人行梯道 当用地坡度8%时,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57572)线型控制转弯半径折线长度道路尽端3)道路设施主要有绿化设施、公用、卫生、休息、停车等设施。道路绿化道路使用设备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构筑物最小距离5858二、居住区道路分级二、居住区道路分级1)居住区一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此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居住区一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平原);1520m(山地)。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采用混行方式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2)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此道路是居住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联系。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m.在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不小于10m.在非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不小于14m.59593)居住区三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此道路是居住小区的支路,是居住组团的主路,沟通组团内外联系。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810m.一般情况下路面宽度为3.55m,在用地条件有限地区可采用3.0m.在采暖区,居住区三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不小于8.0m.在非采暖区,居住区三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不小于10.0m.6060三、无障碍设计三、无障碍设计4)宅间小路 此路是进入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宅间小路的路面宽度为2.53m.无障碍交通规划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轮椅和盲人的出行要求.1)轮椅坡道室外轮椅坡道最小宽度,无护理最小宽度为1.5m 有护理最小宽度不小于2.5m坡道一般形式:一字型坡道 一字型多段式坡道 U字型坡道 L字型坡道61612)盲人盲路 (1)盲人路引 地面提示块材 盲人引导板(2)改变走向的地面提示块材布置(3)提示建筑入口,障碍物等的布置6262四、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四、停车设施规划设计1)机动车的停车组织 (1)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 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一般有三种类型即:平行式 垂直式 斜列式 (2)停车场地内部交通组织 (3)停车场地与外部道路交通组织2)停车场、停车位的设置63633)汽车库的设置(1)汽车库的一般形式 单建式 附建式 混合式(2)汽车库的竖向交通 长直线型 短直线型 倾斜楼板型 曲线型6464(3)汽车库的几项尺寸要求 汽车库室内最小净高:小型车2.20m;轻型车2.80m 疏散口 地上汽车库和停车场,当停车位大于50辆时,其疏散口数不少于2个。地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其疏散口数不少于2个。疏散口距离不小于10m。汽车疏散坡道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汽车库门前需留有足够场地供调车、停车、洗车等作业。汽车库柱网尺寸。6565(4)汽车库设施示例 单建式 附建式 混合式6666第六章第六章 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一、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1)基本功能分区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服务管理设施2)绿地基本布置形式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6767二、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二、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1)居住区公园2)居住小区小游园3)居住组团公共绿地4)其他小型公共绿地6868三、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三、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小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其指标,但不低于相应指标的50%.其他相关技术要求详见: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树木与建筑、构筑物水平间距参考表6969707071717272737374747575767677777878797980808181828283838484858586868787第七章第七章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主要指标1)用地平衡指标: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1)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 88882 2)规模指标)规模指标(1)居住户(套)数(2)居住人数(3)户均人口(4)总建筑面积 居住区用地内总建筑面积 a.住宅建筑面积 b.公建面积 其他建筑面积89893)层数密度指标住宅平均层数:即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高层住宅比例:即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值。中高层住宅比例:即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值。人口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住宅建筑套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住宅面积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建筑面积。90904)环境质量指标住宅建筑净密度:即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比率。总建筑密度:即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率:即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比值。5)经济类指标拆建比土地开发费住宅单方综合造价9191二、住宅建筑净密度二、住宅建筑净密度1)住宅建筑净密度 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也就是住宅覆盖率。它是决定居住区居住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2)住宅面积净密度(也称住宅容积率)它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m2),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值表示即住宅容积率。9292三、综合效益和综合指标三、综合效益和综合指标 综合效益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主要指标。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项效益的统一是居住区规划的目标要求,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中要求指标间保持合理平衡。93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