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树-地理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10269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知识树-地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树-地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树-地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树七年级地理下普育学校王楠知识树七年级地理下普育学校王楠课标设计思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上册所学的各种地理要素上册所学的各种地理要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培养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培养学习身边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课标设计思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综合运用上册所学的各种地理要大洲地区国家世界区域地理亚洲东南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教材逻辑结构考察极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水乳交融构成统一的知识体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水乳交融构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大洲地区国家世界区域地理亚洲东南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文字系统地图图像和图表每一个章节下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构成每节课的内容,每一节中又有三到四个有明显主题的板块呈现正文部分阅读材料学习行动学习行动在教材中占有80%的比重,是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个理想舞台。教材板块呈现方式教材板块呈现方式文字系统地图图像和图表每一个章节下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构成每所说内容地位亚洲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区域地理承上启下学习亚洲学习亚洲的地理知的地理知识识学习其他学习其他大洲和地区的方法和技能和技能所说内容地位亚洲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区域地理承上启下学习亚洲的地课标依据课标依据说明大洲的位置分析大洲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归纳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关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标依据说明大洲的位置分析大洲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归本章内容分析本章内容分析走进世界第一大洲自然概况人口和环境多样的文化和经济差异面积广大地形与河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典型的季风和高原山地气候人口保护环境任重道远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本章内容分析走进世界第一大洲自然概况人口和环境多样的文化和经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地形、地势、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3.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5.了解亚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原因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培养学生读教学策略(一)亚洲的位置(一)亚洲的位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从图中观察亚洲的半球位置、相邻的大洲大洋、所跨的经纬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合作意识和发散型思维明确位置的描述可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为以后学习国家和地区位置的确定提供示例。教学策略(一)亚洲的位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从图中观察亚洲的半球(二)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说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发现各地形区大致海拔观察亚洲主要河流及其大致流向引导归纳总结地形、地势、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合作意识及其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二)亚洲地形、地势、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说(三)亚洲气候特点(三)亚洲气候特点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图上旅游活动组A:从南向北从雅加达到雅库茨克思考着装变化,气候类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组B:从哈尔滨到阿斯塔纳看景观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组C:从孟买-海南-广州-北京-哈尔滨发现所经地区的气候类型,并简单分析原因组D:观察亚洲季风冬夏风向的变化和不同,并归纳总结组E:结合图表,说出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特点(三)亚洲气候特点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图上旅游活动组A:从南向北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全班归纳总结1 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哪一种分布最广?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 亚洲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培养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感受气候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全班归纳总结1 亚洲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哪(四)亚洲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四)亚洲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化化主要采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讲授法和讨论法通过图表-感知人口众多通过计算-意识到资源的不足图表实例-感受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展示-体会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地区间的差异观察对比-发现经济的巨大差异,并简单分析一些国家的差异原因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受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四)亚洲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文化主要采用学生课前收集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 我们邻近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日本东南亚东南亚印度印度俄罗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美国巴西巴西极地地区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澳大利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十章极地地区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世界第一大洲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多样的地域文化多样的地域文化主要类型形成原因面积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落后民族种类众多人类文明发祥地集聚地区划分特点地形和河流河流、湖泊地形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最多的大洲经济发展差异人口总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世界第一大洲地理位置人第一节自然环境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地形地形河流河流地理位置地区划分亚洲地形特点: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复杂的气候形成原因主要气候类型海陆位置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河流湖泊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面积最大洲半球位置里海经纬度位置共计北亚、中亚、东亚、东南亚、西亚、南亚6个分区相邻大洲及洲界线湖泊的世界之最特点贝加尔湖死海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共分9种地跨热、温、寒三带东、北、南三面临大洋面积广阔、深入大陆内部北美洲非洲欧洲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广大部分在东、北半球第一节自然环境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地形河流地理位置地区划分第二节人文环境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多样的地域文化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的分布及形成原因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原因衡量国家经济发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展水平的指标根据该地自然环境原因产生了地域文化特点人口总数约有4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61沙特阿拉伯经济差异较大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历史条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印度中国、新加坡等沙特阿拉伯东西伯利亚也门恒河三角洲印度尼西亚日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第二节人文环境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山河相间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俄罗斯国土辽阔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重工业发达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东西方兼容的文化自然地理特征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工业及分布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构成单一,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中的地区世界第二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大国自给有余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发达的交通经济特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主要农作物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地形城市分布华人与华侨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及对环境等影响热带气候季风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基本自给主要农作物传统与现代工业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工业分布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及分布主要城市交通发达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传统的畜牧业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三洲五海之地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丰富的石油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频繁的冲突、战争分布特点交通要道水资源繁荣的旅游业繁荣的旅游业黑种人的故乡人口、粮食与环境“坐在矿车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文化差异主要水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特点欧盟工业部门和产品工业区分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风景优美旅游胜地地理位置与地形人口与人种气候经济模式特点出路形成原因由人口引发的粮食和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特有动物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丰富服务业发展迅速人口与城市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美国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移民国家移民国家地理位置巴西发展中的工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农业大国最大资源消耗国工业主要分布区分布二战前后工业优势农业特点农业地区专业化地形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城市化问题人口宗教城市化问题资源消资源消耗大国热带雨林的危机人种语言农业解决措施亚马孙河过度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完整工业部门体系人种构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保护资源与环境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美国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移民国家地理位置巴第十章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极地的保护与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的宝地科学考察的宝地位置和范围南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南北极周围的动物保护与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第十章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冰雪覆盖的地区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科学初中地理知识树-地理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