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汇总篇)

上传人:h****2 文档编号:237918579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汇总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4年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汇总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4年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汇总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汇总篇) 教案是教师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编制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教案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等。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一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二 1、萌发幼儿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的美好情感。 2、发展观察力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3、了解人的五官及其功用,学习使人情绪愉快的方法。 一、引发兴趣,导入课题歌表演引出快乐小熊“hello!大家好,我是快乐小熊,今天呀!我和冯老师一起来到这里,想和你们交朋友?高兴的话就请来点掌声!” 二、导入游戏,引发讨论。 1、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指指鼻子,摸摸脸的游戏”请幼儿互相说一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它们都有哪些本领?让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自由发言,并提问个别幼儿,并肯定全体幼儿的表现,初步了解人的面部长有五官,并了解其功用,并要时时刻刻保护它们。 三、五官的变化,引发讨论,学习使人情绪愉快的方法。 1、“小朋友”用你的小眼睛看这里,这怎么有这么多的数字,还有圆点?激发幼儿好奇的心理,并引导幼儿愿意露出笑脸。 2、出示表情脸谱,“老师呀,还要给小朋友看一样东西,这是表情脸谱,小朋友都甜甜的笑脸,因为它会给朋友带快乐,那咱们就一起露出最甜的笑脸吧!” 4、引导幼儿通过看小动物们的快乐聚会,能感受到小动物把快乐带给了我们,要用笑脸对待朋友,笑脸代表着幸福和快乐!提问幼儿“假如您的好朋友生气不高兴了?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高兴起来露出笑脸?”引导幼儿讨论,并请幼儿发言,提问个别幼儿。给朋友唱歌、跳舞还给好朋友说好听的甜甜话,让朋友快乐,自己也就快乐了!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自由想象,情感升华。 1、出示笑脸和哭脸,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送出小礼物!手拿镜子做表情游戏,并让幼儿自己动手画出笑脸,装饰“快乐树”。 3、“快乐小熊”说要用笑脸、说甜甜话对待朋友,这样大家就都快乐了。 五、放音乐(表情歌)欢送“快乐小熊”和幼儿一起唱、跳,抒发心中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设置快乐树的图板,孩子们看到树妈妈笑了,树宝宝笑了,太阳公公也笑了,噍!孩子们高兴的也笑了,这其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用笑去面对一切。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三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你不可以使用“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而应该用“能读准”、“能熟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常用行为动词有: 知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分析、区分、判断、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 能力:表达、观察、讲述、选择、发现、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养成、领悟。 (3)行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4)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表述”。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提出的学习任务,客观存在于教材之中,关键需要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教材”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生主观知识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教材学生”的关系,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准确的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 教学过程包含:导入、新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导入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了考官是否愿意认真听完你的试讲,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首映效应,所以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两个模块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课程的完整性的。作业的布置最好不做过多的机械操作背书默写,而是能贴近生活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板书,作为考官评价的直观画面,字迹的工整、设计的巧思都对你的面试得分至关重要。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四 一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一安排两课时。 二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句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二精讲“春花图”。引导学生阅读、书面分析“春草图”。略讲“春风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 二导入新课: 用唐诗导入课文,即创造了课堂讲读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至使课堂活跃起来。 师:朱自清先生以什么心情去迎接春天?(用叠句、短语)。 生:喜悦、渴望心情、板书(盼春)追问:(望春)、(迎春)、(等春)。 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 生:比喻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 师:(板书:赞美)追问:颂春、绘春、赞春,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师:总写:采用排比修辞法:山上,林木抽芽,山草变绿;河里,冰雪融化,春水溶溶,天空,春日暖融融。作者以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写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山、春水、春日。春天多么可爱啊! 三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范读春,范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小结:第一段,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段,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段,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齐读第一段课文。 师: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生:朗读课文第2小节。 师:这节写的什么? 生: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总写。 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是指的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睡醒”“张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师:“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生: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师: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生: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师:“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师:“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师: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生:读“春草图”。 师: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生:“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师: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多。” 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生:坐、躺、滚、踢、跑、捉。 师: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生:是孩子。 师: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师: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师:请一名女同学朗读春草图。 生:默读课文第4节,参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图”的准备。 师:出示小黑板。 课堂书面作业:一幅百花争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图要求学生写400字分析短文。(学生作业附后)。 师:请男女同学各一名上讲台读对春花图进行分析的短文,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个人阅读第5节,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 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师: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生: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 师:用哪些词语写的呢? 生: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解,现把志南和尚整首诗抄给大家。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课堂巩固练习: 、默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解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答案见课文注解)。 五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检查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指名学生读出写草的句子,并说说怎样写出春草的特征。 生: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对春草图的分析(400500字)。 请两名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听后小结: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它的重点是写春雨的滋润。(学生作业附后)。 生:读第7节。 师: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本节课文。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吗?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小结: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生答,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师: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五课外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五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 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高中每课。 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 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 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六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七 学生能够说出竹竿舞的节奏特点,能够完成一段简单的竹竿舞。 。 通过分组教学,发展腿部力量、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 。 在自主学练和思考中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培养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掌握基本竹竿舞的动作,能顺利完成一段竹竿舞。 。 动作协调优美,具有美感。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合作才能做好,大家想不想知道?我马上揭晓谜底,我们大家一起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视频之中,视频播放完了,相信大家都有知道了对吧,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项目就是竹竿舞。 (二)准备部分。 1.游戏“螃蟹赛跑” 方法:两人一组背对夹球,通过20米的赛道,先到达终点的为获胜者,途中不允许用手扶球,掉球者必须在原地将球捡起继续比赛。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3.专项准备活动:跑跳步。 组织教学:练习前确定起点和终点,四列横队依次进行跑跳步练习,老师统一指挥,强调在练习中注意动作的协调用力。 (三)基本部分。 1.节奏感的培养。 (1)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2)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 2.下肢动作练习。 (1)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击掌声和节奏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在平行线或平行竹竿之间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等。 (2)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 (4)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跳,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增加上肢动作。 等跳跃娴熟后,再结合上肢动作进行练习。 4.练习。 教师带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开始尝试完整练习,并鼓励大家积极的参与。 5.学生实践。 学生自由结组,尝试完成一段竹竿舞的练习,其他的学生为他们打节奏,每组依次完成练习。 6.优生展示。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录音机1台、磁带1盒、田径场、竹竿若干。 中公讲师解析。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八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教师编考试教案中公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六艺”教育以(a)为中心。 a礼、乐b射、御c书、数d礼、书。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b)。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3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b主观能动性c学校教育d环境教育。 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5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a)。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 6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a)。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c先升后降趋势d先降后升趋势。 7程序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是(c)。 a罗杰斯b布鲁姆c斯金纳d皮亚杰。 8课外活动不包括(c)。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选修课活动d文学艺术活动。 9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l2,实际年龄为l0,这位同学属于(a)。 a智力正常儿童b智力超常儿童c弱智儿童d品德良好儿童。 10学生学习“功一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d)。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d)是从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 12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b)角色。 a知识的传授者b学生的楷模c.学生的家长代理人d严格的管理者。 1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问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c)。 a练习b学习c强化d巩固。 14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b)。 a诊断性评定b形成性评定c终结性评定d发展性评定。 15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的心理学流派是(a)。 a构造主义学派b机能主义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 16“孟母三迁”反映了(c)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b教育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7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年。 a1862b1902c1903d1912。 18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a)。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 19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a)现象。 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期d最近发展期。 20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 a科技进步b生产发展水平c政治需要d产业革命。 21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b)。 a他律b自律c内省d慎独。 22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a)。 a领会知识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 23瞬时记忆又被称为(c)。 a知觉记忆b工作记忆c感觉记忆d声像记忆。 24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c)。 a观察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 25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d)。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模式再认策略d组织策略。 26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当作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这属于(a)。 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 27当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使目标无法达成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是(b)反应。 a压力b挫折c焦虑d愤怒。 28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a。 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c)。 30奥苏伯尔的二维分类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c)。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3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d)。 a班主任的要求b共同的活动c学校的竞赛活动d.共同的奋斗目标。 32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a)。 a自主性b随意性c规范性d强制性。 33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a)。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双重抑制d多重抑制。 34在中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