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926173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9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高中必背古诗文天天读高中必背古诗文天天读高中必背古诗文天天读阿房宫赋阿房宫赋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2.2.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3.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将重蹈覆辙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语句是“,”。4.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非天下也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用之如泥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覆压三百余里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隔离天日阿房宫赋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铺垫的句子是:,;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7.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8.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歌台暖响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春光融融明星荧荧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开妆镜也六王毕六王毕 四海一四海一 蜀山兀蜀山兀 阿房出阿房出秦爱纷奢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人亦念其家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考点解读考点解读 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的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但在2009年和 2010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中体现并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读 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课前预习课前预习1、明确考试说明常见的15个文言虚词有哪些?2、了解这15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预习核按钮小册子P93P103)3、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预习核按钮P78页)4、复习重点:了解并掌握解答文言虚词类题目的基本方法。(预习核按钮P80页二)而、何、乃、其、且、若、所、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焉、以、因、于、与、则、之课前预习1、明确考试说明常见的15个文言虚词有哪些?而、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并掌握虚词学习并掌握虚词“而、何、乃、而、何、乃、其、且、若、所、为其、且、若、所、为 ”第一课时学习并掌握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一、一、“而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解释句中“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并且连词,表原因连词,表原因连,表转折,但是,却连,表转折,但是,却连,表假设连,表假设,如果如果连,表修饰,不译连,表修饰,不译代词,你,你的代词,你,你的而已,复音虚词,限制语气,罢了一、“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连词,规律总结1 1、作、作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通通“尔尔”,你、你的你、你的。2 2、也可作、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转折,相承,假设等。3 3、助词助词,副词词尾副词词尾规律总结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诸君而(而(3)有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婉贞,而(而(4)翁豪杰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者,然青取之于蓝而(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青于蓝。婉贞博学而(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而(7)思也。众应之。既思也。众应之。既而(而(8),婉贞率诸,婉贞率诸少年结束少年结束而(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小女子而已(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其行,乃巾帼英杰而而(11)。连词,连词,表并列表并列连词,连词,表假设表假设代,通代,通“尔尔”。你,你的你,你的 即即“何况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示更进一层 连,表连,表转折转折连,表递进连,表递进连词,表连词,表修饰修饰 复音词,不复音词,不久,一会儿久,一会儿 连词,表连词,表承接承接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罢了”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连词,表并列连词,二、二、“何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什么前置,哪里,什么疑问代词,作定语,什么疑问代词,作谓语,什么原因,为什么疑问副词,句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疑问副词,句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疑问副词,形容词前,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何如,虚音副词,怎么样,什么呀何如,虚音副词,怎么样,什么呀二、“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疑问代规律总结1、用作疑问代词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2、用作疑问副词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3、其他用法、其他用法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规律总结1、用作疑问代词 课堂训练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徐公何(何(1 1)能及君也?能及君也?”本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何(2 2)也也?其所据?其所据何(何(3 3)为?原其理,乃爱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何(4 4)其其大也!然何(大也!然何(5 5)人能忘情耶?)人能忘情耶?何以何以(6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何如(如(7 7)?副词,用在动词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表疑问,怎么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带语气助词“哉哉”“也也”;相当于相当于“为什么为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代词,做宾代词,做宾语,什么语,什么 在形容词前,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深,相当于相当于“多么多么”代词,做定语,相代词,做定语,相当于当于“什么什么”即即“如何如何”,表示疑问或,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办”即即“以何以何”,介宾短语,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当于“拿什么拿什么”、“凭什凭什么么”课堂训练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三、三、“乃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副词,顺承紧接,就、这才副词,顺承紧接,就、这才 ,副词,逆转、相背副词,逆转、相背 ,却、竟、反而、才,却、竟、反而、才 副词,范围、限制,才、仅副词,范围、限制,才、仅 副词,确认、判断副词,确认、判断 ,是、就是,是、就是 代词,你的代词,你的三、“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副词,顺承紧接,就、规律总结1、用作副词、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2、用作代词、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不能作宾语。规律总结1、用作副词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示儿,乃乃(1 1)读之。至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无忘告乃(乃(2 2)翁翁”一句,大为感佩,一句,大为感佩,乃乃(3 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乃(4 4)曰:曰:“此徒沽名耳。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其辞穷,乃(乃(5 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作乃尔(乃尔(6 6),无乃(无乃(7 7)自高耳。自高耳。副词,表承副词,表承接,于是接,于是 代词,代词,“你你”、“你的你的”副词,表判断,副词,表判断,相当于相当于“为为”、“是是”、“就是就是”副词,表转折,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相当于“竟然竟然”、“却却”副词,表条件,相副词,表条件,相当于当于“才才”复音虚词,相复音虚词,相当于当于“样子样子 复音虚词,表猜测,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相当于“恐怕恐怕吧吧”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副词,表承接,于是 代四、四、“其其”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2008年江西卷翻译题)7、吾其还也。殽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代词,他,他们代词,他,他们代,我,自己代,我,自己代词,那代词,那代词,其中的代词,其中的副词,表猜测,大概副词,表猜测,大概副词,表反副词,表反诘,难道诘,难道副词,表婉商,还是副词,表婉商,还是副词,表期望,可是副词,表期望,可是连词,表选择,是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还是四、“其”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代词,他,他们代,我规律总结1、代词代词,代第三人称,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他(它),他(它)的2、代词代词,代第一人称,代第一人称,我,我的我,我的3、作、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一般指,一般指远指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那个,那些;也可也可近指,这,这个,这些近指,这,这个,这些;还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其中其中的的”。4、作、作连词连词,表选择,是表选择,是还是还是5、语气副词语气副词 表猜测,大概表猜测,大概 表反诘,难道表反诘,难道 表婉商,还是表婉商,还是 表期望,可是表期望,可是规律总结1、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课堂训练 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狐谓狼曰:“羊肉羊肉其(其(1 1)鲜乎!君鲜乎!君其其(2 2)有意,叼有意,叼其(其(3 3)一而啖之,得饱一而啖之,得饱其其(4 4)口福。口福。”狼曰:狼曰:“其(其(5 5)如猛犬何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羊数詈言,其(其(6 6)言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其(7 7)无闻邪,)无闻邪,其(其(8 8)畏主人邪)畏主人邪?及?及其(其(9 9)嬉逐,愿为嬉逐,愿为一雪一雪其(其(1010)耻。君耻。君其(其(1111)许之!许之!”犬犬笑曰:笑曰:“欲加之罪,欲加之罪,其(其(1212)无辞乎?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其(1313)修远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副词,表肯定,副词,表肯定,一定一定 连词,表假连词,表假设,如果设,如果 指示代词,其指示代词,其中的中的 代词,自代词,自己的己的 副词,加强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问语气,又 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还是 代词,代词,它们它们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那种那种 副词,加强祈使语气,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一定”、“还是还是”副词,表反问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难道、怎么 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作用,不译 课堂训练 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副词,表肯定,一定 连五、五、“且且”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2、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5、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连,表并列,又连,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况且连词,表递进,而且,况且连,表让步,尚且连,表让步,尚且连,表转折,然而,可连,表转折,然而,可副词,将要,将副词,将要,将副词,暂且,姑且副词,暂且,姑且五、“且”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连,表并列,又连词,规律总结1、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让步关系,“尚且,还”。并列关系,“又又,一面,一面。”转折关系,“然而,可然而,可”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2、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规律总结1、连词课堂训练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存者且(且(1 1)偷生,死者长已矣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且(2 2)委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且(3 3)亡,必矣。亡,必矣。且夫(且夫(4 4)志士志士且如(且如(5 5)河水清河水清且且(6 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有“死死且(且(7 7)不避,卮酒安足辞不避,卮酒安足辞”之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副词,暂副词,暂且、姑且且、姑且 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并且 副词,将要副词,将要 复音词,用在句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且,再说 复音词,就像复音词,就像 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并列,又 连词,表让步关系,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尚且、还 课堂训练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副词,暂且、姑且 连词六、“若若”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代词,“你,你们,你们的你,你们,你们的”代词,这,代词,这,这样这样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动词,好像动词,好像动词,比得上,及,如动词,比得上,及,如六、“若”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代词,“你,你们,你规律总结1.用作用作代词代词。(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你们你们;作定语时;作定语时则译为则译为你的你的。(二)表(二)表近指近指,相当于,相当于这这这样这样如此如此。2、用作、用作连词连词。(一)表(一)表假设假设,相当于,相当于如果如果假设假设等。等。(二)表(二)表选择选择,相当于,相当于或或或者或者。3、动动词词 如同、像如同、像;比得上及比得上及规律总结1.用作代词。课堂训练 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若(1 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头望故乡。”奇哉!奇哉!若(若(2 2)人之思,人之思,若(若(3 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若(4 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若(5 5)龙之一龙之一爪也。爪也。若夫(若夫(6 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远,登高作赋,若(若(7 7)柳子厚则不然,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连词,表假连词,表假设,如果设,如果 指示代词,此,指示代词,此,这个这个 动词,好像动词,好像 代词,你代词,你 连词,相当连词,相当于于“或或”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在在说说”、“至于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当于“至至”、“至于至于”课堂训练 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连词,表假设,如果 指七、“所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父去里所,复还7、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助词,在动词前助词,在动词前,所,所的人的人(事物事物)助词,助词,“为为所所”结构,表被动结构,表被动 名词,处所,地方名词,处所,地方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复音虚词,所以,表凭借,复音虚词,所以,表凭借,“用来用来的、的、的根据、的根据、的方法的方法”左右左右座,所座,所七、“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助词,在动词前,所规律总结1.所所+动词动词表表的人(事、物、地方)的人(事、物、地方)2.所以所以表原因表原因 表凭借表凭借 3.为为+所,表被动所,表被动 4、作名词,表处所、作名词,表处所5、表约数、表约数规律总结1.所+动词表的人(事、物、地方)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吾所以(所以(1 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下所(所(2 2)钦。以其钦。以其所(所(3 3)居位,能如此,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所以(以(4 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所(5 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人皆所(所(6 6)以教人向上者也。以教人向上者也。助词,复音虚词助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表原因,表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助词,助词,“为为所所”,表被动,表被动 助词,助词,“所所+动词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助词,助词,“所所+动词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助词,复音虚词助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可译为用,可译为用来来,的方法的方法 助词,复音虚词助词,复音虚词“所以所以”,可译为用,可译为用来来,的方法的方法 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助词,复音虚词,“所以八、“为为”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5、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9、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1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13、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辩日1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介词,表对象,向,对介词,表对象,向,对 介词,替,给介词,替,给介词,当,等到介词,当,等到介词,表目的,为了介词,表目的,为了介词,因为,由于介词,因为,由于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被动,被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助词,疑问句末,表反问句末,表反问动动词,根据具体词,根据具体情况翻译:情况翻译:修建、修建、变成、作、表判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断、认为、创作等等 八、“为”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介词,表对象,向,对规律总结1、作、作介介词词表被动,读w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对,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2、作、作语气词语气词: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3、作作动动词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以为,认为。判断词,是。规律总结1、作介词课堂训练 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天行有常,不为(为(1 1)尧存,不尧存,不为(为(2 2)桀亡。桀亡。”此此为(为(3 3)至理,当至理,当为(为(4 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为(5 5)巫所惑。巫者,以诡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为(6 6)业,其业,其所所为(为(7 7)皆皆为(为(8 8)利也。利也。故为(故为(9 9)其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为(10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何辞为(为(1111)?介词,表原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相当于“因为因为”介词,表原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相当于“因为因为”非虚词用法,非虚词用法,动词,是动词,是 介词,对介词,对 动词,作为,做动词,作为,做介词,介词,“为为所所”,表被动,相,表被动,相当于当于“被被”介词,表原因,相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当于“为了为了”动词,作为,做动词,作为,做介词,表示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间,相当于“当当”、“等到等到”介词,表示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代,相当于“给给”、“替替”句末语气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相当于“呢呢”课堂训练 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介词,表原因,相当于“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板块二 文言虚词”1、4、6、7、9题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并掌握虚词学习并掌握虚词“焉、以、焉、以、因、于、与、则、之因、于、与、则、之”第二课时学习并掌握虚词“焉、以、因、于、与、则、之”九、焉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杀鸡焉用牛刀(成语)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5、或师焉,或不焉。师说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什么怎么,什么代词,他代词,他/它(们)它(们)语气助词,表陈述,了,啊,呢语气助词,表陈述,了,啊,呢语气助词,表反诘,呢语气助词,表反诘,呢结构助词,表停顿,不译结构助词,表停顿,不译形容词副词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兼词,于之(此)兼词,于之(此)九、焉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他/规律总结1、代词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之”。疑问代词,哪里,怎么。2、助词助词语气助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啊、呢”;也可表反诘,呢结构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3、兼词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规律总结1、代词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焉(1),狭狭,狭狭焉(焉(2),未料有伏,未料有伏焉(焉(3),将士虽全力,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焉(4),死之,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焉(5),骄而轻敌若此,骄而轻敌若此,焉(焉(6)能不败?万军于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之何加焉(焉(7)?但以其傲,斥?但以其傲,斥焉(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则必无颜世上矣。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约同于“然然”,相当于,相当于“的样子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约同于“然然”,相当于,相当于“的样子的样子”兼词,相当兼词,相当于于“于彼于彼”,在那里,在那里 句中语气助词,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表示停顿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不译不译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怎么,哪里 句末语气句末语气助词,相助词,相当于当于“呢呢”代词,相当于代词,相当于“之之”,他们,他们 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十、以以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8、作师说以贻之。师说9、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10、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13、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湖北卷)14、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006年全国卷)15、奚足以语文事?(2006年湖南卷)介词,表方法,用、拿、介词,表方法,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凭)什么身份等什么身份等 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介词,表时间、处所,在,从介词,表时间、处所,在,从动词,率领动词,率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并且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 连,表因果,因为连,表因果,因为连,表修饰,地连,表修饰,地以是、无以、有以、以是、无以、有以、足以足以,因此、无,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法、有机会、够得上上 十、以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介词,表方法,用、拿、凭规律总结A 动词动词,率领;认为;用率领;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 介词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工具、方法及及对对象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原因,可译为,可译为“因因”、“由于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时间和处所,用法同,用法同“于于”,可译为,可译为“在在”、“从从”。C 连词连词,与与“而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D副词,通副词,通“已已”,已经,已经。例: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例: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A 动词,率领;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秉烛夜游,良有以(以(1 1)也。也。”若若以以(2 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以(3 3)吾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以(4 4)书卷书卷为伴,弃险为伴,弃险以(以(5 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拥火以(以(6 6)入深穴入深穴”之勇,醉之勇,醉“木欣欣木欣欣以(以(7 7)向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泉涓涓而始流”之美之美 畅游书海畅游书海以(以(8 8)极夫极夫天地之乐,如此,天地之乐,如此,以(以(9 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岂以(以(10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以(1111)吾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以(1212)康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以(1313)权贵交。权贵交。以以(14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以(1515)”之叹。之叹。名词,名词,原因原因 动词,动词,认为认为 介词,介词,表工具、表工具、方法,方法,凭借凭借 介词,介词,把把 连词,表连词,表并列并列 连词,表修连词,表修饰饰 连词,连词,表修饰表修饰 连词,连词,表目的表目的 介词,介词,把把介词介词,表,表原因,因为原因,因为连词,连词,表原因表原因 介词,介词,在在介词,对介词,对象象,和,和助词,与助词,与“上上”组合,表界组合,表界限或范围限或范围 动词,可译动词,可译为为“用用”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名词,原因 动词,认为十一、因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3、因利乘便。过秦论4、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5、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7、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介词,表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因、依据、方式式,因为、,因为、由于、趁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经过、通过、依靠依靠 连词,表顺承或连词,表顺承或结果结果,于是、便,于是、便 名词,原因、机会名词,原因、机会 动词,依靠、就着、动词,依靠、就着、顺着、继承顺着、继承 十一、因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规律总结1.用作用作介词介词。介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方式,可分别译为,可分别译为“因为因为”“由于由于”,“趁着趁着”“凭借凭借”,“经过经过”“通过通过”。2.用作用作连词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表示顺接上文,译为,译为“于是于是“便便”;或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或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分句,表示原因表示原因,可译为,可译为“因为因为”。3、名词,原因、机会名词,原因、机会4、动词,承袭动词,承袭 规律总结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课堂训练 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介词,根据,介词,根据,依靠,凭借依靠,凭借 动词,动词,沿袭沿袭 名词,名词,原因原因 介词,介词,趁着趁着 连,于是,连,于是,就就 介词,介词,凭借凭借 介词,经介词,经由,通过由,通过 介词,介词,因为因为 连词连词,因为因为课堂训练 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介词,根据,依靠,凭借十二、于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6、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介词,表时间、处所、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因,在、在,在、在方面、方面、在在中、向、到、自、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给、由于 介词,表比较介词,表比较,比、胜过,比、胜过介词,被介词,被于是,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于是,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此于此十二、于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介词,表时间、处所、范规律总结主要用作主要用作介词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视情况可译为在在在在方面方面在在中中向向到到自自从从跟跟同同对对对于对于给给由于由于等。等。2.放在放在形容词之后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比,有时可,有时可译为译为胜过胜过。3.放在放在动词之后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被,有时有时动词前还有动词前还有见见受受等字和它相应等字和它相应。4、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于是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于是不完全相不完全相同。同。(一)(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与现在的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二)(二)于此。于此。规律总结主要用作介词。课堂训练 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陶然于(7)是,不亦乐乎?助词,动词助词,动词词头,不译词头,不译 介词,表对介词,表对象,对于象,对于 介词,表时介词,表时间,到间,到 介词,介词,表比较,表比较,比比 介词,介词,被被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于是于是”,相当于,相当于“对此对此”介词,表处介词,表处所,在所,在 课堂训练 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十三、与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3、蜩与学鸠笑之曰。逍遥游4、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6、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引出对象,替、为,替、为 介词,同、跟介词,同、跟连词,和、同连词,和、同助词,通助词,通“欤欤”,表疑问语气,呢、吗,表疑问语气,呢、吗 动词,送给、动词,送给、结交、赞许结交、赞许 十三、与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介词,引出对象,替、为规律总结(1)用作用作介词介词和,跟,同。给,替。比,和比较。(2)用作用作连词连词,和,跟,同。(3)用作用作动词动词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参加,参与。赞许,同意。(4)用作用作通假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规律总结(1)用作介词课堂训练 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动词,动词,赞许赞许 与与“孰孰”组成文言固结构组成文言固结构“与与孰孰”,相当于,相当于“跟跟比较,哪一个比较,哪一个”连词,表并连词,表并列,和,跟,列,和,跟,同同 动词,结交,动词,结交,亲附亲附 通通“欤欤”,句末语,句末语气助词,气助词,表疑问,表疑问,呢呢 介词,表介词,表对象,相对象,相当于当于“为为”介词,和,介词,和,跟,同跟,同 课堂训练 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动词,赞许 与“孰”组十四、十四、则则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7、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就、便、原来是 连词,表假设连词,表假设,就,就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连词,表选择,就、或连词,表选择,就、或 副词,表强调或确认,是、就是副词,表强调或确认,是、就是 副词,表限制,只、仅副词,表限制,只、仅副词,表推测,或许、也许副词,表推测,或许、也许十四、则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连词,表承接,就、便规律总结 A 名名词,词,准则准则B 动动词,词,效法效法C 副副词,词,表判断,限制,推测表判断,限制,推测D 连连词,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F 助助词词,无意义无意义或或表疑问,表疑问,“呢呢”规律总结 A 名词,准则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副词,表示肯定,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可译为“就是就是”,“是是”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那么那么连词,表示承接,译为连词,表示承接,译为“那么那么”“那就那就”“就就”连词,表假设,译连词,表假设,译为为“就就”。同。同5 连词,连词,转折,转折,可译为可译为“却却”连词,表承连词,表承接,就接,就 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十五、之1、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4、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5、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6、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8、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取独结构助词,取独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音节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音节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音节助词,调整音节音节助词,调整音节代词,他代词,他/它它(们们)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这这,那那动词动词,往往,到到去去十五、之1、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规律总结 1.用作用作代词代词,又分几种情况:,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译为他他(他们)、(他们)、它它(它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作宾语或兼语,不,不作主语。作主语。(二)(二)指示代词,表近指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可译为这这,通常作复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性定语。2.用作用作助词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也分几种情况:(一)(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二)(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的作用,可不译。(四)(四)音节助词。音节助词。3 用作用作动词动词(实词)(实词)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动词,动词,到、到、往往 助词,调节助词,调节音节,用在音节,用在时间词后时间词后 代词,他代词,他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表近指表近指,这,这代词,可译代词,可译为为“这件事这件事”助词,宾语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前置标志 助词,助词,取独取独结构助结构助词,词,的的 人称代人称代词,我词,我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动词,到、往 助词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板块二 文言虚词”2、3、5、8题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