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老子》五章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8903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老子》五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学语文《老子》五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学语文《老子》五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五章老子五章老子五章1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v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v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一、教学要求2二、学习要点二、学习要点v1.1.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主张v2.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v3.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方面的艺术特色二、学习要点3三、作者生平三、作者生平v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三、作者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4史记载老子生平v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v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v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瘾君子也。其然否。老子,瘾君子也。史记载老子生平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5四、作者作品四、作者作品 老子即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此书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四、作者作品老子即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文6蔡志忠漫画版老子蔡志忠漫画版老子7补充:蔡志忠介绍v蔡志忠,台湾彰化人,著名漫画家,15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1976年成立龙卡通公司,拍摄了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曾获1981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庄子说、老子说、大醉侠、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1999年12月8日获得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颁奖,表彰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补充:蔡志忠介绍蔡志忠,台湾彰化人,著名漫画家,15岁起便开8大学语文老子五章ppt课件9五、创作背景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10老子的主要内容:老子的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eg“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抨击仁义礼乐,“绝圣弃智”。()朴素的辩证观点。()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老子的主要内容:老子的主要内容:11六、课文讲解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得以化生的根本。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1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无以名状的微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无以名状的微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v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3【评析】本章指出了行为方式(道)、生存状况(名)、行为动机(欲)之间的关联,提出了作为事物丛林之旅的基本在途规范的“玄之又玄”之道,并把它推为“众妙之门”而作为道论的总纲、总道。【评析】本章指出了行为方式(道)、生存状况(名14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1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居善地,心善渊,16【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17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18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9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20【评析】本章确立了道的存在地位,及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描画了道、天、地、人递归相依的宇宙图像,并提出了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可以看成是对前面一些章节有关道的论述的概括总结。老子对道的描画也可以看成是对宇宙的运行形态以及宇宙整体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或者说是某种宇宙论观点的提出。这是人们谈论老子的宇宙论时的主要依据。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出一个起比兴旁证作用的范例,而不是为了某一因应决断而求证事实的根基。【评析】本章确立了道的存在地位,及其运动的基本特21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大成若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灵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辩好像很不善言辞。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运动可以消解行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行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浊。谐和稳态是天下动荡摇摆所围绕的中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23【评析】本章指出合于道的行为体会在各种“名状”之间作及“徼”而“反”的柔弱周行,在递相胜克的状态演变中,清静是动荡摇摆所围绕的稳态中心。老子借此以喻示清静是一般系统的理想状态,也是行为者自身所要归休、护持的常态。【评析】本章指出合于道的行为体会在各种“名状24天之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理想的范式),不就像那使弓趋于浑圆的作用一样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的地方把它压低,低的地方把它抬高,有余的地方把它减损,不足的地方把它补足。天之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2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理想的范式(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减损有余的,弥补不足的;而人的行为惯律则减损不足的,奉养有余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使自己不断地有余以奉养天下?只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v天之道,损有余而补26【评析】本章指出理想的行为范式或系统运营机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可以使系统趋于均衡匀称,而人群社会的行为惯律则不能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认为只要体于天道施行玄德的道者把那些足以使自己拔高,使自己进一步突出的行为成就奉献给社会,就可以既使自己免于孤峰耸峙的危险,又弥平社会的高下不平。显然,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肯定了玄德的现实意义。“有余以奉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老子对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向往,也表现了老子的人生态度,是堪可作为现实人生之典范的。【评析】本章指出理想的行为范式或系统运营机理27老子的写作特点:()精警凝炼,言简意深,富于哲理。()比喻新颖,善于描绘形容,富于形象性。()句多排偶,文多用韵,酷似散文诗。老子的写作特点:282.相关评论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2.相关评论29七、研习与思考1老子的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节有共同之处?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七、研习与思考30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范增绘画作品:老子出关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范增绘画作品:老子出关31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32九、延伸阅读v1.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张岱年v2.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冯友兰v3.先秦学术概论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吕思勉v4.老子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竹简本、帛书本、今本九、延伸阅读1.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