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69534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敦煌舞蹈艺术的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多元化市西中学高三(市西中学高三(1 1)徐文涛)徐文涛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市西中学高三(1)徐文涛1v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的自然生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2v音乐与舞蹈是对孪生姊妹,她们总是形影不离,音乐与舞蹈是对孪生姊妹,她们总是形影不离,同台演出。敦煌舞蹈姿态万千,华夷杂陈,千年同台演出。敦煌舞蹈姿态万千,华夷杂陈,千年壁画中的精采表演就象放电影、录相中的镜头一壁画中的精采表演就象放电影、录相中的镜头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舞蹈从服饰打扮、舞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舞蹈从服饰打扮、舞姿和所配合的音乐乐器等方面可判断来自四面八姿和所配合的音乐乐器等方面可判断来自四面八方,如六腰舞(又称绿幺、六幺等)来自中原,方,如六腰舞(又称绿幺、六幺等)来自中原,胡旋舞、胡腾舞来自中亚,半裸光脚的天竺舞来胡旋舞、胡腾舞来自中亚,半裸光脚的天竺舞来自印度等国。在中国历史上,舞蹈和音乐都是中自印度等国。在中国历史上,舞蹈和音乐都是中原与西域以及印度、阿富汗等中亚、南亚各国文原与西域以及印度、阿富汗等中亚、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汉民族与西域突厥、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汉民族与西域突厥、回鹘、龟兹、吐蕃、楼兰等地各民族由于社会动回鹘、龟兹、吐蕃、楼兰等地各民族由于社会动荡或其它原因而引起民族迁徙,各民族大融合等荡或其它原因而引起民族迁徙,各民族大融合等情况也都大大促进了各种舞蹈的互相影响与合流。情况也都大大促进了各种舞蹈的互相影响与合流。音乐与舞蹈是对孪生姊妹,她们总是形影不离,同台演出。敦煌舞蹈3v随着丝路的畅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原与西域音乐的交流随着丝路的畅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原与西域音乐的交流日趋广泛。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西域乐曲日趋广泛。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西域乐曲摩柯兜勒和琵琶、箜篌等乐器。公元前摩柯兜勒和琵琶、箜篌等乐器。公元前6565年汉宣帝时,年汉宣帝时,西域龟兹王绛宾与夫人来到长安,宣帝以西域龟兹王绛宾与夫人来到长安,宣帝以“鼓吹数十人相赠鼓吹数十人相赠”,带走了内地乐舞和乐器。北周武帝时,龟兹、疏勒等地,带走了内地乐舞和乐器。北周武帝时,龟兹、疏勒等地组织了一批乐工、舞人来到长安,他们带来了五弦、琵琶、组织了一批乐工、舞人来到长安,他们带来了五弦、琵琶、箜篌、羯鼓等乐器,还带来了有很高技艺的乐师苏祗婆,他箜篌、羯鼓等乐器,还带来了有很高技艺的乐师苏祗婆,他传播了龟兹乐律传播了龟兹乐律“五旦七声五旦七声”的理论,后来根据这个理论体的理论,后来根据这个理论体系,演变出隋唐音乐二十八调。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艺系,演变出隋唐音乐二十八调。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艺术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和文化交流。术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和文化交流。敦煌音乐敦煌音乐随着丝路的畅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原与西域音乐的交流日趋广泛4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5仙乐飘飘、飞天起舞,敦仙乐飘飘、飞天起舞,敦煌壁画乐器涉及煌壁画乐器涉及“吹、拉、吹、拉、弹、打弹、打”4”4大类。大类。仙乐飘飘、飞天起舞,敦煌壁画乐器涉及“吹、拉、弹、打”4大类6敦煌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课件7敦煌舞姿敦煌舞姿v敦煌舞千姿百态,动势强,幅度大,具有强烈的西域和印敦煌舞千姿百态,动势强,幅度大,具有强烈的西域和印度舞风。但这些舞蹈主要有度舞风。但这些舞蹈主要有“健舞健舞”与与“软舞软舞”两类。两类。v健舞是舞蹈动作刚健、爽朗的一派舞风,例如剑器舞、胡健舞是舞蹈动作刚健、爽朗的一派舞风,例如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等都是健舞;软舞是舞蹈动作柔软、节奏舒旋舞、胡腾舞等都是健舞;软舞是舞蹈动作柔软、节奏舒缓的舞风,例如绿腰、凉州都是软舞。缓的舞风,例如绿腰、凉州都是软舞。v无论健舞还是软舞,敦煌舞有一种典型的舞姿:无论健舞还是软舞,敦煌舞有一种典型的舞姿:“S”“S”形舞形舞姿。姿。S S形舞姿是指舞伎的身体弯成形舞姿是指舞伎的身体弯成S S形,是一种曲线舞姿。形,是一种曲线舞姿。这种曲线舞姿具有典型的西域风格或印度风格,动作优美,这种曲线舞姿具有典型的西域风格或印度风格,动作优美,幅度大,难度高。例如莫高窟第幅度大,难度高。例如莫高窟第201201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伎,左臂向右前方伸展,右臂向左下方伸展,头中的舞伎,左臂向右前方伸展,右臂向左下方伸展,头和上身都向右倾斜,下身微蹲,这就形成了上身、胯、小和上身都向右倾斜,下身微蹲,这就形成了上身、胯、小腿的腿的S S形弯曲。又如第形弯曲。又如第112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伎,左手向右高举琵琶于脑后,右手反弹琵琶,躯干左倾,伎,左手向右高举琵琶于脑后,右手反弹琵琶,躯干左倾,腰胯折曲,右脚向前翘出,也形成了一个腰胯折曲,右脚向前翘出,也形成了一个S S形舞姿。这种具形舞姿。这种具有鲜明曲线美的舞姿也体现在世俗舞蹈中,如宋国夫人有鲜明曲线美的舞姿也体现在世俗舞蹈中,如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舞伎,虽然穿着汉服,长袖长裙,仍然可以出行图中的舞伎,虽然穿着汉服,长袖长裙,仍然可以明显看出弯成明显看出弯成S S形的体形。这说明敦煌壁画中天国舞蹈与世形的体形。这说明敦煌壁画中天国舞蹈与世俗舞蹈的舞姿是一致的,中外舞蹈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不俗舞蹈的舞姿是一致的,中外舞蹈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不同的主要是服饰打扮。同的主要是服饰打扮。敦煌舞姿敦煌舞千姿百态,动势强,幅度大,具有强烈的西域和印度8v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展现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展现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特征概括为:v 1.1.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的古典美;v 2.2.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v 3.3.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v 4.4.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v 5.5.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的形象,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是其鲜明特色之一。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9v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v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不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淬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广泛淬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多彩的伎乐形象的。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10敦煌舞蹈、敦煌音乐,再搭配华美的服饰,敦煌舞蹈、敦煌音乐,再搭配华美的服饰,形成了独具神韵的敦煌舞风格。形成了独具神韵的敦煌舞风格。敦煌舞蹈、敦煌音乐,再搭配华美的服饰,形成了独具神韵的敦煌舞11龟兹乐舞龟兹乐舞 龟兹乐舞 12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盘上舞盘上舞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敦煌琵琶舞敦煌琵琶舞反弹琵琶水月观音盘上舞千手观音敦煌琵琶舞13轻盈曼妙、潇洒自如是敦煌舞蹈的魅力所在。轻盈曼妙、潇洒自如是敦煌舞蹈的魅力所在。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 轻盈曼妙、潇洒自如是敦煌舞蹈的魅力所在。此舞只应天上有,人14 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它在中国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一格的重要地位。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