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0905663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5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内 容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卫生内 容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标准.感染与医院感染感染微生物对宿主异常侵染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互相转化感染的表现显性感染(临床感染):临床感染性疾病,医院感染较多见。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 持续性感染:以病毒引起者多见 慢性感染:慢发感染、潜伏感染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 宿主能排出病原体,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与医院感染感染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医院感染的分类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病原体在其体内通过传代,毒力及侵袭力增强医务人员和陪护家属中的慢性或暂时病原携带者可直接或通过污染环境间接引起外源性感染诊疗器材和制剂污染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医院感染的分类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住院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的正常菌群菌或外来的已知定植菌发生机制较复杂,涉及病人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内源性感染预防和控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源性感染预防难度大,控制内源性感染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医院感染流行环节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直接/间接)易感人群:1.免疫损害宿主和患有慢性基础疾病 2.老年人及婴幼儿、营养不良者 3.长时间住院,特别是住ICU 4.接受侵袭诊断治疗者医院感染流行环节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条件致病菌是重要病原体1.最常见内源性感染,是高耐菌趋势的主要细菌2.非发酵菌显著增加3.特殊病原体多见,如分支杆菌、病毒4.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给病原体构成和耐药发生改变5.ICU建立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医院感染病原体出现新变化多重耐药菌发生率高真菌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条件致病菌是重要病原体感染转归病原体清除 通过机体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 1.潜伏期 2.恢复期 3.“健康”携带者:在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医务人员为重要人群感染转归病原体清除医院感染率的分布医院感染率最高是东地中海区域医院(占11.8%)和东南亚区域医院(占10.0%)欧洲占7.7%,西太平洋区域占9.0%中国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院的医院感染率10%医院感染率的分布医院感染率最高是东地中海区域医院(占11.8医院感染率降低产生的效益 1.提高医疗质量 2.减少医疗纠纷 3.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医院感染率降低产生的效益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定义对一类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说明:虽然只定义对一类抗菌药物耐药,如MRSA、VRE,但是,这些细菌通常对大多数使用过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临床使用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菌定义对一类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常见的MDROs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C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对广谱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的细菌,常见的MDROs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最新MDROs预防系列措施手卫生接触隔离减少设备共用环境清洁医院感染的组合预防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呼吸机相关肺炎 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动监测培养洗必泰洗浴抗菌药物管理最新MDROs预防系列措施手卫生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与控制与控制与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 医务人员医院获得性感染时刻面临职业危险与职业感染医务人员在感染发生链中的特殊地位 1.易感者兼具感染源 2.疾病传播途径:病人 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及关注职业感染与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的定义 在医院工作期间因执业而获得的 显示症状的感染 在工作一定时间内出现感染症状 无症状病原携带状态医务人员医院获得性感染时刻面临职业危险与职业感染职业感染与职业防护人员的范畴 1.医院或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疾病者 2.接触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 临床各专业医务人员 实验室技术人员 药剂师 饮食制作、分发人员 污物处理人员、保洁员 物质供应人员 防疫人员 国外尚包括神职人员、牧师、自愿者 其他人员职业感染与职业防护人员的范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相关感染的传播危险 与医务人员相关感染的传播危险(1)病原体或感染名称 传播途径 病人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 病人人免疫缺陷病毒 低 低水痘/传播性带状疱疹 高 高带状疱疹病毒(局部)中等 中等结膜性/病毒性 高 高甲型肝炎病毒 低 低乙型肝炎病毒 低 罕见丙型肝炎病毒 低?单纯疱疹病毒 低 罕见流感病毒 中等 中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相关感染的传播危险 病原体或感 与医务人员相关感染的传播危险(2)病原体或感染名称 传播途径 病人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 病人麻疹病毒 高 高脑膜炎球菌感染 罕见 罕见腮腺炎病毒 中等 中等细小病毒 中等?百日咳 中等 中等呼吸合胞病毒 中等 中等丙型肝炎病毒 低?轮状病毒 中等 中等风疹病毒 中等 中等 与医务人员相关感染的传播危险(3)病原体或感染名称 传播途径 病人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 病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低 低疥疮 低 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罕见A群链球菌?罕见梅毒螺旋杆菌 低?结核菌 低 高 低 高 巨细胞病毒 低 低 医院内传播与医务人员的感染针刺伤与锐器伤 .临床发生率极高,美国每年医务人员针刺伤或皮肤受伤约60-80万人 .护士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约占1/3,每年均0.98次 .我国调查1075人中,有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高达80.6%不安全注射 .注射器、针头或二者未经过消毒灭菌而在不同患者间重复使用 .发展中国家较为严重,东欧15%、亚洲50%、中国50%.原因 认识偏差、意识淡漠 使用未经消毒或不合格消毒的注射、输液或穿刺器具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 未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连续注射时共用针头或换针头不换针管 操作技术不规范 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未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防护意识淡漠,防护知识欠缺 培训、制度、监测不健全 医院内传播与医务人员的感染针刺伤与锐器伤不安全输血血液透析外科手术口腔科检验科医务人员手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其他相关因素不安全输血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与监督.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监督作用.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免疫接种.明确对医务人员具有潜在感染性危害的接触源、相关工作引起感染的危险性,提出预防措施.监测医务人员间,医务人员与病人间的感染暴发情况.监测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卫生情况.了解医务人员相关感染性疾病诊疗费用.督查、预防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对医疗工作流程和医院布局、新建、改扩建提出建设性意见.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与监督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岗前健康评估.了解医务人员既往史,包括免疫接种史、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发现已存在的疾病或需工作限制的疾病与某些传染病.一般预防性措施 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应采取措施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预防措施.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 乙肝疫苗:乙肝感染高危人员、易受锐器伤害者、口腔科、外科、血透室、检验科、传染科等 破伤风疫苗 流感疫苗.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与诊断,早期隔离与治疗 进行呼吸道诊疗和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做好个人防护 给病人治疗前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不同部位治疗和护理操作 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 室内空气交换 空气消毒.经血传播疾病的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 强调双向防护,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接种医务人员保护性措施.床边隔离.手套 当皮肤可能与血液、体液、组织液、粘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和其他粘膜时 .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后.正确处理锐器 不要将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它.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医务人员保护性措施 .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的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应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待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暴露后处理.任何已知的暴露均应报道和记载.如工作人员手部接触到病人的血液或体液,甚至操作时不慎皮肤被刺伤,应立即处理,用流水冲洗伤口10分钟,并消毒.血样品的废污水溅入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实时并追踪血清液病毒抗体或抗原检测结果.环境消毒.教育培训 .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的危险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