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40728094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0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项脊轩志习题及答案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吾家读书久不效。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二、填空题7.项脊轩志选自_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_ 的 ,项脊轩是 _ 名,“志”是_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_、_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_ 、_ 和_ 的思想感情。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_,_,_,_,_。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楚人一炬 四海一 一肌一容 用心一也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一室之中 初一交战A/BC/D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顷之,持一象笏至 他日汝当用之 A和相同,和也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也不同 D和不同,和相同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轩东故尝为厨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参考答案一、1A 2D 3D 4C 5D 6C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