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临床免疫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240716120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临床免疫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4章-临床免疫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4章-临床免疫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4 4章章-临床免疫临床免疫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 临床免疫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王传生目录第一节 超敏反应5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39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46重点难点重点1.超敏反应、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概念。2.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3.抗原抗体检测原理和类型。4.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难点1.超敏反应发生机制。2.抗原抗体检测类型。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特点。学习目标1.具有应用超敏反应、免疫学检验和免疫学防治知识的能力。2.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和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类型、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3.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所用的制剂。4.了解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免疫治疗的方式。5.能正确进行超敏反应的诊断及其防治,能正确应用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之为变应原。发生是有条件的:1.变应原进入 2.发生在再次应答 3.生理功能紊乱或损伤 4.个体差异概念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分类第一节 超敏反应1.致敏阶段 变应原:药物或化学物质或异种血清、吸入性变应原、食物 抗 体:IgE 细 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一)发生机制变应原变应原初次初次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2.抗体抗体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2.发敏阶段 变应原 抗体 细胞交联,释放活性介质变应原变应原再次再次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u 发生快,消退快 u 通常只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引起组织损伤u 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u 主要病理改变是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u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二)特点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过敏性休克 最严重的一种 表现:数秒到数分钟发生,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血压下降 (1)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 卡因、有机碘、维生素B12(2)血清过敏性休克 动物免疫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等)2.呼吸道过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敏性鼻炎、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三)常见疾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询问病史(2)皮肤过敏试验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三)防治原则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一)异种血清 适合于异种免疫血清皮试阳性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min30min)、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生物介质少量多次释放暂时使其耗竭(二)特异性变应原 应用于已查明又不可避免的变应原 方法:小剂量、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次/周 1次/2周)、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IgG竞争结合变应原2.脱敏治疗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释放的药物 色甘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脱颗粒 肾上腺素、异丙肾、麻黄碱: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增加 cAMP合成 肾上腺素、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药物 苯海拉明 扑尔敏 竞争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 异丙嗪能(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解除支气管痉挛 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C3.药物治疗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1.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正常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修饰的自身细胞 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自身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如青霉素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1.抗体:IgG、IgM2.靶细胞溶解机制(1)激活补体(2)调理作用(3)ADCC作用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NKNK细胞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补体补体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1.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膜上,导致靶细胞溶解,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2.有补体参加,参加的抗体主要是IgG、IgM。3.通过激活补体、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二)特点1.输血反应: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 输血反应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三)常见疾病2.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半抗原性:如青霉素(2)免疫复合物型:如非那西丁(3)自身免疫病型:病毒感染或化学药品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形成与沉积 IC形成:Ag Ab 沉积条件:抗原量 稍抗体量 沉积部位:血压高且血流慢的毛细血管 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皮下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 (2)趋化作用 C5a 中性粒细胞 释放溶酶体 损伤(3)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IC和C3b 可使血小板聚集 血栓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活性酶活性酶C3aC5a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补体补体抗体抗体抗原抗原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复合物复合物血管活性胺血管活性胺C5a 血小板凝聚血小板凝聚 免疫复合物沉淀免疫复合物沉淀趋化趋化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基底膜基底膜血管壁血管壁12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变应原多为可溶性抗原。2.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引起。3.参与的抗体是IgG、IgM、IgA,有补体参加。4.主要病理变化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小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二)特点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马血清 家兔 皮下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1)Arthus反应 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局部多次注射(2)类Arthus反应(人体局部免疫复合物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三)常见疾病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1)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血清病(3)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 抗原APC致敏T细胞CD4+T、CD8+T穿孔素颗粒酶FasLCD4+Th1CD8+TcIL-2 IFN-rTNFIL-2 GM-CSF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白细胞浸润活化NK细胞、吞噬细胞浸润活化T细胞浸润活化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及靶细胞坏死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发生机制1.发生缓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由T细胞介导,无需抗体和补体参与4.大多无个体差异3.病理特征是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二)特点1.传染性超敏反应:如肺结核 2.接触性皮炎:如对油漆过敏 3.移植排斥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三)常见疾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第一节 超敏反应型一、抗原抗体检测抗体(已知)待检血清(未知)反应(阳性)定性检测定量检测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一)原理(一)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与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颗粒性抗原颗粒性抗原 +抗体抗体 肉眼可见凝集现象 (1 1)直接凝集)直接凝集 颗粒性抗原+抗体 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直接凝集反应示意图直接凝集反应示意图(二)类型(二)类型 1.1.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2 2)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 颗粒+抗体 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1)免疫荧光技术3.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等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等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再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再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荧光抗体荧光抗体荧光物质荧光物质抗原抗原标记物: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黄绿色荧光藻红蛋白(PE)红色荧光(2)放射免疫技术125125I I、131131I I标记物:放射性同位素:125I、131I优点:敏感度高,pg水平缺点:具有放射性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3)酶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标记物:酶 辣根过氧化物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FHRF)底 物:二氨基联苯胺(DAB)分解后呈棕褐色方 法:双抗体夹心法EE4.加底物显色 测量光密度3.加酶标已知二抗 洗涤2.加待检抗原 洗涤1.包被已知抗体 洗涤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细胞细胞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PHA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人工免疫自 然 主 动 免 疫:患 传 染 病、隐 性 感 染自然被动免疫:母体IgG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母体sIgA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人 工 自 动 免 疫:接 种 疫 苗(抗 原)等人 工 被 动 免 疫:注 射 抗 毒 素(抗 体)等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1)死疫苗 将培养增殖的标准株微生物经灭活后制备而成 特点:不能增殖,只刺激体液免疫,免疫效果弱 用量大,次数多,安全,易保存和运输 常见:伤寒、乙脑、百日咳、霍乱、流感、狂犬病疫苗(2)活疫苗 用减毒或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 特点:能体内增殖,刺激体液和细胞免疫,免疫效果强 用量小,次数少,安全性差,不易保存和运输 常见:卡介苗、麻疹、风疹、脊髓灰质炎疫苗(一)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al active immunization)概念: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1.所用制剂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免疫学预防 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或抗体等 死疫苗(dead vaccine)与 B细胞结合Bm活化B细胞Ab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与 T细胞结合活化T细胞Tm活疫苗(live vaccine)Bm活化B细胞Ab与 B细胞结合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牛分支杆菌置于含胆汁的培养基,逐渐增加胆汁的浓度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在胆汁中适应性生长,充分减毒成为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减毒活疫苗实例培养13年230代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区别点 死疫苗 活疫苗制剂特点接种量及次数保存及有效期免疫效果灭活,强毒株量较大,2-3次易保存,有效期约1年较低,维持数月至2年活,无毒或弱毒株量较小,1次不易保存,4冰箱内数周较高,维持3-5年甚至更长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3)类毒素 将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制成 特点:无外毒素毒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 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外毒素 类毒素毒素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甲醛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2.特点 人工自动免疫输入的物质是抗原,它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效果较慢,因此主要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但输入的抗原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故人工自动免疫效果维持较长久,一般可维持数月至数年。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二)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概念: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1.所用制剂(1)抗毒素 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 特点:对人过敏,注射前必须皮试 用于:外毒素性疾病(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人血浆丙种球蛋白:从人混和血浆提取(IgG+IgM)胎盘丙种球蛋白:从胎盘血中提取(IgG)2.特点 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的是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等物质,它进入机体后立即产生免疫效果,因此主要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由于输入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故人工被动免疫效果维持较短,一般可维持23周。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抗原(疫苗等)慢(14周后生效)长(数月数年)多用于预防抗体(抗毒素等)快(注射后立即生效)较短(23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输入物质免疫力出现时间免疫力维持时间用途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指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利用免疫学原理,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分为免疫调节、免疫重建、免疫替代,其中免疫调节又可分为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疗法。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二、免疫治疗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一)免疫调节 免疫增强疗法:如IL-2、免疫抑制疗法:如环孢霉素A、(二)免疫重建 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 异体骨髓移植 干细胞移植 免疫效应细胞输注:供者致敏淋巴细胞 自体淋巴细胞(三)免疫替代 输入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小结 根据发生机制超敏反应分为四型。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且通透性增加等,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G和IgM介导,激活补体、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靶细胞。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G、IgM、IgA介导,通过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损伤。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导致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现象。其类型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主要类型是T细胞增殖试验。免疫学预防是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或抗体等,使机体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免疫治疗是指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利用免疫学原理,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分为免疫调节、免疫重建、免疫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