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xu****iu 文档编号:240733439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X 页数:129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环境管理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环境管理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环境保护及绿色施工管理规定环境保护及绿色施工管理规定 中国环境标志(俗称“十环”),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的环境现状、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及可获得的益处 宣讲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指南ISO14001:2004即GB/T24001-2004梳理公司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施工企业如何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案例1、我国的环境现状、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及可获得的益处 我国的环境现状u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以煤烟和氮氧化物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突出,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国就占了16个,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近一项未发表的研究结果指出,空气污染是造成人早亡的主因,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平均每年因大气污染而早亡75万人。u水体污染情况严重 我国主要江河湖泊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污染情况仍呈上升趋势,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超过60%,水体污染由地表水逐渐向地下水渗透的趋势,地下水污染面积已达50%,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u城市生活垃圾及固体废物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生活垃圾仅有少量经过无害化处理,全国上百座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二次污染、“白色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固体废物堆放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和水体、传播疾病、危险废物诱发癌症。u噪声污染等社区问题 城市普遍存在噪声扰民现象,在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76个城市中,一半以上的城市属于中度或较重污染城市,我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噪音环境中,交通噪音也有扩大之势.u能源、资源耗竭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碳为主,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但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水平的二分之一。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碳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限,在世界能源资源中,固体燃料和液、气体燃料的比例为4:1,而我国则远远落后于这一比值;就质量而言,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u能源、资源耗竭 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尽管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居世界之末,但能耗强度却跃居世界之前列,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能源品质低下、管理落后等是造成能耗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能源供需形势从长期看依然十分紧张:特别是洁净高效能源,缺口依然很大。u_年_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144个国家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中国排在第133;据专家测算,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约占GDP的3%到8%,生态破坏(草原、湿地、森林、土壤侵蚀等)约占GDP的6%到7%;经合组织测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疾病和早亡的损失约占GDP的13%,中国的环境现状接近于贫困国家。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1.2.1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的简称,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中国是ISO的正式成员,代表中国的组织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ofChina,简称SAC)。ISO14000系列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我国将ISO 14000系列标准等同转化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24000。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我国面临非贸易壁垒的压力我国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新形式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我国面临非贸易壁垒的压力u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关税壁垒与配额限制将在一定期限内不复存在,这对我国扩大出口带来了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非贸易壁垒,特别是以环境保护为名的绿色壁垒是我国组织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和阻力,这种绿色壁垒有日益增加之势。u 如欧共体的生态纺织标准对服装及纺织品的某些物质(如苯乙烯等环状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u _年_月欧盟委员会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同年_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公告,由于在抽样化验中发现来自我国的蜂蜜中含有超标的氯霉素,建议商店停止所有产自我国的蜂蜜;我国向欧共体、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量超过上述国家的标准遭退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u“十五”期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提到:环境保护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国家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开展ISO14000的活动,创建15个ISO14000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若干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提高组织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开展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公告。我国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u“十五”期间,为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我国有关部门将加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力度,制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鼓励性政策,加强推动和引导,争取在“十五”期间迅速扩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规模。新形式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u十八大报告共十二章,其中第八章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报告中胡总书记讲到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任务,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获得的益处“预防为主”是贯穿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组织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以获得以下益处:u可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提高组织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u可向外界证实自身遵循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改善环境行为的承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提高组织信誉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u有利于组织提高整体素质和增强环境管理意识,有利于组织的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管理向效益型管理转变。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获得的益处u可以调动组织防治污染的主动性,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环境绩效。u有利于组织约束自己行为,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降低因污染环境造成的被国家环保部门处以行政或经济处罚,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u有利于增进组织与周边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相互了解,改善相互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的关系,使组织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有利于组织获得各种许可和授权,促进组织自身发展。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可获得的益处u有利于开展组织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等清洁生产活动,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处置费用,降低产品成本。u可以提高组织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主动性。u有利于适用绿色消费潮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2、宣讲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指南ISO14001:2004即GB/T24001-2004uISO14000系列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标准,并且为其后续发展预留了100个标准号。uISO14001:2004是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标准,它不仅是建立、审核和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则,也是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其他标准的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等同采用了ISO14001:2004标准.2.1 术语2.2 标准要求理解2.3 要素之间的关系 2.1 术语环境(环境(environment)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术语解释 “组织”是术语的主体;“运行活动”是指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外部存在”是由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的各种因素总称,如:水、自然资源、空气、土地、人等等.这些因素共存于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动态平衡。2.1 术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environmental aspect)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术语解释 “活动”:设计开发、生产、经营、销售的过程;“产品”:过程的结果;“服务”:供方为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提供的活动;“相互作用”:通过相互影响,使事物发生变化;识别环境因素是为了明确组织环境管理的对象,控制环境影响。因此,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是因果关系,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应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相一致。2.1 术语环境影响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environmental 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术语解释 环境影响:环境的变化 案例:环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事事实表述表述作作业活活动环境因素境因素环境影响境影响办公、生活区职工使用卫生间、水房的水卫生间、水房用水含磷、含粪便污水排放水土污染挖、运土方土方装卸、运输粉尘排放、遗洒大气污染施工机械(机具)使用垂直、水平运输机械使用及电锤电钻、风镐压刨、钢锯无齿锯等手工电动工具使用噪声排放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固体废弃物电工、焊工、油漆工、探伤工等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料,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材料、废石、渣土等一般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大气污染水土污染2.1 术语环境方针(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术语解释 方针是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总的宗旨和行为准则,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并正式发布,可为公众获取;方针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即目标指标的内容应与方针的承诺保持一致。2.1 术语环境目标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environmental objective)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术语解释 目标是方针的具体表述,可行时应量化;目标应尽可能具体到所识别的某一环境因素。2.1 术语环境指标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environmental target)由环境目标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术语解释 指标是将所设立的目标进行分解,分阶段予以完成,并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岗位或人员;指标是为完成目标而设立的,应尽可能量化,使之具有可测量性;案例: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环境方境方针环境目境目标环境指境指标保护环境、营造绿色文明节约水、电的使用,减少办公用品的消耗1、施工用水、电挂表计量2、公司、分公司机关办公生活用水、电比上年度同期减少23、办公用纸笔比上年度同期减少2%保护环境、营造绿色文明噪声排放不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进行噪声测量及控制:昼间昼间70dB,夜间,夜间55 dB2.1 术语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术语解释 组织的管理体系有多种,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EMS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体系相辅相成,但对象不同;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方针(4.2)、策划(4.3)、实施与运行(4.4)、检查(4.5)及管理评审(4.6)五个一级标准要素和若干二级要素组成;环境管理体系是上述要素系统、有效地运行,循环往复,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2.1 术语相关方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interested party)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术语解释 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或受其环境影响的人或组织,如:社区居民、股东、业主、保险业、政府机构、银行、记者、民间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等。2.1 术语组织组织(organization)(organization)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或其结合体,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术语解释 “单位的部分”是指分公司或下属单位;“结合体”是指连锁经营单位。2.1 术语污染预防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prevention of pollution)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术语解释 “避免”是指没有污染;“减少”是指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降低环境影响;“控制”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影响;末端治理,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等;污染预防,包括资源有效利用、材料替代等。2.1 术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continual improvement)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术语解释 通过不间断的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改进环境绩效的目的。附录:环境管理体系(EMS)模式 2.2 标准要求理解总要求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理解要点:理解要点:建立:从无到有的过程,即组织从决定按ISO14001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体系的过程;保持:实施、更新、调整和改进,即组织按体系文件的要求去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2.2 标准要求理解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g)可为公众所获取。2.2 标准要求理解理解要点:理解要点:方针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应体现组织的规模、行业特点,要有个性;承诺持续改进、污染预防;承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2);为目标指标和方案(4.3.3)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一个总体设想(框架)。方针在管理上的要求:应形成文件,传达到员工,应易于员工理解;方针应具公开性,在相关方需要时易于获取,并考虑相关方的要求。2.2 标准要求理解4.3.1 环境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组织建立并保持程序确定环境因素(识别、找)判定重大环境因素(评价)能控制可望施加影响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程序为进行某些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一、确定组织的环境因素1、范围 :根据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针对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作业活动进行识别。2、对象:能控制的、可望施加影响的3、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七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固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其它当地和社区环境问题。2.2 标准要求理解理解要点:能控制:组织可运用各种行政、经济手段管理、控制或改变的,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扬尘、施工垃圾等环境因素。可望施加影响:仅能从管理上加以调整的环境因素,或技术上难以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供应商、合同方等相关方方面,例如为施工单位运送施工垃圾的供方,组织虽不能完全控制,但可以向供方提出要求防止运输过程中扬尘或遗洒发生,并对其监管,以此来对供方施加影响。二、判定重要环境因素1、对象:具有、可能具有 具有:已经客观存在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可能具有:将来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如:泄漏爆炸、事故等。2、应考虑的方面:a)组织的环境方面 环境影响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环境影响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对环境破坏的可恢复性。b)组织的经营方面(在不违法情况下,从以下方面考虑优先解决项):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改变环境影响所需的费用;改变环境影响对组织其他活动及操作程序的影响程度;相关方所关注问题(顾客要求、居民投诉等);对组织的公众形象的影响。c)组织应遵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强制规定,考虑非强制规定;d)组织应考虑相关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因素。3、判定方法:多因子打分法 专家评估头脑风暴法 类比法等4、为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适应性和充分性,组织应及时更新有关的信息。2.2 标准要求理解4.3.4.3.2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和其他要求其他要求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是组织实施环境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本条涉及条款为4.2、4.3.1、4.3.3、4.4.6、4.5.1-3、4.6。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理解要点:理解要点: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如:国家环保总局;市、地、县等地方环保局或监测站;行业主管部门;报纸、期刊和网络等。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产业实施规范,如:建筑行业对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规定及技术标准等;非法规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等发布的通告、通知和要求,行业协会提出的非法规性的指导意见等;与官方机构的协议,如:排污协议、排污许可证要求、限期达标保证书和官方机构认可或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的要求等;注意问题:1、组织应记录确定法律法规适用性的结果,并跟踪法律的更新内容;2、组织应保存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目录或清单,必要时,可明确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并细化到相关条款,以此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2.2 标准要求理解4.3.3 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目标、指标和方案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环境目标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环境指标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1、建立目标指标,应考虑以下内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2);重要环境因素(4.3.1);组织的规模;可选择使用的技术方案、财力、运行活动和经营要求;相关方对组织的要求或建议。2、目标应具体、指标应量化,分解到有关的职能和层次,并落实到相关部门或责任人;3、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并定期评审;4、组织可从下列方面考虑预防污染的目标设立:减少废物,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即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减少或消除向环境中释放的污染物,如:废气、废水、有害废弃物等;产品设计中应考虑产品在生产、使用和最终废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控制原材料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尽量减少新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1、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有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时间安排和完成期限;具体措施描述;资源保障,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方案为4.3.3设立)。2、管理方案的内容应具体、可操作,并落实到每一相关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明确其完成目标和指标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方案必须与目标指标的内容保持一致。3、方案修订 注意问题:1、针对管理方案,应设立监控机制,定期检查完成情况或取得的环境绩效,作好检查记录;2、环境管理方案是动态的,应与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目标指标的内容保持一致性。2.2 标准要求理解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理解要点:理解要点:1、规定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管理层的人员,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作用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明确,传达到相关部门或人员。2、各层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术能力、技术保证、资金提供等;3、环境管理者代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作用和权限:按照ISO14001:2004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和取得的环境绩效,以供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4.6),为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依据。注意问题:注意问题:管理者代表可以不止一人,他(们)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但必须由专人负责。2.2 标准要求理解4.4.24.4.2能力、培训和意识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或代表它从事被确定为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b)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或潜在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c)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符合性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理解要点:1、确定相应的培训需求,如:培训的对象、目的、内容等,以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2、组织应对重要环境岗位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以防止或减少其工作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重要环境岗位:在各职能部门的日常运行活动或服务中,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岗位.3、建立并保持一套文件化的程序,确保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层的人员都能意识到:遵守组织的环境方针、有关的程序和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意义;是否清楚本岗位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及个人工作的改进会取得哪些环境业绩;有关人员在遵守组织的环境方针、执行相关的程序规定,及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方面的作用和职责,包括在应急准备与响应中的环境职责和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不遵守有关的程序要求会造成哪些潜在后果。4、凡是重要环境岗位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与本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的教育背景和(或)工作经验,以确保其能够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在识别、确定培训需求和准备培训方案时,可考虑和组织的其它方面的培训计划(如质量、安全、成本等)相结合。2、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培训的效果应予以考核,作为评价有关人员,特别是重要环境岗位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并且能够胜任其工作岗位的重要依据之一。3、培训手段 目的提高意识和能力2.2 标准要求理解4.4.3 4.4.3 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则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组织建立并保持程序(关于EMS)2.2 标准要求理解4.4.4 4.4.4 文件文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e)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2.2 标准要求理解4.4.5 4.4.5 文件控制文件控制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规定:a)在文件发布前进行审批,以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d)确保在使用时能得到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易于识别;f)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g)防止对过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须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理解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确保:1、明确文件的存取位置和简明的查找方法。2、对文件进行评审,必要时对文件进行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是否适用。3、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即:重要环境岗位和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起着决定作用的岗位,都能够及时获取现行的有效文件,以确保操作者执行正确的文件规定。4、及时从发放和使用的场所收回失效的文件,或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误用,可编制文件发放、回收、受控文件清单等。5、对保留的失效文件,应予以标识(如:已经作废的管理体系文件、原有环保设施验收报告、过时的原法定部门的监测报告等)。6、所有文件应字迹清楚,注明批准或修订日期,标识明确,易于查找,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妥善保存。7、再一次强调,应明确规定编制和修订各类文件的职责,使之符合程序的有关要求。ISO14001标准在此重申4.4.5文件控制程序的重要性。注意问题:注意问题:文件控制涉及标识、归档、分类、保存、更新和处置等,其重在如何有效控制,而不追求建立繁琐的文件管理系统。2.2 标准要求理解4.4.6 4.4.6 运行控制运行控制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以确保其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控制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c)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理解要点:理解要点:1、运行控制是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通过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实现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对象:确定与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手段或方式:对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包括维护工作)进行策划,并编制相应的文件化程序,确保它们在程序的控制下实施。2、程序应符合以下要求:1)针对与重大环境影响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如果缺乏程序指导可能造成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时,应建立相应的文件化程序,确保操作者按程序的要求执行。2)针对某一项活动如何进行操作,应在程序中明确规定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或运行控制最终应达到的标准。3)应识别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并保持相应的文件化程序予以控制,并将有关的管理要求通告供方和承包方,使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组织EMS的要求。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运行控制程序多少,取决于组织评价的重要环境因素,但不是一一对应。2、(c)条款不是将相关方的管理活动纳入到组织的体系中,而是为确保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组织EMS的有关要求(施加影响)。应注意界定施加影响的范围及方式,重在效果。3、一般而言,与相关方经济利益越紧密,其施加影响的力度越有效。案例: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措施案例: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措施以项目管理为例,其可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包括:供应商、劳务分包方、工程分包方及其他提供服务的单位,常使用的几种方式如下:1、根据其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程序或管理办法或作业要求,以书面形式传递,让相关方了解有关规定;2、对供应商,可在采购合同提出要求,如:提供产品合格证明或检测报告;有毒有害物品尽量回收(废油漆桶等);运输时,易产生扬尘的应采取覆盖措施;装卸时,易产生噪声的,除轻拿轻放外,应遵守时间区段限制等;3、对固废清运商,可根据服务内容在合同中要求:提供准运证明,尤其对有毒有害固废的处理,应查验消纳资质;服务过程应符合组织EMS的相关要求,如:防止运输遗洒、扬尘等;4、对进入组织现场工作的劳务或工程分包方,可提供包含环境方针和相关要求的宣传册子;进入现场前,可派人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培训或放映录像;不定期地检查实际运作情况,通报所发现的问题,并要求限期纠正等。对重要环境因素的三种控制方式:2.2 标准要求理解4.4.7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随之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理解要点:理解要点:针对紧急、异常情况目的是有效确定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前,予以预防;发生后,尽可能减少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注意问题:注意问题:1、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在发生紧急、异常时,必须有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环境影响;2、异常和紧急情况的界定,一般根据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和不同的行业特点予以划分。应急情况包括:火灾、爆炸、水灾、台风、暴雨、地震、停水、停电、泄漏、大修、设备故障、操作事故等。案案 例:例:5、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要求,例如:四懂四会 懂得本岗位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及对环境的影响,会报火警,尽量减少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预防火灾发生的措施,积极消除隐患,定期维护消防设施,使之处于有效状态。发生火灾时,会使用各种灭火设备;懂得各种有效的灭火方法,会补救初期火灾,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火灾发生时,应熟悉应急处置措施,如:救火电话、救护电话等,懂得逃生的方法和路径,会组织人员及时疏散逃生。防止爆炸等其他紧急情况的连锁发生,造成更大的物品损失和人员伤亡。6、组织针对应急准备和响应人员的培训的内容和要求。7、抢险小组定期进行演习的计划和实施记录。8、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的情况报告,以便对本程序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2.2 标准要求理解4.5.1 4.5.1 监测和测量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绩效、适用的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件。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或验证,并予以妥善维护。且应保存相关的记录。概念:监测:遵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的检查,应明确责任人和部门、监测方法、频次、执行标准、记录内容、人员要求、处理结果等。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或活动.关键特性:指在某一项运行活动中,可能存在着重大环境影响,因此,有效控制该项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若干特征(包括涉及可测量的参数),是防止或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2.2 标准要求理解4.5.2 4.5.2 合规性评价合规性评价4.5.2.1 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2.2 组织应评价对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这可以和4.5.2.1 中所要求的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另外制定程序,分别进行评价。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2.2 标准要求理解4.5.3 4.5.3 不符合、纠正不符合、纠正措施和措施和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再度发生;c)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实施所制定的适当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d)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相符。组织应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理解要点:理解要点:1、概念:不符合:或称不合格,指未满足要求。纠正措施:针对不合格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预防措施:针对潜在不合格的原因,应确定相应的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发生。2、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其目的:a)明确有关部门或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b)对已经存在的不合格进行调查和处理;c)对发生的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d)对潜在的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由此产生的环境的影响。3、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要求:a)应针对已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b)应与已存在或潜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无论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均可能涉及部分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组织应按新的规定实施环境管理工作,并保存实施记录。2.2 标准要求理解4.5.4 4.5.4 记录控制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符合,以及所实现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具有可追溯性。理解要点:1、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程序,明确对环境管理的记录进行标识、保存、处置的要求。强调应包括培训记录、审核和评审结果,但记录不仅仅这三个。2、对环境记录的要求:记录的内容: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对涉及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记录的管理:易于查找,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妥善保存,并针对不同的记录规定不同的保存期限。3、进一步强调保存记录的重要性,在组织自我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时,及组织实施内审或接受外审时,环境记录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证据,客观反映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及对ISO14001:2004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4、ISO14001标准涉及的记录可包括以下内容:1)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信息;2)投诉记录及处理的结果;3)培训记录;4)运行过程信息;5)产品信息;6)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7)有关供方与承包方信息;8)事故报告;9)紧急准备与响应信息;10)重要的环境因素信息;11)审核的结果;12)管理评审等。2.2 标准要求理解4.5.5 4.5.5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1)是否符合组织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2)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相关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往的审核结果。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程序,用来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理解要点:理解要点: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1、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程序,按照规定的时间实施内审,其目的:1)判断组织建立和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组织预期的环境管理工作的策划;是否满足ISO14001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的符合性;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与保持。2)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理解要点:理解要点:2、对审核内容的要求:1)组织在编制内部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时,必须考虑所涉及运行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内审、外审)的结果;2)审核程序应明确规定:审核的范围、目的、频次、方法,以及审核组实施内审、报告审核结果的要求和相应职责,包括不符合项报告等。注意问题:1、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应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予以完成。审核组应跟踪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并保存记录。2、原则上,每12个月之内至少实施一次内审。内审范围应覆盖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全部活动和区域。2.2 标准要求理解4.6 4.6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修改需求。应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a)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b)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c)组织的环境绩效;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f)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g)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h)改进建议。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而作出的,与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理解要点:理解要点: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1、评审对象: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2、评审内容: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3、评审输入:审核结果(历次或前次内审和外审);客观环境的变化,如:新增法律法规、机构调整、产品更新、服务项目变化等;环境方针适宜性,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4、评审输出:应识别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如:环境目标指标是否需要修订,程序是否需要修订等。对识别出的问题应提出改进的要求,并落实到相应责任部门,采取措施限期完成,应跟踪验证其有效性。5、评审过程应形成文件 6、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通常应考虑如下内容:1)适宜性:环境方针的适宜性;组织结构、职责、权限与作用的适宜性;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择的适宜性;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与所处环境的适宜性;编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适用于组织的员工(能力、素质等)使用.2)充分性: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组织的认证范围;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满足ISO14001标准17个要素管理要求;组织的资源是否充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的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科学性;3)有效性:环境方针、目标指标预期实现程度;针对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否实施有效控制;环境管理体系涉及的程序、要求是否确保有效实施,定期检查效果;组织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环境绩效、达到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员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否提高了环保意识.要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流程图见图2-3:2.3.2GB/T240012004标准将环境管理体系按不同的功能分为17个要素,每一要素有其独立的管理职能,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要素之间的关系 1、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从“环境管理体系体系运行的流程图”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到,组织识别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4.3.1环境因素),其目的在于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4.3.3目标、指标和方案)时,必须考虑组织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4.3.3环境管理方案),明确规定有关职责和具体实施的方法及时间表。组织应根据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并控制与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确保这些活动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是4.4.6运行控制的特例,其控制的对象是环境因素三种状态中,异常和紧急情况的发生。组织的运行和活动中,可能具有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例行的监测和测量工作必不可少,通过监测组织取得的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和目标指标实现程度,客观反映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4.5.1监测和测量)。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适宜的纠正或预防措施(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组织在环境因素的控制上形成一个PDCA的循环。要素之间的关系 2 2、环境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环境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 GB/T24001-2004标准的17个要素,遵循PDCA原则,即“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功能。其中4.5.1监测和测量(一级监控机制)由组织内部指定的部门具体实施,其对象是:组织各层次中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其内容是:组织的环境绩效、运行控制情况和目标指标完成程度;其方法是: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的日常监测。监测的结果用以评价组织是否持续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4.5.5内部审核(二级监控机制),是由组织的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策划,经授权的内审员予以实施,一般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内审的结果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即:是否满足预期的环境管理工作的策划和ISO14001:2004标准要求。4.6管理评审(三级监控机制),是由最高管理者主持,一般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其内容是评价组织内审结果,环境方针的适应性和目标指标完成程度,客观环境的变化等,评审的结果应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予以评价,同时,寻求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可能性和机会。以上三个标准要素都具有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适宜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予以完成的监控功能。每一级监控机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监控内容方面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组织内部完整的监控体系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要素之间的关系 3 3、环境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管理体系实现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的承诺 从ISO14001标准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得出,4.2环境方针要求组织作出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体现了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宗旨,及组织的行动纲领。这一宗旨在具体实现之前,组织必须积极获取并充分掌握,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组织在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必须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其内容应符合环境方针的承诺,并通过具体的环境管理方案予以实现(4.3.3目标、指标和方案)。在组织内部,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人人有责,因此,应对涉及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只有懂法才能促使其守法,从而胜任所担负的工作(4.4.2能力、培训和意识)。此外,针对由于法律的需要而留存的文件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组织内部得到正确的使用和执行。,作为组织定期评价对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重要客观证据,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予以完成(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要素之间的关系 4、环境管理体系如何体现污染预防最高管理者在制定环境方针(4.2 环境方针)时,应承诺污染预防。在策划建立EMS时,组织应识别和评价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4.3.1 环境因素)并将具有或可能具有的重要环境因素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予以控制,其目的是避免潜在的环境影响。组织在设立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应考虑自身评价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时目标指标的内容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并包括组织在污染预防方面的要求。对涉及重要环境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为实现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等,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是4.4.6运行控制的特例。组织的运行活动中,例行的监测和测量工作必不可少,其监控对象是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关键特性。针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组织最终实现污染预防的承诺。要素之间的关系 5、环境管理体系如何体现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通过4.2环境方针、4.3策划、4.4实施与运行、4.5检查和4.6管理评审,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制定4.2环境方针时,应承诺持续改进。组织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是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组织应及时、充分地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目标指标的设立应符合方针的要求,并定期评审,确保持续适用。4.5.1监测和测量、4.5.5内部审核和4.6管理评审,是环境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内部的监控体系,即: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适宜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寻求管理体系改进的可能性,确保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3、梳理公司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方针超越自我诚信务实精益求精雕塑时代精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营造绿色文明u保护环境、营造绿色文明: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预防、减少和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营造蓝天、碧水、健康、温馨的绿色文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规清单因素识别重要因素环境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监测测量合规评价不符纠防内部审核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环境方针是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确 定的纲领性文件纲领性文件,其根据企业对社会的承诺制定,为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提供框架,其后续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此为准则;环境管理目标、指标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宗旨宗旨,其它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此目标,且目标指标的制 定 应与承诺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公司每年制 定一次;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是环境管理的依据依据,其贯穿于环境管理全过程,要求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以每年至少(或及时)更新一次环境法律法规清单,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尤其是项目部的法律法规文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变更而及时更新并熟悉;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核心,它是制 定环境管理目标、指标及进一步制定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