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解读讲座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40731605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观解读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史观解读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史观解读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种新史观几种新史观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1 1.20072007年全国文综试题年全国文综试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作者在这里强调调 A.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先看几道历史试题先看几道历史试题2.2007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一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线索概括为线索概括为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两个过程两个过程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文化等方面。文化等方面。文化等方面。184018401840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用用用“从传统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这一思路做解释。这一思路做解释。这一思路做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代史,可能会对可能会对1840184019111911年间的哪些重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要事件评价较高?(2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评价辛亥革命。命。(3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v3.3.20092009台湾社会科学能力测验题第台湾社会科学能力测验题第3131题题v明初政府规定:明初政府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死守制,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死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这项法规反映了明代怎样的社会情况?这项法规反映了明代怎样的社会情况?A.A.妇女道德规范的严格化妇女道德规范的严格化 B.B.致力提升妇女社会地位致力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C.C.政府鼓励敬老尊贤风气政府鼓励敬老尊贤风气 D.D.政府重视妇女社会福利政府重视妇女社会福利v4.4.2013文综四川卷文综四川卷1414题(题(2424分)分)课程变化与时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材料三材料三材料三】202020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v(3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观观?v延伸思考:你认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你认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还有哪些方面可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补充完善?试写出一两点。以补充完善?试写出一两点。5.5.20 201414年年中中考历史四川自贡卷考历史四川自贡卷 1515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想到“卖国贼卖国贼”、“千古罪人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现的史学观点是这一评价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 A革命史观革命史观 B B文明史观文明史观 C C全球史观全球史观 D D近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6.6.20142014中考成都卷中考成都卷28.(1428.(14分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图图8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1)(1)(1)(1)据材料一,描述据材料一,描述据材料一,描述据材料一,描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的主要路线的主要路线的主要路线(必须包括图中字必须包括图中字必须包括图中字必须包括图中字母所示的地区母所示的地区母所示的地区母所示的地区),并概括,并概括,并概括,并概括“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二:材料二: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150015001500年以前称之年以前称之年以前称之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为遭遇时期,为遭遇时期,为遭遇时期,1500150015001500年年年年-19-19-19-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191919世纪末到世纪末到世纪末到世纪末到202020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塞缪尔塞缪尔塞缪尔塞缪尔 亨廷顿亨廷顿亨廷顿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2)(2)(2)(2)公元公元公元公元1500150015001500年前后,使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年前后,使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年前后,使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年前后,使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遭遇遭遇遭遇”的标志性的标志性的标志性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3)1500 (3)1500 (3)1500 (3)1500年年年年19191919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概括说明这种冲击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冲击。概括说明这种冲击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冲击。概括说明这种冲击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冲击。概括说明这种冲击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材料三:材料三: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绘出多彩的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吴思科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4)(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7 7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A.生态史观生态史观 B.B.全球史观全球史观 C.C.社会史观社会史观 D.D.革命史观革命史观 上面几道历史试题都涉及到历史观的问上面几道历史试题都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有何关系?目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有何关系?目前主要有哪些新的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前主要有哪些新的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这些新史观呢?学中怎样运用这些新史观呢?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v一一.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v二二.几种新的历史观几种新的历史观v三三.新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新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一、历史新课改需要史学观念更新v(一)史观与唯物史观(一)史观与唯物史观v(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v(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史观问题(一)史观与唯物史观(一)史观与唯物史观1 1.历史观历史观 历史观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2020世纪世纪20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史学思想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史观。他把史观看作。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什么是“史观史观”?李大钊说,?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概念。2 2.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1919世纪世纪4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有:(1 1 1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的前提。的前提。的前提。(2 2 2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3 3 3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4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 5 5 5)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唯唯物物史史观观对对历历史史科科学学是是一一个个具具有有划划时时代代意意义义的的伟伟大大发发现现,实实现现了了整整个个社社会会历历史史观观的的变变革革。它它创创立立以以来来,不不断断在在实实践践中中接接受受检检验验,内内容容上上不不断断充充实实,形形式式上上日日臻臻完完善善,正正在在并并且且还还将将在在新新的的实实践践中继续发展。中继续发展。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经典唯物史观经典唯物史观 流行唯物史观流行唯物史观 现代唯物史观现代唯物史观(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1 1.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五五种种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世纪世纪30年代的苏联。年代的苏联。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一卷中指出:第一卷中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种外衣”。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按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为两个过程两个过程论。论。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1 1)其时代性很强。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性。了其时代性。(2 2)它包容性小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性问题。(3 3)解释能力有限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 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个历史。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题解释为个命题解释为“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斗争”,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历史内容,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三)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 1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有关表述中的有关表述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的叙述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索”,了解,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在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世界意识。”在在“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2.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高中高中模块专题式的编排基本打破旧史观的影响模块专题式的编排基本打破旧史观的影响高中中外合编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高中中外合编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特征观)的特征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了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本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在本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融入中学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标高中历史课标三个三个必修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体现了文明史观。历史历史选修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20世纪的战争与和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着史学研究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高中历史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高高中中历历史史课课标标和和各各种种版版本本教教科科书书,在在学学科科体体系系方方面面,淡淡化化了了五五种种社社会会形形态态理理论论,按按照照文文明明史史观观构构建建了了新新的的学学科科体体系系。在在内内容容选选择择上上,以以文文明明史史观观来来统统驭驭教教科科书书的的编编写写,正正如如岳岳麓麓版版教教科科书书在在必必修修一一的的前前言言中中所所说说,“我我们们要要在在已已有有的的历历史史脉脉络络和和整整体体的的历历史史框框架架的的背背景景下下,分分别别深深入入思思考考人人类类政政治治文文明明、物物质质文文明明和和精精神神文文明明的的发发展展历历程程。”各各教教科科书书都都突突出出了了中中华华文文明明和和人人类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文明的成果和影响。在在一一些些具具体体的的提提法法和和表表述述中中,课课程程标标准准与与相相关关教教科科书书也也注注意意使使用用文文明明史史观观的的术术语语,抛抛弃弃和和淡淡化化了了社社会会形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如古古代代部部分分,很很少少提提及及奴奴隶隶社社会会、封封建建社社会会、封封建建地地主主、封封建建统统治治阶阶级级等等概概念念;在在论论述述中中国国古古代代剧剧变变和和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时时,不不再再提提及及社社会会形形态态的的变变化化。在在明明清清阶阶段段特特征征的的阐阐述述中中,抛抛弃弃了了明明清清是是“封封建建社社会会由由盛盛转转衰衰”的的说说法法,有有的的教教科科书书认认为为明明清清是是农农耕耕文文明明发发展展的的高高峰峰,也也是是近近代代工工业业文文明明的的前前夜夜,当当时时“中中国国在在农农耕耕文文明明轨轨道道上上发发展展到到了了一一个个新新的的高高峰峰,并并分分离离出出一一些些迥迥异异于于传传统统模模式式的的变变异异,这这些些变变异异带带有有向向工工业业文文明明演演进进的的趋趋向向”。(。(曹大为等主编曹大为等主编曹大为等主编曹大为等主编 历史(必修历史(必修历史(必修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长沙:岳麓书社,),长沙:岳麓书社,),长沙:岳麓书社,2008200820082008)新新课课标标将将近近代代中中国国政政治治、经经济济、思思想想文文化化的的变变化化,都都置置于于西西方方工工业业文文明明对对中中国国社社会会的的全全方方位位冲冲击击下下来来认认识识;关关于于英英、法法、美美、德德等等国国的的资资产产阶阶级级革革命命或或统统一一,也也多多是是从从近近代代国国家家政政体体、民民主主制制度度等等角角度度来来阐阐述述的的,日日本本明明治治维维新新、俄俄国国18611861年年改改革革也也都都置置于于工工业业文文明明的的范范畴畴中中加加以以论述。论述。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课标和教材不再按社会形态划分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编排历史,很少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这在中国史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这在中国史部分尤为突出。部分尤为突出。板块板块+主题主题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基本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已基本打破了打破了旧史观旧史观的影响的影响 初中初中 初中初中课标和教材世界史内容明显课标和教材世界史内容明显体现了整体体现了整体史观史观(全球史观)特征(全球史观)特征 课标指出:课标指出:“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从1616世纪初至世纪初至1919世纪末世纪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世界历史。”“”“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课标又说:课标又说:“进入进入20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初中初中课标和教材课标和教材体现体现的的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这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这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都有体现。课标指出:有体现。课标指出:“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旧课标和教材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专旧课标和教材在中国近代史板块中专门有一个主题为门有一个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近代化的起步”。初中初中课标和教材课标和教材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课标指出:(课标指出:(旧课标旧课标)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放态度。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了基础。从人类文明出现到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15世纪,亚洲、非洲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一个主题为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一个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上古人类上古人类文明文明 ”、“中古亚欧文明中古亚欧文明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等主题。等主题。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相关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相关教科书教科书都直接体现都直接体现了文明史观,了文明史观,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各类教科书都加强了直接反映文明史成果的科技文化史的分量。明史成果的科技文化史的分量。如如川教版川教版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学习主题是第一学习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更是直接按更是直接按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科书的第一学习文明史观构建了学科体系,教科书的第一学习主题主题“史前时期的人类史前时期的人类”(第(第1 1课课 人类的形成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与文明的曙光),第二学习主题是),第二学习主题是“古代亚非古代亚非文明文明”,第三学习主题,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古代欧洲文明”,第,第四学习主题是四学习主题是“古代文明的交融古代文明的交融”。20112011版新课标版新课标虽在这方面的表述有较大减少,虽在这方面的表述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明的角度看,初中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一)整体(全球)史观(一)整体(全球)史观(二)现代化史观(二)现代化史观(三)文明史观(三)文明史观(四)社会史观(四)社会史观(五)生态史观(五)生态史观二、几种新的历史观二、几种新的历史观(一)整体(全球)史观(一)整体(全球)史观 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程就是世界历史。-吴于廑吴于廑 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周谷城周谷城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中学历史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中学历史教学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教学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所谓所谓整体史观整体史观:指:指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含中国史含中国史)纵横纵横发展的历史观。发展的历史观。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内向发展内向发展 纵横发展的关系:纵横发展的关系:推动横向发展的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断发展。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生产力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交往的发展是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所谓所谓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该史观强调以理论体系。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全球史观是全球史观是20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西欧中心论中心论”或或“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现的一种全新史观。早早在在2020世世纪纪5050年年代代,巴巴勒勒克克拉拉夫夫就就主主张张用用全全球球观观点点来来考考察察历历史史。7070年年代代他他又又指指出出:“建建立立全全球球历历史史观观即即超超越越民民族族和和地地区区界界限限、理理解解整整个个世世界界的的历历史史观观是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斯斯塔塔夫夫里里阿阿诺诺斯斯在在其其全全球球通通史史中中指指出出:把把世世界界历历史史作作为为一一个个整整体体来来考考察察是是其其显显著著特特点点,“它它研研究究的的是是全全球球而而不不是是某某一一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历历史史;关关注注的的是是整整个个人人类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在在关关于于新新航航路路开开辟辟和和地地理理大大发发现现的的划划时时代代意意义义、关关于于世世界界近近代代早早期期的的历历史史定定位位等等问问题题上上充充分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二)现代化史观(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钱乘旦钱乘旦 现代化是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它“导致传统的农业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罗罗荣渠荣渠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又称:又称“一元多线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历史发展观。该史观该史观认为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一元性”。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多线性”。罗先生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罗先生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一元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互动的,是一种合力合力。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模式并存的局面。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现代化缔造了一种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现代近现代”。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状态。领域领域领域领域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主要特点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民主化、法治化民主化、法治化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个人现代化个人现代化个人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中等教育等教育等教育等教育现代化史观各方面:现代化史观各方面:现代化史观各方面:现代化史观各方面: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历史。它要求我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历史。它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罗荣渠罗荣渠指出:指出:“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一个半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的历史定位。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的历史定位。”“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是在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是在革命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现代化这个范式。这个范式。”钱乘旦钱乘旦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代化,并进而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时代与学术基础。现现代代化化史史观观突突破破了了以以阶阶级级斗斗争争为为纲纲的的史史学学框框架架,科科学学地地阐阐释释了了历历史史发发展展的的动动力力问问题题,建建立立了了宏宏观观的的史史学学框框架架,为为我我们们认认识识近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