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讲座训练(十五)(含解析)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89954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讲座训练(十五)(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讲座训练(十五)(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讲座训练(十五)(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训练(十五)一、选择题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析】“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材料信息说明是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佛山质检)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私有制B经世致用C重本抑末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解析】古代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重本抑末政策,歧视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无奸不成商”包含着对商人的贬低,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雇佣关系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的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来谴告和威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天人感应”的理解。“天人感应”一方面强化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借神对皇权进行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2014盐城三模)“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解析】材料中“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信息说明是关注民生,符合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族的统治,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主义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5(2014济宁二模)“在红军的主力红一方面军,1934年4月时,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根据地建设的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D土地革命不断深入【解析】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伴随土地革命深入,红军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从而出现苏区农民大量参军现象,故D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故A项错误;根据地建设与材料中发动广大农民参加红军的信息不能直接对应,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不是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答案】D6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A中共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解析】材料强调“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故先排除A、D两项;而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整,因此,不能是B项,只能是C项。【答案】C7(2014太原二模)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这一记载说明我国()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解析】从题干中“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信息可知,传统的经济体制正在变革,故选D项。据题干说明当时不仅仅有包产到户,还有很多种形式,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事件发生在1982年,人民公社体制已经瓦解,B项错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只是改造经济体制,C项错误。【答案】D8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解析】英国进行工业化过程中,机械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而解放了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减少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农业机器化并不是造成林业和渔业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原因,故B项错误;对外移民增加不能成为劳动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答案】D9(2014资阳三模)有个国家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在农村中出现了“背口袋”的人,他们偷偷从农村背着口袋贩粮,到城市卖粮。要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A大力发展凯恩斯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D充分运用斯大林模式,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城市和农村物质匮乏,需要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导致工人、农民偷偷买粮和卖粮,故A项错误;材料与发展第三产业无关,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仍是加强国家干预,不利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4怀化二模)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罗曼罗兰旅行的国家应该是()A美国 B中国C苏联 D日本【解析】1935年,苏联在实施“二五”计划,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身上剥夺得太多,故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得知罗曼罗兰旅行的国家不是美国和日本,故A、D两项错误;1935年,中国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军事斗争为主,B项错误。【答案】C11罗斯福曾针对大萧条指出:“谨慎地考虑一下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我们必须建立起某种手段,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谁也不能担保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萧条的危险,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危险。”最能说明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新政举措是()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和改革银行体系,恢复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B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与雇主谈判的权利C同农场主签订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D颁布社会保障法,积极扩大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解析】材料中“我国国民生活未来有可能突发的不测”“为美国人民的未来提供更为有力的经济保障”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该项措施主要是为美国人民的未来生活提供保障,故D项正确。整顿银行业主要是为了恢复银行与金融秩序和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A项错误。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主要是为了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故B项错误。减少耕地面积,并销毁农牧产品,屠杀牲畜主要是为了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故C项错误。【答案】D12(2014揭阳二模)“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该言论适用于评价()A“混合经济” B斯大林模式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D“新经济”【解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混合经济”不能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故B项错误;“新经济”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不能缩短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持续的农业开发,北方湖泊不断消亡,黄河泛滥的次数开始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农业从此一蹶不振。气候变冷对于处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打击特别严重,草地出现了沙化,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向南边定居农业民族的袭击与掠夺就成为自然反应。北方广大地区的农民纷纷南迁,并铸就了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主集团的崛起并成为改革的中坚。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所持有的轻视工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正是南、北商品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尹伯成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材料二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自1816年起,北半球气候剧降,降水增加,江南处于全国市场的中心,遂成为主要受害者。道光十三年夏,大雨从阴历二月开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严重水灾,导致水稻绝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灾,松江棉花种植遭受沉重打击,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民困导致民变,经济衰退引起了社会动荡。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1)根据材料一,概括11世纪后中国气候显著变化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光萧条”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气候变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解析】第(1)问据材料可知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变迁及北方生态破坏导致北方农业衰退;同时游牧民族入侵的压力下,人口加速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在经济政策上出现了偏北方的重农抑商派同偏南方的重商派的较量。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是由于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第二小问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的关系,气候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加剧社会动荡危及统治;当然社会经济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答案】(1)概括:北方农牧业衰落;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骚扰;人口和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较量。(2)原因:19世纪初期气候变冷和降水增加;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的政策的影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政治日益腐败,国力衰退;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农民负担增加等。关系: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乱兴衰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破坏,引发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也会产生积极和负面影响。1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材料三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等六个方面,对于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保障制度一度曾经功勋卓著:这项制度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结构中添加了调和剂,使社会阶级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衰退、社会风险化等等趋势,曾经的盛景渐渐消损,从而引起了西方学术界新的思考。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的生存状况。(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进行归纳;第二小问需要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不应干预太多,社会经济问题应该让市场自行解决。第(3)问通过材料二、三的对比主要表现为投入加大,涉及范围加大;对影响的考虑,应该注意到全面性,即积极和消极都要考虑到。【答案】(1)状况: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劳动和居住条件恶劣,并经常失业;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犯罪率高;工人滋生反叛情绪,工人运动兴起。(2)特点:有济贫法修正案等社会保障措施;但实行个人自愿原则,缺乏政府通盘考虑的保障制度(如养老金制度)。原因:由于自由放任主义风靡,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主张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危机往往通过市场能自行解决。(3)变化及影响:人民福利待遇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高福利使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严重,引发通货膨胀;使企业税负增加,成本提高,抑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出现有较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产生了依赖心理;出现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新自由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