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学生 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 - 广东药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40730094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5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小学生 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 - 广东药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广东省中小学生 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 - 广东药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广东省中小学生 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 - 广东药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学校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沈沈 彬彬 副校长副校长020-81547399 QQ: 广东药学院校医培训班广东药学院校医培训班 一、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概述 n(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n(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n(三)传染病种类(三)传染病种类(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n 1、传染病: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即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主要特征n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不同,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如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一定条件影响下,传染病可在易感人群中造成程度不等的流行,可由散发造成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可能造成世界大流行。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传染病在病程中体温升高,有皮疹、毒血症和肝脾肿大等。2、传染病传染病发生发生有有三个因素三个因素n传染病传染病发生发生有有三个因素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n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内,同时或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疾病。3、传染病散发与暴发:传染病散发与暴发:n散发散发是指在一定地区某病当年发病率未显著超过历年来一般发病率水平。在小范围的人群(学校、单位)中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传播关系情况则称为散发病例或单个病例。n当学生或员工相继出现类似的病症,且发病人数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增加,发病率超过一般流行的发病率水平,来势迅猛,流行持续时间超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从流行病学角度考虑就可能是疾病的暴暴发发。常见的例子是流行性感冒的暴发,广东省通常于每年的37月为高峰期,学校流感暴发较多见,但平常的日子也会有零星的个案发生。如何判断传染病是否暴发?n要判断传染病是否暴发需要掌握学校日常传染病发病数据。n如发生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情况,均应高度怀疑发生了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缺勤人数,尤其是因同样病症请假缺勤人数,尤其是因同样病症请假人数突然增加。人数突然增加。n学生或员工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相似的病症,例如发热、皮疹、咳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及乏力;手脚、头皮、躯干等出现水疱或皮肤出疹子、疥疮或头虱、皮肤搔痒;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等。2进食相同食物后,进食相同食物后,2 2人以上出现相人以上出现相类似的病症类似的病症,n可能是集体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或食源性传染病),可能是通过摄入含有细菌、病毒或毒素饮食而引起。3病人有密切接触史:病人有密切接触史:n如同班、同桌、或同宿舍内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类似病症。或接触过类似的病人后发病或病人的接触者发病。4病人有可疑传染源病人有可疑传染源暴露暴露史:史:n如校外或家中接触过类似病人或某类动物,共同吃过不洁食物,同一食堂就餐或饮用不卫生水源等。5单个病例发生,有时也应当作暴发单个病例发生,有时也应当作暴发对待。对待。n例如: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病症,或是对公众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流行期间,学生或员工突然出现中度以上的发热(38以上)或呼吸急促情况或肺炎,应保持高度警惕。(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基本环节 n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n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使传染病终止流行。n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1 1、传染源:、传染源:n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n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这种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就是传染源。n传染源有三类:病人;病原携带者;动物传染源。2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n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n传播途径很多,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n传染病通常可通过多于一种的传播途径感染病人。(1 1)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n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n飞沫核传播:n尘埃传播:TB杆菌、n特点:季节性:冬春季n 儿童多见又称“儿童传染病”n 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2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饮水饮水 疫疫水水n 饮水传播:霍乱、伤寒、菌痢、甲肝n特点: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n 除哺乳婴儿外,无年龄、性别、职业的n 差异n 停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措施后,即n 可中止。n 疫水传播:血吸虫、钩体n特征:有疫水接触史n 有季节性和地区性n 采取个人防护后可以控制。(3 3)食物传播:)食物传播:n 本身含有病原体n 加工运输、生产过程被污染n 甲肝:毛蚶,上海三次大流行 n 1988年达30万人n流行特征: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n 易形成爆发n 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4 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n直接接触:性病、狂犬病n间接接触:肝炎、痢疾等n 特点:多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等,与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关。(5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n机械携带:苍蝇、蟑螂等吸血节肢动物:疟疾特点 散发 可有季节性(6 6)土壤传播)土壤传播:n破伤风(7)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n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8 8)垂直传播)垂直传播:n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后代n胎盘传播:如:风疹、乙肝、AIDSn上行性传播:性病、白色念珠菌感染、葡萄球菌n分娩传播:淋球菌、疱疹V、感染3 3、易感人群(疾病易感者):、易感人群(疾病易感者):n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n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n与易感个体所占比例有关。n升高的因素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n 易感人口的迁入n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n 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n 降低的因素降低的因素 n 计划免疫:最有效、可靠的方法n 传染病流行后n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小结n总之,传染源是病原体生存繁殖的客体,它能向外界环境排出病原体;而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才能进入人体;只有易感染的机体才能发病。n这三个条件,在传染病发生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要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三)传染病种类(三)传染病种类 n1 1、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共37种,并规定实行分类管理,即强制管理甲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分类管理按甲类传染病管理。n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自2008年5月2日起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n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共为38种。法定报告的传染病n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共2种)n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5种)法定报告的传染病n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共11种)2 2、人类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可以分为四大类:n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n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n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n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n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n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n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n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n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n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n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n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n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n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n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一)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一)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n1 1、学生是传染病高发人群。、学生是传染病高发人群。n2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n3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n4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n5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n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n针对传染病三环节的控制方法 传染源控制方法控制方法 n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n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传染源控制方法实例n如:隔离治疗病人、对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以便及早发现传染源,是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措施n;灭鼠,是消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n管理犬只,是控制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控制方法传播途径控制方法 n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或患病的动物,进行必要的清洁环境或消毒,把病原微生物清除或杀灭,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传播途径控制方法传播途径控制方法实例n如:灭蚊以预防蚊媒传染病;n搞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以减少痢疾、伤寒的发生;n开窗通风、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口罩等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控制方法易感人群控制方法 n加强防护,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如有需要可接受免疫注射,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n易感者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n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师生员工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在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易感人群控制方法易感人群控制方法实例n如:疫苗接种,可保护易感人群。但需要对学校人群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必须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由学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n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学校人群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n总之,不随地吐痰,保持宿舍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n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消化道传染病病的发生。n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的发生。n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可以预防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的发生。三、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三、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n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n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为主,重点加强传染病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中的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有效防控传染病的蔓延,切实保护学生健康与生命安全。(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n1 1、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n2 2、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n3 3、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n4 4、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n5 5、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n要建立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或托幼机构负责人是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健全学校卫生机构,明确分工和责任人,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日常管理。n要制订学校应对传染病突发疫情详细的应急预案,落实防控物质和经费及值班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n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认识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检查到位、奖惩到位。n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至少检查4次。学校领导要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经常查看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组织领导。n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 n学校的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只有不断地改善学校各种卫生条件,增加必要的卫生设施,才能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n重点做到: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n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完善的校卫生室。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 n即达到水源卫生(有消毒措施、与周围污染源距离合理、水源周围有保护措施、消毒达到要求)、饮食卫生(有防蝇防尘措施、饮食服务人员有健康证、环境清洁卫生、集体食堂卫生管理有制度)、厕所卫生(厕所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与水源及食堂距离合理、经常打扫、有冲洗和洗手设施、苍蝇密度低)、环境卫生(宿舍和教室及活动场所通风、垃圾处理及时、垃圾场苍蝇密度低)等要求,并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n学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习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合理的卫生制度。n这些制度包括:课堂,教室,宿舍,公共场所等重要场所卫生清扫和定期消毒制度;教学场所通风制度;个人清洁卫生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学校晨检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n依法治校,常抓不懈,这是学校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保证。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n学校要强化健康教育,应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n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n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n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n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中小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n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学生的实际免疫水平,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及时查漏补种,落实预防接种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免疫屏障。(二)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二)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n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必须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和早报告的原则。n早发现,早诊断是指在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晨、午检,以期早发现病人,并及时明确诊断。n早隔离,早治疗是指对病人和可疑病人要及时隔离观察,及时进行治疗以控制传染源。n早报告则要求学校一旦发现或者怀疑有传染病病人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在疾病控制部门的指导下,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疾病蔓延。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1 1、当地社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或流、当地社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的防控措施行时的防控措施n学校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n(1)学校要有校内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应急预案或计划,包括发现可疑情况如何处理及张贴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院的联系电话等。n(2)发现学校可能发生了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需要启动预案或相应计划作为控制传染病蔓延的应对措施。1 1、当地社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或流、当地社区出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的防控措施行时的防控措施n(3)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晨检制度、测量体温、病例发现与报告制度,以及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定措施等。n(4)平日妥善保存学生及职员个人资料及疾病记录、疫苗接种记录。n晨检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疾病相关可疑情况要进行体温检查。n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黏膜出血点或淤斑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及时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n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本班生病学生、缺勤学生情况及时汇总上报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n医务室填写“学校师生健康情况每日报告表”,定期报告当地教育部门或指定的疾控机构。n如果缺课人数增加,则要(1)联络缺课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查问缺课原因。(2)如果多名学生(如3名以上)因患有类似病症缺课,应立即报告校医及主管校长。(3)如有大量缺课者出现相似症状,学校应立即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向当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2 2、学校和托幼机构内出现传染病、学校和托幼机构内出现传染病病例时的防控措施病例时的防控措施n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疫点的消毒等),这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1 1)当怀疑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当怀疑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染病时,染病时,n学校应根据以下的预防传染病蔓延的原则去处理:n密切观察,跟踪患病学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周围人是否出现相同病症。平日备有及妥善保管学生的个人健康记录,并且小心评估病症。n尽早医治,以免构成传染他人的源头。n尽早报告。如有怀疑,应尽早通知学校或托幼机构的卫生负责人跟进。(1 1)当怀疑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当怀疑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染病时,染病时,n尽早采取措施,预防扩散。为了避免造成传染病流行或暴发及进一步蔓延,应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传播途径不明时,学校亦需采取患病学生暂停上学、留家观察、分隔患病学生与其他人等措施,以防止传染病扩散。至于患病学生何时返校则要听取医生建议,根据疾病性质、治愈情况而定。如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必须戴上口罩,妥善处理病童的排泄物,严格遵守洗手规则等。(2 2)当确诊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染病时,)当确诊有学生或老师感染传染病时,n学校应根据以下的预防传染病蔓延的原则去处理:按相关传染病规定隔离治疗病人,以免构成传染他人的源头。尽早报告。应按学校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尽早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当地医院,同时报告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性采取措施,预防扩散。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根据传染病类型和传染性强弱,必要时对与病人接触的人员进行相应隔离。n为了防止传染病的扩散,患病学生应在医院隔离治疗或留在家中休息而及不要上学,何时返回学校则取决于疾病性质,并视乎个别情况而定。(3 3)如怀疑疾病或传染病暴发,)如怀疑疾病或传染病暴发,n则应首先处理患者,采取适当隔离,避免患病学生与其他人密切接触。n通知学生的家长监护人,请他们尽早带学生求诊。如学生情况危急,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急诊室。n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n身体不适的学生或员工应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尽量减少不同楼层学生及员工的接触,以避免交叉感染的机会,尽量安排同组员工照顾固定的学生。(3 3)如怀疑疾病或传染病暴发,)如怀疑疾病或传染病暴发,n密切跟踪或登记师生病假或患病情况,以便必要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加强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措施,学校教室须保持清洁。n如怀疑暴发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应经常开窗,确保室内空气流通。n如怀疑食物中毒,应将剩余的食物及呕吐物封存,留作调查用。n协助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监测校内传染病暴发的情况,以确定控制措施的成效。一般传染病的监测期为“最后个案病例发病时间加两倍最长潜伏期”。(4 4)确定学校或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后的)确定学校或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后的处理。处理。n禁止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儿童上学,根据当地卫生机构建议要求密切接触者留家观察或就诊。n尽快如实地向师生员工公布相关情况,消除疑虑,避免谣言传播。n通知学生家长,并特别说明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的病症,叮嘱学生家长要留意其子女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求诊并通知校方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学生家长强调指出:如果其子女有类似症状或不适,不宜上课,必须及时求诊。n学校应安排周会(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宜集会)或班主任课,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及同学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老师及同学。(4 4)确定学校或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后的)确定学校或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后的处理。处理。n疫情发生期间,尽量减少室内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室外活动安排。n紧急措施。证实学校传染病正在扩散,必须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才能控制时,经请示上级教育及卫生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证实师生感染传染病,从请病假日算起,以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为限,采取部分班级或全校停课(全校停课需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学生留家观察等措施。n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应及时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n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可对与病人接触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校园指定范围进行清洗和定期消毒。(三)传染病疫情管理(三)传染病疫情管理n1、疫情登记:学校里发生疫情后,应由校医或保健教师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作好疫情登记工作。登记的内容由卫生部门统一规定,按照疫情报告卡的内容登记,也可以按照不同传染病自行拟定内容,列成表格,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登记。登记时注意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名,详细地址,发病时间,确诊时间等内容的准确性。n2、疫情报告:学校的校医和有关责任人是法定的疫情报告人,必须要作好传染病报告工作,迅速而准确地掌握疫情是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防治传染病的关键。因此,传染病诊断或疑似诊断确定后,应迅速地向主管行政部门和当地疾控中心用电话或书面报告。当出现传染病爆发和流行时,还需要及时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n3、疫情管理:除切实作好疫情的搜索,疫情的登记,疫情的报告外,还应健全学校的疫情档案工作。疫情档案的内容应包括: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学生的年龄性别,班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包括年龄分布,班级分布,时间分布,传入传出的途径,学校的自然情况,包括学校地貌景观,周围环境,气候条件等。学校的疫情资料要有专人负责,疫情的登记,分类,统计和分析的原始资料应设专柜予以妥善地管理,不得任意存放或丢失,也不得随意向社会公布,切实作好传染病疫情的保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