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240745696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教育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教育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六章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制度主讲人:主讲人:顾伟列教授顾伟列教授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制度官学制度【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官学的形成一、官学的形成 1据传说及古籍记载推断,中国在夏代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在学校接受生产技能及与战争相关的武士教育。2西周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国学分小学与大学两级,乡学只设一级。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主干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学教育以礼乐为重点,小学教育以书、数主。办学目的是培养奴隶主贵族的年青一代,“学在官府”是西周官学的显著特点,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庶民 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的形成官学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国学与乡学衰微,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齐国的稷下学宫是著名学校,教师择优聘请,教学内容不受官方限制,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不同 学派兼容为办学方针、百家争鸣的 学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的形成官学的形成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古代齐国设立的齐都临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战国之世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讲学场讲学场景景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稷下学宫的文学游士邹衍荀子淳 于 髡二、官学的发展二、官学的发展 1汉代独尊儒术,经学的兴起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太学是中央官学的主体,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地方官学除传授儒学外,还包括识字教育。汉代太学讲学图 2魏晋南北朝时南朝刘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按学科分类办学是官学制度的创新,对于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和分科教学的实施具有开创意义。二、官学的发展二、官学的发展三、官学制度的完备三、官学制度的完备 1国子监既是唐代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最高的国立大学,地方官学包括府、州、县学校。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多种形式办学;教师管理完善;学生管理上有升学、退学、考试、作息等规定。国子监外观国国 子子 监监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辟辟雍雍 2宋代王安石变法,创立三舍法,以严格升级考试制度。三舍法尝试把考核和科举结合,提升了学校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宋代在官学中创办画学,在人文美育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三、官学制度的完备三、官学制度的完备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王安石 变法场景变法场景 变法内容变法内容四、官学制度的衰落四、官学制度的衰落 1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制约了官学发展,政府对学生思想控制极严。明朝中叶起封建官学在官方严格钳制下走向衰落。国子监为明清两代国家最高学府;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学宫”。汉中府学汉中府学明代简明官学系统图明代简明官学系统图各地学宫各地学宫揭阳学宫番禺学宫番禺学宫内考生模型 2儒学独尊是官学制度的鲜明特点。学校以儒家经典为基本课程,教学内容坚持道德伦理本位,同时容纳一定的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以适应封建宗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四、官学制度的衰落四、官学制度的衰落 明清时西方世界迅速崛起,中国被带入世界格局之中,但政府的文教政策与官学的课程体系未能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官学教育朝着不利于民族振兴的方向发展。及至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取代了穷途末路的封建官学教育。【本节关键词本节关键词】官学 六艺 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学在四夷 太学 中央官学 三舍法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制度官学制度【本节思考题本节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2为什么说官学制度发展到唐宋已经 相当完备?3.中国古代的官学在教学体系方面有 哪些鲜明的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制度官学制度【本节参考文献本节参考文献】1毛礼锐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第一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一节第一节 官学制度官学制度第二节第二节 私学制度私学制度【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 1孔子首开私人讲学。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下移和平民教育的普及。著名教育家-孔子孔子讲学图孔子讲学图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 2汉代起私学成为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私学按学生程度和学习内容分为启蒙阶段和专经的预备阶段。马融、郑玄等名师巨儒都曾投身于私人讲学。郑玄,字康成,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郑 玄 3唐宋私学发达,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颜师古,文学家韩愈等均私人授徒讲学,教学层次和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宋初胡安定创立苏湖教法,倡导经义与时务结合的教学方法。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韩 愈韩愈纪念馆 4明清私学包括由教师在家设馆授徒的私塾、由官员富商出资聘教师为乡村贫寒子弟授课的义学、富裕人家聘教师上门教授本家子女的专馆。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 5私学的贡献和特色:作为官方办学力量的补充,对于普及平民教育和开发民智有其历史功绩;办学层次较高的私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授课较自由,既可不囿于 成说,又可开展学术争鸣,教学内容也 较官学丰富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受 业,以接受符合个性需求的教育。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一、私学的发展和特点二、蒙学读物二、蒙学读物 1蒙学作为古代社会的基础教育,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编写出一系列蒙学读本。有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浓缩中国历史的历史知识读本和学诗作文的诗文选本等。较著名的通行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等,多融知识性、伦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2家训教育也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自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后,家训著作层出不穷,较流行的有司马光的居家杂议、朱熹的蒙学须知、吕本中的童蒙训、焦循的里堂家训、曾国藩的 曾文正公家训等,其中包含不 少生活真理和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二、蒙学读物二、蒙学读物【本节关键词本节关键词】私学 有教无类 启蒙教育 蒙学读物 家训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私学制度私学制度【本节思考题本节思考题】1.私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之一,有何历史功绩?2.中国古代流行的蒙学课本有哪些特点?【本节参考文献本节参考文献】1毛礼锐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 (第一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二节第二节 私学制度私学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书院制度书院制度【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1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2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全盛期,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6所: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南宋是书院的衰而复兴期,朱熹开复兴书院之风。书院接纳四方学子,名儒学者邀集会聚,游学互讲,理学也在各学派的论辩和交流中得到了发展,书院的勃兴促进了讲论心理学问之风的流行。各地书院各地书院1 岳麓书院 西安书院门各地书院各地书院2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复原图 3元代书院数量不亚于宋代,但已无南宋书院独立讲学、自由论辩的气象。明代统治者为加强独裁,于嘉靖、万历、天启年间三次冲击书院,书院进一步衰落。清代书院已完全处于政府监控之下,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殆尽。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一、书院的兴起与衰落二、书院的办学特点二、书院的办学特点 1以传道、求道、学道为精神旨意,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功能,其特点为: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 研究的能力;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本节关键词本节关键词】书院 教学 研究 争鸣 自修 能力 气质【本节思考题本节思考题】1.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之一,有 何历史功绩?2.书院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上具有哪些特点?第三节第三节 书院制度书院制度 【本节参考文献本节参考文献】1毛礼锐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第一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三节第三节 书院制度书院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本节要点本节要点】一、伦理本位一、伦理本位 1古代教育家重视人文思想的传授和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主张以教育为手段,把完善的德性通过人的自觉和自我完善推广到民众,以造就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一是培养英才 二是社会教化 一、伦理本位一、伦理本位 2随儒学独尊,伦理本位全面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伦理本位基于不学无以为人的理念,关注道德品格的培养,以加强人际之间的道德凝聚力,有其合理的因素;其消极因素在于偏重道德修养而 忽视学习与研究自然科学,限制 了知识分子探索、开发和利用大 自然的热情。二、因材施教二、因材施教 1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三、启发引导三、启发引导 1孔子是长于启发教学的大师,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对启发式教学也深有体会:“引而不发,跃如也。”亚圣孟子四、学思结合四、学思结合1古代教育家主张学与思结合,学思并重,相互促进,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孔子最早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五、教学相长五、教学相长1礼记学记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明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能者为师”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本节关键词本节关键词】伦理本位 因材施教 启发引导 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学贵多疑 熟读精思 教学相长第四节第四节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本节思考题本节思考题】1.择要评述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2.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有何借鉴意义?3.应当如何评价古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4.古代和现代都关注道德教育,其内涵有何不同?第四节第四节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本节参考文献本节参考文献】1毛礼锐等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第四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顾树森编著:中国古代教育家 语录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第四节第四节 古代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谢谢欣赏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