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

上传人:1395****376 文档编号:240712828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态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态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基础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一)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形态结构(二)营养结构v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v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按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食物链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型。v(一)食物链v1捕食性食物链v2腐食性食物链v3寄生性食物链v(二)营养级v 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食物链的加长不是无限制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第二节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v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v 所有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v二、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v 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就是物质流动,这种物质流动构成的循环,即称为物质循环。v(一)水循环v(二)碳循环v(三)氮循环v(四)硫循环第二节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v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v 信息是指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凡是有次序的符号排列(如文字、数据等)均可视为系统,并均能载荷着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成部分的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联系,以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第三节第三节生生态态平平衡衡v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一、生态平衡的概念v 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也就是说,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平衡,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v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v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地平衡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v(一)结构的多样性v(二)功能的完整性 v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v(一)自然因素v(二)人为因素v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v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v3信息系统的破坏v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v(一)结构上的标志v 生态平衡的失调,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v(二)功能上的标志v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第三节第三节生生态态平平衡衡第四节第四节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v 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v一、物物相关一、物物相关普遍的依存与制约规律普遍的依存与制约规律v二、能流物复二、能流物复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v三、负载有额三、负载有额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v四、协调稳定四、协调稳定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v五、协同进化五、协同进化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律第五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v一、应用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一、应用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v 应用生态学指的是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v二、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v(一)生物监测v 生物监测,也称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物质胁迫的反应为指标,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v(二)生物监测的特点v1综合性和真实性长期性灵敏性简单易行v(三)生物监测的类型v 按生物监测的目的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特种目的监测。v 按监测对象,生物监测可以分为三类,即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生物监测等。v 按生态水平,也可以将生物分为种群生态监测和群落生态监测等。第五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v三、生物防治三、生物防治v(一)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v1植物防治 2微生物处理v(二)水体污染的生物防治v1好氧生物处理 2厌氧生物处理 3稳定塘v四、生态规划四、生态规划v(一)生态农业(一)生态农业v1家庭生态农业模式(见图2-1)v2农场生态农业模式(见图2-2)v3区域生态农业模式v(二)生态工业v(三)生态旅游v(四)生态城市图图2-1家庭生态模式示意图家庭生态模式示意图 沉淀池肉类加工厂沼气池发电厂生产能源生活能源畜牧场 氧化塘 养鱼塘有机肥料饲料废渣废液废液废渣废水沼气粪便畜产品 农田、森林固体废物加工厂图2-2马雅农场农业生态模式 第五节生态修复第五节生态修复一一、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理、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理(一)生态修复的定义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二)生态修复的特点1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2影响因素多而复杂3多学科交叉(三)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的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v二、生态修复的意义及技术的发展二、生态修复的意义及技术的发展v目前,理论和技术上可行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酶学修复、动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各种联合方式修复等几大类。v(一)物理修复及蒸汽浸提技术v(二)化学修复及可渗化学活性栅技术v(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v(四)生物修复技术v(五)植物修复技术第五节生态修复第五节生态修复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