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

上传人:9** 文档编号:240927103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Chromosome Aberration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Chromosome Aberration1 1基本概念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了异常的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染色体畸变可能是自发的,也可通过化学物质化。染色体畸变可能是自发的,也可通过化学物质或放射线处理而诱发;或放射线处理而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类;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类;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相同的结构改变称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相同的结构改变称结构纯合体结构纯合体,若仅其中一条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叫若仅其中一条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叫结构杂合体结构杂合体;染色体数的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染色体数的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整倍体整倍体,另一类,另一类是是非整倍体非整倍体;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整套的染色体,;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整套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基本概念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染色2 26.1 断裂愈合学说(breakage-reunion hypothesis)染色体染色体断裂愈合学说断裂愈合学说(breakage-reunion(breakage-reunion hypothesis)hypothesis)是由是由Stadler(1931,1932),Sax(1938,Stadler(1931,1932),Sax(1938,1941),Muller(1932,1938,1954),Wolff(1961)1941),Muller(1932,1938,1954),Wolff(1961)及及Evans(1962)Evans(1962)相继建立。该学说认为:断裂是自发相继建立。该学说认为:断裂是自发产生或者由诱变剂诱发,一般在原来的位置按原产生或者由诱变剂诱发,一般在原来的位置按原来的方向通过修复而重聚,此现象就称为重建来的方向通过修复而重聚,此现象就称为重建(restitution)(restitution)。若经重建改变原来的结构则称为。若经重建改变原来的结构则称为非重建性愈合;若染色体断裂后的片段非重建性愈合;若染色体断裂后的片段(不含着丝不含着丝点点)丢失,留下游离的断裂端,则称为不愈合。丢失,留下游离的断裂端,则称为不愈合。6.1 断裂愈合学说(breakage-reunion hy3 3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4 4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分为四种类型。缺失(deletion):失去了部分染色体片段;重复(duplication):增加部分染色体片段;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作180的颠倒再重接在染色体上;易位(translocation):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部分片段的交换。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是正常的而另一条发生了结构变异,含有这类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结构杂合体(structural heterozygote)。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分为四种类型。缺失(deletion):5 5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产生了相同的结构变异,则称为结构纯合体(structural homozygote)。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导致4种遗传效应:染色体重排(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核型的改变;形成新的连锁群;减少或增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产生了相同的结构变异,则称为结构纯合体(st6 66.2.1 缺失(deletion)6.2.1.1 缺失的类型 1)1)、顶端缺失顶端缺失(terminal deletion)(terminal deletion)顶端发生缺失。由于丢失了端粒,故一般很不稳定,顶端发生缺失。由于丢失了端粒,故一般很不稳定,常和其他染色体断裂片段愈合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或易位;常和其他染色体断裂片段愈合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或易位;也可能自身首尾相连,形成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也可能自身首尾相连,形成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都可形成在有丝分裂中都可形成断裂融合桥断裂融合桥(breakage fusion(breakage fusion bridge)bridge),由于分裂时桥的断裂点不稳定,可造成新的重复,由于分裂时桥的断裂点不稳定,可造成新的重复和缺失。和缺失。2)2)、中间缺失中间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interstitial deletion)染色体中部缺失了一个片段。这种缺失较为稳定,故染色体中部缺失了一个片段。这种缺失较为稳定,故较常见。较常见。6.2.1 缺失(deletion)6.2.1.1 7 7ABCFDEGHNormalAFDEGHBCFDEGHInterstitialTerminalABCFDEGHNormalAFDEGHBCFDEGHInt8 8123123123环状染色体自我连接断裂-融合桥4561254双着丝点染色体12 645 3平衡易位123123132末端缺失中间缺失123123123环状染色体自我连接断裂-融合桥456129 935 445312124 312351245缺失5重复5断裂融合桥(breakage fusion bridge)35445312124312351245缺失5重复5断裂融合10106.2.1.2 缺失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1)、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缺失杂合体出、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缺失杂合体出现特征性的环状结构现特征性的环状结构缺失环缺失环(deletion loop)(deletion loop)。2)2)、致死或出现异常。如人类的、致死或出现异常。如人类的猫叫综合症猫叫综合症(cat cry(cat cry syndrome)syndrome)是由于第是由于第5 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所致。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所致。12312377465deletion loopNormal chromotidsDeletion chromotids6.2.1.2 缺失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2312377411113)、假显性(pesudo-dominance)如果缺失的部分包括某些显性基因,那么同源染色体上与这一缺失相对位置上的隐性基因就得以表现,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如果蝇的缺刻翅遗传。+Nw红眼缺刻翅X+XN白眼正常翅XwY+w红眼正常+红眼正常wN白眼缺刻N死亡3)、假显性(pesudo-dominance)+Nw红眼缺1212+b+c+Recessive b phenotypeRecessive c phenotypeWild type+b+c+13136.2.1.3 缺失与进化进化的趋势是基因组C值的增加,而缺失减小C值,因此它在进化中没有直接的作用。6.2.1.4 缺失的应用作为一种研究手段用来探测某些调控元件和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如E.coli的复制起始区的分析等。利用假显性原理可以进行基因的利用假显性原理可以进行基因的缺失定位缺失定位(deletion mapping)。6.2.1.3 缺失与进化14146.2.2 重复(duplication)6.2.2.1 重复的类型1)1)、顺接重复顺接重复(tandem duplication)(tandem duplication)重复片段与原有片段毗邻且方向相同。重复片段与原有片段毗邻且方向相同。2)2)、反接重复反接重复(reverse duplication)(reverse duplication)重复片段与原有片段毗邻但方向相反。重复片段与原有片段毗邻但方向相反。3)3)、异位重复异位重复(displaced duplication)(displaced duplication)重复片段位于染色体其它位置或其它染色体上。重复片段位于染色体其它位置或其它染色体上。6.2.2 重复(duplication)6.2.2.1 1515ABCFDEGHBCFADEGHBCCBFADEGHBCABCFDEGHBCNormalTandemReverseDisplacedABCFDEGHBCFADEGHBCCBFADEGHBCAB1616ABCFDEGHBCAABCFDEGHBCAAFDEGHBCFADEGHBCOverlap of homologuesSimultaneous breakReunion of homologuesABCFDEGHBCAABCFDEGHBCAAFDEGHBC17176.2.2.2 重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1)、染色体重复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在粗线期的、染色体重复与正常染色体联会时,在粗线期的染色体上会出现环状突起。染色体上会出现环状突起。6.2.2.2 重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8182)、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和邻近基因的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和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表型的现象称位置关系,从而改变了表型的现象称位置效应位置效应。可能是随位置的改变也改变了和可能是随位置的改变也改变了和55端调控元件的端调控元件的关系和距离,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关系和距离,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按表型效应的稳定性可把位置效应分为两类,一按表型效应的稳定性可把位置效应分为两类,一类叫类叫稳定位置效应稳定位置效应(stable position effect)(stable position effect),又称,又称S S型位置效应型位置效应,如果蝇的棒眼遗传。另一种位置,如果蝇的棒眼遗传。另一种位置效应是不稳定的,称为效应是不稳定的,称为花斑位置效应花斑位置效应(variegated position effect)(variegated position effect),也称为,也称为V V型位置效型位置效应应,常由易位而引起。,常由易位而引起。2)、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1919果蝇棒眼的遗传果蝇的棒眼基因(Bar,B)位于X染色体上,对野生型的复眼呈不完全显性,表型效应是减少复眼中的小眼数,使圆而大的复眼呈棒状。棒眼是由于X染色体上一个小片段(16A1A6区段)的顺接重复所造成。棒眼作为一个纯系很不稳定,大约16002000个子代个体中,会出现一个野生型的正常复眼和一个眼睛更窄小的棒眼,名为“双棒眼”。正常复眼由约800个小眼组成,棒眼约有70个小眼,而双棒眼只有45个小眼。果蝇棒眼的遗传果蝇的棒眼基因(Bar,B)位于X染色体上,对2020Sturtevant Sturtevant 通过实验通过实验,认为棒眼转变的现象,是由认为棒眼转变的现象,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不等交换不等交换(unequal(unequal crossover)crossover)。Bar+BarffuCrossover pointDoublebar+fWild-type+fuSturtevant 通过实验,认为棒眼转变的现象,是由于同2121Wild-typeHeterozygous Bar Homozygous BarHeterozygousDoublebarB+/B+B/B+B/BBB/B+800 facets350 facets70 facets45 facetsWild-typeHeterozygous BarHomoz222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2323V型位置效应:局限于杂合状态的基因,其中常染色质区的显性基因由于倒位、易位而与异染色质区相连接,从而导致在部分组织中这些野生型基因受到抑制,最终表现为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镶嵌花斑。V型位置效应:局限于杂合状态的基因,其中常染色质2424 3)、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如在细胞或个体中既有重复又有缺失,总的基因组平衡的话,除染色体重排引起的效应外,个体表型是正常的。但若总量因重复而增加,那么某些基因及其产物的剂量也随之增加,如这些基因或产物十分重要的话必然会引起表型异常。3)、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25256.2.2.3 重复与进化重复增加基因组含量和新基因,是进化的一种重要途径。6.2.2.4 重复的应用通过重复可以研究位置效应。在细胞学研究中可以通过重复来给某一染色体进行标记。在育种中可用来固定杂种优势。对A/a来说因A,a会分离,但如通过不等交换获得了顺式,就不会分离而可固定杂种优势。6.2.2.3 重复与进化26266.2.3 倒位(inversion)6.2.2.1 倒位的类型1)1)、臂内倒位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paracentric inversion)倒位片段不含着丝粒。倒位片段不含着丝粒。2)2)、臂间倒位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pericentric inversion)倒位片段含着丝粒。倒位片段含着丝粒。6.2.3 倒位(inversion)6.2.2.1 倒2727ABCFDEGABCFDEGABCFDEGParacentricABCFDEGABCFDEGACBFEDGPericentricABCFDEGABCFDEGABCFDEGParacentr28286.2.3.2 倒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1)、产生倒位环(inversion loop)。ABCFDEGABCFDEGParacentricADFGADFGBCBCEEPericentric6.2.3.2 倒位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ABCFDEGAB2929Single inversionMultiple inversionSingle inversionMultiple inver30302)、抑制倒位区内的重组,形成假连锁。不论是臂间倒位还是臂内倒位,由于倒位环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单交换,而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因而好象被抑制了,或相当程度地减少杂合子中的重组。这种现象称为交换抑制因子(crossover repressor,C)。据Schultz和Redfield(1951)在果蝇中的研究发现,一对染色体的杂合倒位,能增加同一染色体组中的非倒位片段的交换发生。这种现象称为Schultz-Redfield效应。3)、倒位杂合体育性降低,表现部分不育。2)、抑制倒位区内的重组,形成假连锁。3131ParacentricParacentric3232ParacentricParacentric3333PericentricPericentric34346.2.3.3 倒位的应用1)、ClB技术是摩尔根学生Muller在20世纪20年代利用果蝇建立的一套检测基因隐性突变和致死突变的技术。C表示交换(crossover),Muller选择了X染色体上存在倒位的果蝇,目的是抑制交换。l 指致死基因(lethal),即在倒位的X染色体上带有一个隐性致死基因。B指棒眼(Bar)基因,为显性突变。6.2.3.3 倒位的应用3535Herman J.Muller(1890-1967)Herman J.Muller(1890-1967)3636C l B+C l B死 亡+野 生 型C l B棒 眼?+非 棒 眼?C l B死 亡?+非 棒 眼?可显现隐性突变和致死突变C l B+棒 眼可供下次检测用C l B+C l 3737选择雄果蝇作为待测对象是因为:一只雄果蝇可和多只雌蝇交配,这样筛选突变的样本增加了。雄果蝇是完全连锁的,不会发生交换。用ClB雌果蝇有以下的优点:用C可抑制交换,使得结果明确,不受重组的干扰。B作为一种标记易区分两类雌蝇,可将ClB品系分离出来。使一半无待测X染色体的雄蝇致死。选择雄果蝇作为待测对象是因为:38382)、平衡致死品系(balanced lethal system)这是利用倒位的交换抑制效应,为了同时保存两个致死基因而设计建立的果蝇品系。保存一个隐性基因必须使之处于纯合状态,因只有纯合体才能真实遗传。但致死基因不能以纯合保存,因纯合体是致死的,只能以杂合体状态保存。Muller提出可用另一个致死基因来“平衡”。其先决条件是,两个致死基因紧密连锁,极不易发生交换,或是利用倒位抑制交换,使两个非等位的隐性致死基因永远处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成员上。2)、平衡致死品系(balanced lethal syst3939展 翅D +粘胶眼+Gl+展 翅D +展翅粘胶眼D +Gl野生型+粘胶眼+Gl平衡致死系的形成展 翅D +粘胶眼+4040死 亡D +D +展翅粘胶眼D +Gl永久杂种并非真实不分离,但可真实遗传展翅粘胶眼D +Gl展翅粘胶眼D +Gl+Gl+Gl死 亡展翅粘胶眼D +Gl死 亡D +D +展翅粘胶眼D 41416.2.4 易位(translocation)6.2.4.1 易位的类型1)1)、相互易位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eciprocal translocation)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置换了一段染色体片段。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置换了一段染色体片段。2)2)、简单易位简单易位(interstitial translocation)(interstitial translocation)一条染色体片断插入到非同源染色体区段之中。一条染色体片断插入到非同源染色体区段之中。3)3)、罗伯逊式易位罗伯逊式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也称着也称着丝粒融合丝粒融合或或整臂融合整臂融合。由两个非同源的端着。由两个非同源的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相互重接成一条长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相互重接成一条长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相互连接成交互的产物,常在细胞分裂中丢失。体;短臂相互连接成交互的产物,常在细胞分裂中丢失。6.2.4 易位(translocation)6.2.4.4242ABCFDEMNQOPAFDEMNQOPBCInterstitial translocationABCFDEMNQOPABCQOPMNFDEReciprocal translocationABCFDEMNQOPAFDEMNQOPBCIntersti4343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44446.2.4.2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相互易位杂合体在Metaphase I 由于同源部分的紧密配对而出现特征性的十字形图像。随着分裂的进行,十字形图像逐渐开放形成一个环形或双环状的“8”字形。到Anaphase I,染色体表现出不同的分离方式:1)相邻分离1(adjacent segregation-1)2)相邻分离2(adjacent segregation-2)3)交互分离(alternate segregation)6.2.4.2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4545减数分裂中期 I 的相互易位杂合体ABCFDEMNQOPFEDABCOQPMN1234减数分裂中期 I 的相互易位杂合体ABCFDEMNQOPFE4646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后期 I 的三种分离方式Alternate Adjacent-1Adjacent-21 34 213241342相互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后期 I 的三种分离方式Altern4747143212341324Alternate 产生的配子是正常的和平衡易位的,可存活Adjacent-1,2 产生的配子都有缺失和重复,是不可育的143212341324Alternate Adjacent48486.2.4.3 易位的遗传学效应1)、假连锁现象(pesudolinkage)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相互不能自由组合的现象称为假连锁。由于只有交互分离的产物可育,邻近分离的产物不可育,这样自由组合的类型就不会出现在后代中。2)、花斑型位置效应(variegated position effect)指由于位于常染色质区的基因经易位而移到异染色质区或其附近,引起这一基因的异染色质化,使其作用受到抑制,表现出不稳定的表型效应。如果蝇的红眼基因W+易位。6.2.4.3 易位的遗传学效应4949bwbwee褐眼黑檀体+表型:野生型2332bwbwee+bwe2/23/3/32易位杂合体bwbwee褐眼黑檀体+bw+e野生型+bwee致死:2缺失,3重复+ebwbw致死:3缺失,2重复果蝇假连锁现象bwbwee褐眼黑檀体+表型:野生型2332bwbwe5050当果蝇X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W+易位到异染色质区时会出现红白相间的复眼当果蝇X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W+易位到异染色质区时会出现红白相51513)、基因重排导致癌基因(oncogene)的活化产生肿瘤4)、异位可导致人类家族性染色体异常3)、基因重排导致癌基因(oncogene)的活化产生肿瘤52526.2.4.4 易位、倒位与进化易位和倒位与进化较为密切,它们是引起爆发式新种起源的重要途径。6.2.4.4 易位的应用用于动、植物育种。利用易位控制虫害:方法是以适当剂量的放射线照射雄虫,导致易位,使其后代约50%不能孵化,出现半不育。6.2.4.4 易位、倒位与进化53536.3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一套基本的染色体数目称为一倍体数(x)。带有多个一倍体染色体数的生物称为整倍体(euploid)。整倍体可分为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数(n)是指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数。大部分动、植物的单倍体数一倍体数是相同的。n和x可以交替使用。但在某些植物如小麦其n和x的意义是不同的。少数二倍体生物增加或减少了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而不发生整套染色体的增减,称为非整倍体(aneuploid)。6.3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一套基本的染色体数目称为一倍体数(54546.3.1 整倍体(euploid)6.3.1.1 二倍体和单倍体大多数真核生物是二倍体(diploid)。单倍体(haploi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由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也称为一倍体(monoploid)。雄性蜜蜂、黄蜂、蚁都是一倍体。单倍体一般可由无融合生殖产生,也可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矮小,生活力很弱,而且完全不育。单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可获得纯合的二倍体。6.3.1 整倍体(euploid)6.3.1.1 二倍5555第三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一)染色体组及整倍性染色体组的概念:(以小麦属为例)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2n=14 二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 园锥小麦、提莫菲维小麦 2n=28 普通小麦、密穗小麦:2n=42 以“7”作为基数变化 第三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5656染色体组(X):在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所包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彼此不同的一组染色体。是多倍体物种染色体的组成成员,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染色体组(X):在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所包含的5757 2n=14 2 X 7=2X 二倍体 2n=21 3 X 7=3X 三倍体 2n=28 4 X 7=4X 四倍体 2n=35 5 X 7=5X 五倍体 2n=42 6 X 7=6X 六倍体 5858不同种属的染色体组:麦属:X=7葱属:X=8 稻属:X=12烟草属:X=12 棉属:X=13 不同种属的染色体组:麦属:X=75959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多倍体 统称为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来。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而来。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多倍体 统称为多倍体。同源多6060整倍体(euploid):一套基本的染色体数目称为染色 体组(x)(x)。带有染色体组数的生物称为整倍体(euploid)(euploid)。整倍体可分为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非整倍体(aneuploid)(aneuploid):少数二倍体生物增加或减少了一条或几条完整的染色体,而不发生整套染色体的增减,称为非整倍体(aneuploid)(aneuploid)。整倍体(euploid):一套基本的染色体数目称为染色 体6161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一.整倍体(enpeoid)一倍体(monoploid number(x)单倍体(haploid)二倍体(diploid)三倍体(triploid)四倍体(tetraploie)多倍体(ployploid)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s)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s)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一.整倍体(enpeoid)6262烟草2倍体,4倍体和8倍体叶片表皮细胞的比较烟草2倍体,4倍体和8倍体叶片表皮细胞的比较63632倍体和4倍体葡萄的比较2倍体和4倍体葡萄的比较6464二 非整倍体非整倍体 二倍体又可称为 双体双体(disomy)(2n)缺体缺体(nullisomy)2n-2,又称为零体零体 单体单体(monosomy)2n-1,)三体(三体(trisomytrisomy),),2n+1)(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双三体(double trisomy),2n+1+1二 非整倍体6565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6666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6767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6868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6969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070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171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27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373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474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课件7575 二倍体和单倍体:大多数真核生物是二倍体(diploid)。单倍体(haploi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由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也称为一倍体(monoploid)。雄性蜜蜂、黄蜂、蚁都是一倍体。单倍体一般可由无融合生殖产生,也可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矮小,生活力很弱,而且完全不育。单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可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7676 多倍体(polyploid)具有3套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多倍体。染色体加倍可自然发生,也可利用秋水仙素等方法人工诱发。秋水仙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使已复制并分开了的子染色体不能分向两极,而仍留在一个细胞内,染色体就由此加倍。显花植物中有许多物种是多倍体,在大约15200种的显花植物中多倍体物种约占50%。单子叶植物中多倍体物种占90%以上的有天南星科、鸢尾科、龙舌兰科、兰科等。多倍体(polyploid)具有3套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77771)、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具有3套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通常是由同一物种的染色体加倍而成。同源四倍体(AAAA):与其原来的二倍体相比,茎粗叶大,花器、果实、种子等也大些,叶色也较深。但也出现叶子皱缩、分蘖减少、生长缓慢、成熟延迟及育性降低等不良反应。同源三倍体(AAA):其主要特点是高度不育,基本上不结种子。但许多三倍体植物都具有很强的生活力,营养器官十分繁茂。1)、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具有3套以上相78782)、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的特点同源三倍体同源三倍体在减数分裂前期或形成一个三价体,或形成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无论何种配对方式,最后都是一条染色体走向一极,另两条走向一极。具有两条染色体的配子(2n)的概率是(1/2)n,具有一条染色体的配子(n)的概率也是(1/2)n。三倍体所产生的绝大多数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在n和2n之间,这些配子的染色体都是不平衡的。2)、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的特点同源三倍体7979TrivalentBivalent Univalent+同源三倍体联会的可能方式TrivalentBivalent Univalent+同8080无籽西瓜的育成:二倍体西瓜2n=2x=22 秋水仙素加倍四倍体西瓜2n=4x=44四倍体西瓜2n=4x=44x二倍体西瓜2n=2x=22 配子:n=2x=22配子:n=X=11三倍体西瓜2n=3x=33无籽西瓜的育成:二倍体西瓜秋水仙素加倍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x8181同源四倍体同源四倍体联会时可形成一个四价体,或一个三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或两个二价体等。如果同源四倍体的各个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 I 都以四价体或二价体的构型出现,则后期 I的分离将基本上是均等的,形成的配子多数是可育的。但多数物种的同源四倍体都是部分不育或高度不育,主要原因是三价体和单价体的频率较高,染色体分配不均衡,造成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不平衡。同源四倍体8282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是的可能配对方式Quadrivalent Two bivalents Trivalent Univalent+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是的可能配对方式Quadrivalent8383同源四倍体:对于基因(A,a)来讲,二倍体有3种基因型,四倍体有5种基因型。即:AAAA(四式)、AAAa(三式)、AAaa(复式)、Aaaa(单式)、aaaa(零式)。3种杂合体分离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取决于其是按染色体随机分离(基因座位和着丝粒紧密连锁,不发生交换)还是按染色单体随机分离(基因座位和着丝粒距离较远,要考虑交换)。同源四倍体:84841234AAaa12AA34aa13Aa24Aa14Aa23Aa配对由于纺缍丝的随机拉动形成配子1+3 Aa2+4 Aa1+4 Aa2+3 Aa1+2 AA3+4 aa1+4 Aa2+3 Aa1+2 AA3+4 aa1+3 Aa2+4 Aa同源四倍体AAaa复式的基因分离1234AAaa12AA34aa13Aa24Aa14Aa238585基因型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配子种类和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表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型及比例AAAAAaAaAaAaA A4 4A A3 3a a A A2 2a a2 2AaAa3 3a a4 4A Aa aAAAaAAAa1 11 11 12 21 1全部全部AAaaAAaa1 14 41 11 18 818188 81 135351 1AaaaAaaa1 11 11 12 21 13 31 1同源四倍体某座位的等位基因按染色体随机分离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A86863)、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物种杂交,它们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称异源多倍体,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是可育的。普通小麦、棉花、烟草、油菜和甘蔗等都是异源多倍体,它们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的途径,一般也是先杂交,再将杂种染色体加倍。但为了保证杂交的成功,其原始亲本之间大都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3)、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两个或两个以上8787一粒小麦T.monococum2n=14AA斯氏山羊草(或拟斯卑尔脱山羊草)T.searsii(或T.Aegilops speltoides)2n=14BBAB不育杂种染色体加倍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2n=28AABB方穗山羊草T.tauschii2n=14DDABD不育杂种染色体加倍普通小麦T.aestivum2n=42AABBDD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可能的起源途径一粒小麦斯氏山羊草(或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B不育杂种染色体8888花椰菜(2n=18)B.oleracea阿比西尼亚芥菜(2n=34)B.carinata黑芥菜(2n=16)B.nigra芜菁(2n=38)B.napus中国甘蓝(2n=20)B.campestris卷叶甘蓝(2n=36)B.juncean=9n=9n=8n=8n=10n=10芸苔属植物中由三个亲本种相互杂交,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不同的四倍体新种花椰菜(2n=18)阿比西尼亚芥菜(2n=34)黑芥菜(2n8989人工创造的异源多倍体是由G.Karpechenko于1928年合成的萝卜甘蓝.将萝卜(Raphanus sativa,2n=18)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杂交,杂种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一个新种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e),其与预期目的相反长出了萝卜的叶子和甘蓝的根。虽没经济价值,但提供了产生种间和属间杂种的可能性及在短期内人工创造新物种的方法。异源八倍体的小黑麦(Triticale)是我国鲍文奎用普通小麦和黑麦(Secale cereale)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而后培育而成的。人工创造的异源多倍体是由G.Karpechenko于19289090八倍体小黑麦的育成:普通小麦 AABBDDX黑麦RRABDR不育染色体加倍 AABBDDRR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黑麦的育成:普通小麦X黑麦ABDR不育 AABBD9191二、非整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染色体的生物称之。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者。非整倍体 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者。二、非整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染9292超倍体超倍体三体:2n+1四体:2n+2双三体:2n+1+1双四体:2n+2+2 可在自然群体中出现单体:2n-1双单体:2n-1-1缺体:2n-2 在二倍体的自然群体中很难出现;只有异源多倍体才有出现的可能性超超三体:2n+1 可在自然群体中出现单体:2n-1 9393Chromosomal arrangement of a woman with trisomy 21Chromosomal arrangement of a w9494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rome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9595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rome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9696Child with trisomy 18Child with trisomy 1897976.3.2 体细胞非整倍体在体细胞或培养细胞中也会产生非整倍体。例如嵌合体(genetic mosaic)就是在发育早期产生了非整倍体。两性嵌合体人既具有男性内生殖腺睾丸,又具有女性的卵巢。这是人类第一例 体细胞非整倍体。如一种两性嵌合体XO/XYY,可能是在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同趋于一极,使另一极缺少了Y染色体。这样一个子细胞后代为XYY,另一个为XO。果蝇中也存在两性畸形的例子。6.3.2 体细胞非整倍体在体细胞或培养细胞中也会产生非整9898果蝇的雌雄嵌合体。此合子是w+m+/wm,当第一次卵裂时一个细胞丢失了带有w+m+基因的X染色体,发育成两性嵌合体。身体的一半为雄性(左),白眼,其基因型为O/wm;另一半为雌性(红眼),其基因型为w+m+。果蝇的雌雄嵌合体。此合子是w+m+/wm,当第一次卵裂时一个99996.3.1.2 多倍体(polyploid)具有2套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多倍体。染色体加倍可自然发生,也可利用秋水仙素等方法人工诱发。秋水仙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使已复制并分开了的子染色体不能分向两极,而仍留在一个细胞内,染色体就由此加倍。显花植物中有许多物种是多倍体,在大约15200种的显花植物中多倍体物种约占50%。单子叶植物中多倍体物种占90%以上的有天南星科、鸢尾科、龙舌兰科、兰科等。6.3.1.2 多倍体(polyploid)具有2套以上染1001001)、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具有2套以上相同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通常是由同一物种的染色体加倍而成。同源四倍体与其原来的二倍体相比,茎粗叶大,花器、果实、种子等也大些,叶色也较深。但也出现叶子皱缩、分蘖减少、生长缓慢、成熟延迟及育性降低等不良反应。同源三倍体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不育,基本上不结种子。但许多三倍体植物都具有很强的生活力,营养器官十分繁茂。1)、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具有2套以上相1011012)、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的特点同源三倍体同源三倍体在减数分裂前期或形成一个三价体,或形成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无论何种配对方式,最后都是一条染色体走向一极,另两条走向一极。具有两条染色体的配子(2n)的概率是(1/2)n,具有一条染色体的配子(n)的概率也是(1/2)n。三倍体所产生的绝大多数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在n和2n之间,这些配子的染色体都是不平衡的。2)、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的特点同源三倍体102102TrivalentBivalent Univalent+同源三倍体联会的可能方式TrivalentBivalent Univalent+同103103同源四倍体同源四倍体联会时可形成一个四价体,或一个三价体和一个单价体,或两个二价体等。如果同源四倍体的各个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 I 都以四价体或二价体的构型出现,则后期 I的分离将基本上是均等的,形成的配子多数是可育的。但多数物种的同源四倍体都是部分不育或高度不育,主要原因是三价体和单价体的频率较高,染色体分配不均衡,造成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不平衡。同源四倍体104104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是的可能配对方式Quadrivalent Two bivalents Trivalent Univalent+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是的可能配对方式Quadrivalent105105同源四倍体对于基因(A,a)来讲,二倍体有3种基因型,四倍体有5种基因型。即:AAAA(四显体quadruplex)、AAAa(三显体triplex)、Aaaa(二显体duplex)、Aaaa(单显体simplex)、aaaa(无显体nulliplex)。3种杂合体分离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取决于其是按染色体随机分离(基因座位和着丝粒紧密连锁,不发生交换)还是按染色单体随机分离(基因座位和着丝粒距离较远,要考虑交换)。同源四倍体1061061234AAaa12AA34aa13Aa24Aa14Aa23Aa配对由于纺缍丝的随机拉动形成配子1+3 Aa2+4 Aa1+4 Aa2+3 Aa1+2 AA3+4 aa1+4 Aa2+3 Aa1+2 AA3+4 aa1+3 Aa2+4 Aa同源四倍体AAaa二显体的基因分离1234AAaa12AA34aa13Aa24Aa14Aa23107107基因型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配子种类和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表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型及比例AAAAAaAaAaAaA A4 4A A3 3a a A A2 2a a2 2AaAa3 3a a4 4A Aa aAAAaAAAa1 11 11 12 21 1全部全部AAaaAAaa1 14 41 11 18 818188 81 135351 1AaaaAaaa1 11 11 12 21 13 31 1同源四倍体某座位的等位基因按染色体随机分离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A1081083)、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物种杂交,它们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称异源多倍体,也称作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多倍体是可育的。普通小麦、棉花、烟草、油菜和甘蔗等都是异源多倍体,它们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的途径,一般也是先杂交,再将杂种染色体加倍。但为了保证杂交的成功,其原始亲本之间大都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3)、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两个或两个以上109109一粒小麦T.monococum2n=14AA斯氏山羊草(或拟斯卑尔脱山羊草)T.searsii(或T.Aegilops speltoides)2n=14BBAB不育杂种染色体加倍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2n=28AABB滔氏麦草T.tauschii2n=14DDABD不育杂种染色体加倍普通小麦T.aestivum2n=42AABBDD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可能的起源途径一粒小麦斯氏山羊草(或拟斯卑尔脱山羊草)AB不育杂种染色体110110花椰菜(2n=18)B.oleracea阿比西尼亚芥菜(2n=34)B.carinata黑芥菜(2n=16)B.nigra芜菁(2n=38)B.napus中国甘蓝(2n=20)B.campestris卷叶甘蓝(2n=36)B.juncean=9n=9n=8n=8n=10n=10芸苔属植物中由三个亲本种相互杂交,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不同的四倍体新种花椰菜(2n=18)阿比西尼亚芥菜(2n=34)黑芥菜(2n111111人工创造的异源多倍体是由G.Karpechenko于1928年合成的萝卜甘蓝.将萝卜(Raphanus sativa,2n=18)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杂交,杂种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一个新种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e),其与预期目的相反长出了萝卜的叶子和甘蓝的根。虽没经济价值,但提供了产生种间和属间杂种的可能性及在短期内人工创造新物种的方法。异源八倍体的小黑麦(Triticale)是我国鲍文奎用普通小麦和黑麦(Secale cereale)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而后培育而成的。人工创造的异源多倍体是由G.Karpechenko于19281121126.3.2 非整倍体(aneuploid)正常个体是完整二倍体(2n),又可称为双体(disomy)。缺体(nullisomy),2n-2,个体丢失了一对同源染色体。一般是致死的,但在异源多倍体植物中常可成活,但长得较弱小。单体(monosomy),2n-1,个体丢失某一条染色体。由于以下原因单体会出现异常表型或特征:染色体的平衡受到破坏;某些基因产物的剂量减半,有的会影响性状的发育;随着一条染色体的丢失,其携带的显性基因随之丢失,其隐性等位基因得以表达。6.3.2 非整倍体(aneuploid)正常个体是完整二113113三体(trisomy),2n+1,个体多了某一条染色体。由于染色体平衡的破坏和基因组剂量的增加,三体也显示出异常表型特征。人类中常见有三种三体:21-三体,即Down氏综合症;18-三体,即Edward综合症;13-三体,即Patau综合症。双三体(doule trisomy),2n+1+1,即个体多了两条不同的染色体。多体(polysomy),2n+n,某一号染色体增加一条以上称为多体。三体(trisomy),2n+1,个体多了某一条染色体。由于114114Chromosomal arrangement of a woman with trisomy 21Chromosomal arrangement of a w115115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rome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116116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romeAn individual with Downs synd117117Child with trisomy 18Child with trisomy 181181186.3.2 体细胞非整倍体在体细胞或培养细胞中也会产生非整倍体。例如嵌合体(genetic mosaic)就是在发育早期产生了非整倍体。两性嵌合体人既具有男性内生殖腺睾丸,又具有女性的卵巢。这是人类第一例 体细胞非整倍体。如一种两性嵌合体XO/XYY,可能是在XY合子发育早期,有丝分裂中两条Y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同趋于一极,使另一极缺少了Y染色体。这样一个子细胞后代为XYY,另一个为XO。果蝇中也存在两性畸形的例子。6.3.2 体细胞非整倍体在体细胞或培养细胞中也会产生非整119119果蝇的雌雄嵌合体。此合子是w+m+/wm,当第一次卵裂时一个细胞丢失了带有w+m+基因的X染色体,发育成两性嵌合体。身体的一半为雄性(左),白眼,其基因型为O/wm;另一半为雌性(红眼),其基因型为w+m+。果蝇的雌雄嵌合体。此合子是w+m+/wm,当第一次卵裂时一个120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