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说课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说课稿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 ,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 ,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清楚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 ,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 ,其身价不谓显赫 ,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 ,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 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第二局部问题解决第1课时的内容。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 ,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是“平均分问题的开展 ,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最后又效劳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 ,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根底上 ,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 ,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 ,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根底。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从而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 ,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开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四、说教法 、学法 说教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说学法:本课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 ,并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比拟、分析、归纳、综合 ,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 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泼的情趣 ,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 ,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同时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到达已定的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首先用投影出示陈红和赵青到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教师通过谈话: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 ,我们来看看他们拿出了多少钱 ,买了哪些东西 ,该怎样分? 笑笑和淘气各拿出8元钱 ,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 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陈红拿出6元 ,赵青拿出4元 ,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 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是平均分吗?如果不平均分 ,那该如何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怎样分比拟合理?为什么?从而引出要学的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 ,从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 ,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索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 ,利用学生合伙购置文具怎样分的问题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立刻各抒己见 ,发表不同的看法 ,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数学知识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 探究新知在这个环节中 ,我紧接着上面的问题提出:在第一个问题“笑笑和淘气各拿出8元钱 ,一共买了10支水彩笔 ,应该怎样分?把10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实际就是按几比几的比率来分的?(按1:1来分的) 在第二个问题“陈红拿出6元 ,赵青拿出4元 ,一共买了15本同样的笔记本 ,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是平均分吗?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平均分不合理 ,因为两个人出的钱数不同。应该按照他们出的钱数的比来分才合理。他们两个人出的钱数的比是多少?6:4=3:2怎样理解3:2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可以理解为他们出两人的钱数分别为3份和2份 ,他们两个分笔记本时 ,一人分得3份 ,另一人分得2份。继续引导如果我设每份笔记本为x本 ,你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然后自己尝试解决。汇报交流 ,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接着引导 ,还有其他解法吗?按照刚刚你们的理解 ,他们出两人的钱数分别为3份和2份 ,他们两个分笔记本时 ,一人分得3份 ,另一人分得2份 ,也就是把这15本笔记本看作2+3=5份 ,陈红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几分之几?赵青分得的本数占15本的几分之几?这样求他们两个人各应分得多少本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学生得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应该列乘法计算。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独立解决。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汇报展示 ,集体订正 ,鼓励表扬。教师适时小结: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从分配的比率可以看出 ,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的开展。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放手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解法 ,目的是表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解答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三稳固应用本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1.处理教材56页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班 的人数 ,小组内讨论 ,设计一个适宜的比 ,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然后现在组内讨论活动方案 ,利用双休日参加两项公益活动。 2.练习十五第1题。 独立解决 ,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汇报展示 ,鼓励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 ,使学生对“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归纳总结本环节教师通过谈话和教师小结的形式进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按比例分配? 教师总结:解决这类问题步骤:第一步求总份数;第二步求各局部量。 解题关健一是在把比转化成每一个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来解答。二是设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列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知识小结 ,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较系统的认识 ,教师的总结为学生今后解决这类问题指明了方向。】六、说板书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陈红、赵青拿出钱数的比是64=32 。 解:设每份笔记本为x本。 3x+2x=15 5x=15 x=3陈红应分的本数:33=9本赵青应分的本数:32=6本 总份数:3+2=5 陈红应分的本数:15 = 9(本) 赵青应分的本数:15 = 6本答:陈红应分得9本 ,赵青应分得6本。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正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解法展示出来 ,给学生今后的解题提供了范例 ,做到了简明实效。】3 /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