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39989851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4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七 单 元 14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第 七 单 元课文概览课文概览主题解读主题解读故都的秋【脉络梳理】课文概览主题解读故 都 的 秋【主题解读】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主题解读】荷 塘 月 色【脉络梳理】荷 塘 月 色【主题解读】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主题解读】文本研析文本研析疑难突破疑难突破【深度研读】故都的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1.请在课文第一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文本研析疑难突破【深度研读】二、把握景物,体会文章情感脉络。2.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对故都的秋的色彩的描绘中,寄寓了对美的追求,流露了沉静、寡淡的心境。请分析文中色彩的妙处。明确以冷色显示深沉和淡泊。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广阔的立体画。天空是“碧绿”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上是“蓝”“白”“紫黑”“淡红”构成的“花园”,而天地之间却是“白色”或“瓦灰色”的鸽子。就是这般“碧绿的天”与“五颜六色的地”之中,体现了故都秋天的质朴和原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色彩的把握和选配是精心的。我们还应看到,本文通篇采用冷色的“青、蓝、白、灰”作为主色,这一方面体现了秋天的故都的特色,另一方面其实是借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深沉和淡泊。二、把握景物,体会文章情感脉络。以动态描绘静态的色彩。枣子由初长成到成熟,它的颜色是由淡绿到微黄到红色,初一看,似乎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挂不上边,但只要一结合“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就给这蒙上了忧思与悲凉的色彩。以动态描绘静态的色彩。枣子由初长成到成熟,它的颜色是由淡绿三、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明确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三、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明确这是近乎口语的文字,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好像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四、多维思辨,深度探微。5.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却在描绘了秋景之后,在第12段插入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从行文章法上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四、多维思辨,深度探微。荷塘月色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1.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明确文章因情而起,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从家中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可见,“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荷塘月色二、把握景物,体会文章情感脉络。2.文本第4段是怎样写荷叶、荷花、荷香、叶子、花和流水的?明确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二、把握景物,体会文章情感脉络。三、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确“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这些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三、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确这三处比喻分别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用在此语境,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四、多维思辨,深度探微。6.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观点(1):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观点(2):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观点(3):本文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观点(4):本文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四、多维思辨,深度探微。【课堂笔记】【敲黑板】古典诗词中的色彩景物描写很大程度上是在写由轮廓形状和色彩构成的视觉感。那么,景物描写中含有色彩的古典诗句,你想起多少?_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课堂笔记】【阅读笔记】读完文本后,你有哪些疑问和收获?记在下面,与同学或老师交流。_【阅读笔记】【规律总结】叠音词的作用本文中大量采用了叠词来摹景状物,使景物描写准确生动形象。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文学作品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规律总结】【阅读笔记】“莲”的意象“莲”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莲的诗句?_【阅读笔记】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开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综合探究】故都的秋中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而荷塘月色中作者也提到江南采莲的故事,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结合文章及写作背景分析:两篇文章中提到“南国”和“江南”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综合探究】点拨(1)朱自清所惦念的南方,是指他自己在南方五六年的转徙教书生涯。其原因是在这五六年的转徙生活中,他体验到一种值得怀恋的“人生味”:在江南辗转教书的五六年里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新文学朋友,在吟诗作文切磋学问中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个时候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一个丰收,先后创作出毁灭长诗、小说笑的历史、诗歌散文集踪迹。而这时他身在北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很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四处躲藏。所以朱自清对江南的感情是一种对安宁、自由、快乐时光的留恋,是对友人的惦念和对时局的迷茫。点拨(1)朱自清所惦念的南方,是指他自己在南方五六年的转徙教(2)而郁达夫提到的江南是他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奔波的艰难时光。时常为生计问题而烦恼,甚至为了生存把棉袍当了来换米;再加上从1927年到1934年,时局动荡,日寇入侵北平,这使从小在北平长大的他渴望拥有一个安定、温馨的生活环境,江南再好,也是他乡。才有了他笔下江南之秋与北平之秋的不同的比喻。郁达夫提到的江南是一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避乱江南,归乡不得的无奈。(2)而郁达夫提到的江南是他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