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728406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马原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毛泽东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主体与与客体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中介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和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能力、从事社会社会实践和践和认识活活动的人的人实践和践和认识的的结构:构:客体客体是指是指实践和践和认识活活动所指所指向的向的对象象 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程序和方法 主体主体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践性。存在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存在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会主体。客体客体。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客体的形式: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1.实实践践关关系系(根根本本):改改造造与与被被改改造造的的关关系系(这这是是实实践践主主体体与与客客体体之之间间的的本本质质关系关系 )2.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3.价价值值关关系系:客客体体满满足足主主体体需需要要的的利利益关系益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改造世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名人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 物 主 义唯 心 主 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 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庄庄子子 康康德德(二)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旧 唯 物 主 义 对 认 识 的 不 同 回 答 辩证辩证唯物主唯物主义义和旧唯物主和旧唯物主义虽义虽然都然都坚坚持反映持反映论论,认为认识认为认识是主体是主体对对客体的反映,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但是二者之间间又有着性又有着性质质上的区上的区别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费费尔尔巴巴哈哈 荀荀子子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二)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旧 唯 物 主 义 对 认 识 的 不 同 回 答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能动的反映具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其一其一 反映具有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创造性表现了反映的能动性。其二其二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三、认 识 运 动 的 基 本 规 律(一一)从实践到认识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 (二二)列宁指出: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列宁全集第第5555卷,人民出版社卷,人民出版社19901990年版,第年版,第142142页。页。)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限发展。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三)(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反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 (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表现为:(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观察事物时机遇偏爱有准备在观察事物时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头脑。”(巴斯德)(巴斯德)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和出自少不更事的少年人之口,所包含的意的老年人之口和出自少不更事的少年人之口,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同的。义是不同的。”(黑格尔)(黑格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割裂两者关系割裂两者关系 唯理论唯理论 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经验论经验论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3)(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1)必必须须勇勇于于实实践践,深深入入调调查查研研究究,获获取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2)必必须须运运用用理理性性思思维维及及其其正正确确方方法法对对感感性性材材料料进进行行加加工工制制作作:去去粗粗取取精精去去伪伪存真存真由此及彼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表及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和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