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154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十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检测(十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均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排除。2(2019孝义摸底)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解析:选A依据题干“雇佣劳动”可知,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3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解析:选D题目中并未体现大量经济作物的入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得出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材料“寮主经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4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解析:选B海禁是严格禁止而非绝对禁止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海禁政策扰乱了沿海地区经济秩序,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存,转而成为海盗,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海禁政策而非官方对外的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中外经济联系,故D项错误。5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解析:选C“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不能体现与欧洲的联合,故A项错误;“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不能体现贸易的复杂多样,故B项错误;由“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海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故C项正确;由于日本海盗的出现才有了海禁政策,而不是海禁政策导致了这种现象,故D项错误。6(2019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解析:选A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出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即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来达到产量的优化,故A项正确;材料“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说明该方案强调的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D项错误。7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A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B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C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D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景德镇制瓷业中官窑和民窑数量在明清两代的变化,没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雇佣劳动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景德镇制瓷业中官窑和民窑的变化,表明官私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没有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的信息,故C项正确,D项错误。8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面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C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D该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解析:选B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并结合图片可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故B项正确;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不符合史实,广州也是当时著名的港口,故C项错误;材料虽提到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但不足以说明苏杭地区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雇主增加雇佣工人的费用要低于进行技术革新的投入,这也就从侧面折射出明清时期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劳动力价值降低,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显推动力不足,但这很明显属于材料正面所呈现而非侧面揭示,故D项错误。10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解析:选C材料仅涉及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专其业者不啻万家”,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B、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1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解析:选B材料体现不出手工工场规模,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矿工们有一定的时间可以休息,而且雇佣是自由的,反映了当时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因为流民很多,所以做工而不是因为窑厂停工,所以出现流民,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他们是雇佣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故D项错误。12(2019安阳一模)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选A材料表明租佃制度的普及与广泛,这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即使在永佃制之下,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归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发生土地所有权的实质性改变,故C项错误;永佃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得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得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得出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据材料二“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得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及与城市改造相关;据材料二“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和逻辑进行推导,可以从工商业、城市化、城市生活、城市自身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14(2019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左边的图呈现的白银的流向:美洲流向欧洲,之后流向亚洲;右侧则是说明在同时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其吸收白银的能力,并陈述原因即可。答案: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评析: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其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